六、刻板与写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东文史资料选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0937
颗粒名称: 六、刻板与写样
分类号: K290.52
页数: 5
页码: 119-123
摘要: 雕板印书,必须先据原刻本影摹,或按原稿写好,然后再上板开雕,这叫“写样”。过去的许多古书,多是聘请名手书写稿本,他们把选定的校勘精确的善本,交写样先生照原书摹写。其字体、点画、行格款式,处处依照原书仿刻,只换上自己的字号就得。这些写样先生多住在聊城西乡,其中最负盛名、而为几家大书店经常延聘的,是那位人称“圣手书生”的刘凤藻。刘凤藻,堂邑县定远寨人,是个老秀才,不但擅于摹写宋体字的横轻竖重,并善书正楷。字体融合柳欧,疏密适中,颇为美观。写样的纸,是上等毛泰,质薄柔韧,写上字,可透过背影,清晰可辨。复刻原书,更有个简捷办法,并可节省写工开支。马过去任职于聊城有益堂书店,达四十多年之久。
关键词: 聊城 刻板 写样

内容

1.写样
  雕板印书,必须先据原刻本影摹,或按原稿写好,然后再上板开雕,这叫“写样”。过去的许多古书,多是聘请名手书写稿本(也有自己书写的),他们把选定的校勘精确的善本,交写样先生照原书摹写。其字体、点画、行格款式,处处依照原书仿刻,只换上自己的字号就得。这些写样先生多住在聊城西乡,其中最负盛名、而为几家大书店经常延聘的,是那位人称“圣手书生”的刘凤藻。
  刘凤藻,堂邑县定远寨人,是个老秀才,不但擅于摹写宋体字的横轻竖重,并善书正楷。字体融合柳欧,疏密适中,颇为美观。如书业德出版的前四史、史记精华录,宝兴堂的神农本草经、昭明文选等,都是他的手笔。写一版书的代价,是京钱壹吊。写样的纸,是上等毛泰,质薄柔韧,写上字,可透过背影,清晰可辨。
  复刻原书,更有个简捷办法,并可节省写工开支。就是不用摹样,索性用原书,一页页拆开,纸背面拿肥皂水,轻轻搓磨,使它单薄,透出字迹,就上板雕刻。如有益堂的聊斋志异就是以此法出版。但是,这样办,新板刻成,原书也就整个消灭了。
  2.刻工与选材
  一部书,从写样、刻板到成书,要经过数十道工序,而且全是由工人们的双手一遍遍地辛勤劳动,依次加工制成的。刻书板的工人并不是经常在书店里边服务,全是临时雇用,犹如今之加工定件。
  这类刻板工人,多住在聊城西南堂邑县境、马颊河流域、骆驼山一带。祖辈传授代代接替,男女老幼都擅于刻板技术。他们在农忙时,从事农业生产,春冬两闲,就受雇于书商刻书板。他们虽是散住在各个村落,也有组织。所有和书店接洽定件,商磋工资,讨论规格款识,及交件期限,批定合同等等,全由工头出面和书店经理人打交道。工头把活揽好,再分头交给工人,各自拿回家去刻。工人不仅受书商的剥削,同时也受工头的剥削。工头(也叫做揽头),多不从事劳动,只靠从工人的劳动工资中抽成生活,也有的以高价揽定,以低价雇觅刻工,而从中渔利。那时候工人们不仅要养活自己,还要以工资的百分之几养活把头,但因那时没有自己的组织,便只好一任工头剥削。
  工人刻板是按件计资的,书中章句间的标志也各有其规定。三个○(圈)或五个、(点)都只按一个字计算。木板书中并无其他标点符号,只有○或〓,代表一章书的起始。
  雕刻书板是选用梨木和枣木,所以“梨枣”二字向来也作木刻的代名词。这种木质,坚实匀净,经久耐用。制板木材,也要拣取大株树木,浑粗直干。再锯成一块一块的板子,再一一刨得崭平如镜,把写好的样张,反贴在木板上,就可以奏刀了。
  刻板工人都各有其一套技巧。他们刻书板的时候,右手握着刀柄,左手的拇指和食指,帮助推动刀尖,细琢细磨的刻划。乍开头的“发刀”是依循字样的横竖笔画,用刀尖劙划,比较容易。多是教初学的徒工去做。第二步的“挑刀”,却得要训练有素的熟手担任了。挑刀是个细致的活,一撇一点都要仔细剔爬,使每个字的锋铓、棱角,整齐划一,体势、姿态,清丽醒目。无论行距疏密,笔触的柔和、刚劲神气,都要深切地体会到、刻划出,从书业德、善成堂等出版的经书来看,莫不线条挺劲,刀法圆熟,可见当初这里雕板工人的技艺,已达到高度水平。
  板片刻好之后,须用花椒水煮透它,这可以久存,不生虫蛀。一部大本头的书,刻板工程相当浩繁。例如四书备旨,板高七十四分,宽九寸,用国产六五毛边,下七个头,全书共计四六六页,就要刻四六六块板子。再如大本的三国演义,多至一一○○余页,就要刻出一千多块板子。一部大套的书,交工人分头去刻,也须三、两年的工夫,才可完活。其中大字部分,由一般工人来做,小字部分,另由高手技工负担。他们承刻某一书板,也是陆续交活,而书坊中印刷,也是随刻随印。一部大部头的书,如五经备旨全套刻工,约须花费纹银一千五百两。
  3.校勘与插图
  书板刻成后,往往有一些错字,书商们为了经营上的信誉,都雇用专人把刻好的书板,一字字的照原书校勘。有错字处,立即挖补。
  但也有一些中、小书坊,如聚锦堂、奎文堂等,对小花页之类的书,校勘不精(主要是为了减低成本提高利润率),因而错字、白字相当的多,质量很差。
  有的书中还有插图部分,而所有插图也都是雇用工人一刀刀刻出来的。如小说中三国演义、列国志、诗经备旨中的简单插图,三字经、千家诗中附刊的人物故事图像等。刻制这类的板子,更得要掌握刀法,轻雕细琢,稍一不慎就得报废或显示不出生动的形象,因此要求有更高的技艺。这类活儿,象骆驼山一带村中很多家庭妇女们,都刻得很好。其刻摹工价,计页或计图论值,约略可等于半页书的数目,如小本头论语,每半页刻工是制钱三百文,刻一块图,就可拿到四百文。
  4.书板的使用价值
  一块板子,就是一页书。尺寸大小是一样的。书板的四边界格,称为“边栏”。四边界格只画一道粗墨线的,称为“单边”。在粗墨线之内又附一道细墨线的,称为“双边”。其天地两头没有细线,仅在左右两边有细线的,称为“左右双边”。天地左右全有细线的,称为“四周双边”。如善成堂复刊本神农本草经,就是天地双边。元代的版本,多是四周双边(又称“文武边栏”)。书业德版的五经备旨等,多仿这样格式。可见他们的板子,多是采取善本摹写,加以复刻的。复刻即是翻刻,那时候还没有什么“出版法”的规定,谁也没专权,所以也不干禁例。
  板子雕成,每印刷一次,以五百部为计算单位。第一次印成的书,字迹清朗,边框完整,格外美观。有的图书,新板告成,先用朱色或蓝色印刷出若干部,这叫“初印红本”或“初印蓝本”。更有一种套印本,如书业德版的洗冤录。正文用墨色,旁注用朱色,圈点用蓝色。这种书须分几次上板,格外费事。
  一套新板,大字的可出书万部,一般的可出七、八千部。如四书备旨等,全页都是稠密的小字,印个六、七千部,还能保持清晰可观。再刷印过多,木质被墨汁啮得发硬发脆,就渐见漫漶。虽然还可作部分修补,也只可勉强继续,大不如前的清朗爽目了。
  关于聊城各家书店,每年销售书籍情况,我曾和马运生谈过。马过去任职于聊城有益堂书店,达四十多年之久。他说入了民国,科举停了,经书也不行了,但有有益堂一家,每年还可销七、八千部。而书业德、善成堂等,销数还要多。以此推想,全县一二十家书坊,在从前极盛时期,年总销书额,约计不下二、三十万部。

知识出处

山东文史资料选辑

《山东文史资料选辑》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章丘孟家所经营的瑞蚨祥、官僚买办资本家宋传典的丑恶一生、抗战时期我在济南伪商会的经历与见闻、聊城刻书与出版业的兴衰概况、一九二二——一九四九年青岛报业侧记、清末山东优级师范学堂回忆杂记、张宗昌与益都旗兵团、安清帮在济南的活动概况、一贯道在青岛的活动片断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吴云弢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