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时期与学制的形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东文史资料选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0616
颗粒名称: 发展时期与学制的形成
分类号: B97
页数: 3
页码: 154-156
摘要: 本文记述了传教士提供了进入内地为所欲为而不受约束的特权;后者使他们通过放赈救灾,吸收了数量众多的教徒和缺衣缺食的儿童,为开办学校解决了学生问题。
关键词: 基督教 发展 形成

内容

一八七六年“烟台条约”的签订和一八七七年(光绪三年)的大灾荒,大大扭转了教会“学校”招不到学生的局面。前者为传教士提供了进入内地为所欲为而不受约束的特权;后者使他们通过放赈救灾,吸收了数量众多的教徒和缺衣缺食的儿童,为开办学校解决了学生问题。
  由于学生数目增多,郭显德和狄考文就向前来求学的提出条件,郭对他们说:“除非你们用书面提出保证,不半途而废,方可以入学。“狄考文便把这种书面契约印出来,让学生和家长签字画押。约式全文于下:⑩
  大美国长老会设学于登州府城内招收生徒。今有某府某县某社某村某人某名,几岁愿送入馆内读书。应许自备儒书、笔墨、衣裳,遵馆内详章依次学完方准归家营业。倘无故早日领回,须将入学以来所耗经费一概偿还。学生逃亡须寻觅送回。未毕业之先学生定亲娶亲,须经监督允准方可。惟学生愚顽不堪造就,任监督遣归,此系两相情愿,并无追悔!
  年 月 日 立
  一八七六年文会馆正式定名,标志着山东教会大体上有了一套学制。文会馆作为我省的最高学府,“分置正备两斋”。《文会馆志》三十五页上记着说:
  “文会馆成立之后,山左教会日见进步,潍县、烟台具设有中学,乡间支会设有蒙学。故正斋学者,或由备斋擢入,或由中学选取,而各斋学生由登、莱、青三郡教会来者居其多数。间有学生亲族子弟结伴而来亦收入备斋,持中学堂荐书来者尽数收入。间有儒学已优,远来就学,准其破例专事西学”。换句话说,当时全省各村庄只要有教会的地方,都设有四年的蒙学(初小),念完初小的可以进到较大城镇所办的“高等小学”(三年)。高小毕业者可以到各县城有传教士驻扎的差会据点上中学(四年课程),中学肄业或毕业又可以升入文会馆或其他教会大学。
  解放前的旧中国是个多灾多难、内忧外患连续不断的国家。自一八五九年到一九四九年解放整整九十年间,虽然经历了不少风浪,但被帝国主义利用的基督教,基本上是直线上升,一帆风顺。教会学校也在各种变动中,巧妙地利用各种时宜,趁机发展。如一九〇五年“废科举、兴学校”时就大肆发展,辛亥革命后,传教士又利用资产阶级的共和国思想,掩护着差会的发展。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后教会学校又宣传“读书救国”、“教会学校不问政治,学生可以专心读书”等论调迎合一部分群众的心理。大革命后则利用蒋介石转宗基督教的机会,传教士纷纷推出中国人为校长,自己退居幕后,部分教会学校得以在政府立案成功,得到更大的发展。本来山东的教会学校立案很困难,但到一九三一年以后齐鲁大学一立上案,各教会中学也就很快的立上案。不立案的教会学校也没有受到什么阻碍,继续以工读班道学院的形式办下去。所以几十年来的教会学校数目,山东与全国一样,仍是有加无减,即使在某一个短时期内,学生人数有所减少,但总的看来也还是上升的(可将以下表四和表五进行比较)。现将这些学校的分布与发展,按差会国别的不同,分为美国、英国、德国三个系统来作概括的叙述。

知识出处

山东文史资料选辑

《山东文史资料选辑》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文记述了山东历史文化事件,其中包含沂水县对崮顶抗日血战纪实、忆肖永智政委、胶东行署主任王文同志革命活动片断、忆张少溪烈士、抗战初期滕县战役亲历记、小雪村毙敌少将中岛荣吉、王銘章殉国目击记、忆抗日将领方淑洪、缪澄流通敌与常恩多起义、王道起义始末、我在青岛中国纺织建设公司工作的回忆等。

阅读

相关人物

王神荫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山东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