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礼仪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东平阴风物志》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0550
颗粒名称: (三)礼仪习俗
分类号: K892.2
页数: 7
页码: 267-273
摘要: 本文记述了平阴县礼仪习俗中的生育、祝寿、乔迁、婚嫁等习俗。
关键词: 平阴县 乡风民情 礼仪习俗

内容

生育 传统观念认为,生儿育女是家庭中的一喜,所以称怀孕为“得喜”。孕妇又称作“双身人”,她们在接人待物礼尚往来中,有许多禁忌。旧时认为,孕妇不能参加婚礼,在新娘看来,婚礼上见到双身人,一辈子生活都不会顺利。孕妇也不能参加葬礼,尤其不能见到尸体,她们怕尸体“扑”胎儿,也会使孕妇难产。即使亲生父母去世,也不准接近。孕妇一般都在腰间扎一根红腰带,意为“避邪”。
  接蓐产期,娘家妈带礼物来探望孕妇谓之“催生”。礼物一般是鸡蛋、红糖、小米、糕点之类食品,为孕妇补养身体。
  婴儿降生,俗称“添喜”。生男谓之“大喜”,生女谓之“小喜”。产妇生完孩子先喝碗红糖水,然后再喝小米稀饭。添喜后,要向产妇的娘家报喜。娘家一般都过来看,带上给外孙(女)的礼物,小衣服、小褥子、长命锁等。左邻右舍也拿着鸡蛋、红糖之类礼物来道喜。主家都回赠红鸡蛋,以示同喜。一般男孩到十二天上,女孩到九天上,娘家准备礼物,召集亲戚去看闺女。婆家设酒宴盛情款待,这天称为“吃面”。
  产妇分娩之后,一个月不出屋门,俗称“坐月子”。月子里产房中有许多禁忌,穿重孝的,害病的,还有孕妇都不能进产房,怕冲了婴儿,使人晦气,不吉利。
  祝寿 平阴人一直有给老者——60周岁以上的人“过生”、“祝寿”的习俗。
  以前,人的寿限较短,50岁、60岁即称“大寿”。穷人家如给老人祝寿,包顿肉饺子,上上供也就足矣。生活富裕人家,老人50岁即过“生日”祝寿,一般60岁寿辰较为隆重。贺者要送贺帐、金纸或红底的贺联、贺诗或其它贺礼、内容多为吉庆、歌颂被贺者一生功德的诗文。贺礼或酒、或寿星图、寿桃等。被贺者要备丰盛的酒席招待客人。
  官宦大富人家,有的要请戏班子,艺人来助兴。
  老人到了66岁,认为是大寿,不管穷富,出嫁女都要回娘家给老人贺寿,必须带一块肉。俗话说:“六十六,一块肉”,可见之器重。
  1980年以后,沉寂一时的贺寿之风渐兴。
  乔迁人搬到好地方去住或官职高升谓之乔迁,但现在多指搬迁。
  迁居,平阴人视为大事:因为人要离开熟地方,到异地生活能否适应环境?都是极为关注的大事。
  以前,乔迁之前要请“先生”看风水,行,则迁。迁后,要去庙寺、土地庙或房之四角烧纸,好让神仙保佑,恶鬼勿找事。迁居后,亲朋好友要择吉日温居,好好款宴一顿。人越多越好,喻人多势大不受欺压之意。
  习俗至今,从城镇到乡村,家家如此。但平阴人称温居为温锅,一是表示祝贺,二是表示关心。
  婚嫁 俗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旧时,谁家男女孩到了婚嫁年龄,自然就有媒人上门提亲。结亲的基本条件是门第相当,财产相若,品貌、年龄般配,正所谓“门当户对”。媒人来往于双方家长之间,商量缔结之事。双方都认为满意,便正式签订婚约,意为订婚。民间也称为换柬、换贴。当事人(媒人)直接出面,男方用红礼盒放上押贴物,项链、耳环、戒指和钱等。双方互叫爸妈,女方则回过一些钱,意为给女婿叫爸妈的钱,然后这门亲事
  就算定下来了。过年过节像亲戚一样走动。
  看日子,就是男方选定举行婚礼的日期,请女方同意。婚前选一吉日,向女方家送聘礼。送完聘礼后,女方便开始整理嫁妆,男方要收拾新房,准备嫁娶,亲朋好友们也开始送喜礼,男方家也找亲友发送喜贴。喜礼要一笔不漏地记入帐簿,以备将来还礼。礼品的厚薄,一般与关系的亲疏相连。喜礼一般不送单数。临近婚期,女方家便要送嫁妆,娘家尽量把嫁妆办得体面些。嫁妆是女家去送,一般派两个男子押车。也有的送嫁妆与迎娶合在一起的,就是随着新娘一起过门。浩浩荡荡的队伍,使婚礼显得十分壮观。
  女方的嫁妆来到后,男方家便要加紧作迎接的准备。打扫庭院,张灯结彩,门前院内要贴大红喜字。新房内要粉刷一新,有的把喜庆气息的剪纸图案贴在窗户上、床围子上、门上。总之,一切都要焕然一新。布置洞房的最后工作称为“铺房”。铺房主要是安床和铺床,一般都在婚礼的前一天晚上由大伯哥铺床叠被。有的还在床的四角放上枣、栗子和花生,意为早生贵子。婚礼之前要请亲戚朋友和街坊邻居共同来帮忙。主持操办喜事的头目称为“总管、总理”,由他按照主人家的意图来安排各项事宜。一般由懂得这套礼仪的长者来担任。娶亲的前一天,女方家里的亲朋也都到齐,亲朋中要有两男两女第二天跟着新娘一起出门,意为“送客”的。男方家也要有两男两女,为“迎客”的。
  娶亲之日,礼俗众多,迎娶新娘过门是重要的一项。
  婚礼这天,过去新娘为了抢时间,抢在太阳出来之前,早上四五点钟过门。现在都在上午十点十分,意为十全十美。良辰吉日一到,新郎亲自去女家迎接新娘。新郎要带一只大公鸡,一块十斤左右的猪肉,交给女方的家长,意为离娘肉。新娘家也要准备一只母鸡,跟新娘一起过门。新郎进入女家后,要先拜女方的长辈。稍事休息,等候新娘梳妆。新娘在上车(轿)前要穿嫁衣。嫁
  衣要上下一身红。上车(轿)前,新娘要抓一把麸子,麸子里面有钱,意为过门后有福气、有钱花。还要揣一些小钱,是过桥、河、庙十字路口等扔出来敬神的买路钱。然后由新郎抱出闺房,送入车(轿)内。意思是不沾娘家的土。这时鸣放鞭炮,迎亲队伍浩浩荡荡,奔向男方家。到了男家门外,鞭炮齐鸣,男方接客的出来迎接。新娘向院内走时,一路有人向其身上撒五谷杂粮,彩色纸屑,意为驱邪。新娘被搀扶进院内后,便开始举行结婚典礼。随着司礼者的喊声,“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送入洞房”,这便是婚礼告成的主要标志。新娘被送入洞房后,亲戚朋友和街房邻居则都来看新娘,让新娘点烟,向新娘要糖果、点心吃。坐一坐新床,谓之以后不害腰疼病。新娘则忙于酒宴招待宾朋,中午一般为“会亲家”,女家的来客是贵客,必须请到正屋坐上席,由相应的人陪客。一般洞房一个月不能空房。婚后一项是回门。就是新郎、新娘在成亲后的第三天同去女家一次。女家由女眷亲族送归,男家也要女眷亲族具席会饮,带有“认亲”的性质,回门之后,双方即按正常亲戚走动。
  丧葬 老人得了病,久治不愈,家人晚辈便开始给老人做寿衣,做棺材,谓之“冲冲病”,盼望老人的病尽快好起来。
  人死之后,穿寿衣、净面,置灵床、发讣告。亲朋好友送丧礼,送花圈、挽联。停灵三天,孝子孝女,守灵三天。第三天上出殡。出殡时,家境富裕的聘鼓乐队吹奏致哀,子女披麻戴孝,拄哀杖,由长子摔老盆,打“引魂幡”。子侄辈左右扶孝子、女,边哭边行;孝眷随后哭嚎,亲友沿途路祭。送棺木到茔地上埋葬。葬时,花圈、挽联随之烧掉。葬后三天,儿女要过赴三,男子时赴三,女凌晨三四点钟赴三,带着水饺去墓地,上香烧纸,把水饺埋掉,意为给老人送的饭,然后不回头往家走。
  还有一七、三七、五七、百天、周年等祭日。一般老人有几个儿子不过几七。孝子、孝眷及亲戚到墓地祭奠哀悼。
  交际礼节(含称谓)平阴古属齐鲁之邦,历代官民重礼节,政局多变,而尚礼不变。
  民国以前,无论官府民间都行磕头跪拜礼。如小官见大官,后辈见长辈、师长等。在婚丧嫁娶等仪式中,跪拜礼就更多了。民国初,中央下令官府不再施行跪拜礼,但民间未全止。1949年10月以后,见面行握手、鞠躬礼,部队行施举手军礼。
  迎客:客人将至,主人须到大门外、院中相迎,并请客先行。客到,一般让于上座或下座;主家必备烟、茶。烟要点着并双手倒茶。此时,客人要站起来受礼。留客用餐较丰盛,但菜不能为单数,主家几次为客人敬酒。
  送客:客人带来的礼物不能全留,须押回去些。送时主人持物,到大门外再交客人并道别。
  问路:旧时问路多下轿、下马、停步拱手问人,多用“请问”、“借光”等词。一般谓问者可称呼“大爷”、“大娘”、“大哥”、“大嫂”、“兄弟”、“小妹”或“先生”、“夫人”、“师父”等。现在,问路人仍要下车、停步相问,称“同志”、“先生”或根据年龄称呼者居多。问后要说声“谢谢”或点头致谢。
  送礼与回赠:送礼、回赠习俗从古至今未变。长辈与晚辈、亲朋好友、师生、战友、上下级、托人办事及远足等都有礼可送与回赠。人情与礼相依,并不相等。
  称谓:可分为雅称与俗称或是口语、书面之分:子女称父母,实叫是爹娘,书面称“二老”、“双亲”、“父母大人”、“家父”、“母亲”等,有些地方管父亲叫“大大”、“老爷子”,管母亲叫“老娘”、“老太太”等。
  称祖父为“爷爷”、曾祖为“老爷爷”、高祖为“老老爷”……称祖母为“奶奶”、曾祖母为“老奶奶”、高祖母为“老老奶奶”……
  父之兄,雅称“伯父”,实称“大爷”或“二大爷”、“三大爷”等;父之嫂称“大娘”或“二大娘”、“三大娘”……父之弟可称“叔”,字
  面称“叔父”或“二叔”、“三叔”……叔之妻称“婶子”,字面称“婶母”、“婶娘”或“二婶子”、“三婶子”或“二娘”、“三娘”等。
  称姐姐、妹妹或“大姐”、“二姐”、“三姐”或“大妹”、“二妹”、“三妹”……
  夫妻称谓很多:俗称“屋里的”、“老婆”、雅称“贱内”、“内人”,现称:“爱人”、“对象”或“老伴”,“孩他爹”、“孩他娘”、“孩他爸”、“孩他妈”……
  妻称夫之父和夫一样叫,对人称“公公”;称夫之母和夫一样叫,对外称“婆婆”、“婆母”。
  兄对弟之妻,称“弟妹”,对外称“兄弟媳妇”;弟称兄之夫为“嫂子”。兄弟妻之间称“妯娌”。兄弟之子女、妯娌、兄弟们称“侄子”、“侄女”,他们的配偶称为“侄媳妇”、“侄女女婿”。
  子女称父之姐妹为姑。姑之夫为“姑夫”,姑之子女称为“表哥”、“表弟”、“表姐”、“表妹”等,也进而有了“表嫂”、“表姐夫”、“表妹夫”等;子女称母之兄、弟妹为“舅”、“姨”,舅夫人叫“妗子”,姨之夫为“姨夫”,雅称为“舅母”、“舅父”、“姨母”等。他们的子女亦称“表哥”、“表弟”、“表姐”、“表妹”;但两大系列有“姑表亲”、“姨表亲”之分。
  妻之父,夫雅称“岳父”,俗称“丈人爹”,现亦叫“爸”。平阴人多称“伯伯”或“大爷”。妻之母,夫雅称“岳母”,俗称“丈母娘”,现也叫“妈”了。平阴有的人叫“婶子”或“大娘”。
  妻之兄妹,雅称“姻兄”、“姻弟”、“内兄”、“内弟”,对人称“大舅子”、“小舅子”,见面称“哥哥”、“弟弟”……妻之姐妹,夫当面叫“姐”、“妹”,对人称“大姨子”、“小姨子”;妻之姐妹爱人,夫称“姐夫”、“妹夫”等,雅称“连襟”、“两乔”。
  父母对其女之夫,称“姑爷”、“贵客”、“女婿”。
  夫妻双方父母互称“亲家”、“亲家公”、“亲家婆”,而亲字读为“情”音。
  子女称母亲之父为“外祖父”,面称“姥爷”,称母亲之母“外祖母”,面称“姥娘”。外祖父祖母称子女之子女为“外甥”、“外甥闺女”,他们的爱人可称“外甥媳妇”、“外甥女女婿”……母亲之姊妹的子女,称“外甥”、“外甥女”。
  妻之兄弟的子女,可雅称“内侄”、“内侄女”或“妻侄”、“妻侄女”。
  从前,学生称老师为先生,一般人称男人也可叫先生;称女人为小姐、太太或夫人;学徒称教艺者为“师父”,师父之妻为“师娘”、“师母”。学生称师之妻也可叫“师母”。
  1949年10月后,人见面多称“同志”;共事的为“同事”,共学的为“同学”,共服役的为“战友”;80年代后,人们称服务行业的女人为“小姐”、“服务员”。
  另外也有以外号称呼的,如:“大虎家”、“三孬家”、“张大个子”等。
  平阴人自古至今崇尚交际,从孩子懂事起,大人即教子女交友至理:“交个朋友开一条路,得罪个人立一堵墙”,还有“一个馍馍,半个是朋友的”,“浇花浇根、交人交心”,“患难交知已”、“知已如已”之说,而且交友多年即成亲戚。所以,“朋友来了有好酒”,“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朋友妻,不可欺”,及“好朋友,帐目清”等。
  有些地方,拜“把兄弟”、“认干亲”、“干姊妹”等,也是交际的方式之一……

知识出处

山东平阴风物志

《山东平阴风物志》

出版者:中国戏剧出版社

平阴山河壮美,景色宜人。黄河如玉带流经全境,浪溪河碧绿如黛,美丽无比。洪范泉池个个吐珠散玉,常年流淌。大寨山、云翠山挺拔秀逸,林深藏幽。翠屏山山峦叠翠,自然景观、文物古迹甚多等等。经过编撰人员的共同努力,它已开创了一个新局面,它是一部辑录平阴百科资料的新型的地方志书。这本书含地理概貌、历史沿革、名胜古迹、文物集锦、文化艺术、土特名产、乡风民情、城镇建设、历史名人、名人与平阴十个部分,旨在真实地介绍平阴。读此书会使你进入琼林仙境,解读一幅幅美妙绝伦的风景画。

阅读

相关人物

雷静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平阴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