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节日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东平阴风物志》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0549
颗粒名称: (二)节日习俗
分类号: K892.1
页数: 10
页码: 257-26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平阴县节日习俗中春节、元宵节、二月二、清明节、端午节、夏至节、六月六等节日习俗。
关键词: 平阴县 乡风民情 节日习俗

内容

春节 年初一是中国传统的最重要节日之一——春节。清早,至爱亲朋,同事邻居村民之间走家串户,登门拜年便开始了。
  拜年是春节活动的高潮。大体分为家拜、近拜、远拜等形式。首先是家拜。一家人中,晚辈给长辈拜年。平辈之间互相拜年。拜完年后,长辈要给小辈压岁钱,用意在护持后代,健康多福。晚辈得到压岁钱认为可以平平安安地度过一岁了。
  家拜之后是近拜,就是给没出五服的长辈拜年。进院先拜神祖,然后再给长辈磕头。最后是远拜,孩子大人们穿着整齐,成群结伙地到同事、邻居、亲朋好友家中拜年。对前来拜年的孩童,要赠给糖果一类零食或鞭炮一类玩物或零钱为压岁钱。熟人见面或握手,互相祝贺,说些“过年好”之类的吉祥话。
  春节第一天最热闹,禁忌也最多。出嫁的姑娘初一不能回娘家,回娘家会把娘家吃穷。初一不能吃面条,据说吃了面条一年麻烦不断。不能打碎东西、不能动针线、不能扫地,违禁都是“破财”。还忌空锅,锅里一定要放些饺子、馒头之类,如果空锅就意味着挨饿。
  大年初一这天,从早到晚,大街小巷,人来人往,到处欢声笑语,沉浸在一片欢乐吉祥的气氛中。
  初二、初三这天,嫁出去的女儿纷纷携夫带子回娘家。人们把大年初二媳妇们带着丈夫回娘家探望父母家人,叫“回门”。民间有一种说法,嫁出去的女儿过大年是不允许回娘家的,如果新
  年在娘家过,认为会吃穷娘家。
  女儿回娘家,所带礼物都要双数,一般为活鸡活鱼,以象征“年年有鱼”、“大吉大利”。娘家人则要置办酒宴招待女婿。女婿是这天岳父母家的贵客,吃饭喝酒时,要坐上座,并由内兄弟或同辈亲友相陪。岳父母在席间要为女婿“敬酒”。出嫁的女儿这天多陪久未见面的母亲和姐妹们,说说知心话。孩子们则拿着姥娘姥爷准备下的鞭炮、烟火、玩具,高兴地在院里,街上嬉戏玩耍。
  一般来说,要在娘家吃喝玩耍到天要黑下来,才恋恋不舍地告别娘家人,起身回家。姥爷姥娘看着远去的孩子心里不免有些失落,自言自语道:“外甥是狗,吃了就走”。
  初五,又称“五马日”。旧习以这一天的阴晴来占卜当年骡马的吉凶。据传这天是牛的生日,是天气好坏兆牛繁旺与否。正月初一是鸡的生日,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
  这一天,家家都要包饺子,叫捏“破五”,以补“破五”之“破”。阖家饮酒吃团圆饭,畅谈年事,忌说不吉利的话;小孩子们则燃放烟花爆竹,象征着崩走穷气迎来福星。
  旧俗认为初五以前妇女不许动刀剪针线、不动生米生面生蔬菜,“破五”以前所吃的饭菜都是年前做好、吃时加热即可。初五晚间,家家户户就要送“家堂”了,供奉水饺,焚香叩头……送走祖先,意味着阳间年事已完。妇女们也可以动刀剪做饭出门活动了。
  元宵节 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是新的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古代将夜称宵,所以正月十五就称为元宵节。元宵节的主要活动是观赏灯火,所以又称灯节。
  旧时老百姓习惯用面粉做成十二生肖灯,做工细致,形象逼真。寓意在于消病除灾,使人口兴旺。元宵节晚上,人们在外用地瓜、萝卜当灯座插上灯芯,填进豆油,点着灯芯
  门两旁、香台上、灶王前,石磨上、家禽栏圈、牛马羊棚、树上、厕所,放灯点燃照亮。新娶的媳妇则要回娘家过十五,传说是要过了三年才能到婆家过十五,不然会死公公。
  花灯的制作表现出中国人的聪明和智慧。经历了二千多年,经历了多少代人的传承,元宵节的花灯越来越显出千姿百态。开展游艺活动是元宵节的重要内容。扮玩形式各种各样,狮子舞、龙灯舞、高跷、旱船、花棍、秧歌、盘鼓、赶毛驴、斗王皮、笳鼓咚等应有尽有,把节日的喜庆气氛进一步推向高潮。
  元宵通常以芝麻、白糖、豆沙、果仁、枣泥为馅,用糯米粉滚成球状,即元宵。或水煮,或油炸,吃起来软滑,香甜,味道可口。城镇居民正月十五吃元宵,但农村里依然以水饺为多。
  人们要玩到深夜,观灯、赏月、游玩、放炮……
  正月十六,虽然是元宵节的尾声,但民间却过得有声有色,丰富多彩。这天最普遍的传统风俗是外出“走百病”。
  这天妇女们穿着节日的盛装,成群结队走出家门。只要走得动的,都起得特别早。走百病时兼迎喜神爷,所以要向喜神来的方向走。有的还要牵着牛、羊,而且围着水井转三圈向家的正北方向走去,意为(走百病),还将正月初二插在门上的柏树枝拿下来,燃着了烤火:“烤烤脚、烤烤腚,一年不生病”。
  二月二 农历二月二日,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这天家家户户有炒“蝎子爪”(料豆)的习俗。“蝎子爪”分甜咸两种。一般选粒大的黄豆,先用水泡,晾干之后或炒或油炸,或放盐或放糖。据说吃了“蝎子爪”能一年不被蝎子蜇、五毒攻。二月二这天,走在大街小巷里,街坊邻居都出来玩,手里捧着“蝎子爪”交换口味,有说有笑。晚辈碰到长辈,伸出手来,嘴里念叨:“二月二,炒蝎子爪,大娘婶子给一把,蝎子、蚰蜒往外爬。”长辈则笑着分给孩子。
  民间还有用草木灰在大门外曲曲弯弯撒进院内,叫“引龙回家”,以使百虫不敢动。有的则用灰撒成囤形,以图丰收。
  旧时有“正月剃头死舅舅”的说法。整个正月里,男人们个个像是“长毛贼”,也不能理发。直到出了正月,二月二龙抬头,男人们才有了刮脸剃头的自由,传说是龙抬起了头。这天理发店、理发摊的生意也特别红火。从前,二月二期间有不少忌讳,妇女们不准动针线刀剪,怕戳了龙眼,忌说不吉利的话等。
  清明节 冬至后一百零五天为寒食,春分后十五天为清明。 旧时,寒食断火,民间也多以柳条互相乞取新火。清明是扫坟祭祖的日子,民间又称为“鬼节”,与七月十五、十月一总称为“三冥节”。
  寒食、清明本来是两个节日,但民间大都把两个节日合二为一。一般叫清明,少数地方叫寒食节,但过节却是在清明这天。清明节这天早上家家户户都煮鸡蛋,据说吃了鸡蛋眼睛明。
  扫墓是清明节的一项主要活动。晚辈们带着祭品来到祖坟,先将祭品供上,然后焚香烧纸,洒酒祭奠,还要嘴里念叨:“爷爷、奶奶(爹、娘)孩子们看你来了,给你们带来了你爱吃的”,还要往坟墓上添新土。清明扫墓一般都在上午十二点以前完成。家家户户都要插柳条、松枝。有的用柳条做成柳哨吹,哨声十分动听。孩童们这天放风筝,到野外“踏青”。据说“清明踏青,不害脚疼”。
  其实,清明节是纪念春秋时代晋国大臣介子推的。他当时死在山中柳树洞里,为防止别人找到他,百姓在山中遍插杨柳以扰之。从此,沿习成俗至今,以不忘介子推。
  端午节 五月五日为端午节,最普通的说法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家家户户几乎都吃鸡蛋和粽子。传说屈原投汨罗江后,老百姓为避其遗体被鱼龙所伤,纷纷包粽子并用彩线缠绕投入江中驱赶鱼龙,以后逐渐演变为吃粽子悼念屈原的习俗。
  端午节之日,各家大门口都插艾,有的还加插桃枝,据说可以避邪。这天都给儿童的手脖、脚脖或手指上缠上五色线,叫长
  命线、拴命线。有的老人用花布缝制香袋,香袋中有许多中草药,戴在手上香味扑鼻,据说可以驱瘟避邪。也有把装有朱砂的香袋挂在身上,用来防止孩童被惊吓。
  夏至节 夏至是我国农历24节气之一,多在阳历6月22日前后几天。这一天,阳光照晒的时间最长。
  俗话说:“冬至饺子夏至面”,这一天不少地方要吃凉面条以纪之。煮熟的面条捞出后放入刚从井里取出的凉水里,过水再吃,以示吃食可以“着凉”了。
  据传,这天在平阴镇、玫瑰、李沟、孔村等乡镇,还有祭祀祖先的习俗,以不忘祖宗也过好夏天。
  六月六这天,要“洗洗澡,晒衣服;看谷秀,请姑姑”。据说,这一天民要晒衣,文人晒书,一年内不霉不蛀。白天晒水,晚上洗澡洗脚可免生痱子。
  有些乡村,出嫁女的娘家人要备驴出门,请出嫁女回娘家,必吃顿面条。如路过自家地,要慢行,看谷秀(即看谷子抽穗),以求丰收。
  六十六岁的老人或是六月六生日的老人,一定要设宴好好庆贺一番。出嫁女来给老人贺寿或过生日,不能忘的是带块肉,以应“六月六一块肉”之说。
  这天少不了包饺子。饺子熟了碗里要盛上三个,放双筷子到香台子前祭神或祭祖。因为这天离送家堂已有半年的时间了。
  平阴一域多有此俗,但水山一带在六月六却不请回出嫁女回娘家。据传一年有个貔子精变女回家,惹了祸,真女儿几乎丧命。而在洪范乡,六月六这天起,南天观兴办庙会,山中泉水喷涌,林木茂盛,气候凉爽,附近几县来赶会的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庙檐下、泉水旁,到处是游玩的人。
  七月七 又称乞巧节或女儿节,习称“七夕”。
  这天,七个姑娘或一帮女人聚一块互相学习织、绣技巧。晚
  上,要包饺子,摆供祭天。有的说是祭牛郎织女的,这一天,天下所有喜鹊很难见到,传说它们都飞向天上银河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会面。有的要玩到深夜,还要到葡萄架下去听牛郎织女啦呱。
  听到的女子,据说就能成个纺织、刺绣的伶俐姑娘、巧媳妇。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民间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中秋佳节吃月饼是流传已久的风俗。中秋节这天,各家各户都要置办佳肴美酒,欢度佳节,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中秋饮食习俗。
  月饼,也叫“团圆饼”,是最有中秋象征意义的食品。从文献记载来看,早在宋代就有月饼了。原来家家自己做月饼,现在都到市面买。月饼种类繁多,吃起来香甜可口,除了自己吃外,还要串亲访友。节前串亲的习俗,十分流行,礼品主要有月饼,还有鸡、鱼、酒、水果等。一进八月就开始串亲,一直到八月十四才串完。中秋这夜,风清月朗,家家户户尝月饼、赏月亮、庆团圆,一般家庭都希望这个节日里人月同圆,全家幸福。一般到了晚上全家人围桌而坐,备有酒菜,边吃边啦家常,把月饼切成若干块,每人象征性地最少吃一块,意为幸福美满。
  重阳节 重阳,中国的传统节日,《易经》一书将“九”定为阳数,九月九,两九相重,所以定为重阳节。节日前后,秋高气爽,风清月朗,可登高赋诗远眺,或赏菊饮酒。
  在平阴,重阳节则有打围的习俗一直沿袭下来。几十人或数百人,从日出前一字排开,不拿枪械专持短棍,从田野奔向山地或从沟壑跑向丛林。人们呼叫着以惊起野兽,一旦发现猎物,便用木棍投击。
  击打死的猎物不一定归击打者所有,应是抢到者而且必须将猎物举过头顶,众人视为猎物归属已定,不必再抢了。如果同时抢到,则互不相让,能抢多少是多少,只要“果实”不举上头,别
  人兴许还会抢去。
  晚间,则以猎物为肴,饮酒乐之。
  平阴北部的人去南部打围叫“打南围”,南部的人去北部打围叫“打北围”。平阴地域狭小,出县境打围是常有之事,但多在东、南、北部地区,西靠黄河,去西部者少。
  十月一 习称“鬼门开”的日子,鬼魂四散开来,来年清明才能归家。这天,普遍都上坟添土祭祖,烧香、纸,坟前摆上供果或饺子。
  十月,天快冷了,后辈们担心阴间老人无寒御衣穿,就扎成纸衣烧掉,称做送寒衣。
  有的地方,外孙女们可去外祖父家去上坟。上坟的规模可大可小,但都俗称“小上坟”。
  腊八 农历十二月初八为腊八节。腊八节这天,家家户户都熬腊八粥,腌腊八蒜,有的也包水饺。据说喝了腊八粥增福。做腊八粥要做得稠一些,粘糊糊的,粘是“连”的谐音,意思是连年丰收。各家各户提前把蒜剥好,浸在醋中,等到过春节时,蒜瓣葱绿,味稍酸,醋味稍辣,十分可口。
  辞灶 腊月二十三日为祀灶日,民间俗称过小年。
  祀灶是在二十三日晚间进行的。祭祀时还放鞭炮,将煮好的饺子和汤盛到碗里,放上双筷子,摆上糖瓜、果品,然后烧香叩头,把旧灶神像揭下烧掉。口里念念有词:“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旧灶烧了以后(春节后再把新灶王像贴上),叩头跪拜。辞灶后,据说诸神上天,百无禁忌。民间家贫不能成礼者,多在此时嫁娶,谓之“乱岁”。秦汉前,灶神是女子,后衍化为男。
  扫年,是旧时沿袭下来的崇尚清洁的遗风。从腊月二十三小年以后,选一晴天打扫卫生。家家户户忙着扫屋、浆洗。全家动手,屋里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锅碗瓢盆,都要擦拭得洁白瓦亮。溪畔井边,“砰砰”的棒槌声、洗浆声伴着大姑娘小媳妇的欢
  笑声,洋溢着忙年的气氛。
  过了小年以后,家家户户准备过大年。男人忙着杀猪宰羊,妇女则蒸枣糕、蒸馍馍、炸丸子、赶年集置办菜肴等年货。数量极大,除馈赠亲友外,一般要吃到二月二。
  除夕 旧时每到年除夕,家家户户都有贴年画、贴春联的习俗。给节日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息。
  年画的形式多种多样。有中堂、条屏、挂签、桌围、喜幅、窗顶等。都以喜庆祥和的画面为主。“年年有余”的年画颇受老百姓的喜爱,画面上一对白胖娃娃,穿着红兜肚,各骑在大鲤鱼上,洋溢着热烈吉庆的“年味儿”。
  春联多用红纸黑墨书写,张贴于大门、屋门两侧,大都是吉祥、长寿、发财、平安等年关吉利的内容。堂屋正中还要悬挂中堂。迎门墙上要贴“福”字。老人床边一般都贴“身卧福地”。粮囤上贴“五谷丰登”、“米粮满仓”。一出大门还要贴上“出门见喜”。有的还把“福”字倒贴,意为“福到了”。有心灵手巧的妇女剪些窗花、“福”字贴在各屋的窗户上,字画融为一体,十分美观。
  贴春联也有很多忌讳,除夕夜前贴完。家长逝世后,三年内不许用红纸写对联,否则就让人耻笑。但可以用灰色或紫色的纸写,内容要悼念性的词语为好。
  照厅,除夕夜午夜饭前,家家门前点火照厅。主人拿起早已准备好的干草(谷草)扎成堆,点燃后,有的拿一束火把照遍各个房间,院子里的各个角落、厢房、牛棚、猪圈等,一路向外,照至过道,打开大门,最后堆在大门口火堆上,干草燃尽倒向哪方,意为哪方来年吉祥、发财。
  这种古老的风俗是以火驱邪、祈求一年平安。
  照厅之后,新年的活动便有声有色的展开了。
  除夕,吃年饭、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之一。包水饺、吃水饺、请家堂、放鞭炮是除夕的主要内容。一般在除夕上午打扫卫生,
  从里向外扫,意为除旧布新。然后全家一起包水饺,意味着全家来年团圆和睦、欢乐。包的饺子一般年初一全天够吃就行。有的在饺子里包上钱币,表示为“新的一年里有钱花”。谁先吃着有硬币的饺子谁就大吉大利,来年发财。
  下午把家谱、牌位摆好,备好香炉、纸元宝,摆好果碟、碗筷,到黄昏时开始请家堂,由晚辈点燃一炷香,来到大门外、村外,面向老人陵地叩头,并念叨:“老爷爷、老奶奶回家过年了。”再烧元宝,然后才迈步进门,在牌位前叩头上香,烧元宝。请回家堂,到了晚上就该吃丰盛的年夜饭了。
  除夕晚上,与全家老小(或三世同堂、或四世同堂),欢聚酣饮,终夜不眠,共享天伦之乐,叫守岁。旧时守岁一般都通宵达旦。解放以来,守岁一般都是象征性的,十点以后各自安寝。近几年来,大家都要看完电视春节联欢晚会才睡。
  午夜时分,开始煮饺子,鸣放鞭炮,煮好的饺子要先供奉祖先,然后全家才一起围桌而吃。此时窗外响声此起彼伏,炮竹声连成一片,正谓:“爆竹声中一岁除”。
  新节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际、国内一些有历史意义和纪念意义的日子,经中央人民政府规定和提倡,渐成中国人民的重大节日。
  1月1日,元旦,阳历年。
  3月8日,国际劳动妇女节。
  3月12日,植树节。
  5月1日,国际劳动节。
  5月4日,中国青年节。
  6月1日,国际儿童节。
  7月1日,中国共产党诞生纪念日。
  8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
  9月9日,(农历)老年节。
  9月10日,教师节。
  10月1日,国庆节。
  元旦、“五·一”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机关、学校、团体、企、事业单位,一般都要升国旗、挂彩灯、插彩旗、贴标语,召开庆祝会、举行文艺晚会。干部、职工按国家规定放假,加班者,加发工资。
  “八·一”建军节,党政机关召开拥军会、慰问军、烈属和复、退军人;“三·八”妇女节,妇女团体组织庆祝,放假一天;“六·一”儿童节,多由学校举行庆祝活动;“七·一”党的生日,多由党组织举行庆祝活动;“九·十”教师节,多由行政部门、教育部门组织教师活动;“九·九”(农历)老年节,由老龄委组织离退干部职工活动;“三·十二”植树节,由政府部门组织全民植树。

知识出处

山东平阴风物志

《山东平阴风物志》

出版者:中国戏剧出版社

平阴山河壮美,景色宜人。黄河如玉带流经全境,浪溪河碧绿如黛,美丽无比。洪范泉池个个吐珠散玉,常年流淌。大寨山、云翠山挺拔秀逸,林深藏幽。翠屏山山峦叠翠,自然景观、文物古迹甚多等等。经过编撰人员的共同努力,它已开创了一个新局面,它是一部辑录平阴百科资料的新型的地方志书。这本书含地理概貌、历史沿革、名胜古迹、文物集锦、文化艺术、土特名产、乡风民情、城镇建设、历史名人、名人与平阴十个部分,旨在真实地介绍平阴。读此书会使你进入琼林仙境,解读一幅幅美妙绝伦的风景画。

阅读

相关地名

平阴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