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乡风民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东平阴风物志》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0547
颗粒名称: 七、乡风民情
分类号: K892.452
页数: 34
页码: 249-282
摘要: 本章记述了平阴县的乡风民情,其中包括生活习惯、节日习俗、礼仪习俗、古庙会与集市、宗教等。
关键词: 平阴县 乡风民情 民俗

内容

(一)生活习惯
  饮食平阴一域,多为汉民居住,历代行政变迁,但总体习俗不变。
  饮食方面,以小麦、玉米、高梁、地瓜、大豆、谷子等为主。蔬菜以白菜、萝卜、茄子、芹菜、芫荽、黄瓜、南瓜、韭菜、豆类等为主。平阴西靠黄河、东平湖,一年四季产鱼不断。平阴又多山,产九尾蝎,明代曾是贡品。是中国的玫瑰之乡,夏初花开时,以花为主,油炸食之不少。山味多以野蒜、山韭、曲曲芽、米蒿、花荠菜、苦菜子、黄花、萋萋菜、灰灰菜和雨后出的地锯皮等,吃鲜者居多。
  冬天,除窖藏白菜、萝卜供食用外,又多食用香椿芽树的叶芽,或腌制或烹炸,一年不断。加之豆制品如豆腐、豆腐皮等。咸辣为主,吃甜者少。
  一些山地或较贫困地区的农村冬时日用餐两顿,农忙时再恢复三顿。至今在乡村,晚饭仍称做“喝汤”。
  面食多为馒头、馍馍、面条、饼等;玉米多做成米粥、捏成窝窝头,贴成饼子或摊成煎饼;小米用法与玉米用法大致相同,大米除熬粥外,还以蒸干饭为主。
  服饰平阴建县已近二千年,因汉族人居多,至今随朝入时,于外地并无多大变化、异样。
  服饰大致可分为衣饰、首饰、足饰、手饰四大类。
  明清时,一般士绅的礼服是长袍马褂,清末民初亦如此。质
  地多是五丝、缂丝、夏布。平常百姓穿的是棉纺织品——粗布缝制的衣服。男子着行袍,又叫袍服。女子穿右襟上衣,下着裙装。
  清时妇女也多用前刘海发式,男人则留长辫子,呈半剃半留状。富有之家,女人头上以银器饰美者多,耳环、手镯、戒指几乎每女必用。
  民国时,男人的长袍马褂,男女均用的一字襟仍时行了一阵子。不久,男女多为中式服(唐装)、中山装,城市中妇女多穿旗袍。男戴礼帽、毡帽、缎帽垫。农村冬时,男人戴有披肩、护耳、遮目的“马虎帽”,女人则戴着佩银饰品的两片巴掌大小的护耳帽。男人穿棉袍、棉鞋、手着套袖。女人则穿大襟棉袄、绣花棉鞋。
  1949年10月后,工人、干部多穿灰蓝色的中山装、国防服、列宁服、青年服、便褂、中西服;男人喜戴解放帽、鸭舌帽,冬时多用围巾。女人多用方巾、纱巾包头。有些乡村,妇女则织成类似鲁锦质地式的围巾佩用。皮鞋、胶鞋、布鞋、塑底布鞋、球鞋、布袜、线袜、尼龙丝袜穿者渐多。1979年以后,西服、将军服、羽绒服、茄克衫、呢子衣、皮衣多起来,夏天穿凉鞋的多起来。20世纪末,旅游鞋又风靡城乡。
  夏日,男人多穿半袖褂、裤衩、女人多穿连衣裙、短裙;春秋之季,牛仔服式又大兴起来;礼帽、太阳帽、棒球帽也随时可见戴者。
  毛织品、化纤织品随时可见,真正呈现出五彩缤纷的画面。
  发式与首饰 发式:汉族人从古至明,男女皆留全发。清时,男人半剃半留,蓄长辫。未婚女子梳成独辫,出嫁后盘头。民国成立后,男人剪去辫子,剃秃头留短发者多。儿时,男孩有的在头后留发扎辫,俗称“八十毛”,意为长寿。未婚女在城市的多留短发、在乡村的多数还留一根辫。婚后的城市女,留短发者多,乡村的则留纂戴网。1949年10月以后,男子留分头、光头者居多,女人留单辫者渐少,两根辫、短发者渐多。1980年以后,男子光头者渐
  少,平头、分头、背头增多,女人烫发者、一把刷者多起来。
  首饰 民国前,有钱人家妇女佩金戴银已成时尚:金、银耳环,金、银、玉制手镯、戒指、耳坠、钗、簪等都有。男人也兴戴戒指,金、银、铜、玉制品皆有。孩子胸前多戴银制品“长命百岁”、“富贵一生”等饰物。童帽上多有银、铜饰品,以求吉祥。也有用金丝线绣的花、小动物图案等。民国时,男女首饰花样更多,佩者更多。1949年10月以后,男女佩戴首饰尚风行一时,1957年后渐少,1966年“文化大革命”后几乎绝迹。1980年改革开放,城镇青年戴耳环、戒指、项链者较多,以后大兴,男女老幼佩戴首饰已成时尚。金银制质地的仍在,铜、玉、木、塑料等材料的首饰到处都是。
  民居 平阴民居颇具特色,以石屋平顶见多,偏远地区有窑洞,但居者很少。
  平阴一地傍黄河又有平原,山丘峻岭又贯串南北。山,全为石山,因长年刮风沙,就地取材易,所以建石屋较好。屋顶全是砂子捶顶的,即:用山地捡来的砂砬礓,砸碎和石灰拌成灰浆,捶打成顶。屋顶建好后不仅夏天乘凉,秋冬堆放柴草、粮物,又因其坚固可居久远,还可起到冬暖夏凉的作用。
  家院多是“四合院”、“三合院”模式。正房叫堂屋,坐北朝南,最长辈者居住,晚辈住配房。
  1949年10月后,随经济的发展,土石结构平房渐多。1980年后,砖瓦房、楼房、水泥结构的平房兴起,多数山村人建房仍以石屋为主。
  器用 平阴人的生产、生活用具,离不开它的历史性,地域性。
  从材料上说,竹、木、瓷、铁、陶、玻璃、塑料等都有,但石质用具亦不少,小部分有草编类。其中,竹类家具、瓷、玻璃、塑料用具等多为外地进来;木、陶、铁、石用具不少是就地取材的。
  家庭用具中,竹筷、瓷碗、铁锅、陶盆、铁质烧壶、瓷质、紫砂茶具、木床、桌、椅及竹质的可说是“经久不衰”。1980年,塑料、铝用具、玻璃品渐成气候,呈现质地的多样性。
  就地取石材用的石桌、石器、石磨、石碾、石缸、石香炉、石条几、石凳、石窗、石门、石盆亦随处可见。
  一些山区,除用皮绳、麻绳外,也用茅草编绳的。还有用麦秸编织草帽、蒲团、草苫,用芦苇、高梁杆编苫、箔及柳条编织品等。
  农业上的传统用具,如锄、犁、镰、耙、耧、锨、杈、筢、扫帚、簸箕、筐篓、仓囤等仍用,1980年后渐少,手工品渐少,机制品渐多。
  计时用的各种表类,机制品逐步退却,石英、电子表等又蜂涌而上。照明用的油灯、煤油灯、汽灯、乙炔灯等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在1980年后几乎家家用上了电灯。灯具除实用外,呈现出装饰性。
  1990年后,电话进入家庭。2000年后,手机用户又多起来,通信设施极为方便。书写用具,毛笔、石笔在20世纪50年代后实用渐少,逐步被铅笔、钢笔、原珠笔等硬笔替代。
  家具方面,明清式木制品人们还用着,但西式的床、椅、桌、沙发在1990年后已进入百姓家,皮制、木制都有。
  生活禁忌 生活,包括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两种生活禁忌之外,还应有行动禁忌。平阴境内虽有耶稣教、天主教、佛教信徒,但人数极少。人们在受教育上,尊崇孔子学说,遵循儒家教规学习。而在节假日里,人们却尊奉道教神化了的玉皇大帝,一年四季尽享人间供奉。以前,村村有庙,而享受香火的多是老天爷爷、泰山奶奶一族。
  烧香时,须磕头,不做声。
  神很多,山神、土地神、河神、灶神,碾磨有青龙、白虎、有门神、财神、关二爷……节时还有祭路、祭井或古树。而木匠、皮匠、瓦匠、石匠自己也有信奉的神,一年中不能忘了祭祀。
  魂是不在的,但小孩受到惊吓,母亲、祖母等要到出事地点“叫叫”,找回魂来。
  一些动植物也成为人们信仰尊崇的灵物。称狐狸精、黄鼠狼为貔子精,家中闹灾要给“二仙”烧香免祸。喜鹊是祥鸟。乌鸦、猫头鹰进家不吉利。对燕子、蝙蝠亦很敬崇不许伤害。对古柏、松、槐树要烧香、纸;认为桃木能避邪,三月的柳条可编帽给小孩戴以免灾长寿。椿树为百树王,小孩摸树转圈可长高。
  一些古庙旁的井池水,有的地方也认为有灵,打茶喝免病。
  对石头的崇敬随处可见。新居墙边都立“泰山石敢当”碑条,认为可避洪水驱邪。育子妇女,到场里找一石滚,拴上红绳为子认干亲。
  天地间的自然现象,人们也有禁忌。月蚀是天狗吃月,须敲击铜盆铁器等救护;下冰雹时应往院里扔刀铲;遇旋风应用镰刀劈。
  河边坐船,不能口出“翻”字,需要脱鞋,鞋口要朝上。问路时对男女老幼要有称呼,对方答后要说声谢谢,步行要停步,骑车坐车者要下车。
  请客赴宴坐位上大有学问,上座、下座、把席口、陪坐都有讲究,不能乱坐。因身份、节假日、地域不同而不同。敬酒、敬茶者要站起,受者要双手扶杯领情。给人舀汤、菜、饭,勺子须往里倒不能往外倒。过年节或赴宴切忌打破碗碟。解便勿在地头、陵地。赶集购物时不应站摊铺前,更不应坐买卖人的车头。
  清晨于家人、外人都不能打头,否则认为一天不吉利。外出遇发丧见棺材认为是可发财吉利,不避;遇娶媳妇则认为是不祥,要避开。
  盖房禁忌就更多了。之前要请风水先生看风水,何时动工、何时上梁,讲究不少,要择吉日。盖的高度可超过前院人家不能超越后院人家,否则认为是“压”着了人家。
  左邻右舍或乡亲生了孩子,可擀上两碗面条送去,叫送小饭,以祝母子健康。送了小饭不能立走,主家要招待一下。
  说阴亲的习俗一直延续下来。未婚男女死去,可促成阴亲,合葬一块,让其在阴间成个家。
  人人做梦,但说梦析梦也有讲究:梦中的凶恶,析为好事;梦中好事可解释成坏事。
  眼皮跳也说成预兆着什么,右眼跳祸,左眼跳福。
  生活中的禁忌则更多。乔迁之后,亲朋好友应去温锅。吃饭时不应敲碗,敲了后会去讨饭。小孩子掉了的牙不能乱扔;小孩子不能吃生枣,不然长疖子;晾晒衣服,男人不能从女衣裤底下走过;女人衣物不能在院里过夜;老公公不能去儿媳妇屋里;怀孕的女人不能乱串门,生孩子无论如何要到婆家去。
  出门要记住红、黑道,黑道忌出;看病人要在头午;晚上有人叫名不能轻易答应;称谓上,人活到百岁以上,不说百岁,光说九十九岁;到.40岁,不说40岁,39岁、41岁跳着说;认为73岁、84岁是“损头年”,忌说。晚辈忌叫长辈的小名;晚辈不能与长辈开玩笑;长辈也不能和晚辈的媳妇说笑。
  结婚要请先生看日子,择吉日,男女婚配也要扣八字,不能乱来;有的地方认为甲子年及没有立春日之年是寡妇年,不能结婚。
  一些行业也各有各的的禁忌,如店铺,扫地往里扫,不坐门槛、钱柜和乱摔帐本等。
  雷庆龙
  (二)节日习俗
  春节 年初一是中国传统的最重要节日之一——春节。清早,至爱亲朋,同事邻居村民之间走家串户,登门拜年便开始了。
  拜年是春节活动的高潮。大体分为家拜、近拜、远拜等形式。首先是家拜。一家人中,晚辈给长辈拜年。平辈之间互相拜年。拜完年后,长辈要给小辈压岁钱,用意在护持后代,健康多福。晚辈得到压岁钱认为可以平平安安地度过一岁了。
  家拜之后是近拜,就是给没出五服的长辈拜年。进院先拜神祖,然后再给长辈磕头。最后是远拜,孩子大人们穿着整齐,成群结伙地到同事、邻居、亲朋好友家中拜年。对前来拜年的孩童,要赠给糖果一类零食或鞭炮一类玩物或零钱为压岁钱。熟人见面或握手,互相祝贺,说些“过年好”之类的吉祥话。
  春节第一天最热闹,禁忌也最多。出嫁的姑娘初一不能回娘家,回娘家会把娘家吃穷。初一不能吃面条,据说吃了面条一年麻烦不断。不能打碎东西、不能动针线、不能扫地,违禁都是“破财”。还忌空锅,锅里一定要放些饺子、馒头之类,如果空锅就意味着挨饿。
  大年初一这天,从早到晚,大街小巷,人来人往,到处欢声笑语,沉浸在一片欢乐吉祥的气氛中。
  初二、初三这天,嫁出去的女儿纷纷携夫带子回娘家。人们把大年初二媳妇们带着丈夫回娘家探望父母家人,叫“回门”。民间有一种说法,嫁出去的女儿过大年是不允许回娘家的,如果新
  年在娘家过,认为会吃穷娘家。
  女儿回娘家,所带礼物都要双数,一般为活鸡活鱼,以象征“年年有鱼”、“大吉大利”。娘家人则要置办酒宴招待女婿。女婿是这天岳父母家的贵客,吃饭喝酒时,要坐上座,并由内兄弟或同辈亲友相陪。岳父母在席间要为女婿“敬酒”。出嫁的女儿这天多陪久未见面的母亲和姐妹们,说说知心话。孩子们则拿着姥娘姥爷准备下的鞭炮、烟火、玩具,高兴地在院里,街上嬉戏玩耍。
  一般来说,要在娘家吃喝玩耍到天要黑下来,才恋恋不舍地告别娘家人,起身回家。姥爷姥娘看着远去的孩子心里不免有些失落,自言自语道:“外甥是狗,吃了就走”。
  初五,又称“五马日”。旧习以这一天的阴晴来占卜当年骡马的吉凶。据传这天是牛的生日,是天气好坏兆牛繁旺与否。正月初一是鸡的生日,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
  这一天,家家都要包饺子,叫捏“破五”,以补“破五”之“破”。阖家饮酒吃团圆饭,畅谈年事,忌说不吉利的话;小孩子们则燃放烟花爆竹,象征着崩走穷气迎来福星。
  旧俗认为初五以前妇女不许动刀剪针线、不动生米生面生蔬菜,“破五”以前所吃的饭菜都是年前做好、吃时加热即可。初五晚间,家家户户就要送“家堂”了,供奉水饺,焚香叩头……送走祖先,意味着阳间年事已完。妇女们也可以动刀剪做饭出门活动了。
  元宵节 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是新的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古代将夜称宵,所以正月十五就称为元宵节。元宵节的主要活动是观赏灯火,所以又称灯节。
  旧时老百姓习惯用面粉做成十二生肖灯,做工细致,形象逼真。寓意在于消病除灾,使人口兴旺。元宵节晚上,人们在外用地瓜、萝卜当灯座插上灯芯,填进豆油,点着灯芯
  门两旁、香台上、灶王前,石磨上、家禽栏圈、牛马羊棚、树上、厕所,放灯点燃照亮。新娶的媳妇则要回娘家过十五,传说是要过了三年才能到婆家过十五,不然会死公公。
  花灯的制作表现出中国人的聪明和智慧。经历了二千多年,经历了多少代人的传承,元宵节的花灯越来越显出千姿百态。开展游艺活动是元宵节的重要内容。扮玩形式各种各样,狮子舞、龙灯舞、高跷、旱船、花棍、秧歌、盘鼓、赶毛驴、斗王皮、笳鼓咚等应有尽有,把节日的喜庆气氛进一步推向高潮。
  元宵通常以芝麻、白糖、豆沙、果仁、枣泥为馅,用糯米粉滚成球状,即元宵。或水煮,或油炸,吃起来软滑,香甜,味道可口。城镇居民正月十五吃元宵,但农村里依然以水饺为多。
  人们要玩到深夜,观灯、赏月、游玩、放炮……
  正月十六,虽然是元宵节的尾声,但民间却过得有声有色,丰富多彩。这天最普遍的传统风俗是外出“走百病”。
  这天妇女们穿着节日的盛装,成群结队走出家门。只要走得动的,都起得特别早。走百病时兼迎喜神爷,所以要向喜神来的方向走。有的还要牵着牛、羊,而且围着水井转三圈向家的正北方向走去,意为(走百病),还将正月初二插在门上的柏树枝拿下来,燃着了烤火:“烤烤脚、烤烤腚,一年不生病”。
  二月二 农历二月二日,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这天家家户户有炒“蝎子爪”(料豆)的习俗。“蝎子爪”分甜咸两种。一般选粒大的黄豆,先用水泡,晾干之后或炒或油炸,或放盐或放糖。据说吃了“蝎子爪”能一年不被蝎子蜇、五毒攻。二月二这天,走在大街小巷里,街坊邻居都出来玩,手里捧着“蝎子爪”交换口味,有说有笑。晚辈碰到长辈,伸出手来,嘴里念叨:“二月二,炒蝎子爪,大娘婶子给一把,蝎子、蚰蜒往外爬。”长辈则笑着分给孩子。
  民间还有用草木灰在大门外曲曲弯弯撒进院内,叫“引龙回家”,以使百虫不敢动。有的则用灰撒成囤形,以图丰收。
  旧时有“正月剃头死舅舅”的说法。整个正月里,男人们个个像是“长毛贼”,也不能理发。直到出了正月,二月二龙抬头,男人们才有了刮脸剃头的自由,传说是龙抬起了头。这天理发店、理发摊的生意也特别红火。从前,二月二期间有不少忌讳,妇女们不准动针线刀剪,怕戳了龙眼,忌说不吉利的话等。
  清明节 冬至后一百零五天为寒食,春分后十五天为清明。 旧时,寒食断火,民间也多以柳条互相乞取新火。清明是扫坟祭祖的日子,民间又称为“鬼节”,与七月十五、十月一总称为“三冥节”。
  寒食、清明本来是两个节日,但民间大都把两个节日合二为一。一般叫清明,少数地方叫寒食节,但过节却是在清明这天。清明节这天早上家家户户都煮鸡蛋,据说吃了鸡蛋眼睛明。
  扫墓是清明节的一项主要活动。晚辈们带着祭品来到祖坟,先将祭品供上,然后焚香烧纸,洒酒祭奠,还要嘴里念叨:“爷爷、奶奶(爹、娘)孩子们看你来了,给你们带来了你爱吃的”,还要往坟墓上添新土。清明扫墓一般都在上午十二点以前完成。家家户户都要插柳条、松枝。有的用柳条做成柳哨吹,哨声十分动听。孩童们这天放风筝,到野外“踏青”。据说“清明踏青,不害脚疼”。
  其实,清明节是纪念春秋时代晋国大臣介子推的。他当时死在山中柳树洞里,为防止别人找到他,百姓在山中遍插杨柳以扰之。从此,沿习成俗至今,以不忘介子推。
  端午节 五月五日为端午节,最普通的说法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家家户户几乎都吃鸡蛋和粽子。传说屈原投汨罗江后,老百姓为避其遗体被鱼龙所伤,纷纷包粽子并用彩线缠绕投入江中驱赶鱼龙,以后逐渐演变为吃粽子悼念屈原的习俗。
  端午节之日,各家大门口都插艾,有的还加插桃枝,据说可以避邪。这天都给儿童的手脖、脚脖或手指上缠上五色线,叫长
  命线、拴命线。有的老人用花布缝制香袋,香袋中有许多中草药,戴在手上香味扑鼻,据说可以驱瘟避邪。也有把装有朱砂的香袋挂在身上,用来防止孩童被惊吓。
  夏至节 夏至是我国农历24节气之一,多在阳历6月22日前后几天。这一天,阳光照晒的时间最长。
  俗话说:“冬至饺子夏至面”,这一天不少地方要吃凉面条以纪之。煮熟的面条捞出后放入刚从井里取出的凉水里,过水再吃,以示吃食可以“着凉”了。
  据传,这天在平阴镇、玫瑰、李沟、孔村等乡镇,还有祭祀祖先的习俗,以不忘祖宗也过好夏天。
  六月六这天,要“洗洗澡,晒衣服;看谷秀,请姑姑”。据说,这一天民要晒衣,文人晒书,一年内不霉不蛀。白天晒水,晚上洗澡洗脚可免生痱子。
  有些乡村,出嫁女的娘家人要备驴出门,请出嫁女回娘家,必吃顿面条。如路过自家地,要慢行,看谷秀(即看谷子抽穗),以求丰收。
  六十六岁的老人或是六月六生日的老人,一定要设宴好好庆贺一番。出嫁女来给老人贺寿或过生日,不能忘的是带块肉,以应“六月六一块肉”之说。
  这天少不了包饺子。饺子熟了碗里要盛上三个,放双筷子到香台子前祭神或祭祖。因为这天离送家堂已有半年的时间了。
  平阴一域多有此俗,但水山一带在六月六却不请回出嫁女回娘家。据传一年有个貔子精变女回家,惹了祸,真女儿几乎丧命。而在洪范乡,六月六这天起,南天观兴办庙会,山中泉水喷涌,林木茂盛,气候凉爽,附近几县来赶会的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庙檐下、泉水旁,到处是游玩的人。
  七月七 又称乞巧节或女儿节,习称“七夕”。
  这天,七个姑娘或一帮女人聚一块互相学习织、绣技巧。晚
  上,要包饺子,摆供祭天。有的说是祭牛郎织女的,这一天,天下所有喜鹊很难见到,传说它们都飞向天上银河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会面。有的要玩到深夜,还要到葡萄架下去听牛郎织女啦呱。
  听到的女子,据说就能成个纺织、刺绣的伶俐姑娘、巧媳妇。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民间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中秋佳节吃月饼是流传已久的风俗。中秋节这天,各家各户都要置办佳肴美酒,欢度佳节,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中秋饮食习俗。
  月饼,也叫“团圆饼”,是最有中秋象征意义的食品。从文献记载来看,早在宋代就有月饼了。原来家家自己做月饼,现在都到市面买。月饼种类繁多,吃起来香甜可口,除了自己吃外,还要串亲访友。节前串亲的习俗,十分流行,礼品主要有月饼,还有鸡、鱼、酒、水果等。一进八月就开始串亲,一直到八月十四才串完。中秋这夜,风清月朗,家家户户尝月饼、赏月亮、庆团圆,一般家庭都希望这个节日里人月同圆,全家幸福。一般到了晚上全家人围桌而坐,备有酒菜,边吃边啦家常,把月饼切成若干块,每人象征性地最少吃一块,意为幸福美满。
  重阳节 重阳,中国的传统节日,《易经》一书将“九”定为阳数,九月九,两九相重,所以定为重阳节。节日前后,秋高气爽,风清月朗,可登高赋诗远眺,或赏菊饮酒。
  在平阴,重阳节则有打围的习俗一直沿袭下来。几十人或数百人,从日出前一字排开,不拿枪械专持短棍,从田野奔向山地或从沟壑跑向丛林。人们呼叫着以惊起野兽,一旦发现猎物,便用木棍投击。
  击打死的猎物不一定归击打者所有,应是抢到者而且必须将猎物举过头顶,众人视为猎物归属已定,不必再抢了。如果同时抢到,则互不相让,能抢多少是多少,只要“果实”不举上头,别
  人兴许还会抢去。
  晚间,则以猎物为肴,饮酒乐之。
  平阴北部的人去南部打围叫“打南围”,南部的人去北部打围叫“打北围”。平阴地域狭小,出县境打围是常有之事,但多在东、南、北部地区,西靠黄河,去西部者少。
  十月一 习称“鬼门开”的日子,鬼魂四散开来,来年清明才能归家。这天,普遍都上坟添土祭祖,烧香、纸,坟前摆上供果或饺子。
  十月,天快冷了,后辈们担心阴间老人无寒御衣穿,就扎成纸衣烧掉,称做送寒衣。
  有的地方,外孙女们可去外祖父家去上坟。上坟的规模可大可小,但都俗称“小上坟”。
  腊八 农历十二月初八为腊八节。腊八节这天,家家户户都熬腊八粥,腌腊八蒜,有的也包水饺。据说喝了腊八粥增福。做腊八粥要做得稠一些,粘糊糊的,粘是“连”的谐音,意思是连年丰收。各家各户提前把蒜剥好,浸在醋中,等到过春节时,蒜瓣葱绿,味稍酸,醋味稍辣,十分可口。
  辞灶 腊月二十三日为祀灶日,民间俗称过小年。
  祀灶是在二十三日晚间进行的。祭祀时还放鞭炮,将煮好的饺子和汤盛到碗里,放上双筷子,摆上糖瓜、果品,然后烧香叩头,把旧灶神像揭下烧掉。口里念念有词:“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旧灶烧了以后(春节后再把新灶王像贴上),叩头跪拜。辞灶后,据说诸神上天,百无禁忌。民间家贫不能成礼者,多在此时嫁娶,谓之“乱岁”。秦汉前,灶神是女子,后衍化为男。
  扫年,是旧时沿袭下来的崇尚清洁的遗风。从腊月二十三小年以后,选一晴天打扫卫生。家家户户忙着扫屋、浆洗。全家动手,屋里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锅碗瓢盆,都要擦拭得洁白瓦亮。溪畔井边,“砰砰”的棒槌声、洗浆声伴着大姑娘小媳妇的欢
  笑声,洋溢着忙年的气氛。
  过了小年以后,家家户户准备过大年。男人忙着杀猪宰羊,妇女则蒸枣糕、蒸馍馍、炸丸子、赶年集置办菜肴等年货。数量极大,除馈赠亲友外,一般要吃到二月二。
  除夕 旧时每到年除夕,家家户户都有贴年画、贴春联的习俗。给节日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息。
  年画的形式多种多样。有中堂、条屏、挂签、桌围、喜幅、窗顶等。都以喜庆祥和的画面为主。“年年有余”的年画颇受老百姓的喜爱,画面上一对白胖娃娃,穿着红兜肚,各骑在大鲤鱼上,洋溢着热烈吉庆的“年味儿”。
  春联多用红纸黑墨书写,张贴于大门、屋门两侧,大都是吉祥、长寿、发财、平安等年关吉利的内容。堂屋正中还要悬挂中堂。迎门墙上要贴“福”字。老人床边一般都贴“身卧福地”。粮囤上贴“五谷丰登”、“米粮满仓”。一出大门还要贴上“出门见喜”。有的还把“福”字倒贴,意为“福到了”。有心灵手巧的妇女剪些窗花、“福”字贴在各屋的窗户上,字画融为一体,十分美观。
  贴春联也有很多忌讳,除夕夜前贴完。家长逝世后,三年内不许用红纸写对联,否则就让人耻笑。但可以用灰色或紫色的纸写,内容要悼念性的词语为好。
  照厅,除夕夜午夜饭前,家家门前点火照厅。主人拿起早已准备好的干草(谷草)扎成堆,点燃后,有的拿一束火把照遍各个房间,院子里的各个角落、厢房、牛棚、猪圈等,一路向外,照至过道,打开大门,最后堆在大门口火堆上,干草燃尽倒向哪方,意为哪方来年吉祥、发财。
  这种古老的风俗是以火驱邪、祈求一年平安。
  照厅之后,新年的活动便有声有色的展开了。
  除夕,吃年饭、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之一。包水饺、吃水饺、请家堂、放鞭炮是除夕的主要内容。一般在除夕上午打扫卫生,
  从里向外扫,意为除旧布新。然后全家一起包水饺,意味着全家来年团圆和睦、欢乐。包的饺子一般年初一全天够吃就行。有的在饺子里包上钱币,表示为“新的一年里有钱花”。谁先吃着有硬币的饺子谁就大吉大利,来年发财。
  下午把家谱、牌位摆好,备好香炉、纸元宝,摆好果碟、碗筷,到黄昏时开始请家堂,由晚辈点燃一炷香,来到大门外、村外,面向老人陵地叩头,并念叨:“老爷爷、老奶奶回家过年了。”再烧元宝,然后才迈步进门,在牌位前叩头上香,烧元宝。请回家堂,到了晚上就该吃丰盛的年夜饭了。
  除夕晚上,与全家老小(或三世同堂、或四世同堂),欢聚酣饮,终夜不眠,共享天伦之乐,叫守岁。旧时守岁一般都通宵达旦。解放以来,守岁一般都是象征性的,十点以后各自安寝。近几年来,大家都要看完电视春节联欢晚会才睡。
  午夜时分,开始煮饺子,鸣放鞭炮,煮好的饺子要先供奉祖先,然后全家才一起围桌而吃。此时窗外响声此起彼伏,炮竹声连成一片,正谓:“爆竹声中一岁除”。
  新节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际、国内一些有历史意义和纪念意义的日子,经中央人民政府规定和提倡,渐成中国人民的重大节日。
  1月1日,元旦,阳历年。
  3月8日,国际劳动妇女节。
  3月12日,植树节。
  5月1日,国际劳动节。
  5月4日,中国青年节。
  6月1日,国际儿童节。
  7月1日,中国共产党诞生纪念日。
  8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
  9月9日,(农历)老年节。
  9月10日,教师节。
  10月1日,国庆节。
  元旦、“五·一”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机关、学校、团体、企、事业单位,一般都要升国旗、挂彩灯、插彩旗、贴标语,召开庆祝会、举行文艺晚会。干部、职工按国家规定放假,加班者,加发工资。
  “八·一”建军节,党政机关召开拥军会、慰问军、烈属和复、退军人;“三·八”妇女节,妇女团体组织庆祝,放假一天;“六·一”儿童节,多由学校举行庆祝活动;“七·一”党的生日,多由党组织举行庆祝活动;“九·十”教师节,多由行政部门、教育部门组织教师活动;“九·九”(农历)老年节,由老龄委组织离退干部职工活动;“三·十二”植树节,由政府部门组织全民植树。
  (三)礼仪习俗
  生育 传统观念认为,生儿育女是家庭中的一喜,所以称怀孕为“得喜”。孕妇又称作“双身人”,她们在接人待物礼尚往来中,有许多禁忌。旧时认为,孕妇不能参加婚礼,在新娘看来,婚礼上见到双身人,一辈子生活都不会顺利。孕妇也不能参加葬礼,尤其不能见到尸体,她们怕尸体“扑”胎儿,也会使孕妇难产。即使亲生父母去世,也不准接近。孕妇一般都在腰间扎一根红腰带,意为“避邪”。
  接蓐产期,娘家妈带礼物来探望孕妇谓之“催生”。礼物一般是鸡蛋、红糖、小米、糕点之类食品,为孕妇补养身体。
  婴儿降生,俗称“添喜”。生男谓之“大喜”,生女谓之“小喜”。产妇生完孩子先喝碗红糖水,然后再喝小米稀饭。添喜后,要向产妇的娘家报喜。娘家一般都过来看,带上给外孙(女)的礼物,小衣服、小褥子、长命锁等。左邻右舍也拿着鸡蛋、红糖之类礼物来道喜。主家都回赠红鸡蛋,以示同喜。一般男孩到十二天上,女孩到九天上,娘家准备礼物,召集亲戚去看闺女。婆家设酒宴盛情款待,这天称为“吃面”。
  产妇分娩之后,一个月不出屋门,俗称“坐月子”。月子里产房中有许多禁忌,穿重孝的,害病的,还有孕妇都不能进产房,怕冲了婴儿,使人晦气,不吉利。
  祝寿 平阴人一直有给老者——60周岁以上的人“过生”、“祝寿”的习俗。
  以前,人的寿限较短,50岁、60岁即称“大寿”。穷人家如给老人祝寿,包顿肉饺子,上上供也就足矣。生活富裕人家,老人50岁即过“生日”祝寿,一般60岁寿辰较为隆重。贺者要送贺帐、金纸或红底的贺联、贺诗或其它贺礼、内容多为吉庆、歌颂被贺者一生功德的诗文。贺礼或酒、或寿星图、寿桃等。被贺者要备丰盛的酒席招待客人。
  官宦大富人家,有的要请戏班子,艺人来助兴。
  老人到了66岁,认为是大寿,不管穷富,出嫁女都要回娘家给老人贺寿,必须带一块肉。俗话说:“六十六,一块肉”,可见之器重。
  1980年以后,沉寂一时的贺寿之风渐兴。
  乔迁人搬到好地方去住或官职高升谓之乔迁,但现在多指搬迁。
  迁居,平阴人视为大事:因为人要离开熟地方,到异地生活能否适应环境?都是极为关注的大事。
  以前,乔迁之前要请“先生”看风水,行,则迁。迁后,要去庙寺、土地庙或房之四角烧纸,好让神仙保佑,恶鬼勿找事。迁居后,亲朋好友要择吉日温居,好好款宴一顿。人越多越好,喻人多势大不受欺压之意。
  习俗至今,从城镇到乡村,家家如此。但平阴人称温居为温锅,一是表示祝贺,二是表示关心。
  婚嫁 俗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旧时,谁家男女孩到了婚嫁年龄,自然就有媒人上门提亲。结亲的基本条件是门第相当,财产相若,品貌、年龄般配,正所谓“门当户对”。媒人来往于双方家长之间,商量缔结之事。双方都认为满意,便正式签订婚约,意为订婚。民间也称为换柬、换贴。当事人(媒人)直接出面,男方用红礼盒放上押贴物,项链、耳环、戒指和钱等。双方互叫爸妈,女方则回过一些钱,意为给女婿叫爸妈的钱,然后这门亲事
  就算定下来了。过年过节像亲戚一样走动。
  看日子,就是男方选定举行婚礼的日期,请女方同意。婚前选一吉日,向女方家送聘礼。送完聘礼后,女方便开始整理嫁妆,男方要收拾新房,准备嫁娶,亲朋好友们也开始送喜礼,男方家也找亲友发送喜贴。喜礼要一笔不漏地记入帐簿,以备将来还礼。礼品的厚薄,一般与关系的亲疏相连。喜礼一般不送单数。临近婚期,女方家便要送嫁妆,娘家尽量把嫁妆办得体面些。嫁妆是女家去送,一般派两个男子押车。也有的送嫁妆与迎娶合在一起的,就是随着新娘一起过门。浩浩荡荡的队伍,使婚礼显得十分壮观。
  女方的嫁妆来到后,男方家便要加紧作迎接的准备。打扫庭院,张灯结彩,门前院内要贴大红喜字。新房内要粉刷一新,有的把喜庆气息的剪纸图案贴在窗户上、床围子上、门上。总之,一切都要焕然一新。布置洞房的最后工作称为“铺房”。铺房主要是安床和铺床,一般都在婚礼的前一天晚上由大伯哥铺床叠被。有的还在床的四角放上枣、栗子和花生,意为早生贵子。婚礼之前要请亲戚朋友和街坊邻居共同来帮忙。主持操办喜事的头目称为“总管、总理”,由他按照主人家的意图来安排各项事宜。一般由懂得这套礼仪的长者来担任。娶亲的前一天,女方家里的亲朋也都到齐,亲朋中要有两男两女第二天跟着新娘一起出门,意为“送客”的。男方家也要有两男两女,为“迎客”的。
  娶亲之日,礼俗众多,迎娶新娘过门是重要的一项。
  婚礼这天,过去新娘为了抢时间,抢在太阳出来之前,早上四五点钟过门。现在都在上午十点十分,意为十全十美。良辰吉日一到,新郎亲自去女家迎接新娘。新郎要带一只大公鸡,一块十斤左右的猪肉,交给女方的家长,意为离娘肉。新娘家也要准备一只母鸡,跟新娘一起过门。新郎进入女家后,要先拜女方的长辈。稍事休息,等候新娘梳妆。新娘在上车(轿)前要穿嫁衣。嫁
  衣要上下一身红。上车(轿)前,新娘要抓一把麸子,麸子里面有钱,意为过门后有福气、有钱花。还要揣一些小钱,是过桥、河、庙十字路口等扔出来敬神的买路钱。然后由新郎抱出闺房,送入车(轿)内。意思是不沾娘家的土。这时鸣放鞭炮,迎亲队伍浩浩荡荡,奔向男方家。到了男家门外,鞭炮齐鸣,男方接客的出来迎接。新娘向院内走时,一路有人向其身上撒五谷杂粮,彩色纸屑,意为驱邪。新娘被搀扶进院内后,便开始举行结婚典礼。随着司礼者的喊声,“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送入洞房”,这便是婚礼告成的主要标志。新娘被送入洞房后,亲戚朋友和街房邻居则都来看新娘,让新娘点烟,向新娘要糖果、点心吃。坐一坐新床,谓之以后不害腰疼病。新娘则忙于酒宴招待宾朋,中午一般为“会亲家”,女家的来客是贵客,必须请到正屋坐上席,由相应的人陪客。一般洞房一个月不能空房。婚后一项是回门。就是新郎、新娘在成亲后的第三天同去女家一次。女家由女眷亲族送归,男家也要女眷亲族具席会饮,带有“认亲”的性质,回门之后,双方即按正常亲戚走动。
  丧葬 老人得了病,久治不愈,家人晚辈便开始给老人做寿衣,做棺材,谓之“冲冲病”,盼望老人的病尽快好起来。
  人死之后,穿寿衣、净面,置灵床、发讣告。亲朋好友送丧礼,送花圈、挽联。停灵三天,孝子孝女,守灵三天。第三天上出殡。出殡时,家境富裕的聘鼓乐队吹奏致哀,子女披麻戴孝,拄哀杖,由长子摔老盆,打“引魂幡”。子侄辈左右扶孝子、女,边哭边行;孝眷随后哭嚎,亲友沿途路祭。送棺木到茔地上埋葬。葬时,花圈、挽联随之烧掉。葬后三天,儿女要过赴三,男子时赴三,女凌晨三四点钟赴三,带着水饺去墓地,上香烧纸,把水饺埋掉,意为给老人送的饭,然后不回头往家走。
  还有一七、三七、五七、百天、周年等祭日。一般老人有几个儿子不过几七。孝子、孝眷及亲戚到墓地祭奠哀悼。
  交际礼节(含称谓)平阴古属齐鲁之邦,历代官民重礼节,政局多变,而尚礼不变。
  民国以前,无论官府民间都行磕头跪拜礼。如小官见大官,后辈见长辈、师长等。在婚丧嫁娶等仪式中,跪拜礼就更多了。民国初,中央下令官府不再施行跪拜礼,但民间未全止。1949年10月以后,见面行握手、鞠躬礼,部队行施举手军礼。
  迎客:客人将至,主人须到大门外、院中相迎,并请客先行。客到,一般让于上座或下座;主家必备烟、茶。烟要点着并双手倒茶。此时,客人要站起来受礼。留客用餐较丰盛,但菜不能为单数,主家几次为客人敬酒。
  送客:客人带来的礼物不能全留,须押回去些。送时主人持物,到大门外再交客人并道别。
  问路:旧时问路多下轿、下马、停步拱手问人,多用“请问”、“借光”等词。一般谓问者可称呼“大爷”、“大娘”、“大哥”、“大嫂”、“兄弟”、“小妹”或“先生”、“夫人”、“师父”等。现在,问路人仍要下车、停步相问,称“同志”、“先生”或根据年龄称呼者居多。问后要说声“谢谢”或点头致谢。
  送礼与回赠:送礼、回赠习俗从古至今未变。长辈与晚辈、亲朋好友、师生、战友、上下级、托人办事及远足等都有礼可送与回赠。人情与礼相依,并不相等。
  称谓:可分为雅称与俗称或是口语、书面之分:子女称父母,实叫是爹娘,书面称“二老”、“双亲”、“父母大人”、“家父”、“母亲”等,有些地方管父亲叫“大大”、“老爷子”,管母亲叫“老娘”、“老太太”等。
  称祖父为“爷爷”、曾祖为“老爷爷”、高祖为“老老爷”……称祖母为“奶奶”、曾祖母为“老奶奶”、高祖母为“老老奶奶”……
  父之兄,雅称“伯父”,实称“大爷”或“二大爷”、“三大爷”等;父之嫂称“大娘”或“二大娘”、“三大娘”……父之弟可称“叔”,字
  面称“叔父”或“二叔”、“三叔”……叔之妻称“婶子”,字面称“婶母”、“婶娘”或“二婶子”、“三婶子”或“二娘”、“三娘”等。
  称姐姐、妹妹或“大姐”、“二姐”、“三姐”或“大妹”、“二妹”、“三妹”……
  夫妻称谓很多:俗称“屋里的”、“老婆”、雅称“贱内”、“内人”,现称:“爱人”、“对象”或“老伴”,“孩他爹”、“孩他娘”、“孩他爸”、“孩他妈”……
  妻称夫之父和夫一样叫,对人称“公公”;称夫之母和夫一样叫,对外称“婆婆”、“婆母”。
  兄对弟之妻,称“弟妹”,对外称“兄弟媳妇”;弟称兄之夫为“嫂子”。兄弟妻之间称“妯娌”。兄弟之子女、妯娌、兄弟们称“侄子”、“侄女”,他们的配偶称为“侄媳妇”、“侄女女婿”。
  子女称父之姐妹为姑。姑之夫为“姑夫”,姑之子女称为“表哥”、“表弟”、“表姐”、“表妹”等,也进而有了“表嫂”、“表姐夫”、“表妹夫”等;子女称母之兄、弟妹为“舅”、“姨”,舅夫人叫“妗子”,姨之夫为“姨夫”,雅称为“舅母”、“舅父”、“姨母”等。他们的子女亦称“表哥”、“表弟”、“表姐”、“表妹”;但两大系列有“姑表亲”、“姨表亲”之分。
  妻之父,夫雅称“岳父”,俗称“丈人爹”,现亦叫“爸”。平阴人多称“伯伯”或“大爷”。妻之母,夫雅称“岳母”,俗称“丈母娘”,现也叫“妈”了。平阴有的人叫“婶子”或“大娘”。
  妻之兄妹,雅称“姻兄”、“姻弟”、“内兄”、“内弟”,对人称“大舅子”、“小舅子”,见面称“哥哥”、“弟弟”……妻之姐妹,夫当面叫“姐”、“妹”,对人称“大姨子”、“小姨子”;妻之姐妹爱人,夫称“姐夫”、“妹夫”等,雅称“连襟”、“两乔”。
  父母对其女之夫,称“姑爷”、“贵客”、“女婿”。
  夫妻双方父母互称“亲家”、“亲家公”、“亲家婆”,而亲字读为“情”音。
  子女称母亲之父为“外祖父”,面称“姥爷”,称母亲之母“外祖母”,面称“姥娘”。外祖父祖母称子女之子女为“外甥”、“外甥闺女”,他们的爱人可称“外甥媳妇”、“外甥女女婿”……母亲之姊妹的子女,称“外甥”、“外甥女”。
  妻之兄弟的子女,可雅称“内侄”、“内侄女”或“妻侄”、“妻侄女”。
  从前,学生称老师为先生,一般人称男人也可叫先生;称女人为小姐、太太或夫人;学徒称教艺者为“师父”,师父之妻为“师娘”、“师母”。学生称师之妻也可叫“师母”。
  1949年10月后,人见面多称“同志”;共事的为“同事”,共学的为“同学”,共服役的为“战友”;80年代后,人们称服务行业的女人为“小姐”、“服务员”。
  另外也有以外号称呼的,如:“大虎家”、“三孬家”、“张大个子”等。
  平阴人自古至今崇尚交际,从孩子懂事起,大人即教子女交友至理:“交个朋友开一条路,得罪个人立一堵墙”,还有“一个馍馍,半个是朋友的”,“浇花浇根、交人交心”,“患难交知已”、“知已如已”之说,而且交友多年即成亲戚。所以,“朋友来了有好酒”,“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朋友妻,不可欺”,及“好朋友,帐目清”等。
  有些地方,拜“把兄弟”、“认干亲”、“干姊妹”等,也是交际的方式之一……
  雷静
  (四)古庙会与集市
  节日或习惯上定好的日子,在寺庙里或附近举行的集市就是庙会。庙会一般带有宗教、民族风情色彩。
  平阴的庙会多与山、庙相关联:二月二,洪范庙会,以唱大戏、物资交流为主。二月十九、三月三、六月十九东阿镇的狮耳山、铧山、玫瑰乡的翠屏山都举办庙会。三山不仅风光秀丽还有寺庙,交通也方便且历史悠久。不仅吸引当地人,梁山、聊城、肥城、东平等地的人也“来者”不少。
  三月十八日,东阿城北的黄山举办庙会。相传,三月十八日是黄石公的生日。黄石公是中国古代大军事家,汉将张良的老师。东阿镇又是古城,因而庙会办得盛大,四外来人很多。
  六月六(阴历,上下如此),洪范池镇的南天观,虽值盛夏也举办庙会,山林茂密,庙宇多,庙会很有特色。一般为八天,唱戏,交流物资。传为祈雨兴起。
  集市平阴县有两大古城和9个乡镇,有的5天一集,有的乡镇错开,三天一集,为把时间错开,分为一六,二七,三八等规模大小不等,但基本满足了群众供销需求。
  雷庆龙
  (五)宗教
  平阴县有比较深厚的宗教文化底蕴。天、基、佛、道、伊五大宗教特别是天主教、基督教传入平阴后,各以自己的信仰、礼仪和宗教活动对部分平阴人的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宗教生活成为信教群众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天主教 天主教最早传入中国的时间是唐太宗贞观九年(635),叫景教。而较深入较大规模传入各地的时间通常从1582年算起,传入平阴的时间为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平阴县玫瑰镇北石硖村人胡月言,因兄弟众多,家境贫寒,流落北京谋生,在一教堂内当花匠种花,信奉了天主教。后来他与北京一位女教友结了婚,婚后回到老家生活。因其信教传教,受到家人的反对。夫妻二人遂于1604年搬到北石硖东北处尖山下面居住,这便是今平阴镇胡庄的第一户人家,也是平阴县天主教第一户教徒。夫妻二人在尖山上垒起石屋,摆上十字架当做小教堂。每日祈祷念经,自此,平阴开始有天主教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来胡庄居住的人越来越多,在胡月言及其后代的说教下,人们都信仰了天主教,胡庄成为一个教徒聚居村。以胡庄为中心,天主教逐步在平阴及周边地区传播开来。
  安多尼仉巴乃斯是第一个到胡庄传教的外国籍神父。1730年他在兖州教会任职,常往返于山东、北京之间。当路过胡庄东边的大道时,得知胡庄人信仰天主教,便停下来到庄内看望教友,送弥撒。以后被调往北京教区任主教职务。1736年,他任命外
  国籍神父陆安道为胡庄第一任本堂神父。1736年一1949年,在胡庄坐堂的本堂神父共18人,其中外国籍12人:陆安道(国籍不祥)、康和之(国籍不祥)、杨若瑟(意大利籍)、梅泽民(奥地利籍)、孔诺宪(荷兰籍)、海德风(奥地利籍)、田安邦、恩汝梅、海甘乐、甘恩德、柯树德、闵恺施(均为德国籍);中国籍6人:胡嘉禄(武城县十二里庄人)、萧金祥(平原县萧家洼人)、张宪孟(平阴县罗山套人)、刘德成(茬平县北张庄人)、李钟达(武城县吕家洼人)、赵庆正(平阴县胡庄人)。建国以来历任胡庄本堂神父是:1949年一1958年为赵庆正(平阴县胡庄人),1959年一1966年为王克成(泰安市满庄人),1978年一1992年为赵庆正、赵庆振(平阴县胡庄人),1993年一1995年为梁继业(东平县梁庄人),1996年为袁广义(平阴县胡庄人),1997年至今为张寿勇、刘学兵(分别为历城区前王村人和陵县西刘村人)。历任胡庄本堂神父,都把教堂建设作为头等任务,以此促进教会的发展。他们筹措大量资金,组织大量人力物力,先后在平阴境内修建了17座教堂。比较出名的有胡庄圣母无染原罪堂,胡庄圣母山露德圣母堂,白云峪村三王来朝堂,白云峪若瑟山圣若瑟堂。最为有名的胡庄圣母无染原罪堂,为歌德式建筑,始建于1877年,完工于1911年,历时34年,经过了梅泽民、孔诺宪、海德风、田安邦四位神父之手。胡庄因有圣母山露德圣母堂而成为全国著名的朝圣地。圣母无染原罪堂的建成,使胡庄在国内外的名气进一步提高。1900年胡庄教会发展为总铎区驻地,平阴、肥城、东阿、东平、长清五县内各分堂,均属胡庄总铎区领导。圣母无染原罪堂于“文化大革命”前失火烧毁,“文化大革命”中被拆掉。1998年9月济南市宗教局下文,同意进行修复。从1998年10月至2002年4月,在张寿勇、刘学兵神父主持下,筹集资金400多万元,完成了修复工作。重修的大堂长52.94米,宽19.4米,十字型处宽28米,圆顶高46米,双钟楼高27米,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虽不算很大,但圆顶的罗马式建筑风格,巨大的汉白玉
  浮雕,外墙的大理石贴面,采用剪纸艺术装饰的窗户,无不显示出它的典雅与豪华。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政府宗教部门的管理下,天主教的宗教活动逐步走上了健康有序的轨道。1985年成立了爱国宗教团体“天主教爱国会”,先后召开了三次代表会议,赵庆振、梁继业、张寿勇三位神父分别被选为第一、第二和第三届的主任。爱国会坚持了爱国爱教和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方针,依法开展宗教活动,自觉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目前全县共有经政府登记的天主教活动场所12处,分别为平阴镇胡庄圣母无染原罪堂、胡庄圣母山露德圣母堂、东南沟耶稣圣心堂、西桥口依搦斯堂、丁山头圣母堂、前阮二圣母堂,李沟乡白云峪三王来朝堂、白云峪若瑟山圣若瑟堂,孝直镇西湿口山圣若瑟堂,孔村镇后套耶稣圣心堂,安城乡西毛铺圣若瑟堂,林洼耶稣圣心堂。全县教徒群众2623人。现有神职人员3人,分别为张寿勇神父、刘学兵神父、李怀敏修女。
  天主教教徒在保留着中华民族传统的同时,还在长期的宗教生活中传承了天主教特有的礼仪传统和风俗习惯。一是做弥撒。做弥撒是天主教“七件圣事”(圣洗、坚振、告解、圣体、终傅、神品、婚配)中最重要的一件(圣体即弥撒),也是天主教最经常、最主要的宗教活动。凡有神父的堂点,每天都要做弥撒,每台弥撒一个小时左右。弥撒由神父主持,教徒参与。其核心内容为圣道礼仪和圣祭礼仪两部分。圣道礼仪就是恭读圣经,聆听圣言,并在读经间穿插教友回应天主的答唱;圣祭礼仪就是神父将一种无酵的面饼和葡萄酒“祝圣”后,代表耶稣的“圣体”和“圣”,给教徒分食,表示耶稣在十字架上所作的牺牲和祭献,得以在教会中以圣餐的方式延续。二是圣洗。圣洗也是天主教“七件圣事”中十分重要的一件,它是天主教的入教仪式。按天主教的习惯,教徒的小孩生下后7天内就得接受洗礼,由神父将圣水撒在小孩头
  上,表明小孩已经入教。小孩进入成年后如确实信仰天主教,则还要履行坚定宗教信仰的坚振圣事。三是过宗教节日。天主教的节日很多,但通常过四大节日(又称四大瞻礼),即圣诞节、耶稣复活节、圣神降临节、圣母升天节。这四大节日又以圣诞节和复活节最为隆重。圣诞节是纪念耶稣降生,于每年12月25日举行。过圣诞节要于前一天晚上守夜,现在一般是举行圣诞文艺晚会,庆贺耶稣降生。圣诞节要做三台弥撒,即子时弥撒(24日夜11点到12点)、昧爽弥撒(25日晨5点半至6点半)、天明弥撒(25日上午8点半至10点)。复活节是纪念耶稣复活,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后第三日复活,这一节日于每年春分月圆后第一个星期天举行。此节又称3日庆典。从星期四晚上开始,建立圣体大礼(重演耶稣和宗徒们吃的最后的晚餐),星期五下午3点朝拜耶稣十字架,星期六晚上举行复活节前守夜礼,庆祝耶稣复活。四是过圣母月。圣母即玛利亚,耶稣的母亲。每年5月份为天主教特敬圣母月。每到这个月份,平阴和全国许多省、市的教友纷至沓来,朝拜圣母。每年朝圣人数都在万人以上,以山东、江苏、山西、河北、河南居多。
  天主教神职人员包括主教、神父、执事和修会团体的修士、修女终生不娶不嫁。
  基督教 鸦片战争之后,外国基督教各教派、修会及差会在不平等条约的保护下纷纷拥进中国,在各地建堂创会,大搞传教。在这个大背景下,基督教传到平阴。基督教在平阴分中华圣公会和卫理公会两个派系。中华圣公会为英国人所办,卫理公会为美国人所办。1884年,北京中华圣公会派英国传教士林波斯、卞方士、伯夏里三人来平阴创立了圣公会,于1891年在县城南门建立了“中华圣公会平阴牧区南门总教堂”,初属北京教区,下属长清县孝里、肥城县高余、东平县大羊及平阴县大孙庄等支堂。1900年后,平阴牧区由隶属北京教区改为隶属山东教区。教区下达给牧区的任务分传道、教育、医务三项。据此,平阴牧区在南门
  总教堂开办了华英小学和女子学校,在东关开办了广仁医院。三项任务总的目的还是传教。如学校的学生必须学习宗教课,必须做礼拜。医院给病人看病,也要先讲道后看病。
  1899年,声势浩大的义和团运动波及到平阴,在“扶清反洋”的旗帜下,北山头村贾士威、张乐仓组织农民起义军两千余人,掀起了“平教堂、杀洋人”的运动。在打下罗山套、白云峪两个教会村后,又在平阴、肥城交界的四槐树,杀死了由泰安返回平阴的基督教英国牧师卜会吏。此举大大激怒了被英国人控制的平阴圣公会,他们联合天主教,迫使清政府捉拿贾、张二人。后贾、张等三十余人在肥城境内被清政府杀害。这一事件被称作“平肥教案”。义和团运动失败后,平阴基督教又活跃起来。他们利用庚子赔款修建了南关大教堂(司提反堂),扩大教会事业。1931年,平阴牧区举办了一期基督教道学班,由当时的监守(会长)英国人魏灵堂具体负责,学习了两年时间,培养出了14名传教人员,以后成为牧师的杜永浩、孙立文就是其中的两名。1900年至1941年,基督教平阴牧区历任监守都是英国人,分别是:费牧师、马焕瑞、周斐德、司塔克、罗明焕、魏灵堂、张森。1942年至1949年为中国人孙建润。
  基督教 卫理公会于1910年传入平阴。当时,泰安卫理公会一位姓梁的牧师来平阴传教,在东阿镇一带发展了一批教徒。1919年,梁离开后又来了一位姓徐的牧师,于1923年捐款在东阿镇北门村修建教堂一处。以后,又有5位牧师先后在北门村从事传教活动。
  1949年10月前,基督教教务、财物大权均掌握在外国人手里。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基督教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以自治、自传、自养为内容的“三自”革新运动,割断了与外国教会的教务及经济联系,成为中国人自办的新教会。平阴基督教于1953年进行了“三自”革新,走上了自立发展的道路。1953年至
  1995年,平阴基督教先后由席学渔、杜永浩、孙立文三位牧师负责。1995年成立了“平阴县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先后由孙立文、郭海荣牧师任主任,以“三自”原则和爱国爱教为宗旨,管理基督教教务,协助党和政府贯彻党的宗教和其他各项方针政策。
  现在,平阴基督教共有活动场所8处,分布在平阴镇南门、北子顺,东阿镇北门、孟庄、太和,洪范池镇郭沟、杜庄,玫瑰镇南石硖8个村。共有教徒2160人。有神职人员5人,其中牧师2人,分别是郭海荣、孟宪玉;长老3人,分别是李奉三、刘美荣、刘少顺。另有义工传道员21人。
  基督教最主要的宗教生活是做礼拜,以此纪念耶稣复活。礼拜每个星期天举行一次,通常在教堂举行,由牧师或长老主领。礼拜的一般程序如下:1、唱诗班唱“肃静歌”《主在圣殿中》;2、主领人宣召,通常是诵读《诗篇》中的一段;3、齐唱赞美诗一首;4、齐诵《主祷文》;5、共诵启应经文,一般是宣读《诗篇》,主领人读一节,全体教徒读一节,循环启应;6、齐唱赞美诗一首;7、主领祈祷;8、读经,朗读当天讲解的经文;9、唱诗班献诗,所献赞美诗与当天证道的内容相配合;10、证道,主领人或邀请的人讲道;11、齐唱赞美诗;12、祝福;13、唱诗班唱《祝福歌》或《阿们颂》,礼拜结束。
  基督教的礼仪最主要的是洗礼和圣餐礼。洗礼是入教者入教时必须进行的一件圣事,受了洗礼的人才能算正式的信徒。受洗的人一般在受洗前要经过1—3年参加聚会的经历。洗礼方式有点礼和浸礼两种。点礼是由牧师用手沾“圣水”点在受洗人额上。浸礼是受洗人将全身浸入水中(在教堂特设的浸礼池进行)。基督教洗礼仪式只对成年人,不对婴儿。圣餐礼是由主礼牧师将代表耶稣身体的面饼和代表耶稣血液的葡萄酒祝圣,自己先领,然后分别给受过洗礼的正式教徒依次分享,以此纪念耶稣的救
  赎。基督教的节日主要有圣诞节、复活节和降临节。
  基督教的神职人员如主教、牧师、长老不受婚配限制。
  佛教 道教 伊斯兰教 佛教于汉末传入中国、唐代传入平阴县。唐贞观四年(630年)在玫瑰镇翠屏山建造了多佛塔,塔高19.7米,共13层。塔的四周镶嵌104尊石雕佛象。唐天宝十一年(752年)由慈净和尚在翠屏山西侧创建了宝峰寺(初叫保宁院),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玉皇殿、倒影庵、藏经楼等。同年,唐人鹿崇贞还在宝峰寺北侧峭壁上建造了两龛石佛造像,一龛为5尊佛像,一龛为7尊供养人。平阴境内还有洪范池镇书院村天池山上建造的石佛造像,共两龛4尊佛像,高度均在1.5米以上。1949年平阴共有寺庙19座,僧人13人,其中主持和尚3人。1998年,筹资对翠屏山宝峰寺进行了重修,先后修复了天王殿、大雄宝殿及东西厢房。修复的殿宇集中在南北长60米、东西宽30米的半山腰上,地势陡峻,环境幽雅。2003年10月,中国佛教协会理事妙性法师应邀前来主持佛教事务,并安放了佛像,使宝峰寺成为较为规范的佛教活动场所。佛教教义的主要思想是“因果报应”、“生死轮回”和“三世”(前世、今世、来世)说。主要佛事活动有:举行佛诞日、观音诞日、超度亡灵和念经、诵课、打坐、参禅等。佛教的主要节日有佛诞节(纪念释加牟尼诞生)、涅槃节(纪念释加牟尼逝世)、成道节(纪念释加牟尼成佛)、盂兰盆会(为追荐祖先而举行祭祀的节日)。平阴现有僧人5人,佛教徒(居士)380人。
  到唐朝时期道教在平阴县达到兴盛,先后建有城隍庙,翠屏山玉皇阁、八仙阁,云翠山南天观、灵芝山玉皇阁等道观或寺庙。道教和佛教处所有的建在一起,为道佛合一的寺观。比较著名的道观为南天观,道教全真道全真七子之一邱处机曾在此修炼。后来邱处机弟子于元代至大四年(1311年)修筑此观,建筑占地约3600平方米,内有玉皇阁、蓬莱仙院、三真观和真武观。至清末有道士10人,教徒45人。道教信仰神仙,崇拜的最高神是三清尊神,
  即元始天尊(也称天宝君),灵宝天尊(也称太上道君),道德天尊(也称太上老君)。道教讲究“修炼”,具体方法有服饵、导引、胎息、内丹、房中、辟谷等。平阴现有道教教徒110人。
  伊斯兰教是回、维吾尔等少数民族的信仰。平阴现有伊斯兰教教徒117人,主要是外地迁来平阴的回民群众及其后代。
  安士森

知识出处

山东平阴风物志

《山东平阴风物志》

出版者:中国戏剧出版社

平阴山河壮美,景色宜人。黄河如玉带流经全境,浪溪河碧绿如黛,美丽无比。洪范泉池个个吐珠散玉,常年流淌。大寨山、云翠山挺拔秀逸,林深藏幽。翠屏山山峦叠翠,自然景观、文物古迹甚多等等。经过编撰人员的共同努力,它已开创了一个新局面,它是一部辑录平阴百科资料的新型的地方志书。这本书含地理概貌、历史沿革、名胜古迹、文物集锦、文化艺术、土特名产、乡风民情、城镇建设、历史名人、名人与平阴十个部分,旨在真实地介绍平阴。读此书会使你进入琼林仙境,解读一幅幅美妙绝伦的风景画。

阅读

相关地名

平阴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