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创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东平阴风物志》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0539
颗粒名称: 文学创作
分类号: I057
页数: 4
页码: 209-21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平阴县自东汉建武元年建县以来曾产生的文学家。
关键词: 平阴县 文学 民间

内容

文学即是语言文字的艺术,它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杂文等即是它的形式。平阴县自东汉建武元年(25)建县以来,至今已近两千年了,曾产生了不少可载入史册的文学家,他们创作的脍炙人口的作品将永远闪耀着中华文化的光芒。
  “史圣”左丘明的大作《左传》、《国语》,晋代人贺循在《经义考》中评说:“左氏之传,史之极也”。《左传》是史传散文的先河,是先秦历史散文的第一座高峰,它对《史记》的影响、历代散文家的影响是巨大的、深远的。而左氏故里(现今为肥城市石横镇衡鱼村)曾隶属於平阴县。
  时至元代,东阿镇出了个李谦,字受益,号野斋。曾是“东平四杰”之一,后诏为“太子左谕德”,“翰林侍读学士”。朝廷制诰,多经他撰写。元成宗年间,两次出任翰林官。仁宗时,奉特旨“赴上都”,同议军国大事。授“集贤大学士”、“荣禄大夫”。史称:“以文章著名于世”,“不尚浮华”,“为学士所宗”。死后,朝廷赐其里居曰“尚德乡”,并建“野斋书院”,著有《野斋文集》传世。
  李之绍,平阴县人,南宋理宗宝祐元年—元泰定三年(1253—1326)字伯宗,号果斋。幼聪敏,以李谦为师。至元三十一年(1294)纂修《世宗实录》,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官”。延祐三年,升为“奉政大夫”、“国子祭酒”。至治二年(1322)升为“翰林侍讲学士”,修国史。泰定三年(1326)卒,有《果斋集》流传。
  元末明初,社会动荡,民多怨愤,应是多出反映现实生活、反映人民悲欢离合的诗人作家的时代。由于明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由汉族地主阶级执掌政权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明太祖朱元璋对文人一面采取笼络手段,广联文学人才,又采取高压手段,规定“士大夫不为君用者罪该抄杀”,这就造成了文学家们的创作,尽量避开政治,少反映些斗争。因而明文学除小说外,其它形式的作品则显平庸。
  这一时期,平阴出了几位作家,诗文有一定成就,但多是些唱酬赠答、寄情山水之作,内容空虚,苍白无力。
  何海晏,平阴城东关人,字治象,号敬庵,明嘉靖甲辰年(1544)进士。授四川顺庆府推官,巡按以“嘉陵晚望”为题试其才,何挥笔而就:“嘉陵烟树锁寒堤,瞑色沈沈望欲迷。画阁总含残照远,文峰塔隐暮云低。乾坤潦倒随萍迹,湖海蓬飘信马蹄。几度风花人自老,江天明月任东西”。
  他在顺庆任满后升礼部主事,又任文选司郎中,迁任太仆寺少卿,河南左参政。任职多有声望,也多有诗文之作。归故里后,纂修《平阴县志》,为平阴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闲时,他遍游平阴一域名山丽景,皆有诗作。石门、翠屏山、会仙山、湖溪、锦水河、天井飞泉、紫盖山、杏坛……,皆有咏赞,赋景以情,体现了他热爱家乡的真挚情感。另有《敬庵斋集》、《候虫鸣诗集》等著作传世。
  于玭,字子珍,号册川,东阿镇人。少有奇才,10岁能为诗文,13岁试科举,嘉靖七年(1528)举人。官至陕西平凉府同知。从官十年后回乡,博学工文,赋诗习字,教授子孙。子,慎行有才,终成大器,慎行二兄慎思,诗文亦佳。
  于玭的岳父是刘田,明弘治乙丑(1505)进士。刘田之父是刘约,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进士,刘田之弟是刘隅,官至巡抚、佥都御史,号称“父子三进士”。他们对于慎行的成才有着身教言传的促进。
  明宣德进士师逵、嘉靖进士侯钺、何海晏、隆庆进士于慎行、孟一脉,万历进士乔学诗、孙珫、张鲤,是平阴有名的“明朝八进士”。八进士对文化的贡献各有大小,说到有成就者,当数于慎行。
  于慎行,(1545—1608)字无垢。17岁中举,23岁中进士。官至“大明资政大夫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诏加“太子太保”、谥“文定公”。人称“三代帝王师”(神宗、光宗、嘉宗)在朝多年,编写了《充州府志》、《穆宗实录》、等。著有《谷山笔麈》、《谷城山馆文集》、《谷城山馆诗集》、《读史漫录》。于慎行一生坎坷,为人耿直,做事诚实,很得万历皇帝及朝中人的赏识。但封建宫廷,风云多变,于公曾两次回乡,两次回朝,终不遂心愿,病死于家乡。
  于慎行学识渊博,著作颇丰,诗文俱佳,神宗词馆誉为“文学为一时之冠”,评价甚中肯。他的诗流传下来的有一千多首,竞有数百首是描绘平阿风光,赞咏家乡风土人情的。于公虽位高,诗心却向下,这是难能可贵的。有首《石楼观获》诗,末句云:“幸藉薄收供早税,忧天且释老农心”。别看他是帝王师,居家很平常,“惟应栏槛小,不似王侯家”,“园林刚半亩,木药满亭台”。
  于公毕竟是皇上命官,不涉皇事,多自问、自愁、自嘲、自答。慎行,限制了他的“诗”野。于公毕竟是学者,诗作之立意、炼句、达意、意境之美,没有几人敌。平阿风光于公唱颂尽矣,至今难有人过之。他的诗多白描,情趣多寓于景中,为后代留下一笔丰富的瑰宝。
  与于慎行同期的文人还有孟一脉(1535—1616),字淑孔,别号连珠,旧县人。隆庆五年进士,授山西平遥知县,开荒积粮,为民所颂。万历六年,因上书直谏,被削职为民。万历十一年又复职。又上书,又贬。万历四十一年,被任为右佥部御史,三年后,又升为左副都御史,未成。告病归乡,在家写诗论文,名重一域。81岁病逝,诰赠副都御史。
  清朝时,诗文创作成就不及明代,但也有四位文人值得记述。
  一是清顺治乙未(1655)进士孙光祀,字溯玉,号作庭,孙官庄人。曾任通政使司右通政、通政使兵部右侍郎,为官敢惩贪剔弊。在家两次捐谷赈济贫民,散财于亲友、族人,还凿井铺桥以利乡民生活。生前著有《詹余轩集》8卷,并收入《四库全书》。
  东阿镇东门村人王承训,字绍伊。清宣统己酉(1909)考上拔贡,庚戍(1910)朝考二等,候补河南知县。民国时公举为山东省议会议员。他多才多艺,书画俱佳,多为人收藏。学识渊博,诗文富丽,为一方文人学士仰慕。
  朱名炤,字潜斋,平阴镇南门里人,清光绪二十四年进士。辛亥革命后曾任河南省项城县、山东省济宁县知县、山东省省长公署秘书、河南省省长公署高等顾问。他为官清正廉洁,不畏权势,深得民心。为官之余,作诗习文,攻艺书法,皆有所长。1935年,受县政府之托,编纂《平阴县乡土志》,数万字。1949年,病逝于济南,享年86岁。
  与朱氏同时代的还有翟化鹏,字溟南,平阴城里人。生于清咸丰丁巳年(1857)卒于民国中期。光绪十八年,考中进士,54岁时升为员外郎。为官廉正,次子春照往河南南召县任职县令,因家贫,翟氏变卖了5亩地,让儿携银前去。春照不负父愿,秉公断案,用自己的薪奉周济贫民。20世纪50年代毛主席晓知此事,大加赞扬。翟氏曾纂修《平阴县志》,著有《樵语》、《鹿樵诗存》,编有《柳泉唱和集》等。
  新中国成立至今,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平阴的文学创作出现了繁荣局面,许多文学工作者,依靠他们的才智,对文学创作的挚爱,对生活的熟知,发表了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结出了丰硕之果。已有4位加入国家级,6位加入省级文艺家协会,20多位加入济南市作协,先后分别在全国、省、市刊物上发表了一些作品,这是值得赞扬的。为了推动文学创作,县文联创办了《玫瑰文苑》,已印发14期,平阴县文化馆主办的《平阴文艺》20多年间,印发30多期。

知识出处

山东平阴风物志

《山东平阴风物志》

出版者:中国戏剧出版社

平阴山河壮美,景色宜人。黄河如玉带流经全境,浪溪河碧绿如黛,美丽无比。洪范泉池个个吐珠散玉,常年流淌。大寨山、云翠山挺拔秀逸,林深藏幽。翠屏山山峦叠翠,自然景观、文物古迹甚多等等。经过编撰人员的共同努力,它已开创了一个新局面,它是一部辑录平阴百科资料的新型的地方志书。这本书含地理概貌、历史沿革、名胜古迹、文物集锦、文化艺术、土特名产、乡风民情、城镇建设、历史名人、名人与平阴十个部分,旨在真实地介绍平阴。读此书会使你进入琼林仙境,解读一幅幅美妙绝伦的风景画。

阅读

相关人物

雷庆龙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平阴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