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子峪三泉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东平阴风物志》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0512
颗粒名称: 贤子峪三泉庵
分类号: K928.75
页数: 2
页码: 93-94
摘要: 本文介绍了平阴县贤子峪三泉庵的地理方位、历史沿革等信息。
关键词: 平阴县 名胜古迹 贤子峪三泉庵

内容

贤子峪三泉庵,位于平阴县城东南5公里的东蛮子村北。此处东南北三面环山,谷口西向。蜿蜒数公里的山峪幽深寂静。《平阴县志》有“曲涧潺潺,古木蓊蔚”之记载。
  三泉庵建于贤子峪东侧的半山腰,庵门坐北朝南,两侧各有石狮一只。庵内正殿为观音堂,坐北向南,东西三间,平顶硬山,前抱厦。房顶四周有女墙。前有八棱石柱两根,上有平面磨光浅浮雕刻花卉图案,覆莲坐柱基上,格窗木门。上7级台阶进殿,殿内有观音等塑像及壁画。
  庵东侧有“伏魔殿”,为长宽各4米的正方形石结构建筑,攒尖叠石顶,朝西的门楣上有篆书斜刀阴刻“伏魔殿”三字。殿内顶端有涡旋雕刻图案。庵内有明正德、嘉靖年间创建、重修观音堂建筑的石碑4通。其中有《重修观音堂记》的碑文,记叙了此处的景色。“视山之美而茹,摘木之鲜而食。坐石临流,逍遥倘佯……。”“椒杨成列,佳水向莹,生香不断,玉树连云,向阳而垂,甘露遥峰,倚空映日……。”恍若人间仙境。
  在与三泉庵相对的峪南山腰处,还有一处送子观音堂,为一间,坐南朝北,木石结构,正六边形平顶建筑。室内南墙上方刻有“白云阁”三字,落款为“甲戌怀二甫建”6字,为平地阴刻隶书。
  贤子峪内多泉。三泉庵西的东山脚下有一井泉,泉水因从一巨大的石缝中涌出,又名抱珠泉。在泉旁凿石为池,水从山根的
  石缝中涌出入池,满池后溢出顺峪向西流淌,长年不涸。水盛时流水有声。居民多由此取水饮用。泉东的山坡上,过去植有桃树、杏树,春季桃杏花盛开,十分美丽,雨后又有山水顺崖流下,故叫桃花流水,亦为此处一景。绕庵外山坡北行,在庵东北的石崖上,有贡生题诗的摩崖石刻,还有“绕寺寻花”几个大字。峪中的北山南侧山腰处有南岳泉,群众称为大池,池北依山凿挖,池南垒石挡水。农民多用来浇灌园田。南岳泉西10余米的山崖下又有一泉,因涌水量较小,无名。再向西的谷口处,有一处山崖,巨石突兀十分险峻。上山的小路原从石下通过。石崖上书有“寒山石径”,乃是此峪映入游人眼中的第一景观。
  贤子峪处于群山环抱之中,林木茂盛,浓荫蔽日,古木甚多,越显幽静清新。有古诗曰:“树密法王殿,云深仙子栖。白衣贲远酿,红叶书新题。”由此可见一斑。据有关资料记载,此村始建于明代,由明代贡生张宗旭兴建,后发展为村,村中石屋、院落仍保持明代建筑的风貌和格局,是发展民居旅游的良好资源。在闹市中居住的人们,如能在这万籁俱静的山谷民居中住上一宿,晚听虫鸣,朝闻鸟语,出门见青山绿树,蓝天白云,呼吸着甜甜的空气,览赏山间美景,该也是一种难得的乐趣吧!

知识出处

山东平阴风物志

《山东平阴风物志》

出版者:中国戏剧出版社

平阴山河壮美,景色宜人。黄河如玉带流经全境,浪溪河碧绿如黛,美丽无比。洪范泉池个个吐珠散玉,常年流淌。大寨山、云翠山挺拔秀逸,林深藏幽。翠屏山山峦叠翠,自然景观、文物古迹甚多等等。经过编撰人员的共同努力,它已开创了一个新局面,它是一部辑录平阴百科资料的新型的地方志书。这本书含地理概貌、历史沿革、名胜古迹、文物集锦、文化艺术、土特名产、乡风民情、城镇建设、历史名人、名人与平阴十个部分,旨在真实地介绍平阴。读此书会使你进入琼林仙境,解读一幅幅美妙绝伦的风景画。

阅读

相关人物

鹿传铎
责任者
王丽芬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平阴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