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刘荆山起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东文史资料选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0304
颗粒名称: 四、刘荆山起义
分类号: K250.6
页数: 4
页码: 171-174
摘要: 本篇记述了文史资料的文章,刘荆山起义。
关键词: 文史资料 刘荆山 起义

内容

在威海南乡人民掀起抗英斗争高潮的同时,威海东乡一带也正酝酿着更大规模的群众抗英斗争。这次斗争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是江家口村的刘荆山。此外,参加组织发动工作的,还有北虎口村的农民谢仁山和江家口村武秀才江正己等。
  刘荆山出身于一个贫寒的家庭,痛恨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帝国主义的侵略,有着强烈的爱国思想和反抗性格。他好练武术,有一身功夫,加上为人豪爽刚毅,正直勇敢,一向受到当地群众的拥护和爱戴。英国强租威海后,他就准备投身于保家卫国的抗英斗争。当他听到英兵从卧龙山东窜,并要来马井泊一带埋界石的消息后,便决心以威海南乡人民为榜样,组织发动群众抗英。谢仁山、江正己等也积极支持他。他们决定举行抗英誓师大会,并作出三项决议:(一)誓师大会定于五月二
  十四日(夏历四月十五日)举行,因这天正逢碑口庙会,便于召集群众;(二)大会地点确定在碑口南山庙里,这里靠近英兵埋界石的地方,便于行动;(三)号召每户出一人,自备锨、镢、叉、棍、土枪之类的“武器”,按时到指定地点集合。
  五月二十四日,威海东到泊于家一带,南到埋界线,北到北海岸,大约有一百五、六十个村庄的群众,以及文登、荣成的一些群众,都赶来参加抗英誓师大会。整个碑口村真是人山人海,挤得水泻不通!誓师大会刚一结束,刘荆山便亲自把碑口南山的一块界石砸碎,并连碑的下半截也挖出来扔下山去。然后带着群众队伍浩浩荡荡地向东进发。起义群众沿着英兵埋界石的路线前进,把一路上所遇到的界石全部砸碎拔掉。队伍一直走到太平顶,再没有发现界石,也没有找到英兵的踪影,这才返回了碑口村。
  当天夜里,刘荆山等领导人开了一夜会,研究对策。他们估计,英国殖民军虽然连遭打击,但决不会善罢甘休,必定还要施出更毒辣的手段来,因此必须赶紧查明敌人的动向,然后采取迅速的行动给以狠狠的打击。不过,这时他们对登莱青道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幻想,又推江正己起草《请愿书》,以争取李奇杰的同情。
  第二天,终于查清了英国殖民军的营盘已经移至垛山北面的临泉河边。刘荆山决定于次日对敌人发动攻击。五月二十六日拂晓,刘荆山在碑口庙外集合起义的群众,整队向东进发。队伍刚过临泉河,就看见登莱青道李奇杰骑马而来,后面还跟了大队的清兵。原来,他前次在卧龙山下吃了苦头,这回学乖了,从文登调来了三营清兵保镖。他有了军队保护,胆子也壮了,骑在马上耀武扬威而来。但是,起义的群众拥挤在路上,把李奇杰的去路挡住了。这时,便由江正己出来向道台递交《请愿书》。江正己胆量大,口才好,只见他从容不迫站在李道台马前,从怀里取出《请愿书》高声朗读起来。当他读到痛斥清朝官员出卖民族利益一节时,声色俱厉,义正词严。李奇杰无言答对,不禁恼羞成怒,指挥清兵拨开人群,打马扬长而去。群众看到道台一心屈膝媚外,根本不理睬人民的要求,个个怒火冲天,就要追上去跟他讲理。但是,刘荆山考虑,还是先打英国殖民军要紧,打跑了英兵再说。于是,他便劝说群众暂且放过李奇杰,继续东进。
  当起义群众走到马井泊南面的皇姑寺时,向东望去,只见河套里排列着六、七座英国行军帐篷。起义群众早就想打殖民军,便立即对着帐篷直奔而去。帐篷里只有几个英兵,看到黑压压的人群冲过来,吓得飞也似的逃向垛山顶了。刘荆山知道英国殖民军必在垛山顶上,便带领队伍向垛山顶上冲去。这时,“沙鬼子”正在垛山顶上指挥英兵埋界石,见事不好,便下令乱放排枪,企图吓退群众。群众见敌人开枪,更加恼怒,奋勇冲向前去。接着,便同敌人展开了搏斗。刘荆山一个箭步窜到“沙鬼子”跟前,一脚踢落了“沙鬼子”的手枪,又一扫〓腿把“沙鬼子”打了个狗吃屎。邓家店村的农民于云奎从旁顺手拣起枪,只听一声枪响,结束了这个恶贯满盈的帝国主义分子的性命。
  起义群众见“沙鬼子”已死,顿时精神倍增,冲杀得更猛了。卫家滩村农民周祯德,打起仗来既勇敢又灵活,他先从英兵手里夺了一支步枪,交给别人使用,又从另一个英兵手里夺枪,不幸中弹牺牲。大邓格村农民唐庆举被敌人刺中腹部,伤势严重,仍坚持同敌人搏斗,终于将一个英兵打倒在地,直至掐死为止,他自己也因流血过多而牺牲。宋家店农民杜老苍更是勇
  猛无比,他一人打死、打伤三个英兵,最后也牺牲了。还有报信村农民刘仁德、马井泊村农民王宿斋等,也都同时牺牲。江正己战斗也很勇敢,施展武艺,接连打倒了几个英兵后,也不幸中弹牺牲,他是威海为抗英而献出生命的知识分子。刘荆山自始至终毫无畏惧,冲杀在前;而万恶的敌人竟向刘荆山集中射击,枪杀了这位备受群众爱戴的抗英领袖。群众见英国殖民军枪杀了刘荆山,更加怒不可遏,齐呼“为刘荆山报仇!”向敌群冲去。英国殖民军在山顶上立脚不住,正准备逃窜,而李奇杰却带着三营清军赶来救援。这样一来,起义群众受到英兵和清兵的两面夹攻,又加上失去了坚强的领导者,便从山顶上撤了下来。
  崔寿山、于冠敬、刘荆山等人领导的抗英起义,虽然由于英帝国主义和清政府的联合进攻而被镇压下去,却表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英雄气概。它向世界宣布: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刘荆山等的英雄形象,将永远留在威海人民的记忆中!

知识出处

山东文史资料选辑

《山东文史资料选辑》

本书收入:忆刘少奇同志对山东地区党的组织、工作的一次指示、护送少奇同志去山东等约19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戚其章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山东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