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第三次罢课斗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东文史资料选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0286
颗粒名称: 三、第三次罢课斗争
分类号: K250.6
页数: 5
页码: 129-133
摘要: 本篇记述了文史资料的文章,第三次罢课斗争。
关键词: 文史资料 罢课 斗争

内容

一九三二年一月二十八日,十九路军蔡廷锴、蒋光鼐部在上海发动淞沪抗战,坚持月余,杀伤敌人四万多。蒋介石丧心病狂地与日帝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淞沪协定”。当时举国不安,民愤鼎沸。处在“特殊环境”的青大同学更感到了亡国之痛,无论如何也安不下心读死书了。可是学校当局为破坏学生进行爱国活动,宣布实行“学分淘汰制”,借此迫令学生无暇关心国家存亡的大事。这时,因新月派校长杨振声对于镇压学生爱国运动还不够有力,南京教育部对之不满。于是各派势力为争夺青大肥缺而进行逐鹿。国民党大同盟派的教务长赵太侔,就想趁机取而代之。山东教育厅长何思源的亲信、社会学教授杜毅伯也想钻空子抓权。在这种形势下,青大党支部根据地下市委指
  示和前两次罢课斗争的经验,首先利用各种学术组织,团结同学,组织积极分子,除相继成立“时事讨论会”、“新文学研究会”(即左联)外,并在一九三二年春成立“海鸥剧社”(曾与上海“剧联”取得联系),重新发动群众。
  海鸥剧社第一次演出两个戏:《工厂夜景》和《月亮上升》。《工厂夜景》是描写上海产业工人被压榨和举行斗争的话剧;《月亮上升》是世界著名独幕剧,描写一个民族革命者流浪和脱险的故事。这两出戏演出后,在同学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当时上海左翼作家联盟的机关刊物《文艺新闻》,曾用“预报暴风雨的海鸥”的标题,来形容“海鸥剧社”的演出活动。可是学校当局也有反革命嗅觉,他们立即采取对策,除了在讲堂上继续倾销资产阶级精神毒品外,还采用“焚书坑儒”的办法,取缔图书馆里马列主义的英文著作和左翼书刊。图书阅览室里原有一本左翼刊物《新文艺》,第一期里有马雅可夫斯基《谈诗》的译文,支部用它作为鼓动群众的武器,忽然不见了。党支部有个同志问图书管理员,对方回答说是馆长梁实秋禁止出借。同时禁止出借的书还有鲁迅译的《苏联文艺政策》、《艺术论》及英文的列宁著作《国家与革命》、《帝国主义论》等。他很气愤地把这件事写了个消息寄给上海《文艺新闻》,揭露青大当局的反动行径。
  地下市委指示青大支部用反对“学分淘汰制”为口号发动新的斗争,以便配合全国的抗日反内战总形势。支部讨论时,感到同学虽然对“学分淘汰制”不满,但是尚未发展到采用罢课方式表示抗拒的决心。因此必须首先在各系各班酝酿,选举代表要求校方收回成命。估计校方把“学分淘汰制”当作限制学生参加爱国运动的法宝,决不肯收回,群众将会更加激愤,因而要求
  党团员应根据情况不断地引导同学,但罢课的口号应由同学自己提出来。其次是党团员和群众积极分子尽可能在本系本班争取当选为代表,而在全校推选总代表时,要尽量推选山东籍的学生,以防止学校当局的离间破坏。为什么要多推选山东籍的同学当总代表呢?因为当时外省籍同学与山东籍同学有矛盾,外省籍同学认为青大不是名牌大学,在这里上学没意思,开除不开除不在意。山东籍同学占大多数,在同学中的联系也广,所以总代表推选山东籍同学容易带动绝大多数同学,并且可以防备反动当局的挑拨离间。
  支部研究决定后,就深入分头活动,很快收到预期的效果,各院各系各班首先选举出代表成立了非常学生会,接着就根据同学的意见,要求校长改变“学分淘汰制”,杨振声不容分说地拒绝了同学们的要求。态度之蛮横,出乎意料。代表向全休同学报告了校长的答词以后,原来对“学分淘汰制”无所谓的同学也愤愤不平。这时有人主张立刻召开全校大会提出罢课斗争的建议。党支部秘密讨论后,决定提议各系各班首先分头讨论表决,尔后再开全校代表大会表决。这样进行既可充分发扬民主,争取绝大多数同学,又可以防范别有用心的分子象第一次罢课时那样找借口捣乱破坏。同学们赞成这种做法,于是各系各班分头通过了罢课决议,又召集代表形成了全校一致的罢课决议,坚决抵制“学分淘汰制”。
  这次罢课斗争,由于充分发扬了民主,真正发动了群众,所以同学们斗志昂扬,使罢课斗争坚持了两个多月。
  斗争的背景是极其复杂的。除绝大多数同学是党所领导的爱国青年以外,还有国民党的爪牙也趁机混水摸鱼。国民党“大同盟派”的赵太侔,认为如果杨振声下台,校长的“宝座”就是
  他的了。何思源的亲信杜毅伯也抢这个机会,利用各种方式拉拢学生。受这些个人野心家支配和影响的同学,态度自然忽冷忽热,左右摇摆,这样,巩固学生队伍的工作,便成为经常的任务。
  新月派学校当局也知道学生成员复杂,就打发他们的走卒,用“名牌教授”、“助学金”、“资送留洋”等等诱饵拉拢学生。曾有个别学生受其愚弄,竟然偷偷为他们活动。有个积极分子发觉这种破坏行为后,怒而以“铁拳团”的名义在女宿舍门前发出警告,言词激烈。地下党支部发现之后,认为这种方式不合群众民主,立刻寻找该同学规劝。该积极分子接受了劝告,当即撕去此警告。因为地下党支部通过党团员力主民主行事,一切通过代表会讨论,因而使绝大多数同学愈斗愈坚。个别动摇不定和私通校方分子破坏罢课斗争的阴谋始终未能得逞。
  学校当局一计不逞,又生一计,改用“提前考试”的方式瓦解学生。上课钟打响了,新月派的教授们拿着考试卷煞有介事地走进教室,有极少数学生希图博得新月派的青睐,以便将来依靠他们“留洋”镀金,于是这些害群之马想偷偷溜进教室应试。但又象过街老鼠般地被同学们吼回去了。新月派看提前考试的阴谋失败了,又宣布“暑假前不进行考试。提前放暑假,秋后再补考。”同学们立即开展签名运动,不达到目的誓不回家过暑假,并计划组织游泳队、球队举行友谊比赛和读书会,坚持斗争。新月派图穷匕见。立即出布告开除“非常学生会”的常委十余名,这无疑是火上加油,立刻燃起更加旺盛的斗争火焰。学生们数次包围校办公室,要求学校当局取消开除学生代表的命令。杨振声曾一度被迫摘去开除学生的布告牌,却又偷偷去南京教育部求援,策划继续镇压学生运动。
  地下市委书记祖茂林以青岛《时报》记者身份,参加了青大党支部在中山公园召开的积极分子会议。他建议青大学生会把斗争向全市、全省扩展,并建议派代表到北平找华北学生联合会和北平大中小学生联合会,要求支援。后经“非常学生会”讨论,决定派代表去北平活动。正在这时国民党教育部忽然下令宣布解散国立青大,勒令全校学生三天以内离开校舍,并且重申开除为首的十余名学生代表学籍的命令(当时的天津《大公报》有详细报导)。
  国民党教育部解散国立青岛大学的反动命令,对坚持斗争的青大学生威胁很大,学校反动当局更以执行国民党教育部的命令为借口趁火打劫,驱逐学生离校。更不幸的是,这时青岛地下市委书记祖茂林同志被捕(一九三三年九月在济南狱中被杀害),青大罢课斗争失去了领导。黄敬、王弢(即王林,当时地下党支书记),张福华等坚留校内,编辑罢课斗争专刊,准备与离校同学进行联络,继续斗争。罢课专刊稿件整理好后,王弢正要拿到市内找印刷所付印。国民党便衣特务突然包围青大,指名逮捕王弢。王弢察觉后,从宿舍大楼的后窗逃走。黄敬等也闻风离开青岛。赵太侔伙同杜毅伯,趁此机会窃取了青岛大学的大权,组织什么“甄别委员会”,以“甄别”的名义继续开除参加罢课斗争的学生八十多名(占全校学生三分之一,李林也是其中之一),“国立青岛大学”也就寿终正寝了。
  近半个世纪的岁月过去了,青大两年三次罢课斗争的史迹,回忆起来历历在目。三十年代的中国充满了灾难和耻辱,也充满了战斗和新生。青大同学在中共地下党领导之下,勇敢地战斗在最前列,为中华民族的新生投掷一镖一枪,是永远值得回忆的。

知识出处

山东文史资料选辑

《山东文史资料选辑》

本书收入:忆刘少奇同志对山东地区党的组织、工作的一次指示、护送少奇同志去山东等约19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林
责任者
王林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山东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