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剧艺术的风格和特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东文史资料选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0238
颗粒名称: 吕剧艺术的风格和特点
分类号: J821
页数: 5
页码: 154-158
摘要: 本文记述的是吕剧,作为山东的主要地方剧种,它除用山东语音演唱以外,无论演出内容或是表现手法都有它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点。但是由于吕剧形成期晚,自己的保留剧目不多,不能满足观众需要,因此,也采取借鉴和移植的办法,求助于其他兄弟剧种。这说明,吕剧在武戏的发展方面,尚不成熟,有待于进一步发展。目前,吕剧团已招收学员进行培养,并时常请京剧教员对其进行辅导。吕剧是个年轻剧种,尽管许多程式尚欠完备,但由于它表演形式新、群众性强,吕剧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文艺方针指引下,吕剧的前途是美好、远大的。
关键词: 吕剧 艺术 风格

内容

吕剧,作为山东的主要地方剧种,它除用山东语音(主要是济南话)演唱以外,无论演出内容或是表现手法都有它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点。这些风格和特点如下:
  一、剧本撰作:吕剧演出的保留剧目,大多是反映男女相爱、家庭伦理这一农村题材的。如《小姑贤》、《王定保借当》、《李二嫂改嫁》、《蓝桥会》等,都是叙述农民自己所熟悉的生活,对劳动人民有着非常强烈的感染力。但是由于吕剧形成期晚,自己的保留剧目不多,不能满足观众需要,因此,也采取借鉴和移植的办法,求助于其他兄弟剧种。如《断桥》、《穆桂英挂帅》、《红嫂》等,是移植京剧的;《喝面叶》等则是移植柳琴戏的;《三回船》等是移植莱芜梆子的;《庵堂认母》、《打金枝》则是移植越剧的等等。在移植的这些剧目中,我们可以看出,吕剧是根据自己的条件和特点,自取所需。所有剧目全是文戏。这说明,吕剧在武戏的发展方面,尚不成熟,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二、戏词语言:吕剧语言通俗易懂。特别是吸收和运用了当地群众所熟悉的极为丰富的语汇,使人感到亲切贴耳。不象昆曲或京剧等“大戏”的台词那样艰深斯文。如“小老鼠拉木锨——大头在后边”、“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一类歇后语,在吕剧里面用的很多。再如《喝面叶》中翠娥的一段唱词:“石榴开花红似火,翠娥我头上插一朵。十七八的闺女把花戴,小媳妇戴花人笑话,刚才我到了南坡里,摘了一些嫩豆角,这嫩豆角熬汤喝,喝汤就着热馍馍,细白的面好白馍,留给俺丈夫陈士铎”。全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大众语言,所以令人听来好懂、亲切。
  三、唱腔曲调:吕剧常用的曲调,只有“四平”、“二板”、“流水”、“娃娃”四种。“四平腔”是由民歌体的“凤阳歌”蜕变而成。它的特点既善抒情,又长于叙述。“二板”是从“垛子板”发展来的,故又名“垛子板”或“流水板”。它的特点活泼、明快,多采用跳跃不大的波状方式,适应口语化的叙述。“流水板”流畅、通顺;“娃娃腔”轻松、愉快。均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其他还有一些不常用的曲牌小调:有根据曲牌的结构形式和表现特点而命名的。如“叠断桥”、“阴阳句”、“银纽丝”、“铺地锦”等;有根据曲牌衬词而命名的。如“呀儿哟”、“茉莉花”、“莲花落”、“太平年”等;也有根据曲牌结束主音或各句主要落音命名的。如“上合调”、“下合调”等;还有一些根据演唱内容命名,或根据最初流行地区命名,根据节奏特点命名的曲牌。如:“后娘打孩子”、“小上坟”、“凤阳歌”、“汉口垛”、“快板垛”、“楼上楼”等等。近年来张斌同志创新的“反四平”、“反二板”、“摇板”、“紧板”给吕剧唱腔音乐的表现力,开拓了更为广阔的天地。
  吕剧唱腔曲调流畅优美,能根据不同内容使唱词变化自如,通过不同的演唱方法,能够生动地刻划出不同人物的情绪。音乐与语言密切结合,演唱时能将故事情节逐字逐句送进观众耳朵里,加上剧目通俗易懂,深受广大观众特别是农村妇女群众欢迎。因此,有人称吕剧是“拴老婆橛子”。
  四、吕剧乐队也象京剧一样,分文场、武场两摊。文场乐队(即管弦乐)乐器主要有坠琴、扬琴,其余有二胡、三弦、笛子等。这些乐器的演奏效果轻松、悠扬。但“柔有余而刚不足”。过去曾有人设想成立一个坠琴组,由高、中、低音坠琴合在一起,作为文场伴奏乐器之主弦,后来没能成功。近年来,根据不同剧目,又增加了提琴、高胡、低胡、板胡、琵琶、笙等伴奏乐器,渲染戏剧气氛,效果较好。
  文场乐队的伴奏方法比较简单。过门是用模仿唱腔的办法,并根据不同动作、情绪,作适当的伸缩。吕剧艺人有这样一种说法:“学会‘五六工尺上’(四平过门头一句)坠琴成了将”。意思是说:掌握了唱腔的基本轮廓后,即可以大胆地发挥乐师的灵活创造性。
  武场乐队(即打击乐),吕剧由单纯的琴书说唱演变为戏曲艺术,除唱腔的人物类型化更为突出外,最大的变化是增加了打击乐伴奏。打击乐器以四大件为主,即单皮鼓、大锣、铙〓、小锣。所伴奏的锣经(即锣鼓点子)基本承袭京剧。如“急急风”、“走马锣鼓”、“长锤”、“四击头”、“水底鱼”、“凤点头”、“扭丝”、“五锤”等,完全和京剧一样。这些点子都是根据具体剧情、人物而分别使用。
  五、角色行当:吕剧角色行当以“三小”为主(即小丑、小生、小旦)。随着剧本题材的扩大,加之受其他剧种影响,生、旦、末、丑诸行相应而生。但不象京剧或汉剧那样分工细致。由于角色分行简单,加上一般演出剧目占人不多,吕剧演出就较京剧等其他剧种方便的多,易于简从轻装。同时,吕剧诸行都用本嗓演唱,最易普及。
  六、表演风格:吕剧的演员班底,大多来自农民。所以,有着深厚而丰富的农村生活气习。在演出农村题材剧目时,能够相当准确而生动地刻划剧中人的性格,传达剧中人的感情。一举一动都富有浓郁地生活气习,令人看来真实,无做作感。因为吕剧不象昆曲或京剧那样历史久,程式多,故演员表演时,不受框框束缚,可以凭自己的才智尽情发挥。但是,任何事情都有其两面性,由于吕剧不象京剧那样,演员的“手眼身法步”、“唱念做打”都有一套完整的训练方法,所以形体动作就不那么规范,往往被京剧界称为“老斗身上”“刀枪不入”。尤其“翻跌扑打”一套武功基本训练,更显得差一些,这大概也就是吕剧不善演武戏的症结吧。
  解放后,党和政府很重视吕剧的培养与发展。在原山东省戏曲学校内,专设吕剧科,对学生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专业训练。遗憾的是,吕剧科只办了两期,“文化大革命”中,随着戏校的下马而中断。目前,吕剧团已招收学员进行培养,并时常请京剧教员对其进行辅导。
  吕剧已发展为较大剧种之一,在我省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据原山东省地方戏曲研究室于一九五一年春节文艺活动时了解,仅在原渤海地区惠民县四个区的九十个农村业余剧团中,百分之九十的人都能唱吕剧。以吕剧形式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不胜枚举。充分证明了吕剧有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直到今天,我省人民还流传着许多群众迷恋吕剧的俗话。如“听见吕剧声,推开纺棉车”,“听见旺相(薛金田乳名)唱,饼子贴在门框上”。“三天不喝茶,也得看看郭丽华”等。对于郎咸芬、林建华、李岱江、王俊英、钱玉玲、杨瑞卿、常兰等著名吕剧演员,则是家喻户晓 可见群众热爱吕剧之深。
  吕剧是个年轻剧种,尽管许多程式尚欠完备,但由于它表演形式新、群众性强,吕剧有着旺盛的生命力。特别是粉碎“四人帮”以后,广大吕剧工作者摆脱了精神枷锁,踢开了各式各样的绊脚石,在建国后十七年中对吕剧艺术所进行调查研究和改革创新的基础上,大大加速了吕剧建设的步伐。因此,吕剧发展日新月异,艺术形式日臻完美。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文艺方针指引下,吕剧的前途是美好、远大的。

知识出处

山东文史资料选辑

《山东文史资料选辑》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书为山东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三辑情况,包括回忆周恩来、陈毅同志在济南军调小组、军事调处在山东、山东省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纪要、回忆我在红军时期的战斗生活、济南东元盛印染厂历史概述、私营济宁玉堂酱园、济南宏济堂药店简史等。

阅读

相关人物

矫元本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山东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