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道教、天主教、伊斯兰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彭泽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30003635
颗粒名称: 第二节 道教、天主教、伊斯兰教
分类号: B95;B96
页数: 2
页码: 516-517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彭泽县的宗教情况,包括道教、天主教、耶稣教和伊斯兰教的历史和现状。文章首先介绍了道教的清净无为主张和道士的生活方式,以及县内在抗战前的道士和道观情况。接着介绍了天主教、耶稣教和伊斯兰教的传入和发展,以及各教在县内的活动和影响。最后,文章提到了建国后各教的状况,指出道教和耶稣教在县内已经没有传承,天主教和伊斯兰教则有少数信徒,但无宗教活动和礼拜场所。总体来说,文章呈现了彭泽县宗教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各教在历史和现实中的发展状况。
关键词: 彭泽县 宗教 道教 天主教

内容

道教 以清净无为为主,道士留发蓄须,香火之地称为“观”。县内在抗战前,仅湖西乡真君殿有道士1人(姓名不详)。县城城隍庙内有道士1人(姓胡名肃,本城人)。全县信奉道教的不多,县内道观,抗战后,一座无存。
  另有一种道教徒,在家居住,有妻有子,专以设坛打醮,超度亡灵,驱鬼压邪为业,此类道士中,年资较老,又有一定文化的向贵溪龙虎山张天师处缴纳一定数额的款项,领取正式道士凭证,称为“奏职道士”。其地位在一一般道士之上,焚化表章,须经他署名盖章,方能生效。此种道士,建国前几乎各乡都有,总计约三百余人,分“灵宝教”、“清文教”二派,除经文略异外,余事大体相同。建国后,本县道教无传。
  天主教 是基督教宗派之一,民国4年始传入我县。在县城设立“天主堂”,归九江教区管辖。首任神甫法国人,汉名何士必。除传教外,还教授法语,从读者十余人,士必调涂家埠教堂后,接任者仍是法国人(姓名不详)民国19年,红军攻入县城,神甫离去。后九江教区派来意大利神甫,汉名谢司铎。至民国27年撤走。日军占领期间,天主堂遭受严重破坏。民国34年,县政府稍加修葺,作双峰镇完小校舍。
  民国初年,英人在二十五都(今天红乡)的下埠村,建立教堂一所,作传播天主教基地。教堂中有经堂、宿舍、仓库、厨房、占地约5亩,该教堂置出产50余亩,租与当地农民耕种,由神甫指派亲信教徒收租。租税苛重,洋神甫每次下乡,乘坐四人抬的官轿,随从多人,声势煊赫,傲视乡民。
  耶稣教即基督新教,约在民国15年前后传入县内,在城内道士衕设立“福音堂”,教中著名人士,有教师刘俊林、高贞慧等。
  建国前,全县天主教、耶稣教,共有本籍教徒26人,其中修士1名,牧师1名、神甫助手1名,教堂总务1名,贴写1名,司帐2名,普通教徒19名。建国后,二教无传。
  伊斯兰教 彭泽历史上,曾有“回汉一家”的故事,传为美谈;二十五都(今天红乡)姚家颈村李瑞麟,清咸丰三年(1853)出生。少时为人放牛,太平军来彭,他参加军队,后被清军左宗棠部掳去,随军平定新疆,立战功,官至副将,赐号“忠勇巴图鲁”(满语、勇士)封建威将军,休官返里。光绪九年(1883)病死于彭泽老家。他在新疆作战时,曾娶一维吾尔族少女为妻,双方议定,以后子孙,须有一人信奉伊斯兰教。其孙李毓华幼年随祖母生活,为伊斯兰教徒。民国24年(1935)李毓华祖母病故,九江清真寺以教礼安葬。李毓华每年去九江祭扫。回汉一家成为民族团结佳话。
  现全县有回族居民32人,分布城乡,均信奉伊斯兰教,但无宗教活动,亦无清真寺礼拜场所。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彭泽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出版

本书记述全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除卷首概述、大事记和卷末附录外,全志设23卷,计69章236节,上限一般起于1840年,下限为1985年。

阅读

相关地名

彭泽县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道教
相关专题
天主教
相关专题
伊斯兰教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