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服食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彭泽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30003631
颗粒名称: 第四节 服食习俗
分类号: K892.25
页数: 4
页码: 510-513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彭泽县的服饰和下装的演变。首先介绍了各种帽子,如瓜皮帽、毡帽、礼帽、狗钻洞、风帽、两块瓦、凉帽、兽头帽等,然后介绍了长袍、马褂、对襟短褂、大襟短褂等上装,接着介绍了旗袍、窝囊袋、连帽风衣等特殊服饰,最后介绍了各种裤子、布袜和鞋类。文章展示了随着时代的变迁,服饰的款式和材料也在不断变化,但始终保持简朴雅洁的主流风格。
关键词: 彭泽县 习俗 服食习俗

内容

服饰 帽瓜皮帽,形如剖开的半边西瓜皮壳,由半硬衬长三角形的布块,拚缝而成。共六块,帽顶中心配有玻璃圆珠、陶瓷圆珠或丝带编织而成的帽蒂。富贵之家,甚有用朱红、翠绿、墨黑不等颜色的珠宝为帽蒂者,帽面一般采用黑缎或细布制作,帽口镶滚二三分宽缎边或布边,帽式有青年、老年之分,青年用的顶高而尖,老年用的顶低而平。
  毡帽钵,状如钵,用毡制成,两侧有能开能合的护耳洞,前额有帽檐,精制的还镶有金色帽边。
  礼帽,用毡呢压制而成,形如反扣的宽沿面盆,戴用时将帽顶正中压成一条凹形小槽,再将朝额前方摆成左右小涡,便于取戴。
  狗钻洞,又名猴头帽。以线纱或毛线针织而成,套住头部,露出眼口。由于戴上颇似假面具,故又称“马虎”帽。
  风帽,用绸缎呢绒或细布制成,有棉、夹二种,帽顶似斗笠,顶上有布拖至背心,有左右护耳,用扣子或带子系于颏下,多为老年男子出外兜风之用。
  两块瓦,又名额子帽,用绸或布剪成鱼肚形二块,一端连缀,中镶珠子,两尾有系带,平放八字,帽两侧金银蝙蝠或蝴蝶,边底挂银链银铃,走动时叮〓作响,此帽为旧时妇女所喜用,能护耳部又能遮住太阳穴,老年妇女则除却金银饰物,只在中层铺以棉絮,作为暖帽。
  凉帽,幼儿专用,用彩色绸布加以硬衬,制成圆箍形,上下滚边,两边绣花,正中缀有“长命富贵”、“莲生贵子”或“福禄寿喜”等字样的银牌或铜牌,并带有小银铃,上配彩色绒球等,此帽适宜婴儿春秋二季使用,因无帽顶,故称凉帽。
  兽头帽,用绸布加衬制成,形如狮、虎、狗、猫头相,顶前有一对竖耳,正面绣有“四兽”眉眼口鼻,维妙维肖,栩栩如生,并配有银饰,适宜幼儿冬季戴着。
  建国后,解放帽、列宁帽、工人帽广为流行。近一、二年,登山帽、滑雪帽、溜冰帽、太阳帽、旅游帽等也为男女青年所喜爱。
  夏季城乡人民,普遍使用草帽,草帽有宽边草帽和形似礼帽的窄边草帽,今昔基本相同,无多大变化。
  上装 长袍,大襟平口领,自领至右腋下与左下摆叉口齐,纽扣为布条卷缝的圆带编结而成。右腋小襟内有平口荷包,全长至脚跟;春秋夹袍,夏季单袍,冬季棉袍、皮袍,均为男性穿用。
  马褂,对襟平口领,大袖无荷包,长齐腰,左右后三面开短叉,套穿于长袍外,一般用着礼服,在参加喜庆、祭祀、典礼节日、迎宾会友时,男性穿着。
  对襟短褂,有男女单夹之分,男式底边平直,平口荷包,布纽扣或螺甸纽扣,长至腰下;女式则底边略呈圆弧形,眉月或斜口荷包,布带盘花纽扣,罩至臀部。
  大襟短褂,分男女单夹。女式镶有云边,还有在云边之上镶嵌花边或金边的,更有在袖口、领下、大襟、两摆等处镶滚花边,以示华丽,长齐腰下。男式则较简朴、长齐膝上。
  背心,又称背褡或坎肩,女式大襟,男式对襟,多穿在衣褂之外,亦有作为内衣者。
  旗袍,长齐脚跟,短仅过膝,两侧下边留有叉口,长袖短袖,则以气候节序而定,为女式服装。流行于城市妇女及富贵家庭妇女之中,农村妇女,极少穿着。
  窝囊袋,式样一如马褂,惟背心中间及左右两侧,不开叉口,冬季则絮以棉花,穿在袄外,以御风寒。
  连帽风衣,帽顶尖,后面和领连缝一起,无袖,襟前以带代扣,多为童装。成人则用呢绒之类,做成无袖外氅,名曰“披风”,又叫“斗蓬”,男性冬服之一种,达官巨商喜着,农村平民则鄙薄之。
  建国后,服装款式,大有改变,长袍、马褂、旗袍、斗蓬之类,不再流行。人民日常穿着崇尚简朴雅洁,喜爱中山装、列宁装、工人装、青年装、解放装,颜色以青蓝灰白为主,男女服装,大同小异,工农一体,风行城乡。近一、二年,服装品类花样翻新,尤以女装为最,男装亦将改变色彩单调;款式划一的传统,穿西装已成时髦。
  用料有各种化纤,如尼龙、涤纶、晴纶、锦纶以及毛混棉混,逐渐取代纯棉纺布,五光十色,艳丽夺目,为本县人民衣着增添无限光彩。
  下装 抄口折腰裤,腰口大小以腰围粗细胖瘦而定,裤裆,抄口折腰,另用布带围系于腰间。
  系脚裤,式样与抄口折腰裤相同,惟裤脚开叉口,折合于脚颈,用阔带绕系。冬季老人棉裤,多采用。
  裤腿,有棉夹两种,只有两只不相连接的裤腿筒,无腰无裆,裤筒前面呈三角形,高至腰,系在裤带上或用吊带款在颈脖上;后高至臀下,脚口齐跟,套穿在单裤之上,既可为两腿保暖,又便于劳动,因无裤裆,故名裤腿。
  布袜,有单、夹、棉三种,长统袜上至膝盖,短统袜上至腿肚,形如统靴,由裁缝工人裁制。民国25年(1936)后,针织纱袜、丝袜、毛袜普及城乡,布袜渐被淘汰。
  近年又将尼龙丝织成弹力袜。完全取代了纱袜。
  鞋锁梁鞋——两块鞋面相拚,前脊绞合、形成硬梁,故称锁梁鞋,棉鞋多用此式。
  靴形鞋——形状如靴,脚背上两排鸡眼扣、用布带穿系。有两截的,也有三块联成的,亦为冬鞋之一种。
  剪口鞋——鞋口如“A”字型,亦有如圆弧形者,名日圆口鞋。
  舌头鞋——脚背上有一长舌护住脚背,舌头与鞋帮之间,有用松紧带连系的,也有不连系的。
  草鞋——用稻草或麻丝、碎布筋扭成绳坯编织而成。夏季中农民多喜穿用之。
  油鞋——分干湿鞋和钉鞋二种,干湿性只在鞋面上涂一层光油;钉鞋则在鞋底上加钉鞋钉,以防雨天泥泞路面滑跌。
  木屐——以牛皮二块拚接中间缝合,两边用小钉钉于木底之上,木底每只四角加钉圆颗形或方扁形铁钉共四枚,以防滑跌。牛皮面则涂以桐油,以防水透,雨天穿用,无须脱去脚上原穿的鞋只,甚为方便。近几年,人民群众喜穿皮鞋、胶鞋及塑料鞋,布底鞋有逐渐淘汰之势。草鞋,油鞋、木屐,则完全为塑料凉鞋和橡胶雨鞋所取代。
  饮食县人主食,以大米为先、麦类杂粮次之。常食干稀米饭、面食,间或制作粑果。
  蒸米粑:用最好的上等籼米,淘洗过滤后,上:甑蒸至六七成熟,取出冷却后磨成粉,再用温开水调揉,做成半分厚的薄片,注充馅子,包成饺子形或圆饼形,入笼蒸熟,即可取食。馅子以豆角、萝卜、白菜为主掺以肉丁、豆干、粉丝、黄花,佐以适量葱、蒜、姜茸、酱油、味精等调味,食之颇为鲜美,喜爱者认为胜过北方包饺。节日及招待贵宾时,多以此饷客。
  豆粑:用绿豆或蚕豌豆、荞麦、小麦等副粮,经磨退壳成瓣后,冷水浸泡一夜,再按三比一或四比一的比例,将浸过的大米与浸过的豆瓣搅抖均匀,和水磨成糊浆,舀一小勺,旋浇锅内,用贝壳捺成薄片,以阵火煎烧成熟,卷以虾米、萝卜丝、辣椒、姜、蒜做成的馅心,再以油煎酥脆,味美可口。如需贮藏,则不用馅心,只切丝晒干即可,煮食炒食,极为方便。
  麻糍粑——将上好的糯米蒸熟,置于大木盆内,用木棒反复捣杵,成稠绒状,然后将研碎的熟芝滚蘸一遍食之,如在芝麻中掺入白糖桂花,则更为可口。
  年粑——将糯米六或七成,混籼米四或三成磨粉,温开水调软,入甑蒸熟,半冷后切成块状。另有一法:即将粉调软后,入木印模压成形,蒸熟后图案清晰,名为印子粑。均冷浸保存,随时可取食之,油煎水煮极为方便。农历过年,供以祭祖,故名年粑。每年二、三月间播种插秧季节,农民常以此充作早点。
  糍粑——用纯糯米蒸熟,入碓舂成绒状,再压成碗口大小的饼形,油煎食之,酥软可口。
  溜蒸粑:用纯籼米和水磨成米浆,入笼蒸熟成大块,切成三寸见方小块,冷水浸藏,食时切片切丝,炒煮咸宜。
  发粑:用小麦磨粉,水调后,用小苏打或老面发酵,做成圆凸包形。蒸熟食之。
  糟粑:籼米碎磨粉,水调加入甜酒槽,发酵后蒸熟,通常随笼蒸成一大块,再切成菱形食用。有的用小瓯分装米浆,蒸熟后,状如瓯形,又名瓯子粑。
  县内无特殊名菜。农村宴席,多用“四盘”、“四盆两碗”、“四盆四碗”,城市富家则多用“十碗荤”或“十碗八碟”。近年,人民生活大提高,筵席有多至二十几个菜的。虽豪华有余,而特色不足。
  附:彭泽风味缩项鳊、鲥鱼的红烧或清蒸:
  马当矾头缩项鳊,盛产于每年农历九、十月间,肉嫩脂丰,如烹饪得法,其味鲜美甲于他鱼,此鱼雄多雌少,品其味雌胜于雄,若取食宜以每尾一斤上下为好。缩项鳊既可红烧,又可清蒸,酒席间奉为名馔佳肴,系彭泽特有之风味。
  农历五月上市的鲥鱼亦可如上烹法,但鲥鱼一般均较缩项鳊大,故须切成大块,鲥鱼的鳞含有鲜美肥腻的脂肪,其鳞用刀退卸后不要随意抛弃,可用清水洗净,再用滚水泡浸,最后将泡浸的水滤出放入鱼内同煮。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彭泽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出版

本书记述全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除卷首概述、大事记和卷末附录外,全志设23卷,计69章236节,上限一般起于1840年,下限为1985年。

阅读

相关地名

彭泽县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瓜皮帽
相关专题
毡帽钵
相关专题
礼帽
相关专题
狗钻洞
相关专题
风帽
相关专题
两块瓦
相关专题
凉帽
相关专题
兽头帽
相关专题
长袍
相关专题
马褂
相关专题
对襟短褂
相关专题
大襟短褂
相关专题
背心
相关专题
旗袍
相关专题
窝囊袋
相关专题
连帽风衣
相关专题
抄口折腰裤
相关专题
裤腿
相关专题
布袜
相关专题
鞋锁梁鞋
相关专题
靴形鞋
相关专题
剪口鞋
相关专题
舌头鞋
相关专题
草鞋
相关专题
油鞋
相关专题
木屐
相关专题
蒸米粑
相关专题
豆粑
相关专题
麻糍粑
相关专题
年粑
相关专题
糍粑
相关专题
溜蒸粑
相关专题
发粑
相关专题
糟粑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