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拜堂习俗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福安市畲族志》
唯一号: 130934020230002688
专题名称: 畲族拜堂习俗
文件路径: 1309/01/object/PDF/130910020230000031/001
起始页: 0777.pdf
专题类型: 民俗文化

专题描述

畲谚:“人生三件事,建房、做墓、扛媳妇”。故畲家人把男女结婚当做慎之又慎的大喜事。到了这一天,凡是亲戚朋友都要发给请柬,求之赴宴;他们也都会来祝贺送礼。婚礼持续三天时间。前一日,男家开始宰猪、杀羊、宰鸡、杀鸭,准备酒菜,迎接亲朋戚友;由亲家伯给女方送去聘礼;由媒人随花轿去女家娶亲等。中间一天,为迎新花轿的归来,新郎新娘拜堂,成亲请酒。在拜堂之前,要请父母双全、公婆健在的男少年两人当“子弟官”,到洞房为新郎新娘安床铺“荐”(床垫),挂蚊帐,摊被子,以示“暖屋”。第三日,送客回门,凡有送大礼物的嫡系亲属,都要用猪腿或猪肉答谢,以示礼尚往来。待婚事善后工作都处理完毕,新婚夫妇始得同房。 畲族结婚,左右神堂所祀的地方神和祖公神的名称也要用大红纸重写刷新。要大写特写“××堂上”(蓝姓为“汝南堂上”,雷姓为“冯翊堂上”,钟姓为“颖川堂上”),“历代远近一派宗亲之香位”,在厅堂摆起香案,以示荣祖耀宗。 当日傍晚,新娘花轿到达男家。男家要给轿夫“红包”后才得撕去“轿符”,以燃火把绕花轿一圈,以示去邪,并打开轿门。接着,由一位父母健在的少女和“送嫁嫂”,俗称“伴娘”,上前牵新娘下轿。新娘脚踏竹制米筛步入厅堂,意为新娘是“米筛上的人——大粒”,新郎可不敢轻视她,由司仪用秤子钩去新娘的红布盖头,取“称心如意”之义。 这时,爆竹声声,喜烛、斗灯齐明,乐队奏起乐曲。看热闹的人,里三重外三重。只见两位“子弟官”上书“百子千孙”和“长发其祥”的两盏风雨灯(马盏),三进内堂请新郎。最后一次,才见新郎头戴清朝官帽(或红缨帽),身着蓝色长衫,肩披缚腰大红彩带,脚踏双鼻布鞋,从后厅出来,站到新娘的左侧。这时,畲歌唱道: 一条红线两头牵,新郎新娘心相连, 吉日良辰拜天地,结发夫妻同百年。 在一片喜歌声中,新郎先向天地,继向祖宗牌行三跪九叩礼。新娘则手执花绢掩面,由送嫁嫂挽着,不拜。 新娘头戴凤冠,上有数不清的银帘,五色串珠,遮住脸部,垂到胸前,她从拜堂到闹洞房的整夜间,总要以花绢掩面。根据畲族古歌的传说是这样的: 当年天火烧泥灰,海边石母翻上来, 眼见天下无人种,乃剩元仙两兄妹。 兄妹怎么敢结亲,开口就问石母神, 石母开口答应话,石壳双合好结亲。 兄妹两人约定当,手背石壳高山上, 背到山上双滚落,石壳双合结姻缘。 到了完婚的时候,元妹感到羞愧,就摘树叶把自己的脸遮起来。故畲族姑娘掩面的规矩,据说就从这树叶遮羞演变而来的。 拜堂以后,司仪捧喜烛,新娘捧斗灯,是取“日进斗金”和“添丁(灯)”之意。在斗灯内放一面镜子,是供新娘照妖驱邪,破暗宜家和“照孕(影)”之用,因影与孕谐音,取生男养女之意。在一片喧闹声中新娘被拥进洞房。但与霞浦县交界一带的畲村尚有“传代”的习俗,即是让新娘踩着两条交换的红布袋(因“袋”与“代”谐音),从厅堂走进洞房。 新郎入洞房后,脱去衣冠出房休息,并参加筹备酒席。其他观众即可拥进洞房“闹房”,送嫁嫂撒发“茶泡”,即米花、花生、豆子等,供他们品尝。婚后三天,男女即一起上山下田劳动。

知识出处

福安市畲族志

《福安市畲族志》

出版者:福建教育出版社

1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