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糍粑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当代视野下的畲族文化》
唯一号: 130934020230002373
专题名称: 畲族糍粑
文件路径: 1309/01/object/PDF/130910020230000029/001
起始页: 0120.pdf
专题类型: 专题知识

专题描述

文化特色:畲粑,即畲族糍粑,闽东畲族人民在过年、“七月半”和冬节时都食用,取义时(糍)来运转,色香味俱佳。“畲的粑,粑的畲,那赛岐粑到福安来……”这是卖畲族糍粑的小贩走街串巷,用福安方言编出的一段段押韵的吆喝声。热乎乎的白色糍粑,裹上由白糖、红糖粉、花生碎混合均匀的蘸料,人们的食欲会被立刻勾起。将其咬在口里,又软又粘,米香夹着甜味,亲切的口感让你吃完一口还想接着下一口。 在霞浦县半月里畲村里,男女双方通过唱歌、对歌,产生爱情后,男家要托媒人到女家提亲。继而,女方随其母到男家“看寮”,了解男方人品及家境,男家也趁机观察女方的容貌举止。若双方满意,男家便舂糍粑让女方带回。次日,女方家长需把带回的糍粑分给村里的人,以此告知邻里女儿相亲成功。正式订婚时,女家就打糍粑分给村里的大人小孩吃,吃糍粑订婚的热闹形式。 农历正月二十日,柘荣一带的畲民不下田,要做糯米糍“补天穿”。“补天穿”主要是煎水将糍粑浸透,然后把大门的缝隙粘实,寓意“封住门神公的嘴巴”。相传古代女娲娘娘炼石补天的时候,西北角差一块石头以致年年春雨连绵,影响春耕,是皇天漏雨的缘故。因此,这一天山哈都要做糍,供祭天皇,取意“补天穿”。 糍粑的做法是:取山泉浸泡糯米,历时一天,滤干水,放到木甑里蒸熟。接着,趁势倒入石臼,用木柄石锤往石臼里轮番舂击。舂到是处,那糯米饭便胶也似地粘成一团,看不到饭粒。然后,捏出一小团一小团,再压成一小块一小块碗面宽的饼状糍粑,即可食用。要是暂时不吃,也可以藏放到通风处,晾干,即是糍团。糍放到铁镬里,加热,用猪油烤软食用。还有一种比较精致的糍粑,叫做黄金糍,它的做法与糯米糍相似。唯一不同的是,它的原料是用粳米和糯米各半(也有六四比例或七三比例混合),以黄碱柴的汤浸泡半天以上。然后,捞起蒸成貌似“凝脂”的金黄色的糍团。“凝脂”出臼后,用印花模具把它印成一块块“福”字或梅花图案的糍饼,色、香、味、形一应俱全。 养生价值:畲粑的主要原料糯米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钙、磷、铁、维生素B族及淀粉等成分,是适于温补强壮的食品,具有补中益气、暖脾胃的作用。经常食用,能够有益于调理胃虚寒所致的反胃、食欲减少,神经衰弱,肌肉无力,体虚神疲,妊娠腹坠胀等症状。柘荣一带的“鼠菊糍”(畲汉同俗),用料含田间地头的“春菊草”,能增添补脾益气的功效,多食可增强体质,益寿延年,是当地养生菜谱里最著名的美食之一。

知识出处

当代视野下的畲族文化

《当代视野下的畲族文化》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遴选会议论文44篇,分为三部分。包括畲族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畲族文化价值与现代性发展;区域互动背景下融合发展与新畲村建设。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