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图书馆
宁德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德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八井村
知识类型:
地理名称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福州市畲族志》
地理名称:
八井村
唯一号:
130933020230000128
文件路径:
1309/01/object/PDF/130910020230000039/001
起始页:
0096.pdf
层级分类:
村
隶属:
罗源县
参考方位
位于罗源湾西岸,距罗源县城7公里。
介绍
八井村位于罗源湾西岸,距罗源县城7公里,是个畲族村。八井原为盐碱地,缺少淡水,南宋时本邑官绅陈显伯,为解决村民饮水难问题,首先在此打井,后人为纪念他,把村名叫陈拜井。随着人口增长,宋至清代共挖8口井,第八口井是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打的,今尚存。20世纪50年代初,畲民把村名改为八井村,更有意义。 八井村是革命老区基点村。民国23年(1934年)8月在中共连罗中心县委领导下,建立苏维埃乡政府,辖牛洋、横埭等自然村,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国民党政府在八井强化保甲制度,设竹里和横竹两个保:竹里、横埭为横竹保,八井、牛洋为竹里保,每10户编为1甲。保长由乡政府指派当地畲民富裕户担任,甲长由村民轮流担任。1949年3月重建中共连罗工委八井村支部,原苏维埃政府土地部部长雷世珠担任支部书记。1952年8月,成立罗源县八井畲族乡人民政府。第一任乡长雷世珠,财粮兼秘书雷志森,全乡管辖牛洋、横埭、竹里等畲族村,共192户、705人(男353人,女352人)。1953年9月雷世珠参加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到抗美援朝前线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后,向广大畲族群众及罗源各界人士传达。 八井是拳术之乡。清末至1950年都举办武术馆,附近男女青年每年秋季都集中练武。“八井拳”和“跌打伤科”名闻市内各地畲村。拳师雷朝阳拳术精湛,1人能敌10余人。民国时期,县警察局一个班警察持枪强买八井畲民挑进城的薪炭,畲民雷新泉1人抵住1个班,在罗源县城港尾下街头大显英雄本色,围观者称赞八井人“厉害”。从此,国民党官兵听到八井人声名,都敬而远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八井拳作为民间体育锻练项目,曾参加过全国第二、三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雷信叙、雷知土、雷叙桃(女)等都获得表演奖。 八井又是个有名的穷村。1951年土地改革时。全村无地与少地的畲民占60%,男女劳力主要靠打杂工、讨小海、上山采薪出卖,长期过着“半饥半饱”的生活。1975年,由于天灾人祸,八井、前房畲民发生“集体乞讨事件”。1986年,八井被列为全县19个畲族贫困村之一。政府通过发放扶贫资金、低息贷款,发展当年见效的短平快项目;同时扶持中长期生产项目,增强脱贫后劲。1992年,八井村从总体上摆脱贫困,农民人均年纯收入869元,人均粮食占有量679公斤。全村各户有电灯照明,各家各户用上清洁自来水,公路通车到村门口,建有三层砖混1000平方米小学,儿童入学、巩固、毕业、升学“四率”均达100%。设有医疗站、幼儿班、商店4家,畲民的生活基本舒适方便。 八井村畲民居住条件大有改观。50~70年代,全村建四扇木屋7座,进入80~90年代,普遍大兴土木。现全村50座房屋,除4座木屋外,46座都是新建的,90%是石砖混结构,其中有双层砖混平顶结构楼房4座。全村有35户装有程控电话,78户有彩电,35户有黑白电视,38户有电冰箱,电风扇已普及,家用液化气灶与老式灶台并用。 进入90年代,八井村脱贫致富,并有长足发展。1992年,全村106户、504人,年人均纯收入869元,人均占有粮679公斤。2000年,全村109户、567人,人均年纯收入2882元,比90年代初提高三倍,人均占有粮食780公斤。 八井村由贫穷走向比较富裕,靠的是一批畲族基层干部的努力。第一代畲族乡干部雷志森已成为罗源县政协主席,雷志岳也是出色的乡党委书记。他们虽都已退休,对家乡事业仍时时关心、帮助。1989年,国家民委主任司马义·艾买提、副主任张竹深入八井村,挨家挨户访问时,表扬村干部是“好带头人”。
知识出处
《福州市畲族志》
出版者: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
本志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记述了福州市畲族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上限尽量追溯到源头,下限一般到2000年。
阅读
相关地名
罗源县
隶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