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口畲族乡

知识类型: 地理名称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福州市畲族志》
地理名称: 霍口畲族乡
唯一号: 130933020230000107
文件路径: 1309/01/object/PDF/130910020230000039/001
起始页: 0084.pdf
层级分类:
隶属: 罗源县
辖区: 大觥;小觥;后宦;蕉坑;大觥岭;王廷洋;瓦窑坂;大云;福溪;菜洋;牛栏坪;罗汉洋;船头;鸡角墘;张地洋;半山;霍口;溪前;福湖;山垅湾;山朋;岗尾;下段;梨坑;曲丘;溪坪潭;价洋;岐峰;马耳;卓贤垅;龟山;卷桥头;岭头;何坑;南墘;塘下;倪厝;东宅;西宅;安潭;赤洋;西场;东墘

参考方位

位于罗源县西部。

介绍

霍口位于罗源县西部。是古田、闽侯、连江、晋安等四县(区)的结合部,集老、少、边、穷于一体。全乡面积198平方公里。宋乾兴元年(1022年),罗源实行里图制,霍口设林洋里和霍口里,下各辖2个图。元代,保留林洋里不变,霍口分为上里和下里。明永乐元年(1403年)保留林洋里,裁霍口上下里,改设黄重下里。清代,仍沿明制。设黄重下里和林洋里。现在霍口畲族乡,属于黄重里的有大觥、小觥、后宦、蕉坑、大觥岭、王廷洋、瓦窑坂、大云、福溪、菜洋、牛栏坪、罗汉洋、船头、鸡角墘、张地洋、半山、霍口、溪前、福湖、山垅湾、山朋、岗尾、下段、梨坑、曲丘、溪坪潭、价洋、岐峰、马耳、卓贤垅、龟山、卷桥头、岭头、何坑、南墘、塘下、倪厝、东宅、西宅、安潭、赤洋、西场、东墘等21村。民国元年至19年(1911~1930年),仍沿清制。民国20年(1931年),裁里铺、设区。霍口为罗源县第四区,区公所驻霍口。下辖福霍、岐坑、宦船、仙峰、南东、西塘、香山、丰余、仓洋、斌溪、潘洋、上坂等12保、108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暂沿用保甲制,设罗源县第四区,区公所驻霍口渡头,下辖霍口、王廷洋、山垅湾、香岭、东宅、西峰、丰余、洋头、斌溪、潘洋等10乡、163个村。1958年9月,建立霍口人民公社,下设霍口、西峰、山垅湾、岐峰、东宅、王廷洋、香岭等7个生产大队。1961年5月复设霍口区,下设霍口、王廷洋、西峰、东宅、香岭等4、5个公社。1965年7月,裁区并社,重建霍口人民公社,下辖24个生产大队、171个生产队、2791户、11367人。1987年9月撤销人民公社建制,建立霍口畲族乡。下辖霍口、琅坑、长柄丘、塘下、香岭、黄鹤、徐坪、南墘、东宅、仙洋、后宦、石坪洋、船头、西峰、大王里、王廷洋、川边、佳湖、岗尾、山垅湾、溪前、福湖、岐峰、东园亭等24个行政村、161个自然村。2000年,辖24个行政村,其中畲族村8个,福湖、川边、岗尾为纯畲族行政村。全乡4521户、20221人。其中畲族827户、4256人,畲族占全乡总人口21.3%。畲族分布全乡17个行政村,38个自然村。 霍口畲族乡为罗源县“高山之乡”,有1000米以上的山峰7座,拱列两界。其中:牛姆山(又称五指山、龙姆山),位佳湖村西北,海拔1251米,系罗源县最高的山峰;老梯重、形似梯子,位于岐峰村双贝自然村,海拔1215.8米;佳湖山,位佳湖村后山,海拔1214米;大山,位于川边村西部、海拔1162.3米;石人岗,位于川边村与大山之间,海拔1148米;歪尾山,位岐峰村,海拔1114米;狮头岗,位于黄鹤村,海拔1054米。 霍口溪(又称岱江),自西北至东南贯穿乡境,发源于鹫峰山脉东侧,在古田县由双口渡入境,沿途纳仙洋、黄鹤、山垅湾及飞竹斌溪之水后,至车马潭入连江县境。溪在霍口乡境内流长31.5公里,流域333.6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每秒45.83立方米,年平均径流量为14.19亿立方米,水力资源丰富,为罗源县最大河流。 霍口畲族乡的气候四季分明,夏长无酷暑,冬短无严寒。雨量充沛、温暖湿润。霍口为乡政府所在地,海拔110米,福湖、溪前、山垅湾,又有霍口盆地之称,年划分春季99天,夏季138天,秋季81天,均高于罗源全县平均数;冬季47天,低于罗原县平均数。年平均气温18.6度,无霜期284天,年均降水量1771.2毫米。 全乡土壤以渗育型、潴育型水稻土和红壤、黄红壤等类为主。植被生长茂密,大部分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山垅湾的龙潭里还有保存较为完整的原始林。其次还有毛竹、针叶、阔叶混交林,以及80年代营造的经济林。林地资源丰富,全乡林地面积23.51万亩,将近罗源全县林地的四分之一。林木、毛竹蓄积量都居罗源各乡镇的首位。林木蓄积量26.38万立方米,占罗源县的三分之一;毛竹蓄积量269.63万根,为罗源县的五分之一。 霍口境内植物种类繁多,有蕨类、裸子、被子植物750种,分属169科。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树种水松、红豆杉、桫椤;二级保护树种榈木(桑丝)、建楠(福建南木)等。野生动物种类十分丰富,有环节、软体、节肢、脊椎等类。 霍口古为竹木集散地。抗日战争时期,罗源县城商人开始在霍口街摆摊点,设粮食加工厂、京杂店十几家,一条百米长石头街坊颇为繁荣。民国末年逐渐衰微,临解放时,仅余一家中药铺,一个私人粮食加工厂、两家京杂店、两家旅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行各业逐步恢复,以农村供销合作社为中心的商业网点向各村寨延伸,设有粮食副食品加工厂,在霍口溪东岸依山临溪而建粉干、米粉、糕饼店、蔬菜摊点。至今集镇建设已西进山垅湾,南扩下段坂,桥西街长1公里,铺设宽6米的水泥路面,安路灯16盏。乡人民政府办公大楼、农贸市场、影剧院、卫生院、税务所、银行、车站、中小学校等建筑面积已达3.36万平方米,其中,公共建筑1.69万平方米,住宅1.67万平方米。霍口至山垅湾公路拓宽,乡政府所在地建成带有畲乡特色的方圆2.8平方公里的集镇。 霍口多山、历史上交通条件差,与罗源县城、福州、古田、闽侯、连江等地相通的都是羊肠小道。木材、毛竹外运主要靠霍口溪排筏、渡船。1965年12月白(塔)霍(口)公路通车,初步改善下半区交通状况。70年代,加大公路建设力度,先后修建霍东(霍口——东宅)、霍香(霍口——香岭)两条乡村公路。80年代,继续修建霍口——东元亭、琅坑,东园亭——岐峰、湖头至仙洋、东宅至石坪洋等次级公路(亦称机耕路)。90年代,续建霍口至香岭、东元亭三条断头路,先后与闽侯县廷坪、古田县岭里、福州市区日溪乡公路连接。霍口境内有大小桥梁12座,方便霍口溪两岸群众的来往。2000年,全乡公路、机耕路总里程90.2公里,实现村村通公路。 霍口建立畲族乡后,政治、经济、文化、文教事业发展步伐加快。1985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仅1600万元,乡财政收入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1元,是个经济底子薄、基础设施落后的穷乡。自1986年开展脱贫致富工作以来,充分运用民族乡、老区乡、贫困乡的各种优惠政策,在上级政府的支持下,解放思想,抓住机遇,艰苦创业,畲乡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2000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9310万元,比1999年增长16.7%,是1985年的18倍;乡财政收入210万元,比1999年增长16%,是1985年的10倍;人均纯收入3200元,比1999年增长6.8%,是1985年的12倍。经济发展带动各项事业的发展,全乡24个行政村全部通公路或机耕路,普及家用电照明,村村通电话,有电视和有线广播。全乡有中学两所、小学42所,儿童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升学率都是百分百。有卫生院一所,村医疗站20个,村民小病不出村,常见病在乡诊治。乡有文化站、村有文化室,乡文化站和福湖畲族文化站有各种图书近万册。 霍口、日溪、小沧三个乡山水相连,是福州市的后花园。目前,霍口乡以“山、水、畲”三大资源,实施“旅游兴乡,旅游富民”的发展计划,建有畲家山庄、福湖畲族民俗村、岱江畲族风情漂,举办福州市首届畲族风情旅游节。2000年,岱江畲族风情漂被省旅游局定为省漂流定点单位之一。2001年被国家旅游局推荐为全国11个专项漂流旅游定点单位(福建省仅此一家),是福州市20个旅游精品线路之一。 随着旅游业的兴起,人流带动了物流,霍口畲乡熏盐鸡、笋干、茶油、中草药、畲家酒、土鸡、家兔等都成游客抢手货,有力推动畲乡种、养、加工业以及商贸、交通运输,餐饮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据统计,2000年,旅游业综合收入达1000万元左右,成为霍口畲乡一项重要产业。

知识出处

福州市畲族志

《福州市畲族志》

出版者: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

本志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记述了福州市畲族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上限尽量追溯到源头,下限一般到2000年。

阅读

相关地名

罗源县
隶属
大觥
辖区
小觥
辖区
后宦
辖区
蕉坑
辖区
大觥岭
辖区
王廷洋
辖区
瓦窑坂
辖区
大云
辖区
福溪
辖区
菜洋
辖区
牛栏坪
辖区
罗汉洋
辖区
船头
辖区
鸡角墘
辖区
张地洋
辖区
半山
辖区
霍口
辖区
溪前
辖区
福湖
辖区
山垅湾
辖区
山朋
辖区
岗尾
辖区
下段
辖区
梨坑
辖区
曲丘
辖区
溪坪潭
辖区
价洋
辖区
岐峰
辖区
马耳
辖区
卓贤垅
辖区
龟山
辖区
卷桥头
辖区
岭头
辖区
何坑
辖区
南墘
辖区
塘下
辖区
倪厝
辖区
东宅
辖区
西宅
辖区
安潭
辖区
赤洋
辖区
西场
辖区
东墘
辖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