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慕村

知识类型: 地理名称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乡村卷》
地理名称: 后慕村
唯一号: 130933020220000743
文件路径: 1309/01/object/PDF/130910020220000012/001
起始页: 0146.pdf
地名类型: 居住区
层级分类: 村庄
隶属: 溪南镇
辖区: 后慕;鼻子头(碧子头);山建后;鸿坪(上坑;昌慕湾搬迁新村)

参考方位

位于溪南镇东,背山面海,霞溪公路穿村而过,东与仙东、南坂行村相接,西与台江村仅有一路之隔。

介绍

后慕村民委员会隶属于霞浦县溪南镇,位于溪南镇东,背山面海,霞溪公路穿村而过,东与仙东、南坂行村相接,西与台江村仅有一路之隔。下辖后慕、鼻子头(碧子头)、山建后、鸿坪(上坑、昌慕湾搬迁新村)等4个自然村,3个村民小组。 该村村域面积3平方公里,全村耕地面积820亩。以种植经济作物,海产养殖为支柱产业。村民经济发展不平衡,房屋建筑形式各异,有钢筋混凝土五层楼房,也有土墙蛮石青乌瓦单层房。 2005年,全村318户1253人,其中畲族120户444人,占全村总人口的35.43%;村民人均年纯收入3750元,其中畲族村民人均年纯收入3510元。 传说,后慕村东面小山岗上有棵大榕树树龄200多年,树高15米,树干周长4米多,树荫覆盖面积50平方米,每当夜月东升时,月光一半被树梢遮挡,一半映照在村西边的水田里,便形成“半月沉缺”的景观。村东有东岳庙,是霞浦县的名胜古迹之一。传说此庙址是风水宝地,古谚云:“何其岭头曲尺歌,路上路下差分毫,谁人得的去,子子孙孙穿龙袍。”当年神仙与凡人共争此地,结果为神所得,建了东岳庙。 鸿坪自然村隶属后慕村委会。2002年实施昌浦湾、上坑畲族村的造福工程,这两个自然村已搬迁到后慕村的附近新村,取名叫鸿坪畲族新村。 鸿坪畲族新村住有50多户,还有30多户在山建后村住,这里的村民主要产业以农为主,种植一些经济作物(花生),没有搞养殖业,多数的劳力外出务工,人均年收入只2000余元。鸿坪新村主要以钟氏为主,祖宗由白露坑迁入;姓蓝一户,是福安迁入的;钟氏有祠堂一座,属土木结构,占地面积约120平方米,现已陈旧,供年节烧香祭祀之用。 山建后村有畲族38户200人,村左侧有7棵大榕树,树龄已有300多年;边处有一座宫庙,宫庙建筑约200多年,于1993年重修,仍是砖木结构,单层,建筑面积120平方米。山建后村有座约500斤的石狮,高为1米、长90厘米、宽50厘米,据了解自建村以来就有了,约200多年,主要用处是祭村里平安之物。古民居一座,四榴,建筑面积约200多平方米,有2个廊道,有围墙,厝正向围墙是门亭,还有一个大的福字;上面还有一块门牌匾,上有四个字。古民居的结构比较完整、美观,款式多样,房屋的长度为18米、深度12米、高度6米,约200多年。畲族服装每户都有一两件,斗笠、锡酒壶、瓶类均有。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乡村卷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乡村卷》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闽东畲族乡村的相关情况,内容包括:畲族乡、畲族村民委员会、畲族乡村人口、福安市调查资料摘录、蕉城区调查资料摘录、霞浦县调查资料摘录、福鼎市调查资料摘录等情况。

阅读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