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瑄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民国宁德》
唯一号: 130930020210000082
人物姓名: 林文瑄
人物异名: 字:圭甫;号:南庐居士
文件路径: 1309/01/object/PDF/130910020210000003/001
起始页: 0228.pdf
时代: 民国
出生年: 1883年
卒年: 1946年
亲属: 林国章;林亮章;黄凤飞;王氏
非亲属: 卓胃田

传略

林文瑄(1883~1946),字圭甫,号南庐居士,光绪拔贡生,民国时长期担任宁德县莲峰书院山长、宁德县立第一高级小学校长,鹤场吟社社长等职。 民国三十五年(1946)农历五月十二午时,林文瑄因病逝世,享年六十有四。当时林文瑄的二儿子国章由日本留学归来,担任福建省银行宁德分行经理,正是春风得意的时候,由于林文瑄父子在宁德威望甚高,林国章在给父亲做“亲恩道场”时也与众不同,别出心裁。道场首先由林圭甫的同窗好友卓胃田(绰号“法师增”)率领徒弟以及六个儿子共十四人前往举行。道教超度降下帷幕后,接着由鼓山涌泉寺和尚共二十四人诵经,并树立幡竿四条,设“蒙山”于南教场,“坐蒙山”时间长达三个小时,还烧去了大量冥币、纸扎,场面壮观,观者如堵。 林圭甫先生逝世的时候,他的妻子王氏、长子亮章、长媳黄凤飞均先他而去。林文瑄的三位晚辈(包括同辈)死在他的前面,所以按照民间惯例,坟墓完工后,“主圹”者如果没有埋葬,“附圹”者绝不允许预先入葬。以林文瑄主圹的坟墓建在漳湾上塘村,按规定同时要有四口棺木共同出殡,场面隆重,花费甚巨。由于林文瑄系清末拔贡,候选县丞,又是当时宁德县文坛领袖。所以经大家商议,从南门小场“灵杰侯王”借来全副执事,又按照古代三品大员规格,抬棺人员共有十六人,称“十六座”。其它三口棺各设八人,称“八座”。设两班替换,光抬棺手就有八十人。另外,还有三十多人负责搬送垫板,沿途铺设,以便行走。再加仪仗手、送葬人员等等,大约有二百多号人。林亮章夫妇无嗣,以林国章八岁的长子林坦(今仍健在)承嗣,林坦同样也要披麻戴孝,手持“灵杖”,由大人抱着参加丧事中的每一个过程。大约清晨卯时正(六点),出殡的队伍由林家附近的南校场出发,直趋黄土岩,除了林文瑄和长媳黄氏灵柩,其它两口棺木原来都寄放在浒下塘(又称花架塘)城关蔡氏“墓亭”内。四口棺材汇集后,又隆重举行了“拦路祭”。祭祀完毕,转道蓝田,过黄坑,巳时初(九点)到达漳湾。棺木停放在村外空地。林文瑄平日急公好义,威望甚高,漳湾父老破例打开街头阮氏宗祠大门,让送葬队伍入内休息、用餐。饭后,为了表示对林文瑄先生的敬仰,漳湾百姓特意准备了四条大船,四口大铜锣护送灵柩,以壮声势。棺木在船只的护送下顺利地来到了目的地——上塘村,整个送葬过程在热烈的鞭炮、锣鼓声中渐渐降下了帷幕。

知识出处

民国宁德

《民国宁德》

本书记述了民国时期的福建省宁德市。本书共分八章,即:行政区划与机构、经济建设、社会事业、风俗民情、民国人物、古建筑及街市、社会见闻等。

阅读

相关专题

山长
职位
校长
职位
社长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