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图书馆
宁德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德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蕉城畲族二声部山歌“双音”
知识类型:
图表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蕉城畲族村落》
图书
唯一号:
130921020210002658
图表名称:
蕉城畲族二声部山歌“双音”
起始页:
0285.pdf
结束页:
0296.pdf
图表类型:
照片
分类号:
I207.7-248
关键词:
蕉城区
畲族
山歌
内容
历史渊源 早在唐代畲民就开始迁徙闽东,明清时期则大批迁入,开始了定居农业的历史进程。宁德蕉城八都猴盾村雷氏开基主雷天避,明万历间(1574-1620)由今福州市罗源县迁徙到猴盾开发定居,而后世代繁衍,子孙遍布蕉城。在猴盾畲村,流传着一种独特的二声部山歌,这是畲族山歌中唯一存留的二声部山歌歌种。仅此推算,“双音”的产生,距今亦有430多年历史。这种山歌在畲族民间称之为“跟唱”,亦称“双条落”。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国家派出少数民族文艺调查组到闽东畲族地区调查畲族民歌,在猴盾一带发现了这一山歌,当年文艺调查组的郑小瑛同志,在1959年《人民音乐》第7期中,刊发了《畲族山歌与“双音”》一文,第一次将畲族二声部山歌称之“双音”。从此,畲族二声部山歌得以定名。 基本内容 传统二声部山歌“双音”的表现内容广泛,畲家人认为:“只要眼睛能看到的都能唱”。从文学内容上可分为五种体裁形式: (一)小说歌: 改编自汉族的章回小说或评话、戏剧唱本等,也有根据民间故事、人物传说改编而成的,如《白蛇传》、《梁祝》、《钟景祺》等。 (二)长篇叙事史歌:反映本民族祖先来源、民族英雄事迹以及历史事件,如《高皇歌》、《末朝歌》等。 (三)杂歌:内容丰富,数量极多,包括民族的风土人情,劳动生产等等。体裁形式有:A、十条起:山歌中通常用一至十或十二月、二十四节气等数序,编写而成。如,《十更歌》、《十贤歌》、《十二月歌》等。B、散条:一条、两条、或三条(畲族山歌中把四句一节的歌,称为一条),形式短小,自由。如:《有缘歌》、《路边歌》等。C、字歌,分字歌、谜歌。字歌是把标题的字作为每句歌词的头一字而成。如:《功建前朝》、《福如东海》;谜歌,把一字拆成两半或数节,顺次编凑而成,谜歌还应在尾句点明是由何字编成。D、小令:是在宴席或婚礼上唱的。如《佳期令》、《初看新娘令》等。 (四)革命山歌:反映从土地革命时期以来畲族人民革命斗争历史。如《十送郎》、《到我村里当红军》等。 (五)解放新歌:歌颂解放后的新生活,新社会。如《解放歌》等。 假声唱法及其成因 畲族山歌皆清唱,无伴奏。畲族对歌都用“假声”演唱,畲家人认为用“假声”演唱,声音“嫩”而悠远,唱久了也不累;用“真声”唱歌,叫“平讲”,是“没声”。唱“双音”时,男女双方歌手必须用“假声”唱,才能和谐好听。“双音”比较难唱,音不同、字不同,音调又要统一,故唱“双音”时要求音调大体一样,音调不同者就唱不来“双音”。至于谁先唱并无规定,后一声部与前一声部往往相差两三个节拍时才开始接唱,但先唱者需在结束处(指结束音)拉长音,让后一声部跟上来一起完成歌唱。 1、畲族二声部山歌“双音”假声唱法与畲民生存环境的关系由于历史的原因,自称“山哈”(“山里人”的意思)的畲族人民长期聚居在大山低处,特定的自然生活环境,对畲族山歌唱法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短岗低岭,澳角海边,青山绿水,造就了畲族人民恬静朴实的性格和委婉动人的歌唱,其天人交应,融合无间,正是畲家人假声演唱的真谛所在。“我爱山中大树木,会作桥梁会作椽。”歌出于山,山造出歌,歌是山哈人的心灵之声。 2、畲族人民的苦难与抗争对畲歌假声唱法的影响 历史上,畲族人民长期受尽阶级压迫和民族岐视之苦,直至清乾隆二十二年(1747年),清政府才对畲民实行编甲完粮(编入户籍管理并征收税粮)。由于长时间生活在毫无政治权利的社会中,处于一种凄凉压抑的心理状态,往往寻求寄托。当这种心性借助山歌来抒发时,则形成畲歌独特的轻声细唱、如泣如诉地倾吐与表达对忧怨苦难的抗争,这也是形成畲族山歌假声唱法的重要原因之一。 主要表现形式 1、畲族二声部山歌“双音”演唱人数每个声部的演唱人数可多可少(每个声部至少1人),不同声部的男、女性别无明确规定,可以两声部各不同性别演唱,亦可两声部都由同性演唱,但演唱“情歌”,就一定要男、女不同性别各唱一声部。 2、二声部山歌“双音”词律歌词结构基本是七字一句,四句体,即七字一句,四句为一条。 3、二声部山歌“双音”的声部组合形式 (1)支声式 由两个声部同时演唱同一旋律及其变体。 《有缘歌》(宁德) 演唱者:蓝林德(男)雷石凤(女) 记录者:王耀华 (2)和音式 两声部之间节奏基本相同,旋律基本相异,构成多种不同音程关系。乐句终止音相同。 《时节歌》 演唱者:雷美凤(女)钟金财(男) 记录者:李晨翻译:钟建良 (3)接应式 两声部之间,一声部未了,另一声部紧接。头尾相叠置。 《月亮东边照过来》 演唱者:雷美凤(女)钟金财(男) 记录者:李晨翻译:钟建良 (4)模仿式 由同一旋律及其变体,在不同声部中以模仿形式先后出现。 《接新娘歌》 演唱者:蓝林德(男)钟石福(男) 记录者:王耀华 基本特征 (1)伴随着畲民的日常社会生活、劳动生产等活动,畲族“双音”与其同生共长,密不可分。它具有生活需要性特征;(2)其演唱风格和演唱形式,即“双音”的音乐曲调以及二声部的复调性多种组合,具有不同于其它民族歌曲的独有性特征:(3)畲族“双音”不仅演唱表现内容丰富,类别多样,而且留存下来二、三千首曲目,具有遗存丰富性特征;(4)畲族“双音”这一歌种,仅仅留存于闽东蕉城一带,在全国其它畲族地区均无这一形式,有着浓厚地域色彩的畲族“双音”又具有稀缺性特征。 具有上述特征的畲族“双音”,在整个畲族民歌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畲族优秀民间音乐文化的最具特性的代表,它是畲族优秀民间音乐文化中最高级、最复杂的音乐表现形式,是畲族优秀文化遗产的珍宝。 主要价值 (一)历史价值。在畲族音乐史中,常见的畲族民歌只有单声部民歌,而畲族“双音”却是多声部民歌。在其它少数民族民歌中,也不多见类似畲族“双音”这样具有音乐复调性质的民歌。因此,抢救和保护畲族“双音”,将带动和促进整个畲族优秀民间文化的弘扬。畲族二声部山歌是中国民间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闽东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民歌种类之一。抢救和保护畲族“双音”,不仅对中国音乐史、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乃至对世界音乐史的丰富和完善,都将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二)文化价值。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畲族二声部山歌以自己独有的艺术方式,反映闽东畲族人民群众的劳动生产和社会生活,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展示出了宁德地区畲族浓厚的乡土气息及民俗风情。畲族二声部山歌的流传和存在,不仅见证了中国古代畲民农耕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体现着中国畲族传统文化中最具生命活力的部分,并且也是当今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音乐文化建设必不可少的借鉴源泉之一。抢救、保护畲族“双音”,对丰富畲族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畲族人民的文化素质,促进民族团结是有益的。 2006年5月,畲族民歌——宁德畲族二声部山歌“双音”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代表性传承人 畲族二声部山歌“双音”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雷美凤,女,1970年出生,宁德市蕉城区八都镇猴盾村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畲族二声部山歌“双音”代表性传承人。 她从小就跟随母亲、姐姐上山砍柴时学唱歌,八岁进小学读书。每逢村里来客对歌时,她总是挤进歌场听唱,边听边小声学唱,后来就抄歌本学唱。年龄渐长,积累越多,学会演唱小说歌:《玉鹤记》、《钟景期》、《白蛇传》多部,杂歌百余篇。她16岁就能独立与男歌手盘歌,唱腔流利,发音纯净、明亮。1987年参加畲族〝三月三〞歌会演唱比赛,被评为第一名。1988年参加福建省艺术节,同来自八闽各地畲族歌手同台演唱畲族民歌。1989年12月,日本国立丰田工业高等专业学校教授桑原稔先生同中国少数民族视察团一道来到猴盾村采访,她带领畲家姑娘即兴编唱畲歌《欢迎日本朋友》、《日月歌》等畲歌,受到日本朋友的称赞。1990年10月参加在福建宁德举办的〝中国·闽东畲族文化艺术节〞,她带领24名畲族姑娘作为宁德市东道主,在歌台上演唱《迎宾歌》等10多首畲歌,与来自五省市的畲族歌手盘歌比赛。早在八十年代,她就被誉为“畲歌雏凤”。2004年,她带领畲族“双音”三位歌手,参加了宁德市文化与出版局组织的《畲族原生态民歌VCD》演唱畲族“双音”的录制。参加了中国原生态民歌盛典即中国民间文艺第十届“山花奖”,荣获二等奖等。代表作品有《采茶歌》,自编《我爱畲家好地方》、《迎宾歌》。2005年参加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全国少数名族汇演,同年7月参加宁德市畲族原生态民歌专集演唱。2006年参加中国厦门9.8招商节畲族民歌文艺汇演活动,10月参加“2006中国民族民间歌舞盛典”,在中央电视台三套演播。11月参加“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日”,在福建省博物院展开活动。2007年4月获得浙江省文化厅“中华畲族民歌邀请赛”演唱二等奖。10月参加中央电视台15频道汇演“中华民族民间歌舞盛典”文艺晚会。2008年参加福建海峡电视台拍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双音”录制,载入神舟七号向全世界播音。2011年4月,在《中国原生态民歌盛典暨中国民间文化第十届“山花奖”(民族民间音乐类)》系列活动中,荣获二等奖。2012年3月至今多次参加中共宁德市委宣传部主办“文化惠民,魅力闽东”文艺演出。2013年4月参加“第五届中国畲族民歌节”,演唱的《山哈歌言传万年》获二等奖。自2006年起,蕉城区少数民族文化站在猴盾畲族小学举办畲歌“双音”原生态演唱教习班,每期有41名学生,每周五下午上课,就由雷美凤授课,为培养新生力量,她义务授课,坚持不懈。 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1、兰石乐,男,初中文化,1953年12月出生。1969年至今在猴盾村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畲族二声部山歌“双音”第四代传承人。2011年1月由宁德市人民政府命名为市级畲族二声部山歌“双音”代表性传承人。 兰石乐自小跟随伯叔辈学唱歌。并将畲歌遍抄成册,通过民间手抄歌本从中学唱传承畲歌。每年春节期间他常到邻近畲村寻找女歌手对歌、盘答,还积极参加畲族乡村节假日盘歌演唱等活动,学会演唱小说歌:《奶娘传》、《蓝佃玉》、《洪武十八帝》、《杂歌》等。在长期的歌唱实践中,形成了个人独特的“双音”演唱风格,多演唱小说歌、杂歌。擅长“真声”唱法。1987年参加原宁德县畲族“三月三”歌会演唱比赛。1989年12月日本国立丰田工业高等专业学校教授桑原稔先生同中国少数民族视察团一道来到猴盾村采访,他演唱《采茶歌》等畲族歌言。2004年参加宁德市文化与出版局组织的《畲族原生态民歌VCD》演唱畲歌“双音”的录制。2005年7月,参加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双音”项目,是为“双条落”演唱人。2006年6月在福州博物院参加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念日,受邀为表演畲族原生态民歌“双音”歌手。2006年在霞浦县溪南镇白露坑村,参加宁德市民族与宗教事务局拍摄“畲族民俗风情”专题片。2009年参加蕉城上金贝“三月三”歌会。2011年在中华畲族宫参加宁德市“三月三”歌会文艺演出。2011年10月在中华畲族宫参加宁德市民族与宗教事务局举办“九月九”重阳节歌会演唱活动。2012年3月福建省首届“三月三”畲族文化节在福安市富春公园举行,他参加演唱活动。 2、雷石凤,女,1963年4月出生,蕉城区八都镇猴盾村人。畲族二声部山歌“双音”第五代传承人。2011年1月由宁德市人民政府命名为畲族二声部山歌“双音”代表性传承人。 她从小就跟母亲在上山放牧时学唱歌,十岁时,每逢村里来客对歌时,就挤进歌场学唱,还向邻居借来歌本自学。自1971年从艺于本村老歌手钟仁速学习传唱畲族双音。1979年向著名歌人雷珍琨(已故)学唱畲族小说歌得其正授,进步更快,并能自编自唱《采茶歌》等。18岁加入村歌咏队,独立与男歌手盘歌。她唱高音时以假声(即头腔共鸣)为主,搀以真声(即挂上胸腔共鸣),唱腔流利,发音纯净、明亮。代表作有小说歌:《白蛇传》、《粱山伯与祝英台》、《杂歌》等。1987年参加畲族“三月三”歌会演唱比赛,被评为优秀奖。她先后于1996年参加台北国际乐展南岛语系民族音乐研讨会,以闽东畲族“双音”的複音特点演唱。2004年参加宁德市文化与出版局组织的《畲族原生态民歌VCD》演唱畲族“双音”的录制工作。2006年8月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日于福州博物院开展活动,她参加畲族二声部山歌“双音”展演,同年10月参加首届VCTV中国民族民间歌舞盛典。2012年3月参加福建省首届“三月三”畲族文化节开幕式文艺表演。其个人成就是:2001年荣获第二届闽东畲族“三月三”歌会比赛优秀奖。2002年荣获中国(闽东)第三届畲族“三月三”太姥歌会纪念奖。2008年4月荣获浙江省文化厅主办“中国畲族民歌节优秀民歌手”称号。2011年4月在《中国原生态民歌盛典暨中国民间文艺第十届“山花奖”(民族民间音乐类)系列活动》中,荣获展演二等奖。 2010年至今,收畲族女青年钟李凤、兰美珠、兰美燕等人为徒。 3、钟金财,男,初中文化,1963年4月出生,蕉城区八都镇新楼村人。畲族二声部山歌“双音”第五代传人。2011年1月由宁德市人民政府命名为该名录项目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钟金财从小酷爱唱歌,即使隆冬腊月,也要缠着他的叔公支起火盘,教上几段畲歌。1978年初中肆业回乡,经常去猴盾村亲威家做客,遇到著名老艺人雷珍琨(已故),并参与老人领头编创的《采茶歌》等曲目,经老人指点,后专攻“假声”唱法。钟金财声音清晰、透亮,代表作有小说歌:《奶娘传》、《钟景期》、《崔文瑞与张四组》等。 其参与社会公益性活动及个人成就:1987年参加原宁德县畲族“三月三”歌会演唱。1988年参加福建省艺术节(在福州西湖公园举办),同来自各地畲族歌手同台演出。2002年荣获中国(闽东)第三届畲族“三月三”太姥歌会纪念奖。2004年参加宁德市文化与出版局组织的《畲族原生态民歌VCD》演唱畲歌“双音”的录制。2005年,参加中国畲乡“三月三”暨景宁乡村旅游展演唱会。2005年7月参加中央电视台第15频道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2006年3月参加第十三届福安市畲族“三月三”歌会演唱。2008年4月荣获浙江省文化厅主办“中国畲族民歌节优秀民歌手”称号。2009年3月参加上金贝“三月三”歌会。2011年在中华畲族宫参加宁德市“三月三”歌会文艺演出。2011年10月在中华畲族宫参加宁德市民族与宗教事务局举办“九月九”重阳节歌会演唱活动。2012年3月参加福建省首届“三月三”畲族文化节(在福安富春公园)演唱活动。 阅读小链接 畲族歌王“肚才”好 蓝林德,男,1936年6月生,宁德市蕉城区八都镇新楼村农民,2003年6月病故。蓝林德从小跟随同村人放牧砍柴时,开始学唱畲歌,并手抄歌本,自行学唱。初中毕业后,因有一定文化,学会更多传统畲歌,自己即兴创作的歌也越来越多。他会唱的小说歌有:《金锁记》、《纸马记》、《玉鹤记》、《白蛇传》、《乾隆王下江南》、《崔文瑞》、《唐伯虎》、《八美楼》、《蓝佃玉》、《梁祝》等20多部,还有字歌、谜歌、时节歌、情歌、杂歌等上千条。年青时,只要听到那里有唱歌活动就往那里去。那时常往福安甘棠、下白石、溪潭乡镇的林洋、田螺王、何坑里、马山、道潘洋等村以及霞浦的二甫里、高山,宁德的蔡洋、金贝、雷东等村,与青年女歌手赛歌。 有一次蓝林德在蔡洋村与女青年对唱至天亮时,那女歌手故意“发难”,唱到: 歌言问你歌老师,谁人穿白不穿乌; 哪家和尚会养仔,哪个女人生嘴须。 他便回唱:我郎不是歌老师,圣人穿白不穿乌; 道家和尚会养仔,则天女皇生嘴须。 又有一次,蓝林德到福安何坑里村时遇到一位青年女歌手,女歌手一见他便唱:造天造地造拱桥,造出天下远遥遥;我娘从细欢喜歌,难为表兄起歌头。 他知道遇到好歌手了,随着回唱: 我郎歌言学千堆,肚中歌言都发霉; 我郎从细欢喜歌,浅浅唱条吓妹回。 好歌手相遇,双方越唱越起劲,盘唱了一天一夜还是不分胜负……。
知识出处
《蕉城畲族村落》
本书内容包括:概述、畲村轶事、畲村新貌、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畲村人物、习俗、故事传说、附篇。记述了蕉城区畲族村落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