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岁时节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州市畲族志》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8418
颗粒名称: 第六节 岁时节俗
分类号: K892.1
页数: 6
页码: 424-429
摘要: 本文介绍了福州地区畲族的春节、元宵节、拗九节、做福日和乌饭节等传统节日。这些节日在畲族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反映了畲族人民的传统习俗和文化特色。文章详细介绍了各个节日的起源、发展和现状,以及在节日期间的传统活动和食物。
关键词: 福州市 风俗习惯 岁时节俗

内容

福州地区畲族重大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冬至等,与当地汉族大致相同,但内容则有不同。
  畲族的特有节日,主要为一年四季的祠堂祭祀活动、三月三乌饭节等,这都与他们的图腾崇拜和传统的经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春节
  春节,福州地区畲族称“做年”,时间为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五。连江畲族除夕晚饭后,要捞蒸一甑米饭,烧一壶开水,叫“隔年饭”、“过年茶”。晚上,家家灶膛里要烧一段树根或段木,烟火整夜不息,以兆来年吉利,也有称之为“留隔年火种”。节日期间,到处喜气洋洋,家家户户洗刷干净,贴上红纸对联,除旧迎新。
  初一清晨,各家各户燃放鞭炮“接年”,但起床、开门时间比当地汉族迟,谓灶公灶妈等家神已于前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上天庭“汇报工作”,家里轮空,太早了野神会趁虚而入。初一早餐前要吃线面(别称长久)、糍、糕“取彩头”,寓“长久”、“时高运好”等意,除信仰基督教、天主教者外,一般主餐吃干饭、配以素菜。是日三餐不吃稀饭,谓“初一喝粥,全年缺粮”,“初一喝稀,出门皆遇雨”。饭后,家庭主事者要到村上的神庙敬香烧纸,祈求保佑家人平安。其余人开展娱乐活动,但不能串门,以防来客会说晦气话,不吉利。畲族群众视初一为一年开头日,禁忌很多,一忌用筷子敲击或打破碗、碟,怕不吉利;二忌操刀,怕操刀不慎伤手脚,因此菜肴等要在前天晚上备好;三忌倒水和扫地,怕倒掉和扫掉财气;四忌打骂小孩,大人要尽可能满足小孩的要求,让其愉快过节;五忌说晦气话,避免冲淡欢乐气氛;六忌讨债,怕影响团结。是日晚上要早休息,一是消除前晚迟睡的疲劳,二是次日要外出做客和到田间“开彩”。
  初二,畲村各家各户皆早起,做客者要大清早出发,“开彩”者也要趁早下地行开彩仪式。中午时分,村人之间开始登门拜年,村上有做“秩”的人,则应送寿面前往祝贺。有登门拜年的,主人要备酒菜招待,凡遇小孩的均赠以压岁钱及红橘,表示大年出门吉利多。
  初三、初四,为做客和下地开彩时间,前一日未去做客和下地开彩的人家此日皆起得较早。
  初五,谓“开假日”,畲村各家各户打扫卫生,将垃圾集中送到村口焚烧,俗称“送秽”。是日忌外出做客。是晚,各家各户设家宴团聚。
  二、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又俗称上元节、做元宵,是最热闹的节日之一。罗源的白塔、西兰、飞竹、霍口、松山、起步、洪洋一带畲村此日有喝喜酒之俗,由上年生孩子的户携带酒肴款待村人。酒后,各家各户提灯,敲锣打鼓绕境游灯,意为庆贺太平丰收,祈求新一年发财,通过聚会、游灯,消除境内村与村的隔阂,增强乡邻团结。元宵节喝喜酒为畲汉两族人共同习俗,一村之间不论畲族、汉族皆可参加,借此也可增强民族团结,至今仍沿续。
  三、拗九节
  福州地区畲村的拗九节俗称“孝九节”,又称孝顺节。是日凌晨,家家户户用糯米、米豆、花生、红糖煮饭,敬祖宗、天、地神灵。敬毕,全家开始进餐。山区一带畲族,是日送糍到娘家,以示孝顺。
  四、做福日
  二月初二是畲族传统的做福日,由于畲族祖祖辈辈从事农业耕种,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已成为他们的美好愿望,因而对这天特别重视。做福后,要等下雨才吃饭,若天不下雨,也要到屋顶洒点水,以象征下雨了。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科学的普及,年轻一代对这一习俗已逐渐淡忘乃至消失。
  五、乌饭节
  三月二日为畲族特有的传统乌饭节。这一天,畲族男女老幼都起早上山采摘乌稔树叶或果,煮成汤,色呈黑色,然后将糯米泡在汤里数小时,捞起后放在木甑里蒸熟。这种饭色泽蓝绿乌黑,带有油光,香软可口。
  有关“乌饭节”节俗,福州地区畲族有几种说法:一说畲族始祖盘瓠勤劳节俭,到凤凰山后常采乌饭草籽充饥,并常吃用乌饭草熬汁所煮的乌饭。盘瓠逝世后,人们便在其忌日,煮乌饭奉祀。二说是纪念畲族英雄雷万兴:唐高宗年间(650~682年),畲族人民为反抗封建压迫,雷万兴率众起义,被官兵围困深山之中,粮尽天寒,只好以串串乌稔甜果充饥,终于突围取胜。几年后,正当农历三月三日,雷万兴想起乌稔果,吩咐士兵上山采集。恰值春天,乌稔树刚发绿叶,未结果实,士兵们只好用乌稔叶跟糯米一起下锅蒸煮。谁知这种饭异常芬香,吃后食欲大增,很快便传到畲民中去,遂相沿成俗。一说是唐代畲族英雄雷万兴,在福建漳州一带发动畲族群众起义,反对封建统治者的残酷压迫,不幸被俘入狱,其母数次给雷万兴送饭,均被狱卒吃掉。雷母无奈,只好以乌饭草熬汤煮饭再送,狱卒见饭黑乎乎的,不敢再吃,雷万兴终得一饱。当他恢复体力后,越狱,继续率义军与陈元光作战,直至牺牲。后人便在其忌日煮乌饭,以示纪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畲民已不再上山采摘乌稔树叶,多改用糯米蒸成饭团,搅拌食油、红枣、白糖、芝麻等配料,类似汉族的八粿饭,既供奉祖先,也赠送亲朋。节日气氛比以往更加热闹,这也是是男女举行赛歌、交流感情的好时节。如小沧地区三月三日这一天,男女成群结队,云集歌场,盘歌对歌,整个畲山沉浸在一片欢腾喜悦的节日气氛中。
  六、清明节
  农历三月的清明节,畲族的传统是拜盘瓠王。节日前,由族长牵头,各户自觉凑糯米一筒,用来蒸酒。祭祀之日,各户再凑半斤猪肉。祭时礼仪简捷。仅用“三牲”、斋等献祭。祭毕,由各户均分祭品带回家食用。并按畲族规矩到祠堂焚香拜祖宗,不上坟。
  大部分畲族有上坟习俗。清明前后清扫坟上杂物,清刷墓碑铭,摆供品,烧阴银祭奠,并在墓上压纸,扫毕,采松、竹枝带回,插于正屋大门两侧,寓长青常发之意。旧时,年轻的寡妇亦有哭坟之俗。祭奠祖坟,则由各家派代表参加,办扫墓酒席。1950年起,办扫墓酒一俗渐废。
  清明之日,畲族妇女有采制茶叶、尝茶和收藏新茶习惯。她们采摘和收藏青草药,作为夏季防暑用药。罗源飞竹部分畲村还有采田菊(波波)制作草花糍(与粳米饭混合舂成)的习惯。
  七、立夏
  罗源畲族有立夏日吃夏饼习俗。夏饼用刚收成的小麦磨浆加糖或加咸煎成,旧俗有乡邻相送,意为庆贺春收作物丰收,祈祝夏秋作物好收成。畲族俗规,是日忌坐门槛。
  八、牛生日
  畲族地区农历四月初八为牛生日。据说当日天上有三个半馒头丢下来,牛吃了可以长到千斤重。因此,这一天不让牛耕地,养牛户应早早地把牛赶到山上,让它去抱馒头以求身壮力大。故有“牛歇四月八,人歇五月节”之谚语。
  九、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畲族也与汉族一样,家家户户做粽。与汉族不同的是,汉族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畲族在端午节主要是拜祖宗或盘瓠王。包的粽子形状也与连江县的“四角粽”不同,而是扎成筒形。亲戚之间送粽子,大都是长辈送给晚辈。中午,家家户户都做几盘菜祭祖。
  农历五月初一日,凡佛教信徒,其房屋外侧门两边皆挂青艾和菖蒲,青艾为旗,菖蒲为剑,寓招福斩邪之意。端午节之后,天气渐热,认为“五毒俱有,诸病蜂起”,端午节期间多给小孩挂山奈、艾等药物装成的香袋,以避邪。五月初二至初四日,家家户户包粽、吃粽。初五日午时备家宴,中午吃用青草药煮的太平蛋,有的地方还有饮雄黄酒,并用雄黄抹小孩头额、耳朵,谓祛毒。是日午时,畲族群众还有打扫室内外卫生和熏午习俗,即用点燃的艾棒熏屋内及墙壁,用雄黄水洒房前屋后。如遇农事大忙,部分人则早餐吃粽,家宴移至晚上。熏午等由家里的老人负责。旧时,畲村的部分有文化人,端午节期间还书写和张贴“午时书”,午时书用红纸书写,内容有“五月五日午时书,赤口白舌尽清除”、“艾旗招百福,蒲剑斩千邪。”
  新中国成立后,畲族群众挂蒲、艾,包粽,搞卫生习俗仍相沿。
  十、分龙节
  具体日期每年都不同,就是夏至之后遇到第一个辰日为“分龙节”。相传这天玉皇上帝给畲山各地分龙,这些龙各带雨水,以保不闹干旱,使五谷丰登。这一天家家还备酒菜祭土地神,免秽污、不晒衣、不挑粪,以免分不到龙而致天旱。
  十一、尝新米
  连江畲族在六月辰日为尝新米节。即将刚收成的早稻碾成新米下锅煮熟。届时如稻谷未完全成熟,则割少量谷穗碾成新米,和陈米一起下锅。煮熟后,米汤先给牛喝,表示新谷收成有牛的功劳,后让老人吃,意为尊敬长辈。
  十二、六月六
  农历六月初六日,罗源畲村群众多晒冬衣、被、褥,以去霉味防虫蛀。是日,还有清洗水井,清洁水源,午时为狗、猫洗澡除腥气。此俗多数地方仍相沿不变。
  十三、孩儿节
  农历七月初七日汉族为乞巧节,畲族则为孩儿节。传说这一天是牛郎织女相会之日,小孩在这一天过好节,眼睛会特别亮。于是畲家大都备几盘小菜,特别是做沙豆子给小孩吃。现在连江县小沧等地畲族尚保留这一风俗。
  十四、七月半
  农历七月十五,俗称“七月半”也叫“鬼节”。畲汉居民都有备酒馔供祖先的祭祀仪式。所不同的是,汉族在七月初一日至月末可任选一天举行。而畲族仅能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举行。祭祀活动分集体祭(公祭)和家庭祭两种。有祠堂的,同姓血缘相近的族人相聚于祠堂,摆供品,挂《祖图》,举行祭祀远祖仪式;没有祠堂的则行家庭祭,于自家的大厅摆供品祭祀本房的支系祖宗。
  十五、丰收节
  农历八月十五汉族是中秋节、团圆节,畲族又称丰收节。畲族家家户户做糯米粑,欢庆丰收,并在这天祭祖。新中国成立后受汉族影响,多数畲民也与当地汉族一样吃送月饼。有长辈给小辈送月饼,儿、女婿给父母(岳父母)送包饼及面、肉等。十五日晚,家家户户设酒肴团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此俗仍沿袭。
  十六、重阳节
  福州地区畲族称农历九月初九日为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是日,开展登高活动,年青人多于上一日晚间结伙上山过夜。1988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定重阳节为“敬老节”,是日,福州地区部分畲村(居)还举行老人座谈会。
  十七、天赦日(冬节)
  畲族冬节同汉族一样,是祭祀活动日之一,又称“天赦日”。祖先遗骸需要拾骨重葬的就在这一天进行。节前,多数农户做〓。即用糯、籼米混合磨浆压干,晒干后收藏,为来年春耕大忙时作点心使用。冬至日前晚,家家户户搓〓丸,冬节日煮后先供天地神灵及祖宗,然后作为全家人的早餐。畲族群众还于冬至节后开始铲草木灰,清理牛栏等农事活动。
  十八、扫尘
  畲族扫尘,相似汉族之“筅堂”,俗称“浮擦煤”,一般在农历十二月二十三前进行。家家户户刷壁擦窗、打扫灶头烟尘,擦洗菜柜、桌凳及各种家具,清除屋内外垃圾,把屋子内外及环境打扫得干干净净,迎接新春。
  十九、谢神节
  每年均在农历十二月举行,各户备“三牲”、香纸到祠堂、神庙拜谢诸神。有的叫“还愿”。意思是感谢神灵从年头到年尾保佑全家平安无事。年终敬送诸神回天。
  二十、祭灶
  畲族群众称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为“灶公”、“灶妈”要回天庭向玉皇大帝述职,为请灶公、灶妈在玉皇大帝面前奏好话,保佑来年生活好,故于十二月二十四日晚为其办饯行。供品有灶糖、花生、红橘、红糖、甘蔗、瓜籽等,因供品摆在灶台上,故称“祭灶”。是时,凡佛、道教信徒皆更换和张贴“灶神图”。家庭主事者边斟酒边念“酒香香,糖甜甜,灶公灶妈吃后好上天,玉皇面前讲好话,保佑全家生活甜。”此俗仍相沿。
  二十一、除夕
  除夕,畲族又称“三十盲晡”。罗源畲族群众习俗在祭灶之后准备过年。各家忙于走亲戚、互赠礼物和“扫堂”(搞大扫除)、裁新衣、杀鸡宰鸭、做糍、买年货等。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日晚(小月为二十八日)办家宴,过“小儿岁”(又称“小传岁”),表示长辈的爱护。三十日(小月为二十九日),各家挂年画、贴春联。佛教和道教信徒先到神庙摆供品,谓给村里保护神过年,然后举行祭祀祖先等仪式。是晚合家团聚吃年夜饭。年夜饭不论菜肴多丰盛,鱼、太平蛋不可少。鱼、太平蛋分别寓“年年有余”、“合家太平”之意。晚餐后,长辈给未满十六岁的晚辈“压岁钱”,有的晚辈也给长辈拜年钱。主妇开始煮岁饭、煨火母、添满水缸水,切好大年初一用的一切食品。准备完毕,一家人围坐,谓“守岁”。旧时欠债欠租者多在除夕夜催租讨债,穷人躲债需待次日始能归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再躲债,一家人可以团聚过年。

知识出处

福州市畲族志

《福州市畲族志》

出版者: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

本志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记述了福州市畲族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上限尽量追溯到源头,下限一般到2000年。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