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图书馆
宁德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德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五节 礼仪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州市畲族志》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8410
颗粒名称:
第五节 礼仪习俗
分类号:
K892.26
页数:
5
页码:
420-424
摘要:
本文介绍了福州地区畲族的相见、宴席礼节以及请客吃饭的一些规矩。这些规矩是畲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畲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社交礼仪。通过这些规矩,可以看出畲族人民的热情好客、注重礼节和团结互助的精神风貌。
关键词:
福州市
风俗习惯
礼仪习俗
内容
一、待客
(一)陪客
福州地区畲族群众热情好客,不论来客路途远近与亲疏,主人及其同房亲人、邻居的男女老少皆热情招呼接待,主人常宰鸡备酒为来客洗尘。款待客人时,主人的同房亲人或邻居常主动上门同主人一起陪客饮酒,如果事先不知道,临时登门碰上主人正在请客,就应主动上前向客人打招呼表示欢迎,并主动入席陪客。此举从不会被视为无礼或贪吃。如遇急事要走,也要上前提酒壶为客人和自己各斟一杯酒,然后自己举杯先饮,再劝客人,饮完再加说明,方可离去。否则,不但客人会认为你没礼貌,而且也会引来主人的不畅快。畲族接待客人的规矩是陪饮的人越多,说明主人所在的乡村兴旺、亲族团结。陪客饮酒时,讲究礼貌,依据客人酒量,不强行劝酒,同时不能暴饮。此俗仍相沿。
(二)对歌
福州地区畲族自古有唱山歌接待来客的风俗。凡村里有远道客人,村民亦不约而至,唱山歌欢迎,尤其青年人特别活跃。唱歌会客的仪式,先由主人方唱有关欢迎客人到来之类的歌,即称“开歌头”。“歌头”开过,便是你来我往的对唱,实成赛歌。对歌忌只唱半夜,多要唱至天亮方休,连唱数日者亦不罕见。
对歌不仅比歌的数量,而且要比歌的内容。对歌时,一般唱流传山歌,也有不少是临场发挥,随编随唱。对歌中最有趣的是唱谜歌。先唱者唱谜面,而回唱者须答谜底,答对者换一首,答不出者算为输歌。如主人方输歌,客人方便唱“主人方无肚才”之类歌来嘲笑对方;若是客人输歌,主人方亦唱同类内容的歌嘲笑对方。年青人对歌尤为活跃,如果赢歌,使用小竹枝打输的一方,或用锅底烟灰抹对方的脸,引发哄堂大笑,增加热烈气氛。对歌过程不论如何恶作剧,均被视为亲密友善,从不会误解生气。
(三)接亲家伯
畲族迎亲的前一天,男家要选择一名机灵善歌的同辈男子挑礼担到女家做“亲家伯”。亲家伯未到之前,女方所在村便筹备迎接。迎接的多为年轻姑娘。当亲家伯礼担到时,姑娘便一涌而上接担,趁交接礼担之机,姑娘们把事先准备好的锅底灰抹到亲家伯的脸上,让在场客人发笑。因此,接客的姑娘要机智,尽量能抹着客人的脸,亲家伯更必须机智躲闪。晚上,开始赛歌,亲家伯若赢,就会得到称赞;若是输歌,亲家伯必须按主人方的要求,或学鸡鸣、或仿羊叫,借以增加婚礼的喜庆气氛。有的村还有向亲家伯敬宝塔茶之例。即将盛有茶水的碗分为底1碗、中3碗,顶层1碗叠成宝灯型奉给亲家伯,考验亲家伯的智能。亲家伯接茶时则应先用口咬住顶端1碗,用一只手扶住中间3碗,最后拿底层的那碗,分别送给4个轿夫。若接得干脆利落,则会受到满堂喝彩。次日,亲家伯返回男家,姑娘们又帮助亲家伯送礼担。礼担由姑娘送至村口交接。在交接过程姑娘们再次作弄亲家伯,乘其不备之际将扁担或其中某一种回赠礼品藏起来,让亲家伯寻找,找不到者就走不了,以此引发欢乐。实在找不到的必须挨送担姑娘们“鞭子”(用山竹枝打或杉树小枝等),挨毕,才能把礼品交出,然后放行。畲族乡村皆把“亲家伯”当得如何,接的办法是否有笑意作为衡量一个乡村的人机灵与否的标准。因此,在迎亲时要预先仔细选择,一些乡村还有专门当“亲家伯”的人,村里凡有迎亲多派其承担。“接亲家伯”的礼俗,除增加婚礼笑料外还寓教训亲家伯今后不得欺侮弟媳妇之意。此俗今仍相沿。
(四)请亲家舅
福州地区畲族新娘在翌年农历正月要回娘家做大客(新婚3天,夫妇第一次回娘家称回门,本次称做“大客”)。做客结束后,女家的同胞兄弟或堂兄弟必须送新娘返回男家。男家村上的人不但有“看人客”之俗,并自我介绍互相认识。男家的同房族人必须敬烟、敬茶,以示欢迎。是日,中午或晚上,男家必须设宴宴请;次日由男家同房族人轮流宴请,俗称“请亲家舅”。如果男家同房族人少、亲家舅滞留时间又长,宴请时间为每户一天;如男方同房族人多,亲家舅滞留时间又短,每户只能吃一餐,或者一餐要吃几家。
亲家舅返回之际,男家必须再次设宴,谓为亲家舅办饯别酒。此时,爱恶作剧的姑娘则前来帮工,乘为亲家舅装饭之机将饭装得满满的,并要求亲家舅吃时不要让饭粒掉到桌上;有的则特备一碗糯米饭,其底却存用线串成红枣或大块肥肉,要亲家舅从中夹出且不能将饭撒到桌上,因此,亲家舅必须小心翼翼应对,否则要罚唱歌或者饮酒。此俗除增加气氛,显示男家村人聪明外还寓新郎的村人不能轻视之意。请亲家舅习俗在罗源畲村仍相沿。
二、相见
路上碰见熟人常借问,打招呼先说:“好久未见。”接问“去哪里?”借问中必问的有“家中老人都好吗?”表示畲族人对长辈的尊敬;接后又问其他人的身体以及农事忙不忙,收成好不好。有关农事和收成的交谈占相见礼俗中的大部分内容。临行时必须说:“有空到我家玩……”起步后要回头相视,表示尊重。
路上相见的相互间的借问,两方皆要耐心回答,否则被视为无礼貌,在相见时忌说开玩笑的话。
路上相见如遇同路的,空手的或挑的东西比对方轻的必须帮忙提或挑一些,减轻对方的担子。
三、宴席礼节
清代及民国时期,畲族民间设宴,事前送请帖(请柬),亲戚包括同胞兄弟需送“十二版帖”。帖第一版以男主人名义请男客,第二版以女主人的名义请女客。新中国成立后帖式简化,男女合请,只写一版,但仍称“十二版帖”。朋友、邻居的请帖不用帖袋,只写单版,称“单版帖”。十二版帖不能寄,也不能委托他人送,必须由执事人亲自送往。宴席多在大厅举行。大厅左边的里桌为首席桌,左边里座为首席;右边的里座为次席;左边外座为三席,右边外座为四席。畲族有尊重母系亲戚习俗,首席皆为母舅、母妗、姨丈、姨母等人就坐;父系亲戚一般入次席桌或第三桌。旧俗畲族群众还有尊重接生婆的习惯,接生婆一般坐次席的第二位或第三桌的第一位。罗源畲族与汉族相同,有“厅堂交椅轮流坐,一代还一代”的俗规,因此,凡女儿、女婿家喜庆,岳父母回避不赴宴,让席位给妻舅、妻妗。上菜按桌序、斟酒按席位顺序,不能颠倒,颠倒被视为没礼貌。宴席间执酒壶的除主人外,多由亲属或邻居代东。酒斟毕,酒瓶嘴应向内,不得向外。执壶者要请首席座宾客先用菜,否则被视为不礼貌。婚礼宴席中途还有敬茶俗例,即由新娘捧糖茶(茶叶加糖)依桌序、席序逐一奉送,受敬者赠以“花彩钱”。敬毕,将钱集中收藏,作为婴儿打制装饰品用,谓“戴百家银”、“纳百家福”。
富裕家庭的婚礼比较隆重,宴席中主要有下列仪式:
举盘劝酒。晚宴由“亲家”主位,请女方贵客舅公或舅舅入首席,举行“举盘劝酒”,女方由女歌手端来一个方形木盘,内点一对红烛,放两只酒杯,由新娘姐妹拉着陪同,先到首席劝酒,由新娘姐妹介绍一下所要劝酒的客人称呼后,赤娘开始唱酒歌:“一双酒盏花又红,端上桌来劝××。劝您××食双酒,酒筵充满结成双。”
姐妹斟上一杯酒端来,客人先放一个小红包在盘内,接过酒一饮而尽。从首席位开始到每个客人,一一敬过,叫“唠歌手薪”举盘劝酒,因客人要掏红包,这个仪式畲语别称“撬蛙”。酒席中途,还进行别开生面的畲族长夜对歌。对歌先由女歌手开始,女歌手称“赤娘”、男歌手称“赤郎”。女的唱《寻赤郎》,后由赤郎答歌,直至酒席结束。
讨亲酒。娶媳为请酒,首席第一位小舅子坐,第二位是媒人坐,其他由舅方至亲坐,讨亲酒晚上没有对歌仪式,客人与客人要对可随便,中堂排双连桌,新娘泡糖茶给大家喝,新娘分饼,新郎分香烟。
四、借物
罗源畲族借用工具等一般是有借有还。但唯借用婴儿坐的椅轿和婴儿站的“站楻”(木制小楻桶),则借后不主动送还,须由物主追讨时才能送还,或者物主转借他人时,由需要的人来拿,此俗今仍沿袭。
五、告借
罗源畲族群众告借重诚信,向邻居、亲友、族人借钱或借粮皆口头约定,不具借条。
六、馈赠
罗源畲族群众馈送他人礼物为真心实意,不一定要回赠。但送给人家草药则一定要讨酬金,即使一角、五分也可以,谓无钱的草药吃后无效果;米醋不能白送,应用大米、盐或酒等换取,谓米醋如果白白送给人家,家里留的米醋就会变质。畲族还有“偷狗买猫”的俗规,即狗崽不要用钱买,在与主人谈好后,要背着主人抓走,而猫崽则忌送人,要用钱买,谓不用钱买的猫仔长大后不勤劳,不会抓老鼠。
七、亲属称谓
福州地区畲族由于长期与汉族杂居,受汉文化的影响较深,故在称谓上基本与汉族相同,长幼有序,互尊互敬。
(一)长辈称谓
高祖父——老大公 高祖母——老大妈
曾祖父——大公 曾祖母——大妈
祖父——依公 祖母——依妈
父——爸、爹、阿爸、奴爹、郎罢 母——妈、依妈、依奶、郎奶
伯父——伯、依伯 伯母——姆、依姆
叔父——叔、叔叔(方言“家家”、“依家”) 叔母——婶、家婶
姑父——姑丈 姑母——姑、姑妈
姨父——姨丈 姨母——姨、姨姨
舅父——舅、舅舅、依舅(又称母舅) 舅母——妗、妗妗、依妗
翁公——爹官(丈夫的父亲)、爷(今亦称爸、爸爸) 婆婆——爹家、妈、依妈
岳父——帝公(畲语)、丈人、爸、依爸 岳母——帝婆(畲语)、丈奶、妈、依妈
(二)平辈称谓
夫——丈晡(畲语)、唐晡人、唐晡、老公、爱人 妻——布娘(畲语)、老妈、老婆、诸娘人、厝里、爱人
兄——哥、大伯(夫之兄) 嫂——依嫂、嫂嫂、大嫂
弟——弟、小叔(夫之弟) 弟媳——弟媳妇、叔婶
姐——姐姐、大姨(妻之姐) 姐丈——姐夫
妹——妹妹、小姑(夫之妹)、细姨 妹丈——妹夫
妻舅——大舅、细舅
(三)晚辈称谓
子——仔、唐晡仔 媳妇——媳妇仔
女——诸娘仔 女婿——外婿、外婿仔
孙——孙仔(男)、诸娘孙(女)
曾孙——曾孙仔
元孙——元孙仔
侄——孙仔(男)、诸娘孙(女)
甥——外甥、外甥女(女)
外孙——外甥孙(男)、外甥孙女(女)
知识出处
《福州市畲族志》
出版者: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
本志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记述了福州市畲族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上限尽量追溯到源头,下限一般到2000年。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