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饮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州市畲族志》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8401
颗粒名称: 二、饮食
分类号: K892.25
页数: 3
页码: 410-412
摘要: 本文介绍了福州地区畲族的传统饮食文化。畲族人以薯米为主粮,并喜欢食用各种野生动植物。他们有饮茶和饮酒的习惯,同时也制作了许多特色小吃,如仙草糕、糯米糍和什锦豆腐等。这些饮食习惯反映了畲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并在长期的历史传承中得以保留。
关键词: 福州市 生活习俗 饮食文化

内容

(一)主食
  唐、宋时期,福州地区畲族以兽肉、玉米、荞麦和野生植物为主食,生活艰苦。自明代后期,随着水稻、甘薯的扩种逐渐转以薯米为主粮,辅以稻米。清代,部分乡村因水田开垦及水稻种植增加,稻米渐成主粮。福州地区畲族与汉族的饮食习惯相似,一日为三餐。农民农忙时三餐皆干饭,上午或下午加点心一餐,农闲或夏季晚餐搭配稀饭,农闲不食点心;居住城镇的畲族居民一般早餐为稀饭,午晚两餐为干饭。80年代,随着稻谷产量提高,畲族居民的饮食习惯发生较大变化,主食基本上为稻米,薯米多作为饲料。
  (二)副食
  菜类 受山区气候条件限制,畲民蔬菜品种比平原少,数量亦不多。常见的有:芋、茄子、黄豆、蚕豆,马铃薯、花生、空心菜、萝卜、包菜、丝瓜等;野菇尤以松菇为主,也是畲村群众的常用菜肴;竹笋则常年不断。
  肉、蛋、油类 植物油以菜油、花生油、茶油为常用,动物油以猪油为主(畲民忌吃狗肉)。肉类以猪肉为主,普遍受群众喜爱。鸡、鸭、羊、鹅、兔肉,群众普遍有自己饲养的习惯,以备宴客及过年用。有的也作民间“食补”用。其次还时有狩猎所获的雉鸡、水鸭、山兔、山猪、山羊之类的野味肉食。鸡蛋、鸭蛋村民多用于飨客送礼,或产妇“做月里”,小孩满月“吃蛋酒”。过去平时食用较少,现在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群众平时菜肴也比较普遍食用。
  畲族历史上曾以狩猎为生,因此相沿喜欢食肉的习惯。逢年过节、婚丧喜庆和招待客人,缺肉不可。平时改善生活也多以肉为主。因此,肉类人均消耗量比当地汉族要高出一倍。民国时期,罗源县内畲族群众饲养的猪、禽仍很少出售,多为自宰自吃,部分乡村还有“借吃”的俗规,即自宰的猪肉吃不完可以借给别人吃,不作价、不计息,待他人宰猪后还肉。50年代,借猪肉的习俗渐废,但爱好吃肉的习惯未变。70年代后,饲养的猪、家禽数量多,开始出售作为副业收入之一。
  水产品类 鲜活鱼鲜,山区主要在溪中捕、钓。有武昌鱼、鲤鱼、鲍鱼、淡水鳗、花鳗鲡(溪滑)、小虾等。海产鱼类主要通过小商贩购买,多为咸干制品。解放后,随着交通发达,山区畲族民众可买到新鲜海产品。散居在沿海地区如罗源县黄岐、安凯、官坂等地的畲族居民,则可方便挑食水产品。
  (三)饮茶
  福州地区畲族不论男女皆嗜好饮茶,各家各户灶上都有陶制茶瓮和锡制的茶壶盛茶,以备随时饮用。上山、下地劳动时茶水常随,盛茶的多为竹制茶筒和木制的茶桶。茶叶皆为自种、自采、自制。自饮的多为较粗的茶叶,细嫩的茶叶留作请客或出卖。畲族多数群众还喜欢制、饮药茶,常见的有“石榴茶”(掏空番石榴内部的果肉,然后装入清明茶,熏干),“橘子茶”(掏空橘子内部果肉装清明茶,烤干),“艾茶”(艾叶加上清明茶)遇有腹涨、吐泻时加水炖服。
  (四)饮酒
  畲族群众有爱好饮酒习惯。秋收之后家家酿酒。糯米饭加红粬酿红酒,又称“青红酒”。加白粬酿白酒,加番薯酿番薯酒(又称地瓜酒)。霍口、飞竹一带畲村群众还喜欢酿南瓜酒,即取刚收成的南瓜,在其上部挖一小洞,装入饭、粬,然后盖严酿制。红酒、白酒、蕃薯酒和南瓜酒度数适中,尤其南瓜酒香甜可口,独有风味。80年代后饮啤酒、药酒的人渐多。畲族中经济条件许可的家庭晚上多饮酒,以消除疲劳。节日、喜庆、待客不能缺酒,缺酒被视为无礼貌,休暇时围拢在一起,边谈边饮,但饮酒拘礼节,极少暴饮。
  (五)野生植物采食
  福州地区畲族有采食野生植物的习惯。常见的菌类有松树菇、香菇、鸡肉菇、土茯苓;草木植物有仙草、百合花、马齿苋、苦车、野芹菜、田菊等;竹笋类有麻竹笋、六月麻笋、绿竹笋、苦竹笋、篓竹笋、青番笋等;灌木类有草梧桐嫩芽、土黄芪、牛蒡子等。其中松树菇、香菇、鸡肉菇、百合花、马齿苋、野芹菜以及竹笋等为直接煮或炒吃;苦车、草梧桐嫩芽先煮烂漂苦汁后炒食,土茯苓、土黄芪、牛蒡子等与其他食物配食。
  (六)小吃与传统菜肴
  畲族的风味小吃品种繁多,主要有:
  仙草糕 取仙草熬汁去渣,加入米浆凝结,切块拌糖或加咸味即可,具有清凉、消暑作用。仙草旧时为野生,今多人工种植。罗源县洪洋乡王认、飞竹祀坑等畲村群众尤喜制作并食用。
  糯米糍 先将糯米浸透后置饭甑蒸熟,舂成泥状,再分捏成饼状,用熟米粉或苏梅粉(苏梅为自种植物)粘上,或泡糖水即可食。糯米糍具有细、软、香的特点,十分可口,是畲族人招待客人的佳品,其制作方法亦传至汉族村,部分汉族群众亦会制作。
  什锦豆腐 主料为豆腐(比一般豆腐结实),配以猪蹄肉、蛏干、海蛎、蛤肉、虾仁、香菇、冬笋片、蒜头、生姜等辅料以及酒、盐、糖等佐料,用慢火烧煮至豆腐内部产生空隙而止。什锦豆腐的主、辅料为荤、素搭配,清香可口,营养丰富。
  糯米粽 福州地区畲族群众喜食糯米棕子。除用竹叶包的竹叶粽外,还有毛竹笋壳、篓竹笋壳包扎的竹壳粽;用茅叶包扎成三角形或棒状的竿粽;用棕榈叶编成袋,装入糯米的棕叶粽。因粽子用不同包装物包扎,所以其味道也各具特点,尤以棕榈粽香味最佳。
  菠菠饼菠菠饼又称“田菊糍”,先将菠菠花(即田菊花)煮熟,漂去苦汁,加入糯米粉捏成泥状为皮,内装以糖、花生仁粉、芝麻为馅,套上糕叶(一种植物叶)或柚子叶,置蒸笼蒸熟即可。菠菠糍味香、甜,具清凉消暑作用。
  药饭 药饭的制作方法是先将青草药熬汤去渣,然后加入大米煮饭。常用的青草药有土茯苓、土黄芪、牛蒡子、枫树皮等,青草药用法有单种或数种合用,药饭具有消除疲劳的作用。
  姜饭 罗源部分畲族群众于春耕时有吃姜饭习惯。姜饭制作方法是先将锅烧红放入少许食油,然后倒入捣碎的姜末,炒片刻,加入水、盐以及大米(糯米、梗米均可)焖熟。姜饭具有味辣、香的特点,有消除疲劳作用。
  竹筒饭 竹筒饭为罗源畲族于上山等野外作业不便带饭或送饭时烧煮午餐的一种方法相沿至今。烧煮办法是先取毛竹一节,钻孔装入大米、辅料、佐料,加水后置火堆中烧烤,熟后劈开竹筒,将饭取出。竹筒饭味香可口,近年经改进后被端上餐桌。
  薯丸 以甘薯刮皮,捣成泥状,渗入番薯粉拌后,捏成圆形,加入佐料煮熟即成,酷似鱼丸,松软味美,老幼皆宜。
  芋丸 以芋头煮熟去皮,拌番薯粉揉成泥状为皮,以瘦肉丝、姜末、葱米为馅,煮熟加醋即成。为传统宴席菜肴之一。
  芋溜 以芋头煮熟去皮,渗入番薯粉揉成泥状,用刀切成小片,倒入备好的汤内煮熟。
  笋菇煲 取鲜嫩冬笋和干香菇,置陶瓮内用木炭烧煮,其味清香甜美。
  苦蒜饼 用野生的苦蒜切段,倒入番薯粉加水搅拌均匀,置锅内烤成。苦蒜饼味香可口,原为畲族群众下饭菜肴之一,近年已被挖掘,端上餐桌。
  螃蟹酱 罗源的飞竹、霍口、西兰、松山、起步等地畲族有酿吃螃蜞酱的习惯。每年夏收之后畲族妇女皆到罗源湾沿海滩涂捉捕小螃蟹,舂烂并用苎布虑渣,加入食盐、红粬腌制,其味甚佳。
  石蒜酱 又称“留留(音译)酱”。将“留留”洗净舂成泥状,加入食盐腌制而成,其味带酸而清凉。

知识出处

福州市畲族志

《福州市畲族志》

出版者: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

本志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记述了福州市畲族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上限尽量追溯到源头,下限一般到2000年。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