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农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州市畲族志》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8396
颗粒名称: 二、农耕
分类号: K892.28
页数: 2
页码: 406-407
摘要: 本文介绍了福州地区畲族的九种传统习俗,包括开彩、帮工、牛节、换工、铲路、禁山、还种头、分养、砍树等。这些习俗反映了畲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的独特传统和价值观,如对耕牛的爱护、对山林的重视、对家禽和农作物品种质量的追求等。这些习俗在长期的历史传承中得以保留,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畲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社区发展。
关键词: 福州市 生产习俗 农耕

内容

(一)开彩
  罗源畲族称新一年第一次下地为“开彩”,亦称“兴工”。开彩需择吉日,一般在农历正月初二至初四之间。是日,家人或邻居均忌说不吉利话,防止“打彩头”。开彩,于上午7~8点左右全家人扛锄头,带香、“元宝”至自家的田头,然后将元宝插于香中间,便持锄头作锄草仪式。至10点钟左右燃鞭炮返回。回家后全家人吃糕或太平面,寓时高、太平之意。有养牛者是日牵牛到土地庙前,燃元宝、香,放鞭炮,后牵牛吃草。开彩之俗,今在畲村仍延续。
  (二)帮工
  又称助工。即亲戚、朋友、邻居于农事大忙、建房、筑路以及其他红白喜事时主动上门帮忙。帮者不计报酬,受帮者供给伙食,此俗长期相沿不变。
  (三)牛节
  耕牛是农业生产主要畜力。因此,畲族惜牛如命,明代后期起,还给牛过节。农历四月初八,大清早赶牛上山吃早草,同时边走边燃鞭炮,互相转告当日为牛过节。是日即使农事再紧也不能赶耕牛下地,放牛时不能用鞭打牛,也禁忌骂牛。中午或晚上煮糯米粥或黄酒炖泥〓给牛进补。牛节之俗今仍相沿。
  (四)换工
  又称“盘工”。农业个体经营时,农户为赶农时,多开展换工活动,换工不计工资。50~70年代末期,因农业集体经营,曾一度停止换工。80年代,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又恢复换工之俗。
  (五)铲路
  罗源山区畲族群众自古相传有铲路(修路)习俗。即每年中秋节过后,各村组织劳力铲除村路、山路和田头的杂草,平整路面。一方面预防人为烧着路边杂草而引发山林火灾,同时也方便行人的往来和来年耕作。
  (六)禁山
  旧时族有和私有山林的保护靠乡规民约。每年元宵节之前,畲族各村的族长开始召集各房长等议定当年封山育林公约,公约议定后,开始施禁,即一人在前敲锣,一人在后宣读公约内容。反复多日,做到家喻户晓,违反公约者处罚。此俗自1953年起因林业合作化而终止。
  (七)还种头
  罗源畲族群众为提高家禽以及农作物品种质量,经常进行较远距离的配种以及引种。当家禽生育或农作物收成时,选一头家禽和部分农作物送给原种禽户和原种子户,以示酬谢。
  (八)分养
  罗源畲族群众有分养牲畜习俗,即因家庭劳力紧缺无法继续饲养牛、羊等者,将其送给别家饲养,增值部分实行分成,此俗今已少见。
  (九)砍树
  上山砍树前忌说不吉利话,在山上不能直呼姓名。砍大棵树时,先焚“元宝”(迷信品)向“山神”祈求保佑安全。农历每月初二、十六日摆供品,敬祀“山神”,谓之“做福”。

知识出处

福州市畲族志

《福州市畲族志》

出版者: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

本志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记述了福州市畲族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上限尽量追溯到源头,下限一般到2000年。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