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文物 旅游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州市畲族志》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8357
颗粒名称: 第八章 文物 旅游
分类号: K873.57;F592.757
页数: 15
页码: 304-318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州地区畲族乡村的文物包括古遗址和古建筑。古遗址有龟山、道人峰、牛姆岗等青铜时代遗址,以及碗窑里和真茹古窑址。古建筑包括兴祥寺、龙华寺、圣安寺、光化寺、洪福寺、田中宫、肖洋桥、石板桥和下村桥等。其中,石板桥又称鐤炉桥,是宋熙宁五年(1072年)建的单孔石拱桥,是罗源县飞竹镇飞竹村里飞竹自然村的重要历史遗迹。
关键词: 福州市 文物 旅游

内容

第一节 文物
  分布于福州地区畲族乡村的文物,有古遗址、古建筑、古墓葬等3大类。
  一、古遗址
  (一)龟山青铜时代遗址
  位于罗源县霍口畲族乡霍口村后,1987年发现。遗址濒临霍口溪,面积约3000平方米。采集标本有:绳纹夹砂灰陶1片,泥质方格纹灰硬陶1片,泥质蓝纹灰陶1片,泥质席纹灰黄陶4片,泥质席纹灰硬陶1片。无可辨器形。
  (二)道人峰青铜时代遗址
  位于罗源县白塔乡钟下村七步自然村,1987年发现。遗址在距道人峰(即禾山)80米处的小路旁及附近番薯园中。因周边为岩石、山洞,面积无法估计。采集标本有:泥质大方格纹黄陶7片、红陶2片、灰陶6片,泥质小方格纹灰陶1片。器形无可辨。
  (三)牛姆岗青铜时代遗址
  位于罗源县西兰乡西兰村与寿桥村交界处。遗址南临公路、北临小溪,面积9450平方米。采集标本有:泥质席纹灰陶4片,泥质席纹黄皮陶2片。无可辨器形。
  (四)碗窑里窑址
  位于罗源县松山镇八井村西侧2公里。窑址残片堆积层原约0.5~1米。碗帮平直,座出露胎,表面灰白色,内底绘有卷云式、莲花式条纹或密而短的篦纹。经鉴定为宋代瓷窑。
  (五)真茹古窑址
  位于连江县长龙乡畲族村真茹的后山坡。1988年全县文物普查时采集到部分窑具、匣钵、釉碗等。从其釉色、纹饰和制形的风格看,与连江县江南乡魁岐窑址及浦口窑址出土的陶瓷窑具、釉碗等品种及工艺特征均较相似,经专家鉴定,属于南宋至元代古窑址。
  二、古建筑
  (一)兴祥寺
  位于罗源县西兰乡石壁下村大坪自然村。唐大顺二年(891年)僧智韬建,原名兴王院。明万历二十七年(1609年)重建。清嘉庆六年(1801年)十二月僧通镜、徒弘辉、孙仁能重建。现存山门及两庑,面积219.55平方米。寺坐北向南,山门面阔3间,进深3间,寺内有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铁钟1口。
  (二)龙华寺
  位于罗源县起步镇坑山村长岗畲族自然村。五代后唐长兴二年(931年)僧真翁建。明崇祯年间(1628~1844年)僧如滨重建。1982年重修。占地672平方米,由山门、两庑、大殿组成,三面围墙。内祀石刻地藏王菩萨像,南宋嘉庆十年(1217年)造,高0.38米、宽0.32米;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造香炉1座,辉绿岩质,长0.41米,高0.26米,内径0.30米。
  (三)圣安寺
  位于罗源县凤山镇南门外葛藤村、安井村(又称上吕洞)与松山乡前房村交界处,距县城5公里。唐咸通元年(860年),僧智净、慧泉结茅为寺。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僧升明、定修募建大殿。嘉庆八年(1803年),僧能安建钟鼓楼。道光六年(1826年),僧秋月、明才募塑十八罗汉像。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僧德煊(畲族、安井村人)捐建山门。今存大殿、石水槽,均乾隆年间造。寺后岩石罅有山泉,石壁摩刻“咄湧”两大字,为康熙年间罗源县令梁文煊题。
  (四)光化寺
  位于罗源县白塔乡旺岩村崙后自然村。寺对面山上有石如珠,传说夜可发光,寺因而得名。唐乾化二年(912年),僧圆映建。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僧如净重建。清道光五年(1825年)僧会司长福重修;道光十七年(1837年)十一月重修。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今存建筑面积409平方米。前殿面宽5间,进深4间,190平方米;正殿面宽5间,直深6间,面积219平方米。尚有石碑2方、石槽5个,皆宋代遗物。
  (五)洪福寺
  位于罗源县起步镇黄家湾村。宋咸平二年(999年),僧兴宗始建山门、大雄殿。明隆庆六年(1572年),僧无边重建山门、大殿;崇祯十四年(1641年),僧普济建后殿。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僧戒洪、戒因重修后殿。寺为土木结构,依山而筑,从山门至后殿高差6.64米。今存山门、大殿为明隆庆建筑,前殿、后殿为清乾隆建筑,总面积1531平方米。大雄殿为单檐歇山式屋顶,面宽5间,进深4间,面积437平方米,藻井上的明代彩画“丹凤朝阳”犹存,台阶为辉绿石构造,上有双龙抢珠浮雕。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六)田中宫
  位于罗源县起步镇田中村。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始建。清乾隆四年(1739年)重修。坐北向南,占地60平方米,宫面宽3间,进深4间,高4米,穿斗式木构架,单檐歇山顶。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铁铸香炉一口,保存完好。
  (七)肖洋桥
  位于罗源县洪洋乡官村肖洋畲族自然村。宋庆历三年(1043年)十二月建。石梁桥,长4米,宽1.3米。
  (八)石板桥
  又称鐤炉桥。位罗源县飞竹镇飞竹村里飞竹自然村。宋熙宁五年(1072年)建,为单孔石拱桥,桥东西走向,长7米、宽2.5米,桥面刻有“熙宁五年壬子岁、兴城里高耸与妻郑十四娘共舍梁一条”、“缘首永清、永观、永柯、顔添舍一贯文”、“德斌与弟子林阮、李球、同券众缘共造桥一所”等字。
  (九)下村桥
  位于罗源县飞竹镇下庄村,为罗源县城关至霍口主要通道。始建于北宋初期。单孔石梁桥,长8.4米,宽2.1米,高2.2米。
  (十)王认桥
  位于罗源县洪洋乡王认村。宋绍兴三年(1133年)建。东西走向,石梁桥,2墩、3孔。桥长22米,宽3.7米,高4.8米。桥栏上有动物浮雕,铭文:“弟子陈果舍钱造桥梁一条,乞保平安。”桥面石断2条、栏杆石断4条。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十一)青蛤桥
  位于罗源县飞竹镇飞竹村南方1公里处。桥南15米处有石如青蛙(罗源方言称青蛙为青蛤)而得名。桥始建年间不详。历清道光八年(1828年)、光绪十年(1884年)重修。桥南北走向石梁,单孔,长7米,宽3.1米,高4.7米。桥头有清光绪重修石碑一方,保存完好。
  (十二)久安桥
  位于罗源县霍口畲族乡霍口村后洋自然村。因形如虾蛄,俗称“虾蛄桥”。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石拱券桥,东西走向,长18.5,宽3.55米,单孔,净跨10.45米,拱圈厚0.66米,栏板高0.55米,厚0.15米。南向栏板内侧正中刻楷书“久安桥”3字,桥东端左侧面田边有建桥石碑6通,记缘起、缘首及助缘者姓名和金额。
  (十三)八井雷氏宗祠
  位于罗源县松山镇八井村。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建,土木结构。正殿面阔3间,进深6间,中间两扇不用中柱,而用过梁架连接。围墙以下石、上砖构砌,内侧建单撇走廊通正殿。建筑面积420平方米。民国23年(1934年),八井苏维埃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八井乡政府曾设此。现正殿已改为戏台,屋面破损严重。
  (十四)塔里蓝氏宗祠
  位于罗源县飞竹镇飞竹村塔里自然村。始建于清康熙十年(1671年),后圮。清同治九年(1870年),由该村贡生蓝礼铨、蓝礼秋二人主持重修。为土木结构,今存正殿、天井、书院、门楼等建筑物,总面积509平方米。正殿面阔5间,进深3间。门楼外树旗杆碣3对。
  (十五)龙宫庙
  亦称尊王宫,建于清嘉庆十年(1805年)。原址在山仔水库淹没区,于1993年用原木石构件、按原样移迁连江县小沧畲族乡东风村龙宫坞。依山临水,坐西北向东南,面宽17.30米,进深19.5米,分前后两座,前为戏台天井。戏台为亭楼式,悬山顶;藻井三个,人物花鸟雕刻精细。后为正殿,祀陈感庄尊王。传古时敖江溪流之间有诸多弯道、浅滩、峭壁、暗礁之患,竹木排及行舟时有遇害翻没,陈感庄三兄弟见义勇为,挺身而出,拯救患难者。在其殉难后,民感其德,尊之为王,建庙祀之。现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十六)探花府
  位于连江县小沧畲族乡七里村。厝主雷土焕(1810~1881年),字大金,号炳镇,于同治八年(1861年)六月邀闽侯大湖桥细木陈大春建造。坐北向南,主座面阔七间,进深二间,穿斗式木构架,歇山顶。宽29米,12扇、2直弄、2梯间,深32米;套房设置3直间,1横弄;周设回廊,通道灵活。左右建有2排厢房与主屋相通。室内庭式布局,规模宽旷,装饰简朴,富有畲村建筑特点。现列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十七)竹玉寺铸铁钟
  在永泰县塘前乡芋坑村竹玉寺。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腊月1日铸。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永福县二都竹云寺山僧万志募化各方善信再铸,匠人林邦馆。钟高1.06米,直径0.43米,下直径0.61米,为生铁铸成。上方双头狮,狮长43厘米,高17厘米;下方为五角弧形。现尚完好。
  (十八)翠云寺
  位于永泰富泉乡瑞应村。建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后毁于火,仅余正殿。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重修,面积800平方米。现有石碑2方,记田园亩分等。正殿前宽3.1米,石阶20级。有石马槽1个,长395厘米,宽90厘米,高65厘米。还有偏殿、宿舍楼1座80平方米。
  (十九)嵩口畲寨
  位于永泰县嵩口镇张坂里,清代,土木结构,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现保存完好。
  (二十)圣来寺
  位于福清棋山,始建于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原名“显庆寺”,是福清著名的千年古刹之一。规模宏大,寺貌壮观,因有位皇帝驻跸于此,故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更名为“圣来寺”。寺内有中国传统的诸佛像,还有一殿专供地方神张、钟、刘、史、赵五灵公。该寺属现宏路镇8个行政村22个自然村共有的,也是棋山畲族村民最敬仰的神庙之一。50~60年代被宏路粮站占用,后又拆建为粮库,经多次交涉,福清市人民政府落实宗教政策,让占用单位归还。目前正在筹款重建。
  (二十一)棋山钟氏宗祠
  位于福清市宏路镇棋山村。棋山村钟氏畲民的祖先,由永春迁来棋山,经150余年的繁衍,于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建了一座规模恢宏的“钟氏宗祠”。光绪二十年(1894年),颖川钟氏裔孙福建福州府省城正始堂二十世祖、四品衔刑部主事钟大焜主持,召集全省各地钟氏族人,重修《钟氏族谱》,经7年修成。该祠于清同治年间和民国元年,曾进行修繕。2002年又进行全面修建,为老人娱乐活动场所。
  (二十二)棋山胜境
  位于福清市棋山。“棋山胜境”供的是地方神衹,原址在宏路街头,因公路拓宽拆迁,重建在棋山大降岭山坡,是棋山村畲民和附近信徒的地方保护神。每月初一、十五,信徒络绎不绝前往礼拜,香火鼎盛。
  三、古墓葬
  (一)陈洋宋墓
  位于罗源县西兰乡许洋村陈洋畲族自然村。墓坐西北向东南。墓面、墓埕、墓道皆石砌。距墓地300米处,尚存旗杆碣1对,高1.85米,宽0.54厘米,厚0.24米;石兽2对,其中石羊高0.98米,长1.1米,石狻猊高0.55米,长1米;石人1对,各高2.5米,腰围2.3米,相距2.6米。墓主为黄棆,生于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南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登进士;历官海盐知县、广东东路转运官,特授朝议大夫,封罗源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赐紫金鱼袋,敕巡广西东路转运使兼本路劝农使,兼提举本路盐事。南宋嘉泰二年(1202年)卒,赠少师。
  (二)许洋宋墓
  位于罗源县西兰乡许洋村莲花岗。墓坐西向东。墓地宽65米,深70米,墓道、墓埕皆用花岗石铺砌。尚存墓碑、墓志铭碑各1面,旗杆碣1对,石兽2对,石人1对。墓碑高0.7米,宽0.56米,厚0.2米,碑篆刻阳字“宋知惠州将作监簿黄公偕陈氏宜人”;墓志铭碑为辉绿岩,高1.63米,宽0.81米,厚0.09米,额篆刻“惠知将作墓黄公墓志铭”,碑文楷书竖刻,计38行,每行59字,多破损已不成文;旗杆碣高2.3米,宽0.6米;石兽2对没田中,石人为一文一武,高2.7米,腰围2.3米。墓主为黄克昌。墓于1980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蓝孔旺墓
  位于长乐市龟宿覆鼎山,为蓝孔旺偕妣陈孺人墓,清乾隆己丑年(1745年),仲春吉旦立。圹身宽敞,朝向西。
  (四)蓝孔荣墓
  位于长乐市西庵牛项(上),为蓝孔荣偕配黄孺人墓,朝向北,过案鲤鱼池。
  (五)蓝右礼墓
  位于长乐市浮岐饭桌顶山,为蓝右礼偕妣郑氏孺人、四男文福公、四男妇卢孺人墓,清道光己酉(1849年)立。朝向西,朝猫山为案。
  第二节 旅游
  一、旅游资源
  (一)岱江
  岱江,又称曲口溪、霍口溪。位于罗源县西部,与闽侯、古田、连江等县及福州市晋安区交界的霍口畲族乡境内。距罗源县城33公里,距福州58公里。
  岱江发源于鹫峰山脉东侧,经古田县由双口渡入罗源县境,沿途纳仙洋、黄鹤、山垅湾及飞竹斌溪诸水,至车马潭入连江县境后,名“岱江”。
  岱江属福建省六大河流之一,主流在罗源境内长31.15公里,流域面积333.6平方公里,河达平均比降3.2‰,双口渡至罗汉洋段河流侵蚀下切,两岸峡谷幽深,河宽30~60米,过罗汉洋纳斌溪后河道宽60~100米,曲折多弯,滩潭相间,流水湍缓相宜,水深1~6米不等。年平均流量每秒45.83立方米。岱江两岸植被保护良好,山清水秀,风景秀丽,空气清新,宜于开发各类水上旅游项目。
  岱江东岸的洋头里村,有罗源县建筑规模最大的清代民居——旗杆厝。西岸的山垅湾有陈霸先入闽后的祖祠。
  (二)古松岛
  位于罗源县西部霍口畲族乡王廷洋畲族村境内的岱江流域中部,距罗源城关35公里,经寿山至福州仅63公里。古松岛由岱江溪水长期运动冲积而成,四面环水,总面积200多亩。岛上有古松及其他古树近千株,树木遮天蔽日,栖息各种飞禽。
  
  (三)福湖畲村
  福湖畲村位于罗源县西部霍口畲族乡境内。村址为溪洪积的小台地,面积0.3平方公里,海拔110米。距罗源县城35公里,离乡政府所在地2公里。
  福湖畲村三面临溪,民居掩映于绿树之中,空气清新,环境优美。村前溪流清澈,为天然游泳池;村东、西系沙滩地,为“日光浴”好去处。乘船或竹筏沿溪而下,两岸岩壑清秀,竹木苍翠,山花斗艳,山禽啁啾,岚烟飘渺。沿途有“白龙过江”、“大王潭”、“仙人脚迹”、“仙人棋盘”、“石灯笼”、“奶娘岩”、“金线吊葫芦”、“神龟戏水”、“玉皇洞”、“坑新瀑布”、“赤马潭”、“,凤鸣瀑布”、古松林、枫树林等自然景观。
  福湖村民与其他畲族村群众一样,继承畲族坚忍不拔、吃苦耐劳、节约朴素和忠诚守信、拘礼好客的优良品性,以及独特语言、文化、习俗。村民崇拜盘瓠,流传盘瓠勇敢平番,忠贞爱情,不图荣华富贵,带领子孙艰苦创业的故事、歌谣,保藏以盘瓠传说内容绘成的《祖图》,举行盛大的“接祖”仪式;女村民仍保留畲族传统服饰;男女村民喜爱畲歌,保留以歌待客等传统风俗;每年农历“三月三”男女老少外出踏青,摘乌饭草,煮乌饭、过乌饭节。村文化站收藏有畲族生产、生活使用的工具、用具数百件,为研究畲族历史提供宝贵资料。
  (四)龙潭里
  龙潭里位于罗源县西部的霍口畲族乡境内,连接山垅湾、岗尾等畲族村,与闽侯县接壤。其起点距罗源县城区38公里,距福州市中心55公里。
  龙潭里为原始森林保护区,面积6000余亩。区内原生植被保护良好,不算藻类、苔藓类植物,只已鉴定的蕨类、裸子、被子植物就有757种,分属160多科。其中有红豆杉、刺桫椤、花榈木、建楠等国家一、二级保护植物。
  境内峡谷深壑,飞瀑流泉。有“三井龙潭”、“二龙龙潭”、“葫芦门”等众多瀑布,水量大,落差高,十分壮观。有仙人浴池、龙潭、龙井等诸处溪潭,令人流连忘返;有蝙蝠洞、仙人桌等怪洞奇石;西南部洞穴有悬棺数具,为人们研究古人葬俗提供宝贵实物资料。
  (五)西洋宫
  西洋宫又称“林九娘祠”、“林九娘祖殿”、“顺懿夫人宫”、“普济崇福宫”,俗称西洋宫,与古田县临水宫、福州下渡陈靖姑故居并列为陈靖姑文化发祥地。在罗源县西部的飞竹镇飞竹畲族村境内,距罗源县22公里。
  飞竹畲汉群众相传,唐大历至天成年间,闽县(今福州)下渡陈昌之女陈靖姑,与罗源县飞竹村林忱之女林九娘和罗源县城孝巷陶姓之妇李三娘结为师姐妹,潜心道法,在福州、古田、罗源等地斩魔除妖,护胎佑产,扶危济难。后唐天成三年(928年),福州地区灾害频繁,妖魔作乱。同年夏季,林九娘受命在飞竹塔里山老鸦洞除老鸦精;而身怀六甲的陈靖姑在福州龙潭角祈雨,不幸被长坑鬼所害,林九娘痛哭不已,不久在西洋田中绝食身亡。飞竹群众为纪念林九娘,于天福年间(936~944年)在该处建“林九娘祠”,后改称“林九娘祖殿”。陈靖姑敕封为“顺懿夫人”后,殿内增奉陈靖姑、李三娘神像,改称“顺懿夫人宫”。南宋间,宫扩建,称“普济崇福宫”。因地处飞竹村之西,又因宫建田洋之中,故俗称“西洋宫”。
  明初期,宫庙破损,嘉靖年间(1522~1566年),由信士蔡峰募捐重修正殿、前殿及梳妆楼。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梧峰(今梧桐)境乡人黄聘人再次捐募修理正殿、前殿。飞竹境畲族乡人蓝礼铨独自捐建石刻牌坊、下马亭、甬道。清道光至光绪年间,当地畲汉信众又建夫人宫、太保殿等殿堂,占地总面积扩大至8亩多,其建筑规模居罗源县各祠庙之首,与古田临水宫同享盛名。据明、清版本《罗源县志》记载,宋、元、明、清时期,西洋宫香火极盛,尤其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元宵节之间,罗源及福州、连江、闽侯、古田、长乐、福安等地信众皆前往分香火。农历八月十五日,已婚未育妇女多到西洋宫向陈靖姑神像换绣鞋“求子”。60年代,西洋宫废圮。
  1995年,福州、长乐等地数名台胞寄信并捐款数万元,倡议重修西洋宫。次年建成正殿。1997年,福州鼓山等地信众捐雕陈靖姑、林九娘、李三娘木质神像3尊,从福州运至西洋宫,安置于殿内。此后又陆续建成正殿、三清殿、法主殿、玉皇殿、观音阁以及前殿(戏台)等建筑物,建筑面积近4000平方米。
  西洋宫,周围绿树成阴,环境幽静,还有不少与陈靖姑、林九娘等有关的遗址和传说。正殿后崖左右两侧分别有龙井、虎井,井水清澈,丰不溢,旱不枯。正殿西北侧,有林九娘墓(一说陈靖姑墓),墓呈六角形,墓面为石构砌,直径3米。墓前镇石龟,龟背安石剑,剑长1米,阔20公分。据道光版《罗源县志》载,剑正面篆刻“敕封淑靖夫人”,旁镌“至治元年,孟秋吉旦”、“住庵林德造”等字样;剑背面镌“都劝首李守真、林道永、余道拱”等12字,今存石剑半截,仍有部分文字可辨。正殿前有一石,形如伏龟,上勒“登〓处”3字,旁镌“侯连敬书”。传闻此石为林九娘尸解处。“登〓处”东侧有一山涧,旧时建有“百花桥”,今仅存部分遗址。距西洋宫西北侧为鼓角岩山,山之东南面石壁巍峨,岩中有一洞,地势险要,传闻系陈靖姑、林九娘藏放经书处。洞口小、洞腹大,可容纳百余人,洞口旧时藤蔓垂地,人可顺藤攀登而上。鼓角岩山脚还有一石洞,洞先垂直而后折向西,垂直部分直径3米,深约5米,高1.2~2米不等,长约1公里(因泥土淤积,今可见部分仅100米)。洞内古时因栖息老鸦,故称老鸦洞。众传林九娘除老鸦精即在此处。距西洋宫东南侧一公里的佳川岭后田中,还有一石,石长15米,高10米,从石顶部至底部裂有一缝,犹如剑劈,当地畲汉群众称为“试剑石”。众说是陈靖姑与林九娘前往白塔寺降伏铁头和尚时,路经此处,突想起铁头和尚头颅坚硬如铁,还有钻地之术,因此陈靖姑想试剑的锋利,便拔出在石上轻轻一划,结果岩石裂开一缝。此外,西洋宫周边还有不少奇石怪洞,吸引不少游客。
  (六)禾山风景区
  禾山风景区位于罗源县西部的白塔乡钟下畲族村境内。距罗源县城14公里。
  禾山风景区有石碣门、仙女梳妆、蟠桃献瑞、天窗洞、玉盘映月、蓝鲸扬波、仙君祝凡、龟蛙昵语、片瓦寒洞等自然景观40多处。
  “石碣门”,位于禾山主景区。由一对巨大岩石对峙形成,石下留有通道,酷似山门。“仙女梳妆”,位于石碣门左上方,由一平卧方形巨石和3块耸立的巨石形成,酷似3位女子对镜梳妆。“蟠桃献瑞”,俗称桃石,圆形,顶部略小,高20米,极像一粒桃子。石上布满藤蔓,藤蔓随季节变化时绿时红,红时桃石似一颗成熟大蟠桃。桃石下方为“锦鸡殉情”一大石似心脏,俗称鸡心石。鸡心石上方是“天窗洞”,洞为花岗石构成,长45米,宽l~3米不等,因洞内数处阳光可照射入内,犹如天窗而得名,洞口有一巨大而平坦的岩石,向悬崖伸出,人立其间,顿生凌空之感,远处凤坂盆地和周围群山尽收眼底。“天窗洞”左边为一块直径7米多,半悬的圆形巨石,石上一道裂痕,一分为二,酷似一座大石磨,当地畲族群众称之为磨石。晴天水从磨石石缝滴沥而下,雨天水顺石缝流出往下流淌,极像石磨正在磨浆。若在明月当空视之,磨石有光,胜似一轮月挂于岩上,因此又雅称“玉盘映月”。“玉盘映月”上方是一块高15米、长20米的岩石,从西侧观看,极像昂首摆尾的鲸鱼正激浪扬波,故得“蓝鲸扬波”之称。
  鲸鱼石的东侧有奇洞,一是“双蛙洞”,一是“珍珠洞”。双蛙洞长、宽均2米多,洞内有两石,形似青蛙,犹如一对相亲相爱的情侣,故游人赠以“双蛙同房”美称;珍珠洞,洞口2米见方,深10米有余,纵观外形,酷似一张口的河蚌,细看内部洞穹挂满水珠,故得“珍珠洞”之名。
  出“珍珠洞”为“孤舟引渡”,“舟”为一块长16米、宽3米,首尾上翘的花岗石,酷似罗源沿海渔民所驾驶的舢舨船,人立石上,细听周围风吹树木发出嚓嚓声响,便有孤舟激浪而行之感。
  石舟左侧为“七层洞”,洞长60余米,自下向上延伸,因七洞相连而得名。七层洞内曲折深幽,忽隐忽现,迷离恍惚,别有情趣。
  “七层洞”旁是“老翁崖”景观。“老翁崖”为一片岩体,高50多米,宽20米,从西面看,极像一个昂首、挺胸、袒腹,手执拂的老翁;面部慈祥,神态逼真,正面看又似一巨大的弥勒佛。
  离老翁崖不远处为“风?洞”,洞内曲折,入口仅1米见方,出口宽4多米见方,凉风从出口处向洞里吹,倍感清凉。
  禾山的山巅更是引人入胜。此处集“道人祝凡”、“金蝶飞舞”、“仙船待渡”、“金牛出水”等诸多景观。“道人祝凡”,又称道人峰、道人石、仙石,石高40米,宽33米,屹立山顶,从西向看,酷似一个头戴道冠的道人,其额、目、鼻、唇、颔、胸等五官及身体部分明晰、逼真。人立其处,居高临下,可远望应德盆地、104国道和罗(源)长(乐)高速公路的赤岭路段,犹如道人正在祝祈农民增产、路人平安。据清版《罗源县志》记载:“者一道人修行其巅,故名。”石上还留有摩崖石刻:“时嘉定壬申(1212年)冬至前六日,黄洙师鲁与侄时伯习之,侍严君虚生道人、表叔余天锡来访了庵,监寺悟公请游仙岩禾山艾庵,通到共观而果饮,真雅集也,书以志之。”“金蝶飞舞”位于“仙人祝凡”下方,石宽5米,该石又分裂成3个部分,左右两部略大,形如翅膀;中间部分呈长方形,似蝴蝶的头部和身体,犹如正在飞舞的一只蝴蝶。“仙船待渡”俗称船石,距“仙人祝凡”10米处,船石由两块大石组成,平卧的大石为长方形,长20米,似船的平台,平台之上的船石两头略小且上翘,长14米,宽3米,高4米,石面平,底部为菱形,人站其中,石即左、右摇晃,有船在水中航行的感觉。“金牛出水”在“仙船待渡”之南的水田中。田中左旁一花岗岩石呈裸露状,酷似一头水牛,头部、背部、腹部十分逼真;右旁一石呈半裸,犹如水牛卧于田中。
  从禾山折向北行,便是鲨鱼口,此处为禾山风景区最险要的地方。鲨鱼石由两块大石组成,底部一石向外平伸,长达11米,宽4米,下方为悬崖,望去酷似鲨鱼下喙;而上部一石长9.5米,宽3米,向上斜伸,如鲨鱼上喙,人可攀入鲨鱼口,鲨鱼口内可容20多人,人立其间,像给鲨鱼镶上牙齿。
  鲨鱼口下方有“栖霞洞”、“龟蛙昵语”、“蜜月洞”等景观。栖霞洞呈长方形,宽30米,洞内平坦,可容20余人,每当夕阳西照,光盈洞室,别有情趣。出洞口为“龟蛙昵语”,龟石长15米,宽7米,厚度3米,石上有规则裂纹,像龟甲,不但形状如下山的乌龟,而且身、颈至鼻窦等数部位皆十分逼真。离龟石20米处,又有一石长6米,斜高4米,似一只上山青蛙,一下一上,形如龟蛙热恋,故人们称之为“龟蛙昵语”。
  在龟蛙昵语下方则有“一线天”、“蝙蝠洞”和“片瓦寒宫”、“寻源洞”等诸景点。“一线天”,石洞长30米,宽8米,洞面有裂缝,光线顺裂缝而入,成为一线。“蝙蝠洞”长30米,洞口狭窄,人需弯腰钻入,洞高2~4米不等,内有蝙蝠群栖而名。“片瓦寒宫”居禾山风景区诸洞之首,据福建师大地理系教师考察后称之为全省最大花岗岩洞。洞内四面为花岗岩壁,上盖巨大扁形花岗石,洞口只容一人出入,洞内面积460平方米,可容100余人,洞穹平面光滑,洞之右侧有一出口。寻源洞,呈“丫”字形,洞窄且长,在洞内可听到流水声,但不知源在何处。
  (七)仙茅山
  位于罗源县起步镇北部梅树湾、长冈等畲族自然村境内,距罗源县城4公里。
  仙茅山俗称双茅山,有大茅、小茅两峰,海拔分别为848.5米和712.5米。由于山峰秀峭、嵯峨并峙,山色青翠,云雾常绕,“时绚山光载五色,忽迷空翠落山峰”,人称“茅顶留云”,列古“罗川八景之一”。
  仙茅山,古传因后汉人徐登采茅炼丹成仙而得名。徐少时牧牛山中,一日遇二人奕棋,给徐一棋子,得修炼诀,后离家上山采茅,结灶在罗喜洞炼丹,有浙江东阳人赵炳,闻名千里来访,两人结谊,共修道术,为人疗病,救人不少。后徐羽化成仙,仍常为民解难,百姓感激,尊为“徐真人”,将其启程炼丹村落称“起步”,为人疗病来往茅山附近村庄称“徐公里”,镌碑供奉于罗喜洞,并在山腰建“徐真人祠”。
  大茅山腰的罗喜洞,洞内几块巨石崔嵬累迭,进入洞内可见布满苔藓的奇岩怪石,“环者如垣,敞者如坛,级者如磴,洼者如盆”。旁山崖一石,叩之有声,古人称为“泥鼓”。洞中寒泉不竭,苔冷烟苍,人在其中,如觅“仙踪”。茅山,以其山高壁峭,狭谷含幽,洞奇石怪,云浮烟绕,为游人所青睐。初登上茅山,地势平缓,接而愈上愈陡,山路崎岖,两旁树木浓荫,山花竞荣,达小茅峰后,峰回路转,迂回下狭谷,再攀大茅峰,直抵山顶,一览群山小,仰观天咫尺。东眺碧海波涛,山水一色;南瞰城郭烟云,起步平原;北望西顾宁、古、罗三县交界山脉,葱茏起伏。
  茅山的云雾,可谓一大奇观。遥望烟拥灵山耸碧,云笼怪石凌霄,“参差两岫,云嘘气则有时并连;突兀二峰,日舒光则依旧并峙”。
  仙茅山脉蜿蜒数十里,其下一峰突起,形如童子拱立,为小童子峰,逶迤者有“月树洞宫(山)”、“五马(峰)嘶风”、“云笼席帽(山)”以及贵人峰、半岭山、三层岭、前岭等皆有山水奇观,摩崖石刻。山峦周边的仙茅寺、龙华寺、紫峰、白云堂、翠峰寺等都保留不少人文景观。
  仙茅山,自古以来每逢重阳节都是县人登高必择之处,留下不少文人墨客诗句。明代福州名士徐钟震诗云:“杖履携云陟,层峦若斗奇。茅应分大小,石已列崇卑。古洞深幽处,寒泉不竭时。吾家仙分在,丹熟再来时。”
  (八)浿头畲村
  浿头畲村位于罗源县起步镇黄家湾村境内,距罗源县城12公里。
  浿头于唐代建村。闽东霞浦、福安、福鼎和浙江省景宁、云和、丽水等县畲族家谱皆有“唐光启二年(886年),盘、蓝、雷、钟四姓三百六十余丁口,从海道至连江马鼻上岸,徙罗源县大浿头居”等记载。村现仍居住蓝、雷等两姓畲族居民,留有古水浿一条,先民开辟的一口“八角井”等遗址。村后山有二石重迭,上方一石略小,称“飞来石”,远看似髻,俗称顶髻;细看似帽,又得帽石(磨石)之名。下方一石,方圆200余丈,高80丈,石平可坐100余人。又因雨水作用,巨石上留有36道水沟痕,成为巨石的又一奇观。到此认祖者,多以石痕数字作为辨认依据。浿村边有棵大树,树龄近千年,胸径1.7米,树根外露,小的似拳头,大的如怪石,突出最高的离地面22米。
  距村一华里,有古刹洪福寺。寺建于宋咸平二年(999年),寺内今尚保留部分明、清两代建筑。
  (九)安井风景区
  安井风景区位于罗源县城南郊的安井畲族村,距县城4公里。
  区内林木葱茏,拥有各种亚热带植物近千种,动物种类繁多。山涧纵横,溪水清澈,木构和土垒的民居古色古香。村南奇石怪洞,有口小腹大的石室和高60余米、口大腹空的石屋。石屋顶部长有根不着地、不食水土而历数百载仍枝繁叶茂的松树。区内乱石铺就的小径纵横交错,漫步其间,观看奇花异草,倍感亲切。距安井村东南300米处,有罗源古刹圣安寺(又称吕洞寺),今尚存清代建筑;村之西北为金钟岗。金钟岗三面峭壁,惟西部有路可通。登上岗顶,罗源县城景色尽收眼底,岗顶有一口井水,常年流溢,井旁还有宅基、瓦片、瓷碗、碗片等,传说是“鸡角寨”遗址。从金钟岗折向西,即是西湖,为罗源溪的上游。此外有三迭瀑、脚桶潭、蟒洞等景观。三迭瀑,水分三级跌落,落差20、30、40米不等。最奇的要数最后一级,瀑布泻入一块圆形、腹空如桶、边缘厚薄均匀的巨石之中,水再从石桶四周溢出,流入大水潭,当地群众称该石为脚桶潭。“脚桶潭”下方为蟒洞,洞口1米见方,洞深莫测,曾有人摸进300多米仍未见终点。村人传说曾见大蟒栖于洞中,故称之为蟒洞。
  (十)龙宫
  在罗源县碧里乡吉壁村浦楼里畲族自然村之北、百步澳以东海岸旁,与郎罢礁隔水相望。因该地无具体地名,当地群众多以“百步澳龙宫”称之。“龙宫”距罗源县城关73公里。
  “龙宫”,位于一片延伸入海的小山丘腹中,为火山岩海蚀岩洞。洞两头皆通,呈南北走向。洞内高、宽基本相等,约100米,长约300米,洞底部较平。涨潮时5吨以下木船可驶入洞,由另一端驶出。落潮时可步行入内。洞内夏凉,60年代中期曾辟为海带苗暂养室,将山东运回待种的“苗片”暂养于该洞。
  龙宫洞为火山岩体,因长期受海蚀形成各种小洞和水壑,洞小者5厘米见方,大者可容2人;水壑小者似人脚印,盛水不过一瓢、大者可盛水半吨。
  (十一)碗窑里
  位于罗源县城东南部的松山乡八井畲族村境内,距县城9公里。
  碗窑里为罗源县三大高岭土矿点之一。宋代,县人曾在此建窑烧制瓷碗外运销售,因而得名。今尚存部分明代碗窑遗址及大量瓷碗片。碗窑里溪系小获溪上游,溪水清澈,山青水秀。新建的八井水电站、县自来水厂皆坐落其间,增添新的景观。
  (十二)青云山
  省级重点名胜游览区,位于永泰县岭路乡潭后畲族村,距县城11公里,距福州约80公里。有九座千米山峰,九条峡谷,景区方圆50公里。由于古代火山爆发,地层断裂,形成高山大峡、天池草原、瀑布、洞穴等奇观。主要有转头山、云山石廊、峡谷瀑布、白马双瀑、玉女相思、水帘宫、神谷、天池草原、北瀑景片。其中,转头山、云山石廊、峡谷瀑布、白马双瀑等4个景片属潭后畲族行政村地界。
  转头山为潭后村畲族群众的聚居点。这里的畲族群众依然保留畲族言语、浓厚的畲族生活习俗。转头山为青云山第一景,与云天石廊遥望,时常云雾浓罩,以瀑布称奇,主要有转头山、转头弯、转头峡、娥豆岩、下林坑、坑子底等急流飞瀑。
  云天石廊,是永泰历代畲民的主要栖息地。主要景观有凌空绝壁、风化石廊,号称“云天石廊”。远可观、近可游,长廊1000多米。还有飞瀑三漂、妙笔生花、镇山大钟、天门洞等景观,主峰雄伟壮观,有雾都云海之称。
  峡谷瀑布,主要景点有龙潭瀑布、仙足滩、青龙瀑布、双幅洞、红军洞、绝壁岩等,这里解放战争时期是永泰县主要革命活动地。当年不少畲民参加革命,为解放事业做出贡献。
  白马双流,主要景点有乌龙峡、双溪峡、王子峡、白马峡等名山大峡特色,点缀以逼真的石林岩像,如梦笔生花、大刀峰、鲤鱼岩、王子峰、八戒岩、龙龟山等,惟妙惟肖。
  晋安区日溪乡和寿山乡畲族村,有北湖、皇帝洞、瀑布群等丰富的旅游资源。
  (十三)黄巢寨
  位于晋安区日溪乡东坪村,海拔800多米,四周视野宽阔,山顶留有土墙遗址,站在山顶上可望连江、罗源等地的山头。相传黄巢起兵入闽时有一支队伍驻扎此山,因而得名。
  (十四)蝙蝠洞
  位于晋安区日溪乡东坪村山仔水库坝址西,洞深约200米,洞内最宽处可容纳近500人,窄处亦可并行三五人。洞内冬暖夏凉,末端还有水面数十平方米的水潭,洞内有许多蝙蝠倒挂岩石上或藏于石缝中,故名。
  二、旅游开发
  福州地区畲族地区的旅游开发始于80年代后期。1998年,畲族乡村进一步发掘资源,开展景区、道路、服务设施的建设,逐步推出一批旅游项目。
  (一)景区、旅游项目开发
  禾山风景区建设1987年,罗源县白塔乡钟下村七步畲族自然村群众,根据退休老干部陈孟进的建议,开展禾山风景区资源调查和勘察工作。同时,邀请县人大科教文委员会和文化馆干部前往实地为景点命名。村民筹措部分资金建凉亭,架设通“片瓦寒宫”等景区的输电线路,安装电灯,并植树绿化。当年,县文化馆、县新闻报道组等单位以照片展览、文字报道等形式宣传禾山风光。1999年,中共罗源县委、县人民政府提出“建设罗源湾港口海滨旅游城市”的口号,钟下村再次进行景点建设。在罗源县旅游策划办公室和白塔乡政府的帮助下,景区实行全面规划,分步实施。首期修建景区内通往各景点的曲径、登山台阶、排水沟、鲨鱼嘴等主要景点防护栏;在“片瓦寒宫”内安装彩色射灯、建设小水池、假山及石桌石椅,供游客休息;修建竹凉亭,种植树木花草进行绿化、美化;设立导游牌、垃圾桶,修建停车坪、游客休息厅、小卖部以及公厕等设施。与此同时,隐峰寺景点也加快大雄宝殿、天王殿、圆通宝殿、放生桥、拱桥等工程。建设2000年1月31日开始接待游客。
  岱江畲族风情漂 1999年,罗源县霍口畲族乡人民政府决定开发岱江,利用当地畲族风情,建设并推出岱江畲族风情漂旅游项目。修建从霍(口)香(岭)至起漂点的公路0.5公里,修建起漂点道头、管理处、橡皮艇仓库,整理河道,修建终点站道头、道路等设施。购买6人坐、8人坐橡皮艇20艘,制造竹筏2艘。吸收畲族女青年组建文艺演出队,挖掘并排练具有畲族特色的歌舞节目。同年5月1日开始试营业,反映良好。2000年3月,继续完善设施,修建下段坂道头,以及冲淋室、更衣室,将漂流的线路从霍口街延伸至下段坂,全程达8公里,漂流时间从2小时延长到2.5小时。同年5月25日,于霍口乡举办“中国福州首届民族风情旅游节”,扩大旅游项目宣传,并派人前往福州部分旅行社洽谈组团。先后被列为福州市20条旅游精品线路和国家旅游局十一个漂流专项旅游点之一,至今共接待游客5万多人次。
  古松岛生态休闲园 古松岛生态休闲园由罗源县霍口畲族乡王廷洋畲族村村民集资开发。2000年,修建岱江东岸和西岸竹筏靠泊道头;建造竹游艇、竹筏,铺设林下河卵石小径;搭建可供住宿的吊脚屋;购置太阳伞、帐篷、烧烤炉以及钓具;架设输电和通讯线路等,初步开发竹排梢游、冲浪漂流、烧烤野炊、帐篷露营、江边重钓、乐园健身、竹阁休闲、竹廊漫步、吊脚屋住宿等旅游项目,接待县内外游客18万人次。
  福湖畲族风情园福湖畲族风情园由罗源县霍口畲族乡福湖畲族村村民集资,利用当地的旅游资源开发项目。始于2000年,首期开辟文物展览、迎亲、接祖、入宅仪式、“三月三”乌饭节、畲歌对唱、舞蹈、武术表演等旅游项目;二期,修建福湖村村址往沉岩头、枫树湾、青松岭等景点道路,增加自然景观游;制造竹排,开辟漂流健身游,推出畲族菜肴和小吃,开展畲家饮食品赏等项目。部分村民还开设家庭旅馆,接待游客。
  西洋宫景区 由飞竹村畲汉村民共同开发。1996年正式动工,重修正殿。1997年起又陆续修建三清殿、法主殿、玉皇殿、观音阁以及前殿,修复林九娘墓、龙虎井。先后举行神像上殿仪式、陈靖姑文化节等旅游项目,先后接待游客、香客2万多人次。
  青云山景区 位于青云山风景名胜区福州方向入口处转头山,是畲族比较集中的自然村落,有63户、280多人。传统的生产生活主要依靠竹、木、采药和李果、青梅、橄榄等水果的生产收入。1995年永泰县人民政府开始规划开发青云山风景名胜区以后,群众的生活转型为水果的种植以及地方品种的养殖业、农副产品土特产的加工销售;同时开展旅游交通、饭馆等经营活动。县政府与美国客商合作经营青云山风景名胜区的福州青云山景区发展有限公司已在转头山征地121亩,投资1000万美元,聘请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教授规划设计兴建具有适应中西方的各种类型的山庄型四星级酒店,计划在2004年内,形成青云山风景名胜区最主要的接待服务中心。
  小沧畲山湖民族风情旅游景区 2000年,连江县人民政府、福州市民族事务委员会,探索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的新路,选择连江县小沧畲族乡作为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带动扶贫的工作试点,开辟连江小沧畲山湖民族风情旅游新景点。全方位介入,从制订旅游开发规划、筹措资金,撰写导游词,培训导游员,到发现和培育新景点、提高景点文化品位、宣传推介等各方面工作,使小沧畲山湖民族风情旅游新景区迅速起步。2000年,举办“三月三”乌饭节暨畲山湖旅游线路开通仪式,尽可能增强小沧畲乡的知名度。同年5月和10月长假期间游客爆满。
  (二)度假村建设
  1999年,罗源县霍口畲族乡以股份制形式筹资100万元,建设“畲家山庄”度假村。
  山庄位于霍口畲族乡霍口村下段坂。首期工程于2000年9月竣工,占地面积300亩,建有别墅10幢,设豪华套房和标准客房30套,床位50个;建多功能厅1个,餐饮楼1个,大小餐厅6个,综合楼1座,设冲淋室、更衣室、推拿美容中心;建烧烤楼,设台湾高山族风味烧烤;建漂流道头和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同时,进行山庄绿化、美化,种植各种树木、花草。山庄内建筑具有畲族风格。
  山庄文艺队整理挖掘并排练演出畲族传统歌舞,推出卡拉OK、推拿、美容、室外观景茶座、露天啤酒屋、江边垂钓、河鲜野味美食、畲族传统风味小吃,还引进台湾高山族风味烧烤等服务项目。山庄服务部供应畲族土特产及各种旅游纪念品。
  畲家山庄是集休闲、度假、娱乐、会议、购物于一体的服务接待中心,至2000年底,共接待游客、会议人员近4万人次。
  永泰县青云山、晋安区日溪、寿山畲族民俗风情游,都已建立一整套设备齐全、功能完善的旅游服务系列设施,可供四方游客尽情游览、观赏、度假、旅游饮食、购物等系列活动。
  (三)公路建设
  福州畲族地区旅游业发展与交通紧密相关。1999年起,在景区建设和旅游项目开发的同时,加快景区专用公路的建设。
  古岭头至禾山景区公路 该公路起自罗源县白塔乡排(连湾)凤(坂)公路钟下古岭头段,终点禾山,全长1.2公里。原为机耕路,修建于70年代后期,仅通拖拉机,弯多、坡陡、路面窄。1999年,在开发禾山风景区的同时,对原机耕路进行降坡、改弯,把路面拓宽至4~5米,首期铺设泥结路面,可供中巴以下车辆通行。2000年进行二期改造,铺设沥青路面。
  赤岭口至隐峰寺公路 该路段起自104国道的罗源县白塔乡应德村口,终点在隐峰寺停车场,全长2公里。其中1.5公里原为应(德)长(基)简易公路,0.5公里为70年代中期修建的机耕路。2000年,白塔乡政府牵头铺设1.5公里水泥路面,隐峰寺僧众募捐改扩建0.5公里路坯,并铺设水泥路面,路面宽4米,可通中巴车。
  飞竹下村至西洋宫景区公路 该路于1976年原为林业部门和群众集资兴建,起自罗源县飞竹村,终点刘洋村后企自然村。其中飞竹下村至西洋宫路段全长2公里,路基宽5米,路面3.5米,为泥结路面。因坡度大、弯道多,80年代末几乎无法通车。2000年,飞竹村畲汉群众为开发西洋宫景区,捐资、捐工进行路面拓宽和部分降坡、改弯取直,并修整路沟、路面,改扩建后的路段可通旅游车。
  霍口至福州日溪公路 1989年,动工修建霍口至东园亭路段,1991年通车。1992年续修东园亭至岐峰,1999年延伸至福州晋安区日溪乡。并于2000年铺设沥青路面,与晋安区寿山、皇帝洞等景区连接,方便福州游客进入罗源。
  永泰青云山至福州、晋安区日溪畲村至福州的公路都已畅通。
  第三节 管理
  一、服务
  (一)导游
  1998年,罗源县福湖等畲族村已选送2人到福州等地接受培训。1999年10月,霍口、白塔等乡选送4名畲族女青年到县职业中学旅游专业班学习。2000年5月,罗源县旅游策划办在霍口畲族乡举办导游培训班,参加培训的有福湖、山垄湾等畲族村回乡女知识青年10人。同年,霍口、白塔等乡继续选送人员参加县旅游局举办的导游人员培训班培训。至2000年底,罗源县畲族有导游证的导游人员达20人。
  (二)旅游线路
  2000年1月31日,罗源县旅游公司推出“爱我罗川一日游”项目,上午游览禾山奇石怪洞,下午游览隐峰寺。同年4月1日起,开辟岱江畲族风情漂一日游,上午从罗源城关接团,下午送团。2000年8月,各有关旅游景区(点)进行整合,分别推出一日游、两日游、三日游。
  一日游行程有三种:一是,上午接团至畲家山庄,品尝山茶或品畲家醇酿酒,观赏畲族歌舞表演;下午游古松岛生态休闲园、岱江漂流,晚上送团。二是上午接团至畲家山庄,品茶或畲家醇酿酒,观赏畲族歌舞表演,游古松岛生态休闲园,岱江漂流,游览福湖畲族风情园,晚上送团。三是,上午接团游览禾山风景区(包括隐峰寺),晚上送团。
  两日游行程有三种:一是,上午接团至畲家山庄,观赏畲族歌舞表演,下午岱江漂流,晚宿畲家山庄;次日,上午游古松岛生态休闲园,下午游福湖畲族风情园,送团。二是,上午接团至禾山风景区,下午游福湖畲族风情园;次日上午游古松岛生态休闲园、岱江漂流,下午观赏畲族歌舞表演,送团。三是上午接团至畲家山庄,观赏畲族民族歌舞,下午游古松岛、漂流;次日上午游福湖畲族风情园,下午游禾山风景区,送团。
  三日游行程有两种:一是,上午接团游西洋宫景区,中午畲家山庄,下午游福湖畲族风情园,晚上住宿畲家山庄,观赏畲族歌舞表演;次日游古松岛生态园、漂流;第三日游禾山风景区、游览罗源湾,晚上送团。二是,上午接团至畲家山庄,下午游古松岛生态休闲园、漂流,晚上观看畲族歌舞表演;次日游福湖畲族风情园、西洋宫、禾山风景区;第三日游圣水寺、碧岩寺、罗源湾,送团。
  “畲族民俗风情”游,由晋安区日溪乡政府旅游办公室和畲家百年蓝府管理处主办。在日溪乡日溪村有“畲族民俗风情园”,背靠皇帝洞景区、面临山水秀丽的北湖。园内为游客展示畲家婚礼习俗、山歌、风情表演、民族服饰、语言、传统文物。晚上为游客开设品茶、风情表演、篝火等项目。
  设3种游程:
  游程一:上午抵达日溪——欣赏畲族民俗风情表演——午餐——乘船游北湖——皇帝洞探险——返回。
  游程二:上午抵达日溪——欣赏畲族民俗风情表演——午餐——生态漂流——返回。
  游程三(两日游):乘船游北湖——风情园——生态漂流——返回。
  (三)旅游专线车
  2000年1月31日,罗源县旅游公司配备中巴2辆,往返于罗源县城关至禾山风景区。2000年5月,从禾山风景区专线中调车1辆至畲家山庄,作为漂流送客专用车。同年底,从县城往返于禾山风景区中巴车,被隐峰寺4部微型车取代。
  永泰县青云山、晋安区日溪和寿山旅游区至福州市区都有旅游车。
  (四)资源管理
  1999年起,罗源县畲族地区开始重视旅游资源管理。2000年开始与全县旅游资源规划同步进行,在县旅游局的支持下,邀请福建师大地理系郑教授等人组成的罗源县旅游资源规划组,先后对禾山、岱江、古松岛、福湖、龙潭里等景区进行规划,在规划的基础上,划定景区保护区,禁止在保护区内采石、取土、伐木以及污染水源。为加强管理,旅游资源较为丰富的霍口和白塔两乡皆成立旅游资源保护开发领导小组,分别由党委书记、分管副乡长担任组长,下设办公室负责具体工作。
  (五)服务质量管理
  1999年11月,罗源县白塔乡政府组织禾山风景区管理处管理人员6人,前往武夷山有关景区进行考察,学习景区管理经验,建立健全必要制度。2000年5月,畲家山庄举办服务人员培训班,邀请罗源县宾馆餐饮部、住宿部等管理人员授课,并进行为期一个星期的跟班学习。此后,多次派人前往县内宾馆、酒楼学习经营管理,修订管理制度,提高服务质量。
  (六)安全管理
  在加强服务质量管理的同时,重视游客安全管理。禾山风景区管理处和岱江畲族风情漂管理处均配备安全管理员,负责景区游览设施、车辆、住宿、餐饮等安全管理工作。景区险要地点设立警示牌,提醒游客注意安全。2000年5月,霍口畲族乡旅游开发保护领导小组与罗源县旅游局等单位先后两次举办护漂员培训班,招收年轻力壮、富有游泳、水上救护经验的护漂员30人参加培训,并实行一艇(排)一员的安全管理制度。还在岱江漂流的危险地段建立救护点,配备专职人员,以协助护漂员实施救护活动。

知识出处

福州市畲族志

《福州市畲族志》

出版者: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

本志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记述了福州市畲族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上限尽量追溯到源头,下限一般到2000年。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