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医疗措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州市畲族志》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8356
颗粒名称: 八、医疗措施
分类号: R174
页数: 2
页码: 302-303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级人民政府在畲族地区开展的医疗保健工作。通过建立合作医疗站、实行医药费减免等措施,有效地保障了畲族群众的身体健康。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合作医疗制度逐渐废止,医疗保健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关键词: 福州市 现代卫生事业 医疗措施

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级人民政府为解决畲村群众的缺医少药和无钱求医等问题,组织医务人员开展巡诊、义诊,补助和减免医药费,使畲族群众的疾病得到较好治疗。
  (一)巡诊义诊
  1951年12月,罗源县卫生科组织巡回医疗队深入霍口等乡缺医少药的畲村开展巡回医疗,为畲族群众治疗各种疾病1051人次。1953年5月,罗源县人民政府组织老区、少数民族医疗队,由县政府领导带队赴老区和畲族村开展巡回医疗,其中为畲族群众医疗各种疾病1833人次,减免医药费1074元。1957年2月,罗源县人民政府规定,未设分诊所、医疗点的畲族村由所属乡诊所定期巡诊制度,方便畲族群众的就医。1959年,由罗源县卫生科牵头组织10名医务工作者先后8次深入各畲村开展巡回医疗,共为畲族群众治疗各种疾病3120人次,同时减免医疗费688.73元。1960年因粮食暂时困难,流行水肿、妇女闭经、妇女子宫脱垂、小儿疳积(营养不良)等疾病,罗源县人民政府抽调医护人员组成医疗小分队深入各畲村开展专项免费治疗,其中赴霍口公社4个小分队,治疗5600多人次,病情得到有效控制。1966年9月3日,14号强台风正面袭击罗源,县人民政府派医疗队深入受灾的畲村开展灾后巡回医疗。1976年10~11月,宁德地区医疗队深入松山公社八井、竹里和霍口公社福湖等畲族大队开展妇科病专项巡诊,并为9名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深受群众欢迎。1979年8月,罗源县防疫站组织医疗队为霍口公社船头、黄鹤、前丰(后宦)大队开展结核病普查普治,共为984人胸透检查,17人免费接受抗痨治疗。
  80年代,罗源县医院、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和县防疫站等医疗卫生单位单独或联合组织巡回队、义诊医疗队深入畲族乡村开展巡诊或义诊活动。据罗源县统计,共治疗各种疾病13000多人次。
  1990~1996年,省、市政协和红十字会亦多次派医疗队到霍口畲族乡开展义诊活动。1998年4月16日,福建省红十字会秘书长带领省、市医药专家、医生到霍口畲族乡开展义诊,免费为畲族群众治疗各种疾病1000多人次。
  (二)合作医疗
  1970年,罗源县畲族大队实行合作医疗制度,社员每人每年向合作医疗站缴纳合作医疗费2元(其中1.50元为个人负担,0.50元由生产队公益金支付),合作医疗站则免收社员的一切医疗费用。开始时合作医疗站坚持用“一根针、一把草”和“三土四自”(土医、土药、土法;自种、自采、自制、自用青草药)的办法为社员治病,经费收支尚能平衡。后来逐渐入不敷出,部分医疗站关闭。
  1980年,开始整顿医疗站,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采用不同办站形式,有的站实行内科自费,外科部分报销;有的站全收药费,减免挂号费和业务费;有的站实行谁看病谁出钱。1984年,畲村医疗站转为村卫生所,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合作医疗制度废止。
  (三)医药费减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每年拨出部分经费作为畲族群众医疗补助和药费减免之用。1953年,罗源县包括巡回医疗和医疗补助共支出1909元。1959年巡回医疗和补助药费等支出1850元。1960年,罗源县人民政府拨出治疗水肿、妇女闭经、妇女子宫脱垂和小儿疳积等专项经费37万元,其中用于畲族专治“四病”的经费35万元。
  70年代,罗源县每年安排畲族医疗补助费10000~15000元,主要用于疾病普查治疗。80年代后,畲族医疗补助款未作专项安排,而根据畲族群众的实际情况由民族经费中酌情予以补助。
  90年代,畲族医疗费补助用于补助专项疾病治疗。1999年4月至2000年10月,罗源县残联、民委4次为水口洋、廷洋坂、高洋、白岩、白水、竹里、上土港、民族、伡溪、官村、杨家里、南洋、溪前、王廷洋等14个畲族村和畲族自然村的70位白内障患者实施复明工程,减免医药费,深得民心。起步镇水口洋村蓝营弟从31岁起双目失明整整10年,全家4口生活无着,1999年4月为其免费施行手术后,重见光明,恢复劳动能力。

知识出处

福州市畲族志

《福州市畲族志》

出版者: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

本志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记述了福州市畲族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上限尽量追溯到源头,下限一般到2000年。

阅读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福州市
相关地名
0.47387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