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新法接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州市畲族志》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8352
颗粒名称: 四、新法接生
分类号: R195.4
页数: 2
页码: 298-299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州地区畲族乡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的卫生防疫和接生技术推广情况。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畲族乡村面临着严重的疫病威胁,缺乏无菌操作常识和科学接生方法,导致妇女分娩死亡率很高。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开始重视畲族乡村的卫生防疫工作,采取了综合性措施,如推广新接生法、改造旧产婆、培训畲族农村接生员等。通过持续的努力,有效控制了疫病的流行,提高了母婴健康水平。
关键词: 福州市 现代卫生事业 新法接生

内容

民国及其以前,福州地区畲族乡村妇女分娩都是由民间接生婆用老式接生,缺乏无菌操作常识,不知道剪刀、布块要高压杀菌;又存在迷信观念,时常发生产褥热和新生儿破伤风。难产、大出血、子痫等病症也得不到良好治疗,因此妇女分娩死亡率很高,民间曾喻分娩为“手扶棺材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推广新接生法,改造旧产婆,培训畲族农村接生员。以罗源县为例,1951年6月起,由县卫生院助产士配合区妇联会干部下乡分期分批举办培训班,对各畲村的旧式接生员(又称旧产婆)开展新法接生技术培训(此项工作称旧产婆改造)。是年,有西兰、飞竹、王廷洋、福湖等4个村4个旧产婆接受培训。1952年,在西兰、飞竹、王廷洋乡设立接生站,推广新法接生技术。同年,又在小获、白水、护国等乡举办新法培训班,八井、白水、后山等畲村旧产婆接受培训。1955年,共培训旧产婆18人,1956年加大培训力度,当年又培训27人,至是年年底共为畲村培训接生员45人(其中改造旧产婆39人,新培训接生员6人)。当年,洋柄区所属的飞竹、官路下、蛤蟆石、石壁下、西兰、梅洋等畲村新法接生推行率达78.8%,有效控制产妇产褥热、新生儿破伤风等疾病的发生。1957~1958年,接受初训和复训接生员15人,至1959年全县畲村接生人员已达50人,并设霍口接生站和西兰、八井、白水、远顶等4个接生组,配备接生员12人,基本上消灭产褥热与新生儿破伤风。在1960~1962年国民经济暂时困难时期,接生员的培训、复训工作暂停。1963年,接生员的培训工作重新恢复,当年罗源县12个畲族村选送12名年龄较轻、有一定文化和活动能力的妇女参加县举办的接生员培训班,以接替年老体弱的接生员。1965年,罗源县畲村有接生员70人,并给每位接生员配备接生箱,还在人口集中的畲村设接生站7个,便于管理和方便群众。
  1965年,连江县对潘渡、小沧、蓼沿等畲族公社各个大队进行接生员整顿,淘汰了一些老弱及不合格接生员,新培训了年轻接生员。每个大队均有1名接生员,新法接生率达90%以上。
  1970年,农村推行合作医疗制度,并对接生员队伍进行整顿和补充,对年龄偏高的给以更换。是年,罗源县各畲村有接生员58名。为提高接生员队伍素质,1974年又选送27名年轻、有文化的妇女参加县、社举办的接生员业务培训班。是年有接生员64人,部分产妇实行住院分娩,新法接生率达到95%。此后,实行每年均举行接生员例会制度,进行技术辅导。1990年,罗源县畲村有接生员59人,新法接生率提高到96%。1991年起,实行定期辅导和不定期培训相结合的办法进行接生员业务培训。2000年,全县有接生员56人,新法接生率98%,产妇产褥热和新生儿破伤风发生率降为0。

知识出处

福州市畲族志

《福州市畲族志》

出版者: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

本志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记述了福州市畲族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上限尽量追溯到源头,下限一般到2000年。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