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爱国卫生运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州市畲族志》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8350
颗粒名称: 二、爱国卫生运动
分类号: R193.3
页数: 2
页码: 295-296
摘要: 本文介绍了福州地区畲族人民在历史上始终保持的每年腊月扫堂的习俗,以及在爱国卫生运动中的积极参与。畲族人民在各个时期都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开展群众性的卫生运动,改善居住环境,减少“四害”密度。在改革开放后,畲族乡村进一步开展“两管五改”活动,加强室内外卫生和环境美化。
关键词: 福州市 现代卫生事业 爱国卫生运动

内容

历史上,福州地区畲族人民始终保持每年腊月扫堂的习俗。
  1952年4月,畲族聚居乡村群众掀起以除“四害”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卫生运动。当年,罗源县畲族乡村出动1万多人次,大搞室内卫生,消灭老鼠、蚊子、苍蝇、臭虫的滋生地。1956年,国家将老鼠、蚊子、苍蝇、麻雀定为“四害”。1958年,各畲村群众积极响应县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开展城乡灭“四害”运动的号召,罗源县畲族乡村出动1.2万人次,年消灭老鼠2万余只和大量苍蝇、蚊子,使“四害”密度大幅度下降。同年,罗源县畲村开始改水和改造厕所,共清理清洗水源42处,新建和改造厕所960座,改良粪坑1100多个。当年3~5月,罗源县城关公社八井大队出动1000多人次,连续13次大搞室内外环境卫生,清沟129条,将182个分散的厕所改造为16个集体厕所,洗刷房屋41幢,消灭老鼠4370只,以及大量苍蝇、蚊子,被评为全县第一个基本实现“四无”(无老鼠、无蚊子、无苍蝇、无麻雀)大队,经省、地卫生检查团验收获得好评。1960年,国家以老鼠、蚊子、苍蝇、臭虫定为“四害”,各畲族大队再次掀起群众性卫生运动。1963年,福州地区又一次发起除“四害”运动,各畲族聚居村群众广泛开展灭鼠、灭蚊、灭蝇和灭臭虫活动,涌现了不少卫生之家。1965年,各畲族村开展以管水、管粪和灭蝇为主的爱国卫生运动。罗源县畲族村出动7000多人次,架设简易引水管6583米,改造厕所47座,消灭大量苍蝇。福湖大队被评为县卫生先进大队,还有3户评为县级卫生之家。
  “文化大革命”期间,畲族大队的爱国卫生运动不能正常开展,“四害”密度回升。1978年恢复除“四害”活动,并学习山东烟台经验,大搞“两管五改”(管水、管粪,改水井、改炉灶、改猪圈、改厕所、改环境)。当年,罗源县畲族乡村改造水井2700余口,架设引水管2610米,改建厕所15座,改造猪、牛栏等17座,环境卫生得到改观。1981年,把讲卫生和环境美化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坚持突击与经常相结合,各畲村大抓室内和环境卫生。罗源县西兰公社石壁下大队下刘坑村在净化美化环境同时,利用村办的夜校普及卫生常识,于1982年6月被福建省文明委评为文明村。1984年后,一些畲村为使爱国卫生活动经常性开展,还建立定期开展室内外的大扫除等制度。罗源县霍口畲族乡福湖村坚持全村定期大扫除,并建立卫生区责任制,开展检查评比,做到室外干净美化、室内屋洁窗亮,厨房食具干净,70%的农户脱鞋进卧室,而且长期坚持不变。90年代后,畲族乡村采取群众自筹、上级补助的办法加大改水、改厕的工作力度。罗源县34个民族村、156个畲族自然村兴建自来水蓄水池、过滤池、引水管道等设施,有1.8万畲族群众改变其原先饮用井水、溪水习惯,提高饮用水的卫生标准。福湖、大项、南洋、溪前、岗尾、王廷洋、山垅湾、飞竹、官路下等村改扩建公共厕所,部分家庭开始使用水冲式厕所。至2000年,罗源县34个畲族村基本实现饮用卫生用水,1500多个家庭使用水冲式厕所。

知识出处

福州市畲族志

《福州市畲族志》

出版者: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

本志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记述了福州市畲族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上限尽量追溯到源头,下限一般到2000年。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