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医疗机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州市畲族志》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8349
颗粒名称: 一、医疗机构
分类号: R199.2
页数: 5
页码: 291-295
摘要: 本文详细介绍了清代后期至2000年期间,福州地区畲族乡村医疗卫生的历史变迁。在清代后期,畲族乡村无医疗机构,仅在少数畲汉杂居村设中药铺。民国时期开始设立卫生所,但卫生经费困难导致卫生机构时有时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在畲族乡建立卫生院,在畲族村建立卫生所,完善了畲族地区的医疗卫生体系。
关键词: 福州市 现代卫生事业 医疗机构

内容

清代后期,福州地区畲族乡村无医疗机构之设,仅在少数畲汉杂居村设中药铺,医、药兼营,从业者均为汉族。民国29年(1940年),罗源县在畲族人口聚居的福丰乡(今霍口乡和飞竹镇的西南部地区)设卫生所,配备员工4人,中、西结合诊治疾病。民国30年,福丰卫生所扩充为县卫生院福丰分院,员工增至6人,除负责疾病诊治外,还担负疾病预防工作。民国34年因卫生经费困难,福丰卫生分院奉命撤销,仅余王廷洋、福湖、后山等私营药铺9所,医药人员10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先后在畲族乡建立卫生院,在畲族村建立卫生所。
  (一)罗源县畲族乡卫生院、村卫生所
  1952年10月,罗源县人民政府在畲族人口集中的第四区(今霍口乡)建立卫生所,配备医护人员4名。卫生所除承担当地医疗预防工作外,还负责当地卫生行政的管理职能。1955年,全县有卫生所1个,私营药铺12个,卫生人员17人。接生员通过历年培训增补到18人。
  1956年2月,在畲族人口聚居的霍口乡和飞竹、西兰村成立联事诊所3个,下设分诊所11个,卫生人员19人。
  1958年,建立人民公社后,调整乡卫生医疗机构设置,将原联合诊所并入当地卫生所,成立公社保健院。是年年底,有霍口公社保健院,和王廷洋、八井、白水、西兰、官村、后山等5个保健站。1959年,为实现基本消灭产褥热和新生儿破伤风等疾病,建立霍口接生站和八井、西兰、白水、远顶等接生组5个,配备接生员12名。1965年,全县畲族聚居地设保健院1所、保健站(室)8个,有病床10张,开设内科、外科等科室,卫生技术人员32人,接生站(组)7个,接生员共70名。
  1970年,推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县畲族大队均成立医疗站。是年,有霍口公社保健院和33个大队合作医疗站(含原有卫生院保健站),设病床10张,卫生人员(包括大队赤脚医生和卫生员)增至94人,同时按大队配备接生员58人(不含兼任赤脚医生的接生员)。1971年,霍口公社保健院改称卫生院。1980年,全县畲族聚居地有卫生院1所,设病床5张,开设中医科、内科、外科、手术室、妇产科、化验、配备X光机及其他器械,有卫技人员19名;大队合作医疗站32个,赤脚医生及卫生员66名,接生员63名。1984年,公社卫生院改称乡镇卫生院,合作医疗站改称卫生所。1985年,有卫生院1所,下设医疗点2个,卫技人员20人;合作医疗站经整顿合并后设30个,有赤脚医生及卫生员63人、接生员64人。1990年,卫生院、所,设病床14张,卫技人员14人;村卫生所31个,赤脚医生及卫生员65人,接生员59人。1994年起,随造福搬迁工程的实施,部分村卫生所开始关闭。至2000年,全县有卫生院1所,下设2个医疗站,设病床24张,卫生人员16人。村卫生所21个,其中甲级1个,乙级7个,丙级13个;卫技人员27人,其中获得开业证书的医生9人,卫生员22人,接生员56人。
  附:霍口畲族乡卫生院简介
  罗源县霍口畲族乡卫生院,前身为霍口区卫生所和霍口联合诊所,分别创办于1952年10月和1956年2月。1958年,卫生所与联合诊所合并,成立霍口公社保健院,资金6417.23元,院址设霍口街,面积102平方米,开设内科、外科等医疗科室,下设东宅、西峰、王廷洋、香岭、船头、琅坑等6个保健站,全院卫技人员18人。1967年院址搬迁,自筹部分资金在霍口街尾新建砖木结构综合楼386平方米,设病床5张。1976年,上级卫生、民政部门拨款扩建混凝土结构2层计310平方米的门诊楼,增设手术室、妇产科和化验室。
  1982年霍口大桥建成后,为方便畲乡群众就医,省、市县卫生、民族部门拨扶持款,于1987年在霍口大桥东南侧新建门诊、病房、宿舍等建筑物,并改称霍口畲族乡卫生院,1988年正式搬迁新址。1990年,该院有医疗用房700平方米,生活用房100平方米,病床20张,设中医内科、西药内科、外科、妇产科、超声波、理疗、手术室、化验、防疫等15个科室和东宅、香岭两个医疗点,全院卫技人员24人,其中主治中西医师2名,医师2名,医士4名,护士5名,助产士1名,年门诊量67757人次,住院603人,有固定资产34.13万元,年业务收入23.97万元。2000年,设16个科室和东宅、香岭两个医疗点,拥有病床15张,医技人员21人,其中,主治医师3人,药师1人,医士6人,护师2人,护士2人,其他卫技人员6人,年门诊量47310人次,住院167人,年业务收入68.4662万元。
  (二)连江县畲族聚居混居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
  1952年10月,连江县第四区(潘渡区)卫生所成立,属全民所有制,为连江县畲族聚居混居乡成立的第一个卫生所。随后,各区均成立卫生所,每所配4~6个医务人员,医师兼所长;行政受区领导,业务受县卫生院指导,担负全区医疗、防保、卫生宣传,并协助区文卫干事管理区内卫生行政事务。1954年,第四区卫生所更名潘渡区卫生所。同年9月,潘渡区卫生所失火,房屋财产(包括家具、药械)全部烧毁,烧死职工家属9岁女孩1个。年底,县地方财政拨款3000元修建。1958年,区卫生所撤销,先后成立公社医院。
  1958年10~12月,连江县各畲族聚居混居公社相继成立公社医院,属集体所有制。1960年,潘渡保健院设坡西、小沧两个分院。1961年,分院取消,小沧、蓼沿等先后恢复保健院。1965年,东湖公社保健院成立,长龙公社保健院并入长龙华侨农场医院,至1992年社场分家时恢复。
  卫生院(保健院)受县卫生科(局)、乡镇(公社)政府双重领导,但人事调动经县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审批。1979年,卫生院直属县卫生局管理。
  1958年冬,连江县各畲族聚居混居大队成立保健站,属集体所有制,由公社保健院统一管理核算。1959年体制下放,站独立核算。
  1970年,连江县各畲族聚居混居大队办起合作医疗站,其人员大多是新培训的赤脚医生,以及一部分保健院集体所有制人员。医疗站属大队管理,经济由大队负担及群众个人缴纳少量的合作医疗经费。
  1984年,公社、大队改为乡(镇)、村政体,畲族聚居混居村合作医疗站随之改名为村卫生所,大部分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为联合体经营或个体承包。
  (三)永泰县畲族村卫生所
  民国时期,永泰县畲村只有个体行医,几个村庄仅有1~2名行医,大部分是中医。
  1970年,解放军九三医院派员到县协助培训赤脚医生,全县12个畲族行政村都建立起合作医疗站。1983年,12个畲族行政村有10个村卫生站。1983年,12个畲族行政村建立10个村卫生所,取代原合作医疗站,有医务人员12人。2000年,12个畲族行政村有11个村卫生所,实行个体承包制度:力生村、芋坑村、瑞应村、芭蕉村、协星村、潭后村、雁门村,均设有村卫生所,医生各1人;荷溪村因近城关,村卫生所停办;山田村因无医生,村卫生所停办;新村村卫生所停办,病人到6里外的上坊卫生所看病;青峰村因无医生,村卫生所停办;东溪村卫生所停办。
  (四)福清市畲族村卫生所
  福清市5个畲族行政村有5个卫生所:
  钟厝村卫生所 20世纪20年代初期,钟厝村不足30户,人口150多人,有中草药走方郎中钟登喜。20年代后期,钟高科设家庭诊所(中医内科)。1967年,始设村保健站,配有2名赤脚医生。1969年,开始调查防治传染病,最常见的有疟疾、流脑、麻疹,还有小儿麻痹症个别例。通过预防治疗,基本控制。70年代中期,增开1私人诊所(中西医、骨科)。90年代,开展妇幼保健工作,普及率90%以上。2000年,有1个卫生所,医务人员2名,卫生所建筑面积为210平方米(3层),设8个床位,为群众提供防疫、医疗卫生、保健等方面服务。
  棋山村卫生所 1964年,棋山村设保健站,1966年6月改办合作医疗站,有工作人员3人(其中钟姓1人)。1977年起,进行灭蝇、灭鼠,改水、改厕,拆除不符合卫生要求的厕所,建三格式厕所。1990年起,施行妇幼保健与儿童计免保健,两保率、住院分娩率基本达到100%。2000年普查,村民饮用自来水达97.7%;有清洁卫生公厕1座,村民卫生厕所565座,其中三格式511座,占90.4%。
  圳边村卫生所 清末,圳边村,有钟守为行医(善妇科),并在自己家兼开药铺回春堂号。民国9年,由其子钟孝兆(主药)经营,钟孝霞(主医)。民国29年,钟孝兆之子钟厚栋接管药铺。1950年因钟厚栋参加土改工作,药铺停业,钟孝霞继续行医,并在下曹街与张文秋、徐启樵3人开办联合诊所。1958年,联营组建下曹保健站。1959年,下曹大队(圳边、南峰、金印、周店),在下曹细塘山建一幢2层24间保健站,设诊室、药房、注射室等,并收住院病人。当时人员12人,其中钟姓4人。1966年6月,拆为3个医疗站,圳边、南峰的联合办医疗站。1982年,下曹联合医疗站分为圳边卫生所与南峰卫生所。圳边卫生所现有工作人员2人。1991年普查,圳边村村民全部饮用井水,有清洁卫生公厕1座,村民卫生厕所501座,其中三格式21座,占4.2%。2000年普查,村民饮用自来水达97%,有清洁卫生公厕2座,村民卫生厕所550座,其中三格式516座,占93.8%,通过不断改造,卫生厕所基本达到100%。村民全部饮用自来水。施行妇幼保健与儿童计划生育免费,两保率、住院分娩率基本达到100%。
  东山村卫生所 80年代,有医务人员2人,90年代医务人员3人。2000年,有医务人员3人。
  东升村卫生所70年代创办,开展爱国卫生运动。90年代开展妇幼保健和性病、传染病治疗工作。2000年,有医务人员1人。
  (五)晋安区畲族村卫生所
  晋安区日溪乡有5个畲族行政村(山秀园、东坪、南峰、党洋、日溪)。1955年,国家拨款先在南峰村建南峰医疗站,有医生2人。1970年,5个畲族行政村各成立1个合作医疗站。以后,东坪村医疗站因无医生而停办,日溪村因有乡保健院医疗站停办。2000年,山秀园村卫生所、南峰村卫生所、党洋村卫生所,各有1名医生。
  晋安区宦溪镇有2个畲族行政村(黄土岗、峨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天花、霍乱、小儿脊髓灰膜炎时有发生,丝虫病也曾发生过,破伤风、麻疹、百日咳、乙脑可算是多发病、常见病,因贫困、交通不便,死亡率很高。50年代,峨眉村建立诊所,有政府派来的医生1人。1968年改办合作医疗站,有医生3人。1993年,改办峨眉村卫生所,有医生1人。黄土岗村邻近乡镇卫生院,不设卫生所,村民看病方便,计划免疫、妇女保健、儿童保健等工作全面定期开展。
  晋安区寿山乡有1个畲族行政村(芙蓉村),50年代设立医疗站,70年代改办合作医疗站,90年代改办卫生所,个体经营,有医生1人,西医为主,中西医结合。
  (六)长乐市畲族自然村卫生所
  1984年,岭利村在长乐县卫生部门的支持,政府贷款3000元,总投资1万元,建成保健站,但没有医生驻村,妇女两年妇科检查1次,儿童有保健系统管理。

知识出处

福州市畲族志

《福州市畲族志》

出版者: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

本志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记述了福州市畲族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上限尽量追溯到源头,下限一般到2000年。

阅读

相关人物

王廷洋
相关人物
钟登喜
相关人物
钟高科
相关人物
钟孝霞
相关人物
钟孝兆
相关人物
钟厚栋
相关人物
张文秋
相关人物
徐启樵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福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