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畲医畲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州市畲族志》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8340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畲医畲药
分类号: R298.3
页数: 10
页码: 281-290
摘要: 本文介绍了福州地区畲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和畲医畲药。畲族人民在生产和生活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传统体育项目,包括武术、游泳、攀登、操石磉、越野跑等,这些体育项目不仅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也展现了畲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畲族人民在历史上面对流行疫病的频发与蔓延,利用山区丰富的青草药治病,形成了传统的畲医畲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福州地区畲族地区的医疗卫生事业得到了重视和发展,爱国卫生运动的开展、除“四害”等措施的推行,以及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推行,使畲族人民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待遇,健康得到了保障。
关键词: 福州市 畲族卫生 医药

内容

一、医疗队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福州地区畲族群众居住地点偏僻,医疗条件差,人们只能运用青草药防治疾病。其中部分人由于世代长期积累经验,加以自己不断钻研,掌握一技之长,成为畲村民间医生。
  畲医的医技多为祖家教、口传记,单线传承,传男不传女(传媳妇、不传女儿),不收外姓徒弟。因其防病治病以青草药为主,因此又称“青草医”,绝大多数为亦农亦医。清代后期至民国时期,罗源有畲族医药工作者80多人,其中有擅长伤科的雷乾祯、妇科的蓝坤金等知名畲医23人。连江县小沧畲族乡大岗村民间青草药名医蓝居丁,擅治民间一些疑难杂症,特别对小儿“郁积症”和成人“鼓胀”病有独特的疗法,常在连江、罗源、侯官县一带行医,在方圆百里内享有盛誉。晚年,蓝居丁把自己的医术传给族人蓝法法。蓝法法的针灸术和畲家的单方验方自成一家,在当地负有盛名,特别擅长医治小儿疳积(消化不良)、妇科病、风湿病和小儿高热惊风等,挽救了不少生命。他医德高尚,穷苦人家请他看病从不收分文。蓝法法之妻英年早逝,只剩他孤身一人,晚年认本村蓝天妹(1933~)为干女儿,生活起居全靠蓝天妹精心照料,他就把毕生的医术(特别是民间的青草药单方验方)全部传授给干女儿蓝天妹。蓝天妹虽然不大识字,但她从小聪明伶俐,几年时间即能独立为邻里乡亲看病了。蓝天妹二十几岁开始行医,不几年就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畲家女郎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罗源县蓝坤金等一批畲医被吸收到卫生院工作。1970年1月,农村推行合作医疗,又吸收部分畲医到大队合作医疗站工作,其余仍散处民间行医。据1978年调查,罗源县有畲族医药工作者60多人,其中在公社卫生院和大队合作医疗站工作的24人。由于畲医实行单线传技的局限,20世纪80年代起,从事畲族医药工作的人数日渐减少,至1985年,罗源县畲族医药工作者已减至不足40人。1999年,雷言寿等人发起振兴畲族医药学倡议,并建立罗源县畲族医药研究所筹备组(2000年正式批准成立),开展畲族医药的研究和人才培养。2000年,罗源县有畲族医药学工作者42人。
  人民政府重视在畲族青年中培养中、高级医生。1971年初,连江县小沧畲族乡山秀园村党支部(当时是大队党支部)派蓝敦銮参加日溪公社(现为日溪乡)“赤脚医生”培训班学习,后又选送到福州军区一七二医院进修培训,结业后回到山艉园村创办“大队合作医疗站”,当赤脚医生。1971~1975年连续4年被评为福州市“先进合作医疗”和“赤脚医生先进个人”。“文化大革命”后,他考入福建医科大学医疗系,毕业后留校工作。他看到少数民族地区缺医少药,毅然于1983年申请调往连江县最边远的小沧畲族乡卫生院,一直在那里艰苦创业16年,先后担任小沧卫生院内科医师、副院长、院长、内科主治医师,并兼任小沧畲乡乡直机关党支部书记。他擅长医治胃肠病、急腹症,以及小儿高热惊风等疾病。十多年来在小沧和日溪一带挽救20几条小生命,被评为福州市第二十四届劳动模范、福建省优秀共产党员。1998年,蓝敦銮调往连江县中医院担任副院长兼工会主席,为连江县中医院创建二级甲等中医院、文明单位、爱婴医院以及创建中医先进县做出了贡献。
  小沧畲乡卫生院第二任畲族院长雷祖生,1960年出生于小沧畲族乡掌濑村(现为利洋村),1978年高中毕业后进入小沧卫生院当中医学徒,1980年担任小沧卫生院会计员,1985年考入福州市卫生学校农村医士班,1988年毕业后仍回小沧卫生院担任门诊医士,1996年任副院长,1998年9月以后主持卫生院的全面工作。
  二、疾病诊断
  罗源畲医诊病以“望、问、切”为主要手段。
  (一)望诊
  主要观察病人的形态、神志、面色、眼球、舌、耳壳、指纹和指甲;又以观察指甲和眼球为主。观察指甲,即先看指甲根部的白色伤环的数量多少,判断疾病的轻重;然后再看各指及特定位置、颜色,分辨疾病产生的部位及属性。观察眼球,主要观看巩膜,以瞳孔为中心划分上下左右4个区,各区皆表示人体的不同部位,同时观察巩膜部的红、黄、黑等不同斑点,判断疾病的旧、新或程度,做到依症施治。
  (二)问诊
  主要与病者交谈,了解发病的时辰(具体时间)、冷热、疼痛、出汗、饮食、睡眠、大小便以及平常情况,通过问诊辨清病因,根据不同时辰、不同部位、不同症状辨证治疗。
  (三)切诊
  畲医原先只辨阴阳,不论五行,不用切脉诊断疾病。但在长期与汉族杂居相处中,深受中医脉诊的影响,也开始吸收切脉诊断。但畲医的切诊方法又与中医切诊有所不同。畲医认为痧症有独特脉象,如头痛壮热者脉应洪实,但痧症者反而微迟;厥冷不语者应沉细,而痧症者反而滑数;伤食之痧脉多紧实,伤血之痧脉芤且滑,伤暑之痧脉多洪滑且数,伤而无痧脉多沉细等。
  三、病症命名与分类
  罗源畲医认为人的生命由“六神”主宰,即心、肝、肺、脾、肾、胆等6脏。“六神”各司其职,协调人体36骨节、72筋脉、12条血路、28脉活动。因此,畲医对疾病的命名具有朴素、生动的形象思维特点,根据疾病的外观征象、节气、主症、病因、病变部位命名或互为结合命名。以疾病外观征象命名的如鸡爪风、虎头风、狂言风、锁牙风等;以发病节气命名的有冲水寒、风寒、气寒、三日寒、百日寒等;以主症、病因、病变部位命名的有“六神病”、火云、猪母云、钱云病等。
  罗源畲医又习惯把疾病分为寒、风、气、血和杂症等5大类型,每一类型又细分为72种。如寒症有冲水寒、气寒、三日寒、风寒、七日寒、百日寒等;风病有老鸦风、锁牙风、摄口风、盘肠风、鸡爪风、虎头风、镇心风、急惊风、狂言风、吼痰风以及外风;出云类有红云、火云、猪母云、朱云等;气症有气胸、拗气、脚气等;血症主要指月经不调、血崩、血漏、闭经和经带胎产类以及吐血、便血、呕血等其他出血性疾病;杂症指眼疾、骨折、耳疾、疗疮、蛇蝎及毒虫蚊伤等疾病。畲医的少数疾病命名与中医相似,但其内涵有异。
  四、临床诊治
  罗源畲医分科较为专一,分为内科、外科、骨伤科、骨科、儿科、妇科和五官科。
  (一)内科
  畲医内科有寒、风、气、血等4类,每类又分72种,但多数畲医只能掌握其中一种或若干病症,能完整掌握者今已无人。畲医治疗内科疾病皆使用祖传青草秘方,多数各专一病,各有特点。松山镇前房村蓝传明(已故)使用青草药为主,配合针刺、拔火罐治疗冲水寒等症具有显著疗效。白塔乡南洋村蓝德如(已故)使用板兰根、凤尾草、地耳草等治疗急性肝炎,用积雪草、凤尾草、阴行草、水田花等治疗慢性肝炎皆有一定疗效。畲医治疗内科疾病皆为单方或验方,多用无毒青草药,剂量较大。
  (二)伤科
  伤科包括跌打损伤,为罗源畲医中最出名的专科之一。伤科诊断以观察指甲根部伤环以及眼球斑点位置、颜色等诊断病灶部位和伤情。清光绪至民国时期,小获铺(今松山镇八井村)雷乾祯根据发病不同时辰(12时辰、24节气)、不同部位、不同症状辨证运用青草药配制“六神药”以及针刺等方法,诊治跌打损伤疗效显著,名闻全县及连江、宁德、霞浦等市、县周边地区,日求治者皆在10人以上。50年代起,雷金俤、雷香香(女)继承其医技,在县内外享有盛名。洪洋乡石塘村溪门自然村畲医雷春照、雷春友兄弟二人继承祖传医技治疗关节炎和肌肉扭伤效果独特。
  (三)妇科
  罗源畲医擅长用中草药治疗女性痛经、闭经和带下等疾病。民国时期松枝保(今松山镇前房村)畲医蓝坤金认为女性痛经为冲任瘀阻或寒凝经脉、气血运行不畅等所致,采用益母草、老姜、红糖等治疗颇有效果。
  (四)儿科
  罗源畲医擅长诊治儿科疾病者较多,而且颇有声誉。畲医诊治儿科疾病重视观形察色、切脉闻声、细心推断、精心治疗。清代末期,梅溪里(今白塔乡梅洋村)畲医蓝伙木诊治儿科独成体系,认为小儿见食不贪、食欲不振、腹胀、大便酸臭、精神疲惫为脾胃不和所致,采用青草药疏理脾胃的治疗方法疗效独到,一般一剂见效。民国初期,名闻罗源以及连江、闽侯等县周边地区,每日求医者不下10人,有畲族:亦有汉族。50年代,其医技由媳妇蓝连珠继承;70年代又传至其孙子蓝旺旺和外甥女蓝桃香;90年代以后,罗源畲医中诊治儿科疾病的有蓝旺旺和蓝桃香,其中蓝桃香设儿科门诊部于罗源县城关圣水街。此外,霍口乡福湖村畲医雷华吾(后吸收为霍口卫生院医生),亦擅长治疗儿科中的厌食、腹泻等症。
  (五)骨科
  罗源畲族群众多住山区,从事田间和伐木作业较多,劳动中导致关节脱臼、手脚骨折者常见。因此,畲医中从事骨科治疗的人也多。畲医治疗骨科疾病实行“内外结合”疗法。即先正骨,并用杉树皮固定,然后用青草药外敷,定期用青草药熏洗,起舒筋活血、促进愈合作用。知名的骨科畲医有霍口乡岗尾村雷嫩嫩、西兰乡石壁下村雷志勇等。
  (六)外科
  罗源畲医外伤指蛇、蝎、蜈蚣咬伤,刀等利器损伤人体表皮,以及痈、疔、疮、疱疹等疾病。畲医医治蛇咬伤多用青草药,实行内服与外敷结合;青草药重视春、夏、秋等不同季度选用;治疗蜈蚣咬伤用公鸡唾液及青草,刀、枪损伤用青草止血,疔、痈、疮、疱疹等外科疾病讲究患病部分辨证诊断,科学用药,即根据不同季节选用青草药。如治疗疔的患处中间呈白点,则视为冷,用蕃薯叶加红糖;呈黑色则视为火,用白朴朴草治疗。
  (七)五官科
  罗源畲医指五官科为喉、舌、齿、眼、唇等在内。五官科诸症兼治者较少,多主攻一症。畲医治疗喉疾分热、寒两类。热类喉症忌近火,施药以口含、内服结合;寒类喉症多用青草药碾沫喷患处。民国时期至70年代治疗喉症的知名畲医有霍口岗尾村雷嫩嫩等人,80年代起由其子传承。眼疾治疗亦分寒、热两种,畲医认为眼睛红肿属热性,用夜间杜坊草塞鼻腔或捕山涧溪螺炖服以降火;寒性眼症用青草熬汤,用蒸气熏疗。
  五、特殊疗法
  罗源畲医治疗重“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基本法则,强调内调外治并重,在内服的同时配合放、刮、抓、拔、扣、吸、时以及饮食调理等疗法,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治疗特点。
  (一)放
  即放血疗法。用银针在指尖、趾尖、指旁、趾旁、肘窝、人中、舌下青筋等处点刺出血,视病情轻重放一点或数滴血。
  (二)刮
  即刮痧。畲医认为感冒、中暑、周身不适为痧症。治疗时以剪刀、铜钱、瓷汤匙等边缘光滑之物,蘸清水、茶水、米醋、酒或油作润滑剂,在脊柱两侧、胸部肌肉、头顶、前额、鼻梁、后颈、腹股沟、四肢内侧或其他患处进行刮疗。刮疗时一般从内向外或自上而下刮,力度适当,刮至该处出现暗红色瘀点或斑即可。
  (三)拔
  即气角疗法或拔火罐疗法。气角疗法即用6~9厘米长尖顶锉孔的牛角或小竹筒,紧按患处,医生用口从小孔处将角内空气吸出,造成角内负压,产生吸力,然后迅速密封角尖小孔,使角紧附患处皮肤,吸出瘀血。拔火罐,即用铜钱或圆铁片若干,用红纸包起顶部拧紧作为灯芯,沾茶油引燃,再用小竹筒或玻璃瓶盖下,使小竹筒或玻璃瓶吸附于患处的皮肤上,吸出瘀血。气血角和拔火罐疗法主治瘀血、麻木、跌打扭伤、感风寒以及腹部胀痛等。
  (四)抓
  即抓筋疗法。用母指与食指的合力用力抓腋下窝胸侧,连续抓至有发麻感,再拼肩井部、肩胛、骨内侧,直至局部充血,所抓的部位与次数根据病情而定。
  (五)扣
  即扣压法。当病人突然昏迷时,用手指紧扣人中、膝三里等处,使病人恢复神志,为野外等抢救常用方法。
  (六)吸
  先将细茶叶(清明采摘的茶叶)嚼烂,然后用口附于头上螺中间、太阳穴、手、趾中心吸,吸法为主治疗小儿惊风等疾病。
  (七)时
  即时辰疗法。畲医治伤科注重时辰(即发病时间),认为人体有12处气血调和往来,按12时辰(每2小时为一时辰)与24节气的变化,周而复始循环,若某一处气血受伤,就会造成血脉不畅,导致内伤。
  (八)食
  即食物疗法。罗源畲族食物疗法历史悠久,简便易行,流传广泛。食疗较普遍的有青草药熬汁煮饭,如疲劳用枫树皮、牛蒡子、草梧桐以及老姜等。此外,畲族群众还强调“九药不如一补”,即在节气变化之前进补,提前预防,增强抗病力。进补时间除季节外,还注意区分寒、热属性,认为属寒者要配用热性食物,属热者要选用凉性食物。畲族食疗不光重选动物肉,还配以青草药炖服。
  六、常用青草药
  长乐市岭寺自然村,畲胞传统用草药治病。常用草药验方有:七叶一枝花,治蛇蛟伤;苦刺炖猪脚,治风湿关节炎;哮草,治气管炎;青藤根炖黄兔,治肝功能病症;马蹄金熬汤服,治慢性肝炎,捏汗鲜喝治急性肝炎;石麟,滋阴降火,治疮疥和无名肿毒,等等。
  罗源畲族居住地,地形地貌多样,夏长无酷暑,冬短无严寒,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宜中草药生长。据2000年,罗源县畲药研究所筹备组初步调查,畲族常用的中草药有357种。
  西北部山地丘陵地区,即霍口、飞竹、西兰、白塔、中房等地盛产乌药、金樱子、狗脊、紫珠草、葛花、海风藤、夜交藤、双勿藤、瓜蒌、石菖蒲、穿山龙、鸡血藤、天门冬、射干、土获苓、百合、佛手、盐肤木、半夏、龙须藤、苍百子、益母草、夏枯草、虎杖、百部、仙鹤草、石橄榄、路路通、千里光、女贞子、防风、淮山药以及小春花、金线莲、黄连、天竹根、绞股蓝、茜草、淫羊戈、七叶一枝花、淡竹叶、毕澄蔡茄、贯众、苍耳子、草扣、黄精等。
  中部平原丘陵地区,即起步、凤山、洪洋等地主产紫花地丁、鱼腥草、老君须、鹅不食草、松花粉、乌梅、金银花、枝子、薄荷、紫苏、旱莲草、车前草、白毛藤、大蓟、桑叶、稀仙草、艾叶、透骨草、络石藤、马粪便草、积雪草、骨碎补、香附、杜仲等。
  东部沿海半岛高丘地区,即松山、鉴江、碧里等地主产丹参、福参、海金沙、青蒿、积壳、厚朴、侧柏、太子参、淮山、肺风草、半边莲、兰花参、叶下珠等。
  罗源畲医常用的草药多为草本植物,也有木本、蕨科、藤木、菌类等。草药多以畲族语言定名,与当地汉族群众的俗称不同,更与学名不同,甚至各地畲医的称法也不一致。
  罗源畲医的草药多用全草,有的只用根、叶、皮、茎、花、果等或某一部分。用药讲究新鲜,随用随采。生长季节性较强的草药,按季节采集,加工后备用,但储藏期一般以百日为限,最长不过一年。少数畲医将中草药制成丸、散、丹、膏。如治疗喉疾的药散必须用草药焙烤研末藏放备用。
  畲医用药重加配料,常用的有禽畜内脏、肉、黄酒、生姜、糖类等配药。根据患病者病情而定,如热性疾病加冰糖、白糖;寒性疾病加红糖、生姜;虚性加猪蹄、夹心肉(猪腿即瘦肉);跌打损伤加黄酒;儿科惊风等病加小件金属类物品混炖。
  罗源畲医用药还有特殊之处,同一种草药则要分别发病季节、病者病情而到生长不同地点采集。如牛蒡子,夏秋季则用生长溪流旁边的,春、冬则用生长旱地的。罗源畲医多用溪流田间小溪螺、田螺、胸棘蛙小动物入药,以大米、大豆、茶油、母乳等为药者亦常见,被狗咬用大米嚼成米粉敷患处,手指肿病用大豆嚼细敷患处,轻度碰伤用茶油涂抹,用母乳治眼疾。还有用田螺壳治手指肿病,用食盐治毒虫咬伤,用丝瓜花治蜂叮,用山羊胃中的草结宽胸止呕等,但少用海产品入药。
  罗源畲医草药多有采摘加工后交给患者,防止技术外传。
  附:罗源畲族常用中草药
  穿山龙 药用部分:根、茎、叶。性味功能:性辛、温,味苦,祛风湿、行气血、壮筋骨。
  绞股蓝 别称:七叶胆。药用部分:全草。性味功能:性寒,味苦,清热解毒、止咳祛痰。
  半边莲 别称:鸡舌草。药用部分:全草。性味功能:性凉,味微甘,清热解毒、利水消肿。
  塞草 别称:金线吊葫芦。药用部分:全草。性味功能:性微湿,味微苦,祛风、宣肺化痰。
  鹅不食草 别称:果朱草、石胡荽。药用部分:全草。性味功能:性湿,味辛、苦,通窍散寒、祛痰截疟、行疹消瘀。
  大蓟 别称:猪母刺。性味功能:性凉,味微苦,凉血止血。
  艾叶 别称:艾。药用部分:全草。性味功能:性湿,味苦,散寒止痛,温经止血。
  牛蒡 别称:种子称大力子,根、茎、叶称牛蒡。药用部分:根、茎、叶、种子。性味功能:性寒,味苦,根、茎、叶解毒消肿,种子疏风散热、宣肺透疹。
  天青地白 别称:白背鼠、曲草、天光地白。药用部分:全草。性味功能:性凉,味淡,清肺平肝,解毒消肿。
  地胆草 别称:牛托鼻。药用部分:全草。性味功能:性凉,味微苦,清热利水、祛瘀消肿。
  稀签苹 别称:毛梗豨签、野猫尿。药用部分:全草。性味功能:性寒,味辛、苦,内服祛风湿、利关节,外洗祛皮肤性炎症。
  波波菜 别称:鼠麦菊草。药用部分:全草。性味功能:性凉,味淡,止咳祛痰,健脾和胃。
  白茅 别称:白茅、和云。药用部分:根、茎。性味功能:性凉,味甘,清热利尿,凉血止血,生津止渴。
  盐肤木 别称:猴盐柴。药用部分:根、茎、叶、果实早瘿。性味功能:性微湿,味咸微苦,化痰定喘、调中益气。
  水蜈蚣 别称:一粒雪。药用部分:全草。性味功能;性平,味微辛,清热利尿,去痰消肿。
  香附子 别称:疹草、输螺草。药用部分:根、茎、叶。性味功能:性平,味微辛、苦,理气、解郁、调经止痛。
  叶下珠 别称:夜合草。药用部分:全草。性味功能:性甘凉,味微苦,清热平肝,消肿解毒。
  石菖蒲 药用部分:根、茎。性味功能:性微湿,味辛,辟秽开窍、理气、豁痰、散风祛湿、解毒虫。
  土半夏 别称:犁头尖。药用部分:全草、块茎。性味功能:性温,味辛,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生用消肿散结。
  瓜子金 别称:土远志。药用部分:全草。性味功能:性辛、微湿,味微甘,祛痰宁神、消肿止痛。
  百部 药用部分:块根。性味功能:性微湿,味苦、甘,润肺下气、止咳、杀虫。
  麦冬 别称:沿阶草、山韭菜。药用部分:根、块。性味功能:性微寒,味微苦,生津养肺,清心养胃。
  七叶一枝花 别称:草河车。药用部分:根、茎。性味功能:性微寒,味苦,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土茯苓 药用部分:根、茎。性味功能:性凉,味微甘,清热桂湿、解毒。
  菝葜 别称:金刚刺、莫藐。药用部分:根、茎、叶。性味功能:性平,味甘,根茎祛风湿,叶棕解毒消肿。
  梵天花 别称:犬脚迹。药用部分:根、叶、花。性味功能:性湿,味甘,行气治血,被风除湿。
  文珠兰 别称:罗裙带、郁蕉。药用部分:叶。性味功能:性湿,有小毒,味辛,行血枯痪,消肿止痛。
  仙茅 药用部分:根、茎。性味功能:性温,有小毒,味甘,助肾阳,散寒湿。
  地耳草 药用部分:全草。性味功能:味性微寒,味苦,活血破瘀,消肿解毒,清热利湿。
  射干 药用部分:根、茎。性味功能:性寒,味苦,清咽、解毒、消肿。
  姜 药用部分:块根。性味功能:性微湿,味辛,行气、消水。
  苦刺 药用部分:根、叶。性味功能:性微寒,味微苦,桂风除湿,清热解毒。
  露蜂房 别称:大黄蜂。药用部分:巢。性味功能:性平,有毒,味甘,祛风、杀虫、解毒。
  蛤蟆干 药用部分:去内脏干燥全身。性味功能:性凉,清热解毒、健脾消积。
  积雪草 别称:积雪芹。药用部分:全草。性味功能:性平,味微苦,清热解毒、利水消肿、行气治血。
  活独 别称:土当归。药用部分:根。性味功能:性温,味辛,祛风湿散寒、止痛。
  金锁匙 药用部分:全草。性味功能:性微温,性辛甘,利咽健胃,化浊消积。
  乌饭 别称:乌鸦子。药用部分:根、叶、果。性味功能:性微湿,味甘酸,收敛止痛。
  蛇足石松 别称:金心换、千层塔。药用部分:全草。性味功能:性平、甘,有毒,味辛、微苦,散瘀消肿、活血止痛。
  垂稳石松 别称:铺地娱蚣。药用部分:全草。性味功能:性平,味微苦,利尿清热。
  卷柏 别科:还魂草。药用部分:全草。性味功能:性平,味甘,理血疏风。
  山豆根 别称:珍珠凉伞。药用部分:根、叶。性味功能:性平,味微甘、辛;清热祛湿,治血行痕。
  子春花 别称:阴地蕨、蛇不见。药用部分:全草。性味功能:性凉,味苦,清热平肝。
  山油麻 药用部分:叶。性味功能:解毒、消肿。
  女贞子 别称:女贞。药用部分:根。性味功能:性温,味辛,健脾益肾,舒筋活络。
  楮实子 别称:构树。药用部分:根、茎、皮、叶、叶乳、果实。性味功能:性凉,味甘。根,清热利湿;茎、皮去腐生肌;叶,凉血、杀虫;叶乳,杀虫解毒。
  木通预知子 别称:木通、三叶木通。药用部分:根、茎、果。性味功能:清心火、利湿热、利尿通淋、通经止痛、消肿解毒。
  阿利藤 别称:瓜子藤。药用部分:根、茎。性味功能:性温,有微毒,味微苦,祛衬风行气,燥湿健脾通经活络。
  八角金盘 别称:八角莲。药用部分:根、茎、叶。性味功能:性凉,味微辛、苦,有小毒,清热解毒。
  土黄柏 别称:大功劳。药用部分:根、茎、花。性味功能:性寒,味苦,清热消湿, 消肿解毒。
  益母草 药用部分:全草。性味功能:性凉,味苦,治血调经、祛瘀生新。
  荒蔚子 药用部分:种子。性味功能:性微温,味甘,调经活血、明目利尿。
  薄荷 别称:野薄荷。药用部分:全草。性味功能:性凉,味辛,疏风解表、利咽辟秽。
  连饯草 别称:肺风草。药用部分:全草。性味功能:性凉,味微苦,疏风宣肺、通淋、消肿、清热、散瘀。
  夏枯草 别称:虾夫草。药用部分:全草。性味功能:性微寒,味苦,清肝明目,散结消肿。
  紫苏 药用部分:全草、种子。性味功能:性湿,叶发表散寒,苏梗理气宽胸、解郁安胎,苏子止咳平喘、降气消炎。
  老君须 别称:老公须。药用部分:全草。性味功能:性湿,味辛,破瘀、消肿、祛风止痛。
  紫荆皮 别称:土木香、南五味子。药用部分:根、茎、叶、果。性味功能:性温,味辛,温中行气、祛风治血、消肿止痛、去腐生肌、敛肺益肾。
  野木贼 别称:桌草。药用部分:全草。性味功能:性平,味微苦,清热利尿,明目。
  金樱子 别称:大金英。药用部分:果、根、花、叶。性味功能:甘、酸,清肠泻火、 消肿解毒。
  月季花 别称:月月红。药用部分:花、根、叶。性味功能:微苦,消肿解毒。
  复盆子 别称:掌叶复盆子。药用部分:果实、根。性味功能:性温,味酸,固精益肾、助阴明目;根,性平,味微苦,清热利尿。
  仙鹤草 别称:龙虾草、龙芽草。药用部分:全草。性味功能:性微温,味苦涩,收敛、止血。
  小金英 别称:小果蔷薇、七姐妹。药用部分:全草。性味功能:性平,根、茎、叶味酸、微苦,果、花味甘;根、茎、果止痛,花清凉解暑,叶消肿。
  栀子 药用部分:根、叶。性味功能:性平,味微苦,清热利尿、解毒消肿。
  白花蛇舌草 药用部分:全草。性味功能:性凉,味甘、淡,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巴戟天 药用部分:根。性味功能:性温,味甘,补肾阳、壮筋骨、祛风湿。
  虎刺 别称:老鼠刺。药用部分:根。性味功能:性甘,味微苦,健脾益胃、化痰止咳。
  金银花 别称:忍冬。药用部分:花、叶。性味功能:性寒,味甘,清热解毒。
  土枸杞 药用部分:根、根皮、叶。性味功能:性微温,味甘,补脾、舒经活络、调经止痛。
  菟丝子 药用部分:全草、种子。性味功能:性平,味微苦,全草利湿、平肝,种子补肝肾、益精髓。
  白毛藤 药用部分:全草。性味功能:性寒,味苦,清热利湿、祛痰。
  车前草 药用部分:全草。性味功能:性寒,味甘,清热利尿、止泻、明目、化痰止咳。
  车前子 药用部分:种子。性味功能:性寒,味甘,清热利尿、止泻、化痰止咳、明目。
  佛手 药用部分:全草。性味功能:性凉,味咸、酸,清热解毒、消肿除烦。
  瓦松 药用部分:全草。性味功能:性平,味酸、甘,清热止血、解毒。
  海金沙 别称:小叶海金沙。药用部分:全草。性味功能:性平,味甘,清热解毒、利水通淋。
  凤尾草 别称:井栏边草。药用部分:全草。性味功能:性凉,味微苦,清热利湿、活血解毒。
  贯众 药用部分:根、茎、嫩叶上绒毛。性味功能:性微寒,味苦,清热止血。
  骨碎补 别称:木斛厥、猴姜。药用部分:根、茎。性味功能:性温,味苦,去风湿、续筋壮骨、活血止痛。
  杉 别称:杉木。药用部分:根茎、树皮、木屑、油杉脂。性味功能:性微湿,味苦、辛,祛风止痛,散瘀止血。
  侧柏 别称:扁柏。药用部分:枝梢、种子。性味功能:性微寒,味苦、辛涩,凉血止血、清热利湿、养心安神、润肠通便。
  鱼腥草 别称:臭积草。药用部分:全草。性味功能:性凉,味辛,利湿清热、化痰止咳。
  大号牛奶仔 别称:天仙果、山无花果。药用部分:根。性味功能:性湿,味甘,补中 益气、祛风利湿。

知识出处

福州市畲族志

《福州市畲族志》

出版者: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

本志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记述了福州市畲族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上限尽量追溯到源头,下限一般到2000年。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安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