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图书馆
宁德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德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一、传统体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州市畲族志》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8335
颗粒名称:
一、传统体育
分类号:
G812.757
页数:
5
页码:
273-277
摘要:
本文记述了罗源县畲族传统体育项目繁多,主要包括毛竹鹞、仲秋架、坐竹马、猴舂米、扳手腕、猎捕、攀登、攀树、越野跑、负重跑、猴抢柱、打枪担等。这些活动源于生产和生活,旨在锻炼身体,培养毅力,传承民族文化。
关键词:
福安市
畲族
传统体育
内容
(一)毛竹鹞
毛竹鹞以拉弯粗大的毛竹,在竹梢上缚上以野藤编成的藤篮或竹椅,人坐其上,再让毛竹弹向空中,上下摇晃,甚为惊险。在罗源县霍口、福湖等畲族村流行这一活动,今已少见。
(二)仲秋架
仲秋架,相传以始自每年八月仲秋节而得名。仲秋架以长杉木为柱,圆木为轴,轴上贯穿两根毛竹,呈十字型,四端绑上竹椅,4人分坐,在空中上下翻滚。仲秋架活动流行于罗源县白塔、西兰、飞竹等地畲族村,活动时间自每年八月仲秋节开始,至次年元宵节结束。相传,该活动原为庆祝丰收而举行的,历代相沿。
(三)坐竹马
竹马,又称竹溜马,开展于罗源县畲族乡村。竹马,以竹枝或竹篾为垫,置于土坡上,人坐其上后拉动坐垫的竹枝或竹篾,让其自上而下滑行。参加该活动者多为青少年。
(四)猴舂米
两人背靠背,两手手臂互相交叉,一人身体前曲将另一个人驮起后放下,动作互相交换,反复进行。该活动在畲族青少年中开展较为广泛。
(五)扳手腕
扳手腕运动在畲族乡村广为流行,开展活动时间多为工余。该活动开展时双方以右肘关部位置于扁担、木棒或桌上,小臂直握对方手腕,以将对方腕角压到扁担、木棒的水平或触到桌上者为胜。参加角逐者不分年龄,也不分男女。
(六)猎捕
是由畲族狩猎活动演绎出来的,活动者双脚左右摊开与两肩持平,手握枪担,一面踏步向前,一面枪以担击地,并伴以旋转、拌肩等动作。猎捕活动以人为本,锻炼身体,也可集体操练,整个活动以踏步为主,动作豪迈刚健,直接反映畲族人民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的精神。该活动于90年代后期挖掘编排,并于1999年进行艺术加工,配以舞蹈、音乐、服装,使其融体育与艺术为一体,于传统中注入现代意识,1999年9月24日,由罗源县组团参加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荣获表演项目三等奖。
(七)攀登
攀登,又称攀崖,在罗源部分畲族乡村群众中于劳动休闲时开展。活动开始前先定某一田(园)崖作为攀登目标,同时规定比赛规则(即攀登时可用手辅助或不用手辅助以及出发地点等),攀登时以先到终点又不违反比赛规则者为胜。
(八)攀树
该活动源于生产。在罗源县的西兰、飞竹、霍口、洪洋等地的部分畲族村开展得较为广泛。比赛时先指定高树,然后逐人攀登,以攀得巧、攀得快、攀得高者为胜。
(九)越野跑
该活动系室外开展,同时须有两人以上。赛前先选择以沟渠、或石头作为障碍物,并规定比赛规则。赛时按指定地点统一方向同时起跑,以最先到达终点的为胜。
(十)负重跑
多为收获稻谷、番薯季节或杠树时开展。赛前先规定应挑或扛的重量及终点,以最先担(或扛)到终点者为胜。活动多在成年男女中开展,1952年,曾组队参加福建省第一届人民体育运动大会。
(十一)猴抢柱
以柱子多的房子或竹林、树林为活动场所,活动者应多于柱子(在竹林、树林开展时先指定竹、树),规定每根柱、竹、或树限站1人,且要互换位置,余下没位置的两个人应趁其互换位置时抢占位置,最终以被挤出位子者为输。该活动项目在罗源县畲村少年中开展,但也有不少成年人加入比赛。
(十二)打枪担
该活动源于畲族砍柴生产时用枪担嬉戏“对打”,其动作有挑、架等。后融入艺术,表演者腰佩刀鞘,一手握柴刀,一手持枪担,以刀敲刀鞘为节奏,手持枪担作拔、挑、架、劈等“对打”动作,并搬上舞台。
(十三)牵牛
此活动项目原自生产中的牵牛动作。比赛时,两人各站一方,用手拉动对方,以被对方拉动且脚步向前移者为输。该活动系锻炼臂力和脚劲项目。因不受地点限制,在罗源县畲族乡村群众中广为流行。
(十四)提举
赛前选择约2米左右的木扛一支(或竹竿,甚至锄头、塍刀),手握其末端,然后单手将木棒提起,并举至手臂平衡为准。比赛时以坚持时间长者为胜。该活动主要练习手腕和手臂力量,在田间劳动时还以锄头、塍刀为器具进行锻炼、比赛。罗源畲族乡还有不少人能单手举起舂米的石槌。
(十五)击掌
以锻炼手臂力量和身体平衡力为主。活动时人两脚并拢站立。比赛时两人各伸出手掌,互相对击,以身体后仰、脚步后退者为输。
(十六)八井拳术
发源于罗源县松山镇八井村。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雷安居、雷安和两兄弟迁居牛洋村(今为八井村下属自然村),教族人练功习武,并历代相传。后裔分居八井村后,拳术的套路、练武人数增加,开始向外传播。因此,“八井拳”逐渐出名。八井拳术的套路分龙庄、虎庄、五虎、七星、十八罗汉。相传,后经一外地卖粬老者的指点,又揉进龙庄、虎庄的基本动作,为半龙虎庄套路。自此,半龙虎庄成为八井拳中最基本、最普及的套路。半龙虎庄分三箭、挖鞭、三击(又称三碰)、牵基、圆化、赴掌、推马(亦称牵马)、掩耳、断桥(亦称摘桥)、三跨、按手、十字等几个基本动作。龙庄、虎庄均为10个动作,其中虎庄有一步、十字、开弓、转打、五虎围柱、七心移步、猛虎卧地、三角拳、赴掌、赴掌刺竹等10个基本动作,五虎、七星和十八罗汉套路的基本动作为30个、8个和18个。“八井拳”,既有中国南拳刚健有力、凶猛迅速的特点,又有完整的攻防套路而独具风格。其基本动作多模仿动物,伸似老鹰攫禽,扑如猛虎下山,动如龙蛇飞舞,静若观音坐莲。每个动作基本是三步一反复,作完一个动作便开声(即大喊一声)。半龙虎庄拳术套路攻时多为用手,而脚步多用马步或箭步,威武健壮。每个动作有攻有防,攻防结合,步伐稳健,连贯自如,简练有力,节奏分明,具有很强的健身作用和观赏价值。罗源境内练习“八井拳”的人十分普遍,尤其其发源地的罗源县松山镇八井村,农闲时男女老少皆参练,并组织武术代表队参加省、市、县甚至全国性的比赛和表演。此外,八井拳亦传至罗源县内汉族地区。明、清时期还传播到闽东和浙江省的畲族地区。
(十七)大项杂拳
这是80年代初由罗源县白塔乡大项村拳术爱好者创立的一种新拳种。创始人为该村的蓝荣华。他先后拜屏南、古田、浙江等武术高手为师,学习不同套路,并从中吸取精华,又通过自己的编排,形成新的套路。该拳术特点是重于脚功,出击时犹如龙腾,有很强的强身作用。
(十八)刀术
畲族群众操练刀术历史悠久。清代时以罗源县霍口卓贤垅村为闻名。相传,该村刀术分短柄单刀和长柄大刀两类,刀法皆以劈、斩、架、扫为主。罗源县传奇人物雷廷雨就是以练长柄大刀而得名。卓贤垅刀术于清代末期失传。
(十九)剑术
剑术原流传于罗源县霍口、飞竹等地畲族乡村,但练剑术者亚于拳术。罗源畲族剑术为单剑,主要剑法有点、刺、劈、撩等,具有刚柔相济、气势连贯的特点。但受拳术的冲击,清末已失传。
(二十)齐眉棍
亦称七尺杖。其套路有七步缠身、三剪、四步、十八杖等。各个套路皆分节,一般分为4~18节。基本动作有点、拨、劈、撑、架等,动作虚实兼用,有攻有守,齐眉棍流传于罗源县八井、许洋、笕下等村。
(二十一)长棍
以棍长著称。曾流传于罗源霍口一带畲族乡村。长棍的基本动作有挑、戳、架、扫、推等,有攻有守,攻守兼备。今练习者不多。
(二十二)带术
带术因使用腰带而得称,用于对付棍术。使用前先沾水,有缠、击等简单动作,但以缠绕棍,以阻止其进攻为主。带术起源于拳术,依靠手腕和手臂力量。罗源县畲族部分群众掌握并使用带术,其中八井村少数妇女亦会带术。
(二十三)游泳
连江县和罗源县不少畲族村庄临溪或临海。地理条件优越,沿溪、临海的居民自古养成游泳的习惯,掌握游泳的技巧。居住在连江县小沧、潘渡、七里、利洋和罗源县霍口溪两岸的王廷洋、大王里、霍口、福湖、溪前等村的畲民,游泳活动十分普及。小的八九岁就结伴到溪边学游,学习本领,长大后适应环境;成年人劳动之余皆要到溪里泡、游,清除身上的泥巴和汗水。一些乡村还因居住地与田园被溪隔断,来往多与溪水打交道,因此几乎人人会游泳,其中不少为女性。霍口溪沿岸不少村居民以溪为生。福湖村居民自明代末期起开始承揽霍口溪至连江县城江南桥的木材、毛竹溪运业务(60年代初因公路建成而停止)。居住于松山白水村可湖自然村和碧里乡吉壁村浦楼里自然村的临海畲族居民,从事捕捞,因此自小就学习游泳,视游泳活动为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罗源县畲族因为游泳活动较为普及,涌现大批游泳好手。霍口畲族乡福湖村蓝廷居、蓝廷福能在水深5~10米的溪中表演边游边吃面条的绝活。
(二十四)操石磉
“操”即“推”,“石磉”即“石块”,石块可选用扁圆,底面光滑的,大可数百斤,小只几十斤、几斤,依人力气大小而定。操石磉一般在石铺的街道上进行。少年多为2人一组,由一人在另一人背后挽其肩,让其双脚稳踩石磉,斜挺腰杆,然后合力推动石磉前进。脚踩石磉的人称为“健杆”。青壮年操石磉为三、四人一组,一人为“健杆”,将百斤或数百斤的石磉飞快地向前推进。
(二十五)踩石球
由操石磉发展而来。活动时运动员站在20余公斤重的圆石球上,前后踩动石球,运动自如,又不至掉下来,这要求运动员要有较强的平衡能力和气力。
(二十六)登山
连江县畲族人民大多居住在山区,开展登山活动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在农闲时期,青壮年甚至少年儿童,多聚在一起进行登山比赛,即从山下,沿山坡直登而上,以先到达指定高处地点为胜。畲民也有重阳登高习俗,每年农历九月初九,秋高气爽,他们都要登山秋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畲民沿袭登山习俗,打破迷信色彩,成为一项体育健身活动,九月九那天全家一起登高。
(二十七)拔河
拔河比赛始于民国时期,当时为学校体育活动的一项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拔河被列为各级运动会的比赛项目,畲族群众在农闲季节也开展拔河比赛,特别是女子拔河比赛更为引人入胜。小沧乡尤盛,曾组队参加连江县第七、八、九届全县运动会,三次获得少数民族女子拔河比赛第一名。拔河比赛时,双方用力对拔,当红布条被拔到乙方的“河”线时,即算胜利。
(二十八)畲家十八铁拳术
连江县祖传畲家拳十八铁分四排36招,每招犹如铁锤、铁爪,舞者如铁人罗汉,让人近身不得,进可攻、退可守,有很强的护体防身作用。连江县畲族武术选手蓝秀珍(女)、雷美兰(女)、雷天明、雷玉明,代表福州市参加福建省第五届少数民族运动会武术项目比赛,蓝秀珍获女子拳术第四名,雷玉明表演十八铁畲家拳,获体育道德风尚奖。
连江县畲家十八铁拳术
第一排:双锤、双基、双锤、靠山、牵牛进栏、捚手、开弓、回头转、连环锤
第二排:双锤、进一步龙湾,退一步龙湾、封轮、捏手、抓眼、靠山、连环拳
第三排:双锤、靠山、扣鋾、排昌、打飞退、领脚
第四排:双锤、捏手、劈手、排昌、明虎达地、铁拐李拐杖、一毒诀、真手、假手、上游肩、下游肩、上切肚、下切肚、连环腿
知识出处
《福州市畲族志》
出版者: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
本志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记述了福州市畲族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上限尽量追溯到源头,下限一般到2000年。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