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电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州市畲族志》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8331
颗粒名称: 八、电影
分类号: J95
页数: 2
页码: 267-268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福州地区畲族文艺的发展历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畲族地区的电影文化活动相对较少,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畲族地区的文艺活动逐渐增多,电影、文艺演出等逐渐普及。
关键词: 福州市 畲族 电影

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福州畲族地区看不到电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电影只在县城放映。1952年6月,福建省教育厅第七、第八两个电影放映队在福州地区巡回放映《白毛女》等影片,少数畲族村群众首次看到有声电影。长乐市惟一浮岐村有畲族,当时电影巡回放映队,每年到浮岐村放映电影两三次。1958~1959年,连江、罗源等县先后成立县电影事业管理站,巡回放映的范围逐步扩大,连江县农村巡回放映点发展到189个。1959~1965年,大部分畲族乡村一般每月能看到1~2次电影。但地处边远的个别畲族小自然村,仍然很难安排放映电影,一些爱看电影的畲族群众要到较近的大乡村观看。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电影事业受到较大冲击,大部分影片被封存停映,放映队撤销。1970年后逐渐恢复放映。1971年1月,连江县畲族地区的丹阳公社新建电影院开业。同年10月,建立小沧电影放映队,配8.75毫米放映机,到畲村巡回放映。1972年,连江县农村放映队增加到10个、放映员41人,农村放映点扩大到403个,畲族地区每月平均放映1~2场。有些放映队还不辞劳苦,深入到偏僻的小山村放映。是年,连江县电影放映8队陈斌等放映员,背着放映机到小沧樟后各村放映,有的村只有一对夫妇,也同样放映给他们看。1974年春节期间,连江县电影放映7队深入丹阳的文朱、观音山等山区自然村演出,深受群众欢迎。到1976年底,连江县畲族地区的小沧、潘渡、丹阳、蓼沿、长龙、东湖6个公社都建有8.75毫米电影队。县电影公司为各公社电影队培训放映技术人员,放映业务接受县电影公司指导,行政上由各公社管理,公司与公社电影队用合同形式制约管理,核定放映点和收费标准,对50人以下的放映点,给予片租优惠。连江县电影公司按完成业务的情况,给予各公社电影队奖励10%~60%的管理费。
  1978年,罗源县成立霍口公社电影放映队,配备人员2名,16毫米电影放映机1部,在所辖的畲族村庄巡回放映,年放映200~240场,观众4.8~5.8万人(次)。1979年3月,连江县民政局专门建立少数民族电影队,配8.75毫米放映机,经常深入到畲族山村免费演出(至1985年停止)。1980年前后,连江县政府有关部门还以奖励或赠送形式,给丹阳、文朱等大队送8.75毫米电影放映设备,建立村电影队(院),但因环境、技术等原因,不久即因机器损坏而停演。
  80年代,长乐县浮岐村建大礼堂,村民婚丧喜庆也多放映电影。岭利畲胞可以就近观看。1982年,福湖文化站被评为福建省先进单位,省文化局奖励该站16毫米电影放映机、发电机1套。自此,以福湖文化站工作人员为主成立电影放映队,定点放映,每月10~20场,观众2000~4000人(次)。门票收入充作文化站业务费,收到以文养文的效果。1983年,罗源县民委为使偏僻村庄的畲族群众能够经常性看到电影,于同年成立了罗源县少数民族电影放映队,配备工作人员2名,8.75毫米的放映机1部,经常在全县畲族村庄巡回放映,送电影上门入户,年放映210~230场,观众4.2~5.8万人(次)。1984年小沧畲族乡的刘忠盛,在畲族地区最早兴办私营电影院,配备F1-4A单机,常流动放映于各村,服务热情。长龙乡电影院被个人承包后,曾于1987年7月被国家文化部等6个部委评为第一届农村科教电影汇演活动先进集体。蓼沿电影队1987年被福州市文化局评为农村服务贴心电影队。随着电视机的逐渐普及和录像放映点的兴起,电影市场逐渐萎缩,罗源县少数民族电影放映队先行于1987年解散。90年代,霍口畲族乡电影放映队和福湖文化站电影放映组也陆续停办。连江县畲族相对聚居的乡村电影队多数因经营性亏损而停闭,只有乡镇一级电影院时有流行影片放映。

知识出处

福州市畲族志

《福州市畲族志》

出版者: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

本志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记述了福州市畲族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上限尽量追溯到源头,下限一般到2000年。

阅读

相关人物

陈斌
相关人物
刘忠盛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福建省教育厅
相关机构
连江县电影公司
相关机构
连江县民政局
相关机构
福州市文化局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福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