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文艺演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州市畲族志》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8330
颗粒名称: 七、文艺演出
分类号: G127.57
页数: 4
页码: 264-267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州地区的畲族在历史上经历了长时间的分散居住和民族压迫,导致其文化发展相对滞后。然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畲族地区的文化活动逐渐活跃,文艺演出和民间艺术形式得到一定的发展。本文详细介绍了畲族文艺的起源、发展历程、主要形式和特点,以及在当代的传承和创新。
关键词: 福州市 畲族 文艺演出

内容

历史上,福州地区畲族聚居地村落小,较分散,未能形成畲族的文化中心集镇。加上旧社会交通阻滞,文化落后,因而民间文化活动比较单调。唱歌和盘歌是最常见、最活跃的一种形式,多数村落还有鼓吹乐,传统舞蹈多已失传,戏剧曲艺也较少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福州畲族地区未出现文艺团体,文艺人员也很少。已知的有清末至民国初,连江县丹阳镇朱山村后湾自然村畲族蓝协峰,性格活泼开朗,曾在罗源县郑厝坪闽剧戏班学艺,擅演花旦,且二胡、琵琶等乐器件件精通,艺技惊人,成为该戏班主角。后来由于军阀混战,政局动荡,百业萧条,戏班无法生存而解体回乡。畲族地区较盛行的是鼓吹乐,多从当地汉族学来,曲牌与演奏风格亦同汉族。主要乐器有唢呐、笛子、二胡、月琴,还有打击乐器大鼓、堂锣、钹板、铜铃等。多在婚丧喜庆和节日演奏,人员多系业余,临时凑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福州畲族地区为配合剿匪、反霸、土改、互助合作和欢送适龄青年参军等中心任务,开始组织一些小型文艺演出,有的还开展教唱革命歌曲活动。文化部门也不定期组织文艺队到畲族地区宣传演出。这些都为畲族地区的文艺繁荣和人才培养打下一定基础。随着政治翻身、经济发展和文化教育进步,福州地区畲族文艺活动日渐活跃。连江县、罗源县畲族人口多,文艺演出活动也多。
  (一)连江县畲族文艺演出
  1956年1月,连江县首次举办全县群众文艺观摩会演,有音乐、舞蹈等23个节目。小沧、潘渡、长龙、丹阳、蓼沿等畲族地区都有代表队参加会演,盘诗是会演的重要节目。县文化馆程崇福等以畲族民俗为背景整理编排的舞蹈《龙伞舞》和《茶歌》,得到文艺界同仁广泛好评。同年2月,《龙伞舞》被选送参加福建省群众业余文艺观摩会演,受同仁们赞誉。其脚本后被收录入《福建省民间舞蹈调查》一书。该舞蹈节目后经福建省歌舞团协助编练,并把它与霞浦县文化部门创作的以畲族婚俗为主题的《婚礼舞》融合一起,改编成《婚礼舞》,由连江县闽剧团组队编练,于1957年3月赴京参加第二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获得成功,并被拍成彩色电影歌舞片,在全国各地放映。当时连江赴京的主要演员游源锦、蒋贞信、郑时意等,受到全国人大委员长朱德和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等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
  1959~1965年,连江县先后5次举办业余文艺会演,畲族地区都曾组织代表队参加演出。1959年和1965年连江县选送9个节目参加闽侯专区文艺会演。其中县文化馆创作的以畲族生活为主题的《畲家春》和《篮球赛》小话剧,由连江闽剧团演出,受到好评。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县和农村文艺团体大多受到冲击而解体,代之而起的是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畲族地区文艺活动较为沉寂,偶而有县文艺宣传队到少数畲族地区宣传演出。1971年夏,县文艺队到潘渡高岳畲村参加抢收抢种,晚上为当地群众演出小型歌舞节目。1972年后,各公社文化站开始恢复活动,但文艺演出并不多。1973年,由邱文生、周在祥等创作的《红宝书送畲乡》小型话剧,在县业余文艺会演中获奖。1975年,由邱文生创作的《畲山春晓》歌剧,由连江闽剧团排练演出,先后参加宁德地区和福建省文艺调演。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畲族文艺逐渐繁荣。1980年1~3月,连江县文化部门选拔30名歌手举行民间音乐演唱选拔赛,小沧畲族乡业余歌手蓝礼银、蓝金花演唱的《二十四节气农事歌》获好评,选送参加福建省音乐演唱选拔赛,后又被选拔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演唱会。同年7月,连江县首次组织畲族文艺队(25人)参加宁德地区举办的畲族文艺调演,连江县演出的反映畲族民俗的舞蹈《赛跑》获表扬奖。调演期间还与闽东各县同仁互相交流畲族乡文艺创作和表演经验。1981年8月,连江县文化馆组队参加福建省第二届武夷之春音乐会,其中民歌《畲族乡人民唱新歌》获演出奖。1984年10月,为庆祝国庆35周年,连江文化部门举办大型歌舞比赛,畲族地区有小沧、潘渡、丹阳、蓼沿、长龙等组织代表队参赛。1984~1987年,省、市、县先后举办10余次文艺会演、调演、选拔赛、大奖赛等,畲族地区都选送代表参赛,使之得到锻炼和提高。1987年连江县举办农村乐队会演,小沧、潘渡、丹阳、长龙等都组织乐队和伬唱队参赛。1988年春节和元宵期间,连江东湖乡举办首届农民艺术节,前后有500多人参加活动,县文化馆派文艺人员前往协助组织。有歌咏、舞蹈、民乐等,该乡天竹村和飞石村安后的畲族对歌表演深受欢迎,在群众中反应强烈。1989年1月17~18日,连江县文化馆组织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摄影等专业人员7人采风小组,专程深入小沧畲族乡七里村和福州市晋安区日溪乡,发掘搜集畲族乡独特的婚礼风俗,并把全过程拍成《畲族婚礼》录像片留存,随时播映。县文化馆谢瑞成撰写的《畲族婚礼演变观》论文,被收入福建、浙江等五省《畲族艺术节学术文集》一书。1990年3月,县文化馆创作的畲歌对唱《四季花开》(谢瑞成词、刘心照曲)参加福州市第二届温暖榕城文艺百花奖比赛,由畲族女青年蓝华和文化馆干部余玉成演唱,获演出三等奖。同年11月,连江县应宁德地区举办的“闽东畲族艺术节”组委会邀请,组织30名畲族业余演员,前往宁德专场演出《四季花开》畲歌对唱,并有伴舞。同时还演出福建省歌舞团吕子伟和连江县文化馆陈娟创作和辅导的,以畲族乡婚俗为主题的舞蹈《畲山花轿》,深受闽东各界欢迎和好评。1991年2月,在福州市第三届温暖榕城文艺百花奖比赛时,连江县演出的舞蹈《畲山花轿》获创作一等奖、演出一等奖。同年6月,该节目参加福州市文明检查文艺专台演出和福建省音乐舞蹈节福州专场演出,均受欢迎。同年7月《畲山花轿》被选送参加华东地区第二届社会舞蹈调演,又获优秀创作奖和优秀演出奖。同年8月中旬,该节目被邀请参加“榕城月”专题文艺演出,并被福建省电视台拍成专题电视录像片,作为对台湾播放的重点片。
  1992年,连江县文化部门为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50周年,开展一系列文艺活动,邀请部分畲族文艺人员参加座谈和综艺晚会。并在县城举行大规模民俗文艺展演游行,前后共2000多人参加活动,畲族乡地区都有代表队参加。同年,县文化馆陈娟等整理和辅导的畲族民俗舞蹈《情祭》和《迎龙伞》,均获良好演出效果。《情祭》获福州市第四届温暖榕城文艺百花奖比赛创作奖和优秀演出奖;《迎龙伞》获福建省民间舞蹈集成精品展演奖旗一面。县文化馆谢瑞成撰写的《迎龙伞的由来及风格》论文入选该项学术研讨会文集。1993年后,县文化馆进一步加强对畲族乡文艺人员的培养。是年7~8月,县文化馆先后举办畲族青年文学、音乐、舞蹈、摄影等培训班和少儿美术、舞蹈等培训班。1994年2月元宵期间,县文化馆召集14个乡镇、20支乐队、250名演出人员参加会议,并举行民乐演奏踩街活动,使潘渡、丹阳等畲族地区民间乐队,在县城展现其民间音乐风采。1995年6月,福建省第三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连江县城体育场举行,为展现连江畲族人民的精神风貌和民族特色,县文化部门精心组织排练了百人畲族乡高跷队、龙伞队、畲山花轿、龙头灯队和畲族姑娘花束舞等,参加开幕式仪仗队表演,接受国家和省民委及各地参加少数民族运动会宾客的检阅,获得好评。同年8月5日,福州市第二届电信艺术节声乐比赛在连江县举行,连江业余歌手蓝华(畲族)演唱的《月亮湖》获民族唱法第一名。该歌曲以位于小沧畲族乡的连江山仔水库人工湖为题材,由县文化馆谢瑞成撰词,刘心照谱曲。同年9月28日,蓝华又在福清县举行的福州市第二届电信艺术节歌舞比赛专场中获最佳演员奖,后又在省少数民族会演中获奖。1996年后,小沧畲族乡为开辟畲族风情旅游项目,特请连江、福安等县文艺界人士交流辅导和演练畲族传统舞蹈节目。同年4月,在小沧畲族乡七里村举行历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畲族乡传统节目“三月三乌饭节”,有省、市、县各级领导及各地畲汉文艺界人士和群众1000多人参加。节日期间举行畲族乡传统的《川担舞》、《竹竿舞》、《丰收舞》、《婚礼舞》等舞蹈表演,进行畲歌盘歌、畲族婚俗仪式、武术等表演,尽情展示畲族的民情风俗和传统文化,深受各界欢迎。此后,小沧畲乡风情游成为福州各地干部群众的一个旅游热点,年接待游客3~5万人(次)。小沧畲族的传统民族文艺演出亦日臻娴熟,培育了一批畲族乡文艺人才。2001年后,连江山仔水库的淡水成为福州市区的第二水源,小沧作为水源保护的重点,畲族风情旅游项目不得不割爱取消,作为旅游配套的民族传统文艺经常性演出随之停止,只在重点节庆活动时演出。
  (二)罗源县文艺演出
  60年代起,罗源县部分畲族乡村小学多组织学生文艺宣传队(或称演出队),开展节目演出,参加全县文娱汇报演出。
  1972年,畲族乡聚居的霍口公社成立以教师为主体的业余文艺演出队,排练歌舞节目,在各大队巡回演出,同时参加罗源县农村文艺会演。同年,霍口公社福湖小学成立以学生为主的演出队,排练畲族歌舞赴县参加小学生文艺会演。1975年,霍口公社文艺演出队再次参加罗源县民兵文艺会演,该社文艺队编排反映畲山女赤脚医生全心全意为畲族群众治病的小歌剧《畲山雪莲》。1976年12月,霍口公社福湖文化站以福湖村回乡知识青年为主,成立文艺演出队,自编自导有畲族《打枪担》、《喜丰收》等舞蹈及小品、小歌剧等节目,除在霍口公社巡回演出外,还赴福州市郊区的日溪、连江县小沧、宁德飞鸾以及罗源松山、白塔、西兰、飞竹、起步、洪洋等公社的畲族大队为畲族群众演出。至1977年,共演出40余场,观众3万余人,受到好评。后因人员变动而解散。
  1995年5月19日,中国音乐研究院与台湾群视有限公司合拍《中华乐舞》,畲族专集摄制组一行19人到罗源县,次日在福湖村成功拍摄了《竹排搭歌》、《找猪草》、《编草笠》、《入宅歌》等精彩片断。1997年7月9日,罗源县选送的畲族舞蹈节目《哭嫁》获福建省第二届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二等奖。1999年,霍口畲族乡开辟福州岱江畲族风情漂旅游项目,霍口畲族乡以福湖村知识青年为主,成立畲家山庄文艺演出队,编排《畲山放歌》和《打枪担》、《丰收》、《幸福》、《婚礼》、《迎亲》、《凤尾彩带》等歌舞节目为游客演出。至2000年,全队拥有演职人员20人,演出队实行经济自负盈亏制。

知识出处

福州市畲族志

《福州市畲族志》

出版者: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

本志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记述了福州市畲族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上限尽量追溯到源头,下限一般到2000年。

阅读

相关人物

潘渡
相关人物
程崇福
相关人物
蒋贞信
相关人物
郑时意
相关人物
毛泽东
相关人物
邱文生
相关人物
周在祥
相关人物
谢瑞成
相关人物
余玉成
相关人物
吕子伟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连江县文化馆
相关机构
福建省电视台
相关机构
畲族乡村小学
相关机构
中国音乐研究院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福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