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成人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州市畲族志》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8312
颗粒名称: 七、成人教育
分类号: G729.2
页数: 3
页码: 238-240
摘要: 本文介绍了罗源县和连江县的畲族成人教育在历史上都有不同的发展阶段。罗源县的成人教育经历了扫盲教育、业余教育等阶段,而连江县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始重视畲族农民的扫盲教育。两县的成人教育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提高了畲族群众的文化素质和实用技能。
关键词: 罗源县 连江县 畲族 成人教育

内容

(一)罗源县畲族成人教育
  1、脱盲教育
  1951年,罗源县开始在畲族乡村推广冬学经验。即在冬闲夜晚组织基层干部、青年积极分子学文化、学政治,聘请当地小学教员和当地知识青年为冬学教员。是年冬,霍口、后洋等村创办冬学3班,学员90人。后洋村25个基层干部和青年积极分子全部参加冬学学习。
  1952年2月,冬学班改为常年性农民业余学校——民校。学员按程度分班,初小班以识字为主,高小班侧重阅读教学,兼学珠算四则。高、初小班皆开设唱歌、时事政治课,按考试成绩决定升留级,民校教学工作为由当地小学管理,聘请知识青年或小学教员为民师。是年创办民校的有八井、西兰、许洋、福湖、山垄湾、王廷洋、南洋、黄家湾、肖祥等25余村,16所,29个教学班,学员580人。同年11月,起步和城关区所属的畲族村民还参加速成识字班学习。速成班从学习注音字母入手,以音节带同音字,集中突击认读生字,分散认写生词,结合阅读教学巩固提高识字成果。学习时间4个月,每周6个晚上,每晚3个课时。1953年,速成识字班停办,学员并入民校。至1957年,畲族村有民校33所,64个教学班,学员3500多名。民校除扫除畲族村民文盲,提高文化程度外,还培养了一些基层干部。霍口村蓝廷枝,民校毕业后担任初级农业合作社会计;西兰村民校先后毕业12人,有9人担任记工员、保管员、会计员和统计员,1人被县人民银行录用为正式职员,1人担任本村民校教师。
  1958年“大跃进”期间,中共罗源县委统一部署扫除文盲工作,提出“奋战3个月,实现脱盲县”的口号,开展扫盲运动的大宣传、大发动。畲族乡村先后办青年、妇女、干部学习班,庭院扫盲小组,建立田头识字牌、拦路识字岗。八井大队(含竹里、横埭)共有扫盲对象295人,但实际参加扫盲的达318人。出现姑教嫂、子教父、孙子教祖父和“九老”同学、三代同学、夫妻同学等场面。是年底,全县各畲族村参加扫盲的6000多人。其间,虽受“浮夸风”影响,成绩中含有“水份”,但突击扫盲收到一定成果是应当肯定的。
  1959年,转变突击教育为经常性扫盲,并于同年整顿民校,八井村有固定民师、校址、92个青壮年全部入学,因群众学习情绪高、领导重视,被县列为“四季常青铁民校”。其余村为一般民校,有60个班,4500人。1961~1962年,乡民校停办,扫盲工作中断,1963年后逐渐恢复,至1965年,全县畲族村设扫盲班45班,学员2200名。1966年初,还办“农技班”、“毛泽东著作学习班”。1966年下半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扫盲工作停止。1974~1976年推广“小靳庄经验”,在部分大、小队办“政治夜校”。
  1979年后,开展以扫除青壮年文盲为主的扫盲工作。实行“三教”(普通教育、幼儿教育、农民业余教育)一起抓,采取“一堵”(普及初等教育杜绝新文盲产生),“二扫”(扫除青壮年文盲),“三提高”(举办初中班、高小班、专业班)等办法,提高畲族群众文化素质。到1987年6月,经福州市政府验收,30个村基本实现无文盲村,占全县34个畲族村的88.24%,有5973名青壮年脱盲。1991年后,把基本扫除畲族青壮年文盲与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简称“两基”教育)一手抓,创办巩固班、提高班。1995年12月,非文盲率达98.13%。2000年4月,经福州市“两基”跟踪检查组验收,主要指标达到国家和省定的标准。
  2、业余教育
  1951年,罗源县开始抓业余扫盲,组织畲族居民进入各类业余学校、培训班学习文化知识,至1957年,在各类业余学校培训班、轮训班学习的畲族干部、职工有60多人,1965年为40多人。1979年罗源县设广播电视大学工作站,1985年中共罗源县委党校开办基层党政干部《政治经济学》进修班,1986年县委党校开办党政干部管理中青班,以及县高等专业自学考试的开设,为畲族干部、职工等提供学习深造机会,据调查,参加以上各类班、校学习的有18人。1987年,畲族乡村在基本实现扫除文盲的基础上开始创办农民文化技术学校,进行食用菌栽培、柑桔管理、淡水养鱼等实用技术培训,到2000年,累计受训1000余人。
  (二)连江县畲族成人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连江县畲族劳动人民难得温饱,没有条件求学。畲族农民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文盲充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畲族农民的扫盲教育成为连江县各级党政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对畲族农民教育主要是结合农村中心工作,以扫除文盲为主,进行政治和文化学习。1951年,贯彻教育部《关于开展冬学工作的指示》,各个畲族聚居混居乡都办起冬学和常年民校,许多畲民用“速成识字法”突击识字。1955年,在农业合作化高潮中,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民业余文化教育的决定》,各畲族聚居混居乡办起农民夜校,许多农民在脱盲的基础上转入业余高小班学习,90%以上青壮年扫除了文盲,呈现“白天千军万马闹生产,夜晚千家万户学文化”的新气象。
  1971年,畲族聚居混居乡村农民夜校的“学习班”为“政治夜校”所取代,组织农民群众学习《毛主席语录》、“老三篇”,文盲回升到1958年初的状况。
  1978年,贯彻国务院《关于扫除文盲的指示》,畲族乡村整顿成人教育,扫盲专干分片包干,以点带面,开展农民扫盲教育工作。1979年度,东湖、蓼沿、潘渡3个畲族聚居混居公社实现了基本无文盲公社。翌年,长龙、小沧2个畲族聚居混居公社实现了基本无文盲公社。1981年,安凯、蓼沿2个畲族混居学区被评为宁德地区工农业余教育先进单位。1987年,连江县畲族聚居混居乡非文盲率达90%以上,经福州市人民政府验收,确认连江县已实现基本无文盲县。1988年,在东湖等畲族聚居混居乡办起文化技术学校。
  1990年,在国际扫盲年中,蓼沿等畲族聚居混居乡不失时机地普遍开展宣传国务院《扫除文盲工作条例》的活动,把扫盲任务落实到村,宣传教育落实到人。当年12月,蓼沿学区被评为福州市农村成人教育先进集体。小沧畲族乡把国际扫盲年活动办到畲族住家院落里,《福州晚报》刊登了小沧畲族乡乡长蓝钦明在扫盲班讲课的照片和活动的报导。至2000年,小沧乡成立成人教育专门机构——小沧畲族乡文化技术学校校务委员会。校长由乡人民政府乡长兼任,专职副校长由成人教育专职干部担任,委员中有学区校长、各村村委主任(即各村文技校校长)及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等。下设办公室,由专干兼任办公室主任。办学坚持实用、实效,主要是配合有关部门办短训班,如农村实用种养技术讲座、党员培训班、安全生产教育、婚育知识讲座等。每年青壮年受训率达30%左右。
  (三)长乐市畲族成人教育
  长乐市岭利畲族自然村办有农民夜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小学教师兼任夜校扫盲班教师,村民普及初小教育。2000年,常住本村6岁以上人口90人。其中:大学0,高中2,初中11,小学私塾77,在园幼儿6。另有大学2人,高中3人,初中13人,他们户口关系在岭利,但人不常住在村里。

知识出处

福州市畲族志

《福州市畲族志》

出版者: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

本志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记述了福州市畲族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上限尽量追溯到源头,下限一般到2000年。

阅读

相关地名

罗源县
相关地名
连江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