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图书馆
宁德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德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五、普通中学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州市畲族志》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8310
颗粒名称:
五、普通中学教育
分类号:
G639.2
页数:
9
页码:
228-236
摘要:
本文介绍了罗源县畲族中学教育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教育投入的增加,畲族中学的数量和规模逐渐扩大,教学质量和入学率得到显著提高。
关键词:
福州畲族
教育发展
中学教育
内容
(一)罗源县畲族普通中学教育
民国31年(1942年)2月,罗源县立初级中学成立后,始有畲族初中学生,但为数很少。至民国38年6月,全县只有2名初中肆业生,1名初中毕业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畲族聚居乡村开始兴办小学,畲族子女上中学的人数逐渐增加。1951年就读于罗源中学(原罗源县立初级中学,罗源中学,1958年更称罗源县第一中学)2人,1957年在罗源一中就读的初中学生3人。1958年,福安民族中学(今宁德市民族中学)开始向罗源招收少数民族初中学生,当年进入罗源一中、罗源二中和福安民族中学的学生10人。1965年就读于罗源一中、福安民族中学的初中生5名,高中生1名。1966年下半年至1968年,由于受“文化大革命”影响,各中学停课未招生。1969年后,上级提出“读初中不出大队,读高中不出公社”,不少社队陆续新办初级中学和初中班。至1977年,有罗源一中、罗源二中和洪洋、中房、霍口、飞竹、西兰、白塔、松山、碧里、鉴江等11所完全中学,城关、外洋两所初级中学,以及护国、长治、兰田、杭山、港头、石塘、大目、深坑、黎明(今满盾)、松洋、凤坂、应德、破石、院前、丰余、斌溪、香岭、西峰、罗汉洋、大获、小获、北山、渡头、迹头、碧里、西洋、濂澳、东宅等28所小学附设初中班,方便畲族高小毕业生进入初、高中继续学习。当年秋,在以上各校和宁德地区民族中学学习的初中生90名,高中生7名。1981年,随着全县中学布局的调整,畲族高中学生主要就读罗源一中、罗源二中、飞竹中学、松山中学及宁德地区民族中学,初中学生就读于城关、洪洋、中房、白塔、西洋、霍口、外洋、碧里、鉴江等初级中学和护国、东宅、香岭等3个初中班,在校学生数113人,其中高中5人。1983年,罗源县划归福州市,宁德地区民族中学开始限制招收罗源县畲族初中和高中学生,至1987年停招后,罗源县畲族初、高中生皆就读于县内各中学,是年在校的畲族初高中生264名。同年秋,为方便梨坪、谷洋里、灵峰等畲族自然村的学生入学,在中房乡下湖村新办下湖初中班。1989年,在罗源县职业中学开设民族班,招收畲族学生62名。1990年6月,经福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在罗源县筹办福州市民族中学。1992年正式招收初中班学生112名。1996年,全县在校畲族高、初中学生增至311名。入学率59.38%。2000年,罗源县有专设民族中学1所,非专设中学9所,在校高、初中畲族学生828人,初中普及率30%。
附:福州民族中学简介
福州民族中学坐落于罗源县西郊笔架山麓,前迎金钟晴岚,左挹罗源湾东海碧波,校内黉舍巍峨,绿树扶疏,环境优雅宜人。学校占地51亩,建筑面积11832平方米,有教学楼、科技楼、宿舍楼、食堂各1幢。
学校创办于1992年金秋,时有教师19人,其中畲族教师1人,招收3个班学生计112人,其中畲族学生19人。原省委书记陈光毅题写了“福建省福州民族中学”校名。时定为“市县共管,以县为主”的隶属管理关系。建校以来,共招收少数民族生752人(主要来自罗源、连江、福州晋安区畲族学生),初中六届共毕业畲族生370人,升入重点中学、中专等高一级学校的达165人,占畲族毕业生总数的46.5%;2000年首届高中毕业生85人参加高考,上线者达40人,被录取入高校的达25人,其中畲族生7人,占少数民族毕业生11人的63.6%;2001年初中毕业生301人参加中考,其中畲族学生67人,被重点中学、中专等学校录取的达53人,占少数民族生79%。2001年第二届高中毕业生83人,上线者达41人,少数民族生10人,被录取6人,占少数民族毕业生的60%。办学以来,该校坚持了两年一届的科艺节(举办科普讲座、知识竞赛、小制作、小论文、小实验、学生自编自演歌舞、小品等节目,让学生展现才华和风采),体育运动会(跑、跳、投、球类、体操等各项竞技比赛,让学生增强体质)。每年暑假都举办夏令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及具有民族特色的“畲族风情采风”,带领学生深入畲乡村寨,了解畲族史、风俗习惯及畲家情等,让学生陶冶情操,增长才干。
2000年,学校办学规模为初中20班,高中18班,现有教师144人,其中畲族教师8人,回族教师1人,土家族教师2人。在校学生1812人,其中畲族生342人。1998年“两基”验收后,教学设备、教具、仪器等基本配齐,开始使用计算机等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2000年有电脑124台)。
2000年,学校为适应教学规模的扩大,再建一幢3030平方米的教学楼,再征地23.6亩建400米田径场。历任校长为:游文良(1992~1995年)、谢培坤(1995~1999年)、叶建斌(1999~2002年)。办学十年来,每年都有20余位教师被评为市、县、校的各类先进工作者(其中大部分为共产党员),有的评为市级先进教育工作者、教坛新秀、优秀班主任;有的评为县十佳教师、县先进教育工作者、优秀班主任;有的评为校优秀共产党员、青年骨干教师。参加省、市、县各类竞赛和学科比武,有的获得省级一等奖,有的获得市、县级一、二、三等奖。学校先后荣膺“市文明学校”、“市先进教工之家”,连续三年被评为“福州市初中巩固率先进学校”,并被评为“市德育先进单位”、市“军警民共建先进单位”,四次评上“福州市暑期工作先进单位”,“市体育先进单位”、“市普法教育先进单位”、“市卫生工作先进单位”、“县双拥先进单位”、县“党建工作先进单位”和“五好党支部”。
办学十年来,学校一直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关怀。省、市领导多次来校视察,1997年1月,国务院李岚清副总理莅临学校视察,给全校师生以巨大的鼓舞和鞭策。
罗源县霍口中学简介
霍口中学创办于1969年,是一所初级中学,建校之初位于霍口村4号,只有一座教学楼,一座师生食堂,办学条件十分简陋。1993年迁至现址,办学规模得以扩大,为福州市仅有的两个民族乡中学之一。
2001~2002学年,学校有教职工50人,其中少数民族教师3人,专任教师43人,中学一级教师3人。学校占地面积18956平方米,生均20平方米。建筑面积5309平方米,生均5.6平方米。全校18个教学班(含东宅4个分班),其中畲族学生171人(占18%)。大抓“两基”工作以来,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县、乡政府及省、市有关部门先后投资150万元,新建了综合楼、学生宿舍楼、厕所,填方建造了运动场,配备了理化实验室、仪器室、电脑室、图书馆、阅览室,图书馆藏书12070册,生均16册,为省级规范馆,为学校创造了较好的教育教学工作条件。学校创办30年,共培养初、高中毕业生3600多人。其中升上各类大中专而毕业的1010人(畲族80人);任部队连级以上干部10人;地方副科级以上干部17人;为乡村输送了一批党政基层干部和经济能人。他们的兢兢业业,开拓进取,为畲乡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发挥了作用。
学校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贯彻落实“一纲三法”,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建成文明窗口学校为目标,各项工作蓬勃发展。
学校先后荣获:1997年县先进团支部;1999年教学单项改革实验先进单位;1999年度县教学常规管理评比一等奖;语文教研组获1998~1999年县先进教研组;校工会被评为先进教工之家;校图书馆于2001年4月份顺利通过省级规范图书馆验收;在县第三届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中荣获初中乙组团体第四名;校刊《岱江风》、一年一度的艺术节文节娱演及生物标本制作成为学校一大特色;校开展“张思中英语教学法”教改活动成果显著,影响颇大,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二)连江县畲族普通中学教育
1960年秋,连江县在潘渡乡开办附设初中班,这是连江县在畲族聚居混居乡开办的第一个初中班。1962年停办,1970年复办。
1971年,连江县在畲族聚居混居的东湖、长龙、蓼沿3个乡开办东湖中学、长龙中学、蓼沿中学。
1974年8月,连江县在小沧畲族乡办起初中班,聘请5名上山下乡知青为代课教师。1979年,因知青返城停办。后又复办。1983年,小沧学区有2班初中班,在校学生36人。2000年,小沧中学在校学生127人,学校占地面积1367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737平方米。其中,普通教室1270平方米,行政办公室、教师办公室300平方米,学生宿舍583平方米,教工宿舍584平方米。
据连江县教育局统计,2000年9月,全县中学在校畲族中学生660人,畲族教师24人,其中专任教师18人。
附:潘渡中学简介
连江县潘渡中学建于潘渡村,乡政府所在地,东阳18公里,西距省会34公里。潘渡乡的高岳、塘坂、溪利、东岸、南山村等地散居着富、蓝两姓的少数民族。该校自1960年建校至今,已有42年的校史。现有14个教学班,534位学生,其中畲族学生48人。教职工49人,其中,高级教师1人,中级教师17人(畲族教师2人)。校园面积27亩,校舍面积5413平方米,教学仪器设施达到2类标准,教学、生活配套设施已具规模。
1960年,潘渡创办潘渡中心小学附设初中班,校址设在潘渡村三洋圾一家民房,至1962年共招生两届各两班,计200多人。1962年撤并入连江第三中学。1965年又办潘渡农业中学,校址寻建于贵安村,随后搬迁到仁山村廷溪洋。1969年秋更名为“五七中学”,移址到坡西村。1970年,在现校址办起了潘渡中学,“五七中学”及各村初中班撤并入该校。1977~1980年创办高中,有两届4个高中毕业班。
1988年起,学校逐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1989年中考成绩打了翻身仗,物理、语文、政治学科平均分分别居全县第一、二、三名,此后至2000年,一直保持在全县中上水平。1995年中考六科平均分均在全县六名之内,中专和重点中学录取率为县第二名。1998年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中考成绩综合比率位居全县同类学校第二名,同时学校学额巩固率受到市教委的表彰。在向素质教育转轨中,1993年与全国明星企业之一的贵安养鳗场及其他五家养鳗场联姻,创办了养鳗专业班,为当地的经济建设输送初级专业技术人才。1998年与福州温泉高尔夫球场联办杆弟培训班,计38人,大多数留在球场工作。
1990年秋,在市民委的大力支持下,创办了潘渡中学少数民族班,招生21人,1991年招生20人,后因种种原因而停办。
2000年,全校学生876人,其中畲族学生106人。2001年全校学生707人,其中畲族学生82人。教职员工中,2位畲族教师均被评为市级先进工作者,其他教师也多人次受到县级以上表彰。据统计,至2000年,由该校历届初中毕业的畲族学生中有32人获得大专以上学历。
连江华侨中学寄宿制畲族初中班简介
连江县1.4万左右畲族同胞,大多居住偏僻山区,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生活贫困,子女就学困难。为了落实党和国家民族政策,提高少数民族文化素质,加快连江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经连江县政府同意、县教育局批准,2001年9月,连江华侨中学创办了连江县首届“寄宿制少数民族初中班”(也是福州市惟一一所完全中学办少数民族班),招生60人。2000年9月,连江侨中又招收两班(初一、高一各一班,),现在校畲族学生共170人。为了办好少数民族班,连江侨中积极筹备,做了大量工作。学校投入资金100万元扩建教室、宿舍,增添床架、课桌等设施;挑选初、高中骨干教师担任少数民族班教学,利用周六及晚自修时间为畲族学生义务培优辅差;派专人寄宿管理,生活方面对他们给予特殊照顾。为了让少数民族学生在校能专心学习,在校内外开展一系列捐款助学的“春风行动”,各级领导、社会各界人士募捐支持连江侨中创办少数民族班,设立“畲族学生奖学助学基金”;学校还联系一批有识之士“一帮一”结对子扶持资助部分特困生,为培养少数民族人才不懈努力。
连江华侨中学在加强学校管理,扎实推行素质教育同时,积极开展“聚侨心、引侨资”工作,促进办好初、高中特色民族班,实现办学主体多元化,加快学校硬件建设,争取早日成为省三级达标学校。
福建省连江第三中学创办于1958年,1970年始办高中部。
连江三中重视对畲族学生的管理,学校专门成立畲族寄宿学生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指导畲族学生学习、生活。由于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生的住宿条件受到限制,1999年以来,省民族和宗教事务厅,市、县民族和宗教事务局分别拨款给学校,为畲族学生添置生活用品,改善住宿条件。学校也格外照顾畲族学生,安排畲族学生优先入住学生公寓。根据偏僻山区的畲族学生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的情况,学校每年都积极开展“希望工程”活动,资助畲族学生完成九年义务教育,还按有关规定减免畲族特困学生的学费,及时发放助学金和奖学金,鼓励畲族学生学习。
(三)福清市畲村普通中学教育
福清市畲族村没有中学设置,畲民读中学要到乡镇寄宿。钟厝村的中学生到三山中学或华南初级中学就读。棋山村、圳边村的中学生到宏路中学就读。东山村的中学生到东张中学就读。东升村的中学生到良镇中学就读。
福清市华南初级中学 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由教育部门主办,不是独立设置的少数民族中学,创办于1989年。畲族生和汉族生混合编班。2000年在校生数1542人,教职工75人,其中,畲族学生106人,教师7人。2001年在校生数1697人,教职工73人,其中畲族学生135人,教师7人。2000年、2001年在校畲族学生毕业率均为100%,2000年升入高一级学校的有7人,2001年升入高一级学校的有9人,其余离校后均回乡村。
福清市良镇中学有少量畲族学生。2000年,在校畲族学生8人,其中初中一年级5人,初中二年级2人,初中三年级1人,在校畲族教师1人。
福清东张中学 1959年建校以来,每届均有少量畲族学生。2000年,初中入学2人,高中入学4人。2001年,高中入学8人。2002年,初中入学1人,高中入学5人。
福清三山中学 2000年,在校畲族高中学生3人,教师1人。2001年,在校畲族高中学生6人,教师2人。2002年,在校畲族高中学生11人,教师2人。无畲族初中学生。
(四)永泰县畲村普通中学教育
永泰县畲族村没有普通中学设置,畲家子女到乡镇政府所在地读中学。
永泰县红星中学
自1975年创办以来,每学年均有畲族在校学生20多名。2000年畲族在校初一学生8人、初二学生6人、初三学生6人。在2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为畲族同胞培养了大批优秀毕业生。其中,78届高中毕业的雷志清,现任于福建省国税局处长;81届初中毕业的雷志赛,85届初中毕业的雷世潘,均考取中南民族学院,雷志赛现任永泰县委党校高级讲师,雷世潘现任福州洗衣机总厂助理工程师,77届高中毕业的雷立传,现任永泰十建公司会计员,82届初中毕业的雷志波,现任永泰十建公司预算员。同时,还有一大批优秀的初、高中毕业生活跃于经济、建筑行业,创下不少业绩。
永泰县富泉乡初级中学 2000年,在校畲族初中学生25人,其中男16人、女9人。
永泰县城峰中学2002年秋,在校畲族初中学生29人。其中:初一8人,初二11人,初三10人。2002年夏,初中毕业19人。
永泰县赤锡中学 自1992年独立办校以来,每学年均有畲族在校生10多人。2003年畲族在校初一学生2人、初二学生5人、初三学生4人,在校畲族教师雷广森一人,担任学校副校长。
据1978年5月27日永泰县民政局统计,全县畲族在校初中学生118人,其中:富泉乡53人、赤锡乡14人、红星乡6人、嵩口乡2人、清凉镇8人、葛岭乡2人、白云乡12人、同安镇6人、大洋镇3人、岭路乡12人;在校高中学生52人,其中,富泉乡23人、赤锡乡13人、红星乡3人、嵩口乡1人、清凉镇1人、白云乡3人、同安镇3人、岭路乡5人。
据永泰县民政局1980年11月13日统计,全县畲族在校初中学生137人,高中学生50人。
据永泰县民政局2000年统计,历年畲族行政村高中学生毕业后,录取入专科学校的合计37人,其中,力生村6人、芋坑村5人、芭蕉村2人、协星村3人、转头山村2人、荷溪村16人、雁门村1人、青峰村2人;录取入本科学校的合计22人,其中,芋坑村6人、协星村6人、转头山村1人、荷溪村4人、雁门村5人。
(五)晋安区畲族普通中学教育
晋安区5个畲族村都没有中学,学生到宦溪中学、北峰中学念初中。
宦溪中学1996年,有畲族学生12人,其中,初一3人,初二5人,初三4人。1997年,有12人,其中,初一2人,初二5人,初三5人。1998年,有21人,其中,初一14人,初二3人,初三4人。1999年,有26人,其中,初一11人,初二13人,初三2人。2000年,有26人,其中,初一3人,初二11人,初三12人。
北峰中学在校畲族学生,1993~1994学年,初一10人,初二13人,初三13人;1994~1995学年,初一16人,初二10人,初三13人;1995~1996学年,初一14人,初二16人,初三10人;1996~1997学年,初一20人,初二14人,初三16人;1997~1998学年,初一27人,初二20人,初三14人;1998~1999学年,初一23人,初二27人,初三20人;1999~2000学年,初一24人,初二23人,初三27人;2000~2001学年,初一33人,初二24人,初三23人。
(六)闽清县畲族普通中学教育
闽清县蓝厝、洋中两个畲族自然村都没有中学,念初中要去乡中学。2000~2001学年,蓝厝村就学于省璜中学初中一年级的有3人,初中二年级1人,没有高中生;洋中村在池园三中的初中生有8人,高中生(含中专)5人,大专生1人。
知识出处
《福州市畲族志》
出版者: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
本志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记述了福州市畲族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上限尽量追溯到源头,下限一般到2000年。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