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私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州市畲族志》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8307
颗粒名称: 二、私塾
分类号: G527.57
页数: 5
页码: 199-203
摘要: 本文介绍了私塾在福州地区畲族村的教育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在清末和民国时期。畲族村民通过设立私塾,提高了文化水平,培养了人才。然而,随着时代变迁,私塾逐渐被取代,现代教育的普及成为畲族村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 福州畲族 私塾 教育发展

内容

(一)罗源县畲族私塾
  清乾隆年间,罗源县境的畲族居民在经历长期频繁迁徙后,逐步定居,少数居民开始独户或联户延师设塾。嘉庆年间(1796~1820年),福湖、塔里等村设私塾3所,在塾生童8人。此后,畲族乡村的私塾逐渐发展。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设塾的乡村除原福湖、塔里外,还有八井、许洋、肖洋、竹里、大坪、廷洋坂,塾馆增至11所,生童20人。其中塔里蓝礼铨、蓝礼钊经县学童试、乡试后先后于同治七年(1868年)和同治八年(1869年)进入府学深造(称贡生或恩贡)。清光绪至宣统年间(1875~1911年),设私塾19所,在塾生童32人。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塔里村蓝智凯,光绪三十一年福湖村雷钦矢、雷溥荣,宣统元年(1909年)福湖村雷溥恩等经童试乡试及格,进入府学。
  民国18年(1929年),设私塾的有岗尾、西山、福湖、溪前、堡岗、东园里、梨坑、
  卓贤垅、王廷洋、王洋、塔里、大坪、许洋、石壁下、西浿、长石、官村、伡溪、南洋、七步、八井、竹里、上土港、前房、田中、黄家湾、廷洋坂等28村。因经济困难,塾馆皆按村设置,联户延师,在塾生童72人,塾师28人。
  私塾塾馆多设在私人大厅,个别设在祠堂或宫庙,课桌椅、课本及学习用具由生童自备。塾馆于每年农历正月元宵后开馆,十一月冬至前后散馆,农历七月初至中旬末休假半个月。教学内容以识字为主,一般先学《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五言杂字》,进而教读《声律启蒙》、《古文观止》、《四书》、《五经》等。个别塾师根据生童家长的要求亦教学珠算。教学方法采用分别教授,生童先跟读、后背诵和学写,经过一段时间后再行串讲,无固定修业年限。清同治前塾师多由汉族人担任,同治年间起,随畲族受教育的人增加,塾师多由畲族人担任。塾师束修(即工资)由生童负担,以稻折价,数额由生童家长与塾师面议。联户延师的每位生童一般应负担束修100~150公斤稻谷。塾师饭食视设塾形式而定,独家延师的由设塾户包干,联户延师的实行配饭制(即轮流)。
  民国18年至35年,罗源县畲族居民就读于私塾者共420人(包括送外地私塾就读),其中大多数只读《三字经》、《百家姓》、《五言杂字》而止。民国35年(1946年),罗源县政府教育科下令改私塾为私立小学,并规定在私立小学3公里范围内设私塾者一律取缔。此后,私塾皆解散。
  (二)连江县畲族私塾
  连江县畲族乡村私塾,未见记载。据2002~2003年,福州市和连江县地方志委员会组织畲族志编辑人员到小沧畲族乡和5个畲族聚居乡村了解:小沧畲族乡刘厝里自然村于民国30年(1941年)夏,由村民刘宝光牵头去罗源请师办起小沧乡第一所私塾。先后有79名年龄不一的学生(无女生)。教师的报酬由学生出钱出米,平均分摊。课程有《三字经》、《中庸》、《论语》、《千家诗》、《五言杂字》等。当时,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十六、七岁在校学生可以免抽壮丁,因此岁数大些的新生人数急剧上升。后来在校学生也要被抓壮丁,就读的又停学了,四处逃避。1947年私塾停办。在刘厝里私塾开办的第二年,1942年,小沧畲族乡的大岗、七里畲族自然村联合开办私塾,学生12人。同期,在其他一些畲族聚居、混居乡村也办起私塾。
  (三)福清市畲族私塾
  福清市棋山、钟厝、圳边、东山、东升5个畲族行政村,曾办有4所私塾:
  棋山村私塾清末民国初创设。民国19~30年(1930~1941年),设在棋山钟氏祠堂内,称棋盘山私塾斋,约有学生30多人。其中畲族学生20多人,还有周边村庄来的学生。塾师有畲族的钟友生、钟孝辉,大埔村的王道幸等7人轮流教学。设两个班,教学《三字经》、《孝经》、《五言杂字》、《中庸》、《千字文》、《论语》、《大学》。畲族学生有钟厚清、钟忠义、钟忠标、钟忠泉、钟孝仁、钟存花、钟忠铃、钟忠夫、钟忠增、钟忠仁、钟忠满、钟忠富、钟忠灯、钟忠高、钟忠杨、钟忠志、钟忠来、钟存德、钟存筹等。民国30年,日本侵略军侵入福清,停办。民国35~38年,在村民钟水金家大厅又办起私塾斋,学生20多人,塾师3人,每生交稻谷20斤,1950年停办。
  钟厝村私塾 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村民钟守雄创办家庭私塾,学生为守雄之子、侄4人,教师1人。民国15年(1926年),钟贵科倡办村书院,聘何诸良为师,学生近20人,办学资金来自倡办人捐助和学生交纳学金。
  东山村私塾 民国37年开办,校址沙留境,学生15人,其中畲族4人(蓝文化、蓝文发、蓝水明、蓝来旺)。教师1人(永泰人)。学生缴交谷子作为教师工资。
  圳边村私塾 民国初(1928年)前后由钟孝海创办,设在浚边“养生堂”,称浚边私塾斋,学生20多人,由钟孝海担任塾师,学生以稻谷交费。办学期间曾间断数次,于1950年停办。
  (四)永泰县畲族私塾
  永泰县12个畲族行政村,30年代开始,先后办有私塾9所。
  荷溪村私塾 30年代,村民雷捷声(医生,无固定职业)在自家办私塾,学生10多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聘请梧桐镇附近浦埕的一位教师,1955年停办。学生去赤锡小学读书。
  芭蕉村私塾 30年代,村民雷红黁、雷鸣春任教师,办私塾。学生10多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学生去瑞应村小学读书。
  瑞应村私塾 30年代,汉人董大耳任教师,在一雷姓家办私塾。50年代停办。
  雁门村私塾 30年代,雷家敏任教师,在本村公众空房办私塾。50年代停办。
  力生六角坑私塾 民国31年(1942年)3月,开设私塾,学生10人,自己出资聘请1名老师,50年代停办。
  协星村私塾 30~40年代设私塾,教师1人,学生10余人,经费由学生分摊。有的读1~2年就休学,少数有钱的读3~5年。1950年停办,学生转协星小学读书。
  高峰村包有洋私塾 40年代设私塾,学生5~6人。1955年停办,学生进包有洋小学读书。
  芋坑村私塾 1950年设私塾,蓝家华任教师,学生10人左右,1958年停办,学生转芋坑小学读书。
  山田村私塾 民国28年(1939年)起至40年代创办私塾,学生13人左右。
  (五)晋安区畲族私塾
  民国时期,晋安区畲族有3所私塾。
  党洋村私塾 30~40年代,日溪乡党洋村雷国严创办私塾在自己家中,学生10多人,直到1949年停办。
  中寮村私塾 约民国34年(1945年)寿山乡中寮村开始办私塾,办在雷伙春家,学生3~4人,1949年停办。
  黄土岗村私塾 民国26~37年(1937~1948年),宦溪乡黄土岗村办私塾2个班,教师3人,学生20人左右。
  (六)闽侯县畲族私塾
  闽侯县设有畲族行政村,在9个畲族自然村中,大湖乡六锦村官山自然村曾设有私塾。
  官山私塾 1948年创办,塾师雷元水,学生15人。50年代初停办。
  (七)闽清县畲族私塾
  闽清县没有畲旅行政村,有2个畲族自然村,省璜镇佳垄行政村的蓝厝畲族自然村和池园镇仁周行政村的洋中畲族自然村。这两个自然村都没有办过私塾。民国时期,蓝厝自然村村民蓝义畴、蓝右明2人曾到邻村福长(属永泰县霞拔乡)念过私塾2年;洋中自然村所在的仁周行政村办有私塾,钟氏村民每年有3~4人在仁周私塾读书。
  (八)长乐市畲族私塾
  长乐市没有畲族行政村,只有1个畲族自然村。猴屿浮岐村岭利(岭寺)畲族自然村有私塾1所。
  岭利庄私塾 民国时期创办。岭利庄没有公众学田,由塾师来村设塾或由村中父老联合延聘,学生交谷子供塾师生活。所用教材:《三字经》、《千字文》、《千家诗》、《四书》、《五言杂字》、《幼学琼林》,乃至《左传》、《诗经》、《声律启蒙》。根据学生家长的要求,也开珠算课。

知识出处

福州市畲族志

《福州市畲族志》

出版者: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

本志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记述了福州市畲族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上限尽量追溯到源头,下限一般到2000年。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