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州市畲族志》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8306
颗粒名称: 一、概况
分类号: G527.57
页数: 4
页码: 196-199
摘要: 本文概述了福州地区畲族村教育的发展历程,从清代的私塾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统一领导,再到改革开放后的普及小学教育,以及90年代初中等教育的增加。然而,近年来由于集中办学政策,一些畲族村的小学被撤并,给当地学生和家庭带来不便。
关键词: 福州地区 畲族 教育

内容

(一)福州地区畲族人民具有重视子女接受文化教育的传统,他们把改善生活的希望寄托在下一代。清乾隆年间,福州境内的畲族人民在经历长期频繁迁徙和清顺治十八年至康熙十九年(1661~1680年)的迁界后,逐步定居。随着生活安定,少数畲民开始独户或联户延师设塾。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福清县的钟厝畲族村、罗源县的福湖和塔里畲族村等都办起私塾。其中罗源县福湖畲族村的蓝善能、蓝善治于嘉庆后期经童试及格(中秀才),录为县学生员(庠生)。但是,由于社会原因,直到解放时,福州畲族乡村除个别乡村外,绝大多数没有设置小学,更没有幼稚园和中学。儿童读小学需送往邻村的国民学校或县城小学去。由于交通不便,经济负担重,能上小学者为数极少。至民国38年(1949年)8月,罗源全县畲族累计读小学者不过70人,只有2名初中肄业生,1名初中毕业生。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政务院《关于建立民族教育行政机构的决定》和福建省文教厅1952年5月23日通知,福州地区畲族小学教育收归福建省文教厅统一领导,直属各有关地、市、县文教局(科)。1958年福建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福建罗源县八井村畲族社会情况调查》中记述:
  “解放前这个畲族村的文化很落后,从来没有过一座小学,畲族人民要求学文化,也请不到老师,绝大部分青年是文盲。解放后,在党和人民政府关怀下,1952年,将过去的祠堂改作校舍,办起1所小学,教师1人。1958年,教师发展到2人,设备方面,也有了32张课桌,均由政府拨款制作,为照顾少数民族人民的子女人学,其学费比汉族学生减免25%,因而学生发展到79人,适龄儿童达到100%入学。”
  这说明此时畲族人民已经普及初小教育,文化上初步翻身,但这一时期,畲村小学总的情况是民办的多,公办的少。
  (三)1958~1978年,福州地区在畲族村设置的小学校数,从小发展、再发展到大发展。
  1958~1959年小发展:此时贯彻国家办学与集体办学“两条腿走路”方针,福州市掀起群众办学热潮。以罗源县为例,全县有畲族村小学18所,其中民办的超过公办的。
  1963~1965年再发展:随着国民经济好转,福州市畲族村小学恢复发展。以罗源县为例,全县设畲族村小学44所。
  1969~1978年大发展:在“初小不出村,高小不出队”的思想指导下,在畲民散居的自然村办初小或教学班(点)。以罗源县为例,1978年,全县畲村设小学93所。
  (四)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福州地区畲族村教育进入新的历程。从1980年开始,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充分调动社队集体等方面的积极性,鼓励群众自筹经费办学,小学教育事业迅速发展,教育质量逐步提高。
  (五)畲族村的学校主要是小学,没有中学,畲族村民上中学要到乡镇所在地寄宿。90年代,在普及小学教育的基础上,福州畲族初中学生成倍增加,接受高中、中专、大学教育的人数也有所增加。
  90年代,连江县潘渡畲族聚居乡全乡畲族儿童入园率60%;小学入学率100%;小学升初中入学率100%,初中毕业升高中50%左右,畲族中学生分别在福安民族中学、福州民族中学、连江侨中民族班就读;每年都有畲族学生考上大中专院校,全乡13个畲族自然村,村村都有大中专学生,最高学历的是南山村一个学生正在东北读硕士研究生,最高职务的是塘坂河洲村的蓝钦明,现任连江县副县长。
  (六)1997~2000年,小学校的撤并与集中。1997年开始强调集中办学,以提高教学质量。2000年罗源全县34个畲族行政村只设畲族小学23所,即有三分之一的畲族行政村没有小学,儿童要到乡中心小学读书。
  为集中办学,福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筹拨畲族寄宿制学校专项经费,1999年30万元,2000年30万元,2001年65万元。
  “集中办学”,永泰县大洋镇高峰村包有洋畲族自然村村长蓝应波说:“包有洋小学已经创办45年,有幼儿班和一至五年级,2000年被撤除。目前是7个母亲带着孩子在大洋镇租房住,陪孩子在乡中心小学读书,既误家里劳动,又多花钱;另有5个在乡中心校的学生,寄宿在亲戚家里,多有不便;还有6个幼儿班学生只好呆在家里。”永泰县富泉乡瑞应畲族村村长说:“2000年,全村学龄儿童100%入学,但有3个读完一年级就停学了,有5人读完初小停学,因为高小要去乡中心校读,太远了,交通又不方便。”
  对上述问题,永泰县教育局给福州市政府领导的答复是:“大洋镇高峰村包有洋村校,1998年秋季办1~3年级复式班,学生12名,配公办教员1人,但生源呈逐年递减,教育质量差,群众有意见,办学条件不具备。2000年秋,经大洋镇党委、政府决定合并至中心小学就读,学生每期补贴30元/生,今年起补贴45元/生。12名学生成绩明显提高,家长、学生均感满意。”2001年10月9日,中共福州市委书记何立峰、副市长高翔和市教委领导一行到福州市乌山小学等7所学校调研,何立峰说:“学校达标、农村并校也不要盲目去提。高中远一点没关系,可开辟公交车,学生在校寄宿。最好是资源共享,有条件的搞现代化设备,没条件的分步到位。”
  (七)福州畲族人口小学程度以下的比率高于汉、回、蒙族,初中程度以上的比率低于汉、回、蒙族。

知识出处

福州市畲族志

《福州市畲族志》

出版者: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

本志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记述了福州市畲族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上限尽量追溯到源头,下限一般到2000年。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