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参加群团组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州市畲族志》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8297
颗粒名称: 五、参加群团组织
分类号: D633.4
页数: 5
页码: 181-185
摘要: 本文介绍了在民国时期,畲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受到汉族地主的剥削与压迫。畲族代表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占有一定比例,但只有极个别纯畲族居住的乡、村才有畲族人士担任保长、甲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畲族人民参加了各级政协组织,积极参与参政议政、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等活动,为畲族的发展贡献力量。同时,他们还参与了农民协会、贫下中农协会等组织,参与土地改革、剿匪斗争、抗美援朝等运动,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 福州市 政治活动 群团组织

内容

(一)农民组织
  民国18年(1929年)9月、民国19年10月、民国19年冬,中共福州地方组织先后派中共党员任达、中共连江县地方组织负责人杨而菖、中共福州市委宣传委员黄孝敏分别在永泰县畲村清凉、小田,连江县畲乡长龙,罗源县畲乡飞竹组织农夫会或农会。此后,农民革命运动逐步推向周边畲族聚居地区,畲农纷纷参加当地的农夫会、农会,成为打土豪、分田地、实行减租减息的革命斗争的中坚力量。民国20年,国民党各县地方组织开始在各乡建立农会,但畲农参加的仅寥寥数人。民国22年1月,畲汉两族组织的罗源县飞竹乡农会联合周边乡村农会,成功地举行飞竹暴动,并有15位畲汉会员于暴动后参加游击队。民国22年8月,中共罗源特支在应德乡牛坑村召开各乡贫雇农代表会议,推动畲族乡、村农会陆续成立。民国23年,随着苏维埃政权在连江县、罗源县和闽侯县桂湖地区的建立,农夫会、农会组织已遍布连罗两县和桂湖地区的大多数畲族乡村。是年年底至民国24年,由于国民党军队对苏区实行疯狂围剿,农民组织被迫解体。
  抗日战争期间,中共闽中特委于民国29年10月派遣中共党员在永泰县畲族聚居的岭路乡凤落村采取合法斗争手段成立农会;并建立“有限责任信用社”及“盐子店”,帮助群众解决生产和生活问题,同时宣传抗日救国,反对苛捐杂税,禁止盗窃、赌博,受到群众拥护。
  解放战争时期,民国36年底到38年7月,中共五县中心县委等地下组织在连江县的丹阳、长龙、蓼沿、潘渡、安凯、东湖、小沧,罗源县的霍口、福湖、价洋、堡冈、王廷洋、廷洋坂、双元里、八井、竹里、黄家湾、曹垅、飞竹、上土港、可湖、灵峰洋、梨坪、江湾,闽侯县的桂湖、峨眉等畲族聚居乡、村,组建贫农团,在游击队配合下,以当时国民党当局组建的“保农社”为掩护,开展“三七五”减租以及减息、抗丁、抗粮、抗捐、反霸斗争和支前工作,直至各县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各县成立农民协会筹备委员会,按行政区域组建区、乡、村农民协会。畲族聚居或畲汉混居乡、村的畲民参加当地农民协会为会员。1951~1952年,各县召开农民协会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县农民协会。畲族会员在农民协会中积极参加推翻旧的保甲制度,建立人民政权,征借粮食支援前线,查田整赋,减租反霸,土地改革,发展生产,恢复经济,带动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等项工作,做出巨大贡献。1953年,各县成立互助合作委员会后,农民协会基本停止活动。1956年合作化后,农民协会会员大部分已成为农村合作组织骨干,农民协会逐渐解体。
  1964年起,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建立坚强贫下中农组织的指示,各县在生产大队成立贫下中农协会(简称贫协)、生产队成立贫协小组。畲族贫下中农参加贫协组织,接受阶级斗争和“两条道路”斗争的教育,揭公社、大队“盖子”,帮助干部“洗手洗澡”、“放下包袱”和参与清理账目、财务、仓库、工分等活动。1965年,各县召开贫下中农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县贫下中农协会。连江县琯头公社钟仲官被选为县贫下中农协会副主席。“文化大革命”初贫协停止活动。1968年,在县革命委员会主持下,建立县、公社贫下中农代表大会委员会,但活动很少。“文化大革命”后自行消失。
  (二)青、少年组织
  共产主义青年团 民国20年3月,共青团连江县委在连江县城龙兴观成立后,相继在长龙、潘渡建立畲族聚居村共青团支部,团员人数无考。民国23年6月,共青团连罗县委在罗源县双元里发展畲族青年雷云明、雷住焕、钟章申3人加入共青团,不久都加入共产党。在当年连罗两县土地革命高潮期间,建立苏维埃政权的畲乡、村,普遍建立共青团支部或小组。畲族团组织和团员在完成土地革命各项任务;站岗放哨,保卫家乡;以及在参军支前中发挥积极作用。民国23年底至民国24年,由于连罗两县苏区受国民党军队围剿,团组织被迫停止活动。
  1950年,各县结合农村土地改革开展建团工作。当年,连江县在畲乡龙潭、高岳乡建立团支部。1951年底,连江县有3个畲族村建立团支部,团员30人;罗源县有11个畲族村建立团支部,团员180人;永泰县、福清县、闽侯县亦先后在部分畲村建立团支部或小组。团组织发动团员、青年积极参加土改、剿匪斗争和抗美援朝、互助合作、爱国生产运动。当年,罗源县就有20多个畲族团员报名参军。1952年起,随着乡镇、村基层政权的普遍建立,各县所有乡镇、村包括畲族聚居乡、村都逐步建有团组织。1953年,罗源县有16名畲族团员担任农业互助组组长和合作社社长。
  1965年,各县共青团组织广大团员、青年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和生产突击活动,学习雷锋、王杰、刘英俊等英雄人物,至当年年底,连江县有畲族团员253人,罗源县有370人。
  “文化大革命”初,团组织的活动停止。1972年起陆续恢复。当年,连江县有畲族团员代表13人参加共青团连江县第五次代表大会,占代表总数的3.2%,蓝明江被选为团县委委员、常委。1979年,罗源县白塔乡雷月钗(女)当选为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
  20世纪80年代,团组织在团员、青年中开展争当“新长征突击手”活动,发动他们建立“三田”(试验田、种子田、丰产田),营造青年林、茶园,积极投入“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罗源县畲族团员建有学雷锋服务队33个、团员关心户44个。1990年底,连江县有畲族团员493人,罗源县761人。
  20世纪90年代,各县团组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围绕扶志扶智、勤劳致富,学雷锋、学先进树新风以及实施世纪青年文明工程和青年人才工程,发动团员、青年投身“两个文明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1996年,连江县筱埕镇小埕村畲族团员雷发勇被选为县十二届团委委员。至2000年底,连江县有畲乡团委1个,畲村团支部16个,全县畲族团员655人,占总数的1.87%;罗源县有畲乡团委1个,畲村团支部34个,全县畲族团员1600人,占总数的12.7%;永泰有畲村团支部12个、全县畲族团员165人;福清市有畲村团支部5个、畲族团员186人;晋安区有畲村团支部8个、畲族团员43人。
  儿童团、少年先锋队 民国21年秋、民国22年6月,连江县长龙乡、罗源县八井始建儿童团。此后,在连江县的潘渡、丹阳、蓼沿、安凯和罗源县的可湖、旺岩、蛤蟆石等畲族聚居乡、村建立儿童团。民国23年,随着畲乡村苏维埃政权的建立,每个畲乡、村皆成立儿童团;每个儿童团人数从数人至20~30人不等。儿童团的畲汉儿童在群众中开展拥护红军、打土豪分田地的宣传,并参与站岗放哨,监视地主恶霸、传递情报等活动。民国23年底起至24年,国民党军队围剿苏区,儿童团被迫解散。
  1950年起,逐步在畲乡、村的每一所小学建立中国少年儿童队。1953年6月,更名为中国少年先锋队(简称少先队)。少先队先后组织“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公共财物)教育。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各少先队开展“小五年计划”活动,组织畲汉少先队员营造少年村、为农业社积肥。1959年,各少先队普遍建立“红领巾小银行”。罗源县浿溪小学畲汉少先队员利用课余时间采树种、编扫帚、养兔等,将收入的630元捐献给“福建省红领巾水库。”60年代,开展讲雷锋故事,唱雷锋歌曲,成立学雷锋小组和“一帮一、一对红”做好事活动。1972年,改建为红小兵组织。1978年,重新建立少先队。20世纪80年代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和争当“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少年等活动。1989年,罗源县6名畲族少先队员被县、市评为先进个人。1996年,深入开展“跨世纪雏鹰”行动和“五自”(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系列活动,激励广大畲族少年健康成长。
  (三)妇女组织
  民国20~23年,土地革命期间,中共连江、罗源县地方组织都注意发动妇女包括畲族妇女参加革命。县、区、乡包括畲乡苏维埃政府设有妇女部,苏区各村包括畲村设有妇女会。妇女会发动妇女送子送夫参军和参加打土豪、分粮食,土地改革,支援红军等项活动,为革命作出贡献。苏区政府还作出实行男女平等,不许打骂和侮辱妇女;提倡婚姻自主,反对封建包办买卖婚姻;反对抱童养媳;实行一夫一妻制,不许讨小姨(小老婆);废除缠足;提倡剪发的6条规定。民国23年8月,为全力救护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留下的300多名伤病员,连江县妇女部组织畲汉52名妇女参加的看护队,为伤员处理伤口、煎药、喂饭、洗涤,使伤员迅速恢复健康,壮大红军队伍。民国23年底起至24年,连罗两县苏区遭受国民党军队疯狂围剿,苏区妇女组织随之解体。
  民国36年10月至民国38年8月间,中共五县中心县委等地下组织,先后在连江县小沧、潘渡、丹阳、蓼沿、高岳和罗源县廷洋坂、可湖、山垅湾、福湖、霍口等畲乡、村组织妇女会,发动畲汉妇女参加筹集支前物资、修桥筑路、慰劳解放军等活动。连江、闽侯、罗源县一带畲族妇女积极参加当地组成的6万人次修路大军,在10天内修通古田县至闽侯县大小北岭、连江县高岳至福州市郊鹅鼻岭、连江县洋头至闽侯县闽安镇共长达200多公里的5条大道。罗源县山垅湾村的蓝珠香、福湖村的雷水金还分别担任中共地下组织的接头户、交通员,为地下党、游击队提供联络场所和传递情报。
  1950年4月起,各县畲乡、村妇代会先后建立。妇代会组织畲族妇女捐献粮食、支援抗美援朝、参加反霸镇反和土地改革运动。1951年3月,罗源县有12名畲族妇女参加县第一届妇女代表大会,雷住喜被选为罗源县第一届民主妇女联合会委员。1952年冬,在畲汉妇女中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提倡婚姻自主、男女平等,批判歧视妇女的封建思想。1953~1956年,发动畲汉妇女参加互助合作运动。1955年,连江县潘渡区溪利村雷千金被推选出席福建省第一次妇女代表大会。连江县潘渡乡蓝一英被选为连江县第四区妇女分会副主席。1956~1957年,罗源县西兰农业生产合作社蓝其妹被评为福建省劳动模范;1957年,蓝其妹代表畲族妇女赴京参加国庆观礼。1958年“人民公社化”,改为按公社、大队、生产队设置妇女组织。1959年,开展“巧姐妹”活动,罗源县涌现“畲族十大嫂”等一批先进个人,城关公社钟下大队蓝凤莲代表畲族妇女赴京参加国庆十周年观礼。1962年,贯彻国民经济调整方针,各大队妇代会发动畲族妇女与汉族妇女一道开发“万宝山”,发展家庭副业。“文化大革命”初,各级妇女组织瘫痪。1968年,福州市郊区宦溪公社黄土岗大队女支部书记雷金蓝被推选担任福州市革委会副主任,翌年,出席中共全国九大。1972年6月起妇女组织相继恢复,各大队妇代会发动畲汉妇女投入农业学大寨活动,建立耕山队,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同年,连江县官坂公社梅里大队雷英仙被选为县七届妇联常委,罗源县霍口公社山垅湾大队雷其香被选为宁德地区妇联会委员。1978年9月,连江县小沧公社金洋顶生产队队长雷螺俤出席全国第四次妇女代表大会。1979年起,各县在畲汉妇女中开展“红旗集体”、“三八红旗手”、“争当女能手”和“五讲四美三热爱”和“四有”活动。雷螺俤被评为省“三八”红旗手,同年出席福建省第五次妇女代表大会。1984年,撤社建乡,恢复乡(镇)妇联会、村居妇代会的建制。1989年起,在畲汉妇女中开展“双学双比”(学文化、学技术,比成绩、比贡献)活动,涌现出一批种植、养殖、加工、商贸业的女畲族专业户。1992年4月,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1995年,宣传在北京召开的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精神。1996~2000年,畲族妇女积极参加“巾帼建功”、“五好文明家庭”、“小康路上排头兵”活动,继续推进“双学双比”的竞赛。至2000年,小沧、霍口两个畲族乡设妇女联合会组织,配有专职的妇女干部;75个畲族聚居村委会设妇代会,主任也大多数由畲族妇女担任。全市有畲族妇女2人担任全国党代会代表,3人担任省党代会代表、1人担任省委候补委员,10人担任地、市党代会代表,1人担任市委委员;7人担任省人大代表,15人担任市人大代表、其中1人常委;3人担任省政协委员、其中1人常委,5人担任市政协委员、其中1人常委。11人任乡科级干部,4人任处级干部,2人任厅级干部。
  (四)民兵组织
  明末,境内部分畲族聚居乡村为防农作物、林木被盗,由畲民自发组织“巡洋会”,由入会畲民推选若干名“巡洋头”,负责夜间巡逻。“巡洋头”报酬按入会户的耕地、山林面积计算付给。如有农作物、林木被盗,“巡洋头”应负责侦破并追回赃物;否则,由“巡洋头”折价赔偿。清朝中期,“巡洋会”还增加禁赌博、禁强讨、禁诈骗等任务。清嘉庆十年(1805年),罗源县知县为畲村八井村“巡洋会”颁发文告,授权护村。该“文告”由乡长筹资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勒石碑立于村口。民国期间,“巡洋会”扩大为联村成立,名声大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巡洋会”除负责社会治安外,还为红军、游击队充当交通员,传递情报。20世纪50年代初期,随着民兵组织的逐步建立,“巡洋会”解散。
  民国23年,连江、罗源县以及闽侯县桂湖地区建有苏维埃政权的乡、村包括畲族乡、村,均普遍组建赤卫队或武工队,畲汉队员担负站岗放哨,配合红军、游击队打击地主、民团、大刀会等任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1950年3月起,在各乡、村包括畲族乡、村陆续建立民兵组织。凡年龄在16~40岁,政治表现好,历史清白,本人自愿报名,经领导批准后的畲族群众均可参加。民兵以自然村为单位编小队,以村为单位编中队。其任务为站岗放哨,盘查来往行人的通行证;参加剿匪、反霸、土地改革;监管地主、反革命分子,维护社会治安等。1953年,分编基干民兵和普通民兵。凡年龄在18~25岁,身体健壮、家庭劳力充裕者编为基干民兵;其余为普通民兵。1958年,“大办民兵师”、大搞“公社化”,实行全民皆兵。凡年龄16~50岁能拿得起武器的畲汉青壮年全部参加民兵,其中16~30岁为基干民兵。生产大队设民兵营,生产队设民兵排。畲汉民兵一起参加“大炼钢铁”、“大跃进”和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以及除兽灭害、保护粮食生产等活动。1959年,开展争当“五好”(思想好、学习好、身体好、训练好、生产好)民兵活动。同年,罗源县碧里公社西洋大队民兵雷祥清因除兽护粮有功,被推选为先进个人,出席全国民兵群英会,获奖步枪1支。1962年6月,贯彻民兵工作“三落实”(组织落实、政治落实、军事落实),实行“一月一会”制度,以社会主义教育为主要内容,学雷锋、学模范人物,学毛泽东著作。1964年,掀起大比武高潮。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民兵工作受到“左”的影响。不少乡村(包括畲族乡、村)民兵组织曾一度瘫痪。1969年4月,逐步恢复民兵整组工作。1977年,在民兵组织中开展学大寨、学大庆、学雷锋、学硬骨头六连等活动。1979年,民兵训练改为以大队集训为主。
  1981年,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关于调整改革民兵军事训练的试行意见》,缩小组建范围,压缩民兵数量,提高训练质量,简化组织层次。普通民兵年龄18~35岁,基干民兵18~28岁。1984年后,畲民就地参加以行政村为单位组建的民兵组织,满50人者建连,50人以下建排或班。90年代,畲族乡、村民兵开展致富帮富,发展畲乡经济以及抗风防洪、抢险救灾和协助公安部门追捕嫌疑罪犯等项活动。至2000年,小沧、霍口畲族乡设有武装部,下设民兵营。75个畲族聚居村均设有民兵连或班、排组织。

知识出处

福州市畲族志

《福州市畲族志》

出版者: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

本志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记述了福州市畲族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上限尽量追溯到源头,下限一般到2000年。

阅读

相关人物

杨而菖
相关人物
黄孝敏
相关人物
雷云明
相关人物
雷住焕
相关人物
钟章申
相关人物
蓝一英
相关人物
蓝凤莲
相关人物
雷祥清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福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