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族关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州市畲族志》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8287
颗粒名称: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族关系
分类号: D675.7
页数: 3
页码: 151-153
摘要: 本文详细描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特别是1950年代至1980年代期间,福州地区畲族群众在社会地位、经济状况和政治参与等方面的历史变迁。文章强调了政府在促进畲族群众的平等权利和民族团结方面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包括民主建政、减租反霸、土地改革等斗争,以及在教育和文化领域对畲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文章还指出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畲族历史文物和山歌等传统文化受到破坏的情况,以及在改革开放后,民族政策得到恢复和发展的历程。
关键词: 福州市 政治 民族关系

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社会上仍称畲民为“苗族”。1950年,各县委、县政府贯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关于“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主的区域自治”、“禁止对任何民族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的规定,发动与组织畲族群众参加基层民主建政、减租反霸、剿匪镇反、土地改革等斗争,广大畲族群众经济上翻身,政治上当主人。1951年,各县贯彻政务院《关于处理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称谓、地名、碑碣、匾联的指示》,社会上对畲族的歧视和歧称的状况逐步消除。1952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自治实施纲要》。同年9月,在罗源县第二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第一次会议上,处理一起利用方言谐音侮辱畲族的事件,并作出统一以“少数民族”作为对畲族代称的决议;10月,又以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文件下达各区、乡人民政府,禁止侮辱畲族群众,并传达到广大群众。同月起,从连江县小沧乡开始,陆续在畲族聚居的连江县小沧乡、长龙乡,罗源县八井、后山(今廷洋坂、叶洋村)、高洋乡建立少数民族乡政府。各县还加强民族政策宣传,培养畲族干部,在畲族中建党建团和发展农会、妇女、民兵组织,选拔畲族人民为各级中共代表会、人民代表会代表和基层政权组织的领导成员。1955~1956年,随看农业合作化的逐步实现,畲汉两族人民同在一个集体经济组织共同参加生产建设,增进彼此理解,民族关系进一步改善。同时,政府积极帮助畲族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上的困难,妥善处理少数地方发生的民族纠纷,增强畲汉两族人民的团结。1956年10月、12月,罗源县霍口乡和飞竹乡部分畲族群众两次集会并拟上访,提出拟办民族自治乡问题。中共罗源县委、县人民委员会由县委书记带领畲汉两族干部组成的调查组深入进行调查,发现1956年并乡后畲汉两族混合组建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存在畲族干部安排偏少、畲族女社员工分评定不公平、农业和山林折价入社不合理等问题。县委书记代表县委、县人民委员会向畲族群众作检讨。同年12月,国务院公布畲族为单一的民族,正式确定以畲族作为族称。中共罗源县委、县人民委员会立即采取指施纠正以上存在问题,并于1957年4~9月,先后在畲族聚居的霍口、塔里、西兰、伡溪乡建立畲族乡政府,畲族群众感到满意。同年5月,连江县也在潘渡区设置掌濑和溪利两个畲族乡政府。
  1958年,实现人民公社化,民族乡政府被取消,强调“大集体”生活和共产主义协作。畲汉人民在一个集体经济组织中同劳动、同吃饭、同学习,同舟共济,和睦相处。罗源县寿桥、石壁下、墩厝、西兰4村畲汉人民在改造墩厝溪防洪工程中,争抢最难的工程施工,两期工程只一期完成,使4村1800亩水田告别饱受洪涝危害的历史。但由于“左”的思想指导,搞“大跃进”和“大炼钢铁”,吃“大锅饭”,刮“共产风”,搞“一平二调”,侵害畲族群众利益,畲族地区森林资源受到严重破坏;紧接着连续遭受自然灾害袭击,出现暂时经济困难,畲族人民生活明显下降,民族关系受到一定影响。但畲汉两族尚能团结一致,抗灾抢险,重建家园,在共同战胜自然灾害、克服暂时经济困难中,进一步加深友谊。
  1961年起,各县贯彻中共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纠正“左”的错误,加强农业第一线,退赔向畲族群众平调的款物,加强对贫困畲族地区的经济扶持,使畲族地区经济迅速好转,1965年普遍达到或超过历史最好水平,民族平等政策进一步得到贯彻落实,畲汉人民保持良好关系。
  “文化大革命”期间,民族政策受到践踏。由于极“左”思潮泛滥,无视民族地区的特殊性,畲族一些历史文物如古籍、谱牒等被视作“四旧”遭受毁坏;畲族特有的山歌被视为“资产阶级情调”而遭禁止乃至失传。一些地方因“派性”斗争影响民族之间的团结,有些少数民族干部受到不应有的批判斗争,个别地方甚至出现民族纠纷。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过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民族工作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各县贯彻中共中央有关民族工作的一系列会议精神,深入开展民族政策宣传,通过召开座谈会与个别访问调查民族政策执行情况,本着团结和互助互谅精神妥善解决民族纠纷。1979年,永泰县红星公社石牌村畲族群众拟建一条简易公路,路经雁门村,需要和邻村调换一些田地;在公社领导的协调下,邻村汉族群众让出田地。1980年,连江县人大、政协先后抓紧办理和落实10多件有关少数民族的提案,改善民族关系,增强民族团结。随着全国工作着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各级政府加大对畲族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经济的扶持,注意发展畲族山区特色农业和加工业、发展畲族地区的教育、文化、卫生事业。
  1984年起,各县大力加强民族事务工作。同年,畲族聚居的连江县小沧乡、罗源县霍口乡成立畲族乡政府;并陆续将畲族人口占总人口30%以上的75个行政村确定为畲族聚居行政村。各级政府陆续出台扶持畲族乡、村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促进畲族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迅速发展。畲汉两族人民团结互助,平等友爱蔚然成风,在各项建设中让水、让地、捐工、捐款的事例不断涌现。1987年,罗源县梅洋畲村接通排风公路须通过百丈村的一段水田,百丈村汉族群众无偿让田。民族关系空前融洽。
  20世纪90年代,畲汉两族加快经济文化交流协作和融合的速度。1996年后,开始实施“造福工程”,许多汉族群众主动让出生产和交通条件最好的地方,以供在实施“造福工程”中从交通不便、生产条件恶劣地方迁来落户的畲族群众建房之用。罗源县兰田汉族村民不仅让出土地,接纳叶洋村的荣洋、下台两个自然村畲族群众迁入建房;而且主动帮助规划建房方案。罗源县南门外村洋后里自然村村民划出公路边土地让迁入的安井自然村畲民建房;并帮助其选择地点、代办建房手续、多方筹资、提供供电线路,受到畲族群众好评。畲汉两族人民共同携手,为繁荣畲族乡村经济而努力。

知识出处

福州市畲族志

《福州市畲族志》

出版者: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

本志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记述了福州市畲族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上限尽量追溯到源头,下限一般到2000年。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