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图书馆
宁德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德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民族关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州市畲族志》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8286
颗粒名称: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民族关系
分类号:
D675.7
页数:
2
页码:
150-151
摘要:
本文详细描述了福州地区畲族群众在旧社会的历史背景、生活状况和社会地位。从唐代开始,畲族在连江县、罗源县等地定居,受到多种民族压迫和歧视。尽管面临多重困境,畲族群众仍积极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文章还探讨了畲汉两族之间的传统友谊和相互依存关系,包括文化交流、生产技术互帮互教等方面。
关键词:
福州市
政治
民族关系
内容
唐代,迁入福州地区连江县、罗源县等处的畲族群众,或居于海隅和沿海丘陵处,或住于深山野岭、荒坡穷谷间,以狩猎、渔猎与游耕为生,有自身的畲族语言、服装和生活习俗。长期未定族称,社会地位低下。唐至北宋,称其为“蛮”、“南蛮”、“峒蛮”。南宋时,称其为“畲瑶”、“畲民”。
明、清时期,散住于连江县、罗源县、闽县、侯官县、怀安县、永泰县、福清县等山区或沿海的畲族群众,仍被称为“畲民”,受到统治阶级的民族压迫与民族歧视日益深重。明嘉靖《罗川志》载称“畲人”。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朝廷厉行禁海迁界令,强迫连江、罗源沿海一带畲族聚居乡村和畲民内迁30里,造成田园荒芜,房舍被焚,畲民流离失所。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朝廷下令各里正称:“畲民杂入境内,历世相仍,与民一体,其稽查奸良,责令畲总每年取具册结存案”,畲族群众一切行动需受县衙控制。清乾隆五年(1740年)起,朝廷令各地对畲族“编图隶籍”、“编甲完粮”,不断增加畲族的田赋负担。道光《新修罗源县志》载称“畲民即瑶人也”,认畲、瑶为同族。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福建按察使司盐法道发布“畲族改穿汉装”告谕,推行民族同化统治。由于封建社会的种族歧视,常用“畲”与“蛇”、“邪”的谐音,辱称畲族为“蛇婆”、“邪客婆”;或以其姓氏辱称“蓝雷仔”。畲民多自称“山哈”(畲语“哈”为客,“山哈”意指山里的客人)、“三合”(指雷、蓝、钟三姓聚合之意);或自称为“瑶人”、“苗民”。部分畲民为避侮辱,甚至瞒称“汉族”。畲汉两族如有纠纷争端,官府亦多偏袒汉族一方,畲族对统治阶级和大汉族主义充满对立情绪。
民国时期,统称畲族为“苗夷”或“苗族”,当局诬畲族聚居乡村为“土匪窝”。民间称畲族为“山宅”。畲族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剥削和歧视,较之汉族劳动人民尤为深重:(一)高额地租与高利贷。福州地区绝大多数畲农失去土地,靠租种汉族地主田地过活。地主与畲农收获物分配比例7∶3。畲农终年劳累仍食不果腹,被雇佣为长工、短工或从事抬轿、挑夫营生。85%以上畲农向汉族财主借贷,年利50%,而且实行“砍头利”(即预先扣息),本息合并计息,利上滚利;或以“空头租”(以地租形式计息)规定借贷年限,高利盘剥,使畲农数代无法还清。一些地方豪强趁火打劫,霸占民田,聚物敛财,畲农膏脂被榨取殆尽。(二)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国民党统治当局和军阀对畲族除征收正税外,还有各种附加、杂费和强行摊派的债券,如保甲费、联保费、壮丁费、保卫团附加费、安家费、办学费、“清剿”费、人头捐、月捐、房捐、队警捐、自治捐、国难捐、酒税、屠宰税、战时消费税、“战乱”附加费、山租、巡洋费等等,多达数十种。民国13年(1924年),北洋海军陆战队垦殖局,强迫畲农种植罂粟(鸦片),每亩抽收烟苗捐银元10元,不愿种者加罚10元。追捐迫债的税丁捐棍满天飞,稍不如意即拳打脚踢。连江县长龙乡总洋村畲族30多人,因交不起捐税被集体捆走关押吊打。(三)肆意抓丁拉夫。国民党统治当局派差役经常到畲族聚居乡村抓壮丁、派伕役,规定“三丁抽二”、“二丁抽一”。这些差役狐假虎威,趁机敲诈畲农;乃至掏锅捣灶,随意抓人。罗源县八井乡畲族192户中,被抓壮丁的48人,被卖身当壮丁的8人,下落不明的54人。许多畲农被迫卖妻鬻子,远逃他乡。连江县总洋村畲族32户中,倾家荡产的达2/3。永泰县赤锡乡荷溪村34户畲民,当乞丐的7户、逃荒的5户、卖儿鬻女的12户。政治上无地位、经济上受剥削、社会上受歧视的状况,迫使畲族群众为民族解放积极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
在旧社会,由于福州地区内畲族乡村与汉族乡村交错分布且相距不远,山、水、田、路多数相互毗邻;不少地方还是畲汉两族同居一村,参加同一基层组织,两族劳动人民之间联系日益频繁,加上同受统治阶级和地主阶级的剥削与压迫,长期保持着相互依存、相安共处的传统友谊。两族劳动人民共修水利灌溉设施、互学生产技术、互相交流文化、互相联结姻缘,以至于共同团结反对统治阶级和封建地主的事例亦屡见不鲜。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罗源县一些畲族聚居乡村兴办私塾,聘请汉族塾师任教,接受汉族儒家思想文化教育;汉族也接受畲族文化,一些汉人还学会畲族语言和山歌。罗源县前房、安井等畲族聚居村和吕洞、岐后等村畲汉两族共用、同修水利灌溉设施;白塔乡双元里村畲汉两族门户相对,田地相连,农业生产互帮互教,历数百年不变。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罗源县南门外安井村溪坪厝汉族吴氏娶仓后村畲族钟氏女为妻,历十一世皆有汉族人娶畲族女子为妻室的。此外,汉族将女孩送畲族抚养,汉族青年上门为畲族女婿继承香火者亦不罕见。民国22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畲汉人民联合举行飞竹暴动,打响罗源县革命武装斗争的第一枪。民国22~23年,连江县、罗源县由畲汉两族人民组成的20多支工农武装组织,共同投入革命斗争。
知识出处
《福州市畲族志》
出版者: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
本志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记述了福州市畲族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上限尽量追溯到源头,下限一般到2000年。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