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工商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州市畲族志》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8278
颗粒名称: 第五节 工商业
分类号: F427.57
页数: 12
页码: 137-148
摘要: 本文介绍了畲族的传统手工业、商业贸易、乡企发展和劳务输出等方面的历史与现状。畲族以其独特的手工艺品和商业活动闻名,乡企发展势头良好,劳务输出逐渐成为畲民重要的经济来源。
关键词: 福州市 工商业 发展情况

内容

一、手工业
  畲族手工业历史悠久,从定居始,住、食、行、衣、用的相当部分都是自制品;随着社会发展,畲乡商品经济逐步发展,传统手工艺日益发达。
  (一)织苎布
  40年代以前,大部分畲民家庭置有木制纺线车和织布机,俗称楠机,以自种苎麻,分搓成细线,用米浆漂洗晾干,以纺织车绕成线团,装机织成苎布,再以自制蓝靛染成青色或蓝色。织苎布工艺为畲族妇女专职,一年四季,畲家女性利用业余时间扎苎、绕线,积成一批绕团后,开始装机织布,一般人家都织4~5丈布,多者十几丈,以足够全家一年夏装苎布用料为度。由于市场棉布和化纤布料的增多,畲民自织苎布从50年代起逐年减少,至70年代基本上停止苎布生产。
  (二)纺织丝腰带
  畲族妇女所系绷腰带,全部为自制,以自养蚕吐丝纺线织带,工艺精巧、色泽鲜艳、图案美观,是畲族姑娘出嫁时的必备物品,至70年代畲族妇女多数改着汉装后,除婚嫁时备用外,一般不用。
  (三)银制装饰品
  罗源县、连江县、晋安区畲族聚居乡、村均有专业“打银匠”,加工畲族妇女用的“扁扣、胸牌、耳坠、手镯、戒指、凤冠”等制品。60年代,国务院有关部门专项下达白银36公斤,设立罗源县畲族银制品工艺厂,专门用于制作畲族妇女银饰品,工艺匠全部是畲族工人,每年制作产品负责供应罗源县、连江县、晋安区和宁德市飞銮畲族村。至90年代,畲族年青一代逐渐改装,所需数量减少,工厂关闭。
  (四)缝纫
  畲族妇女服装主要是由畲族手工工匠加工制作而成。罗源县霍口、福湖、西兰、塔里、曹垅、廷洋坂、八井、竹里、石别下、蛤蟆石、伡溪、民族,连江县七里、东风、溪利、南山、高岳、晋安区东坪、山秀园等村,共有畲族服装裁缝匠58人,福湖等村设有裁缝店11家。
  (五)理发
  畲族聚居村都有本民族的理发匠,他们常年跑村理发,工资按人头包工,畲民16岁以上为成年人,一年理发费约7.5~10公斤稻谷,16岁以下为儿童,减半收费。现今有的大村庄已改设理发店收取现金。
  (六)竹、木制品
  畲民生产、生活使用的番薯篮、箩筐、谷席、土箕、斗笠、竹床、竹椅、竹席、竹扫帚等均为手工生产,除自用外,大部分出售。木制品有、床、柜、橱、桌、椅、板凳、桶等。木匠有细木与建筑工匠之分。罗源县畲村著名产品有西山斗笠、岗尾草鞋、刘坑土箕、陈洋木料。
  (七)造纸
  畲族乡、村造纸业兴起于明末清初,罗源县飞竹乡塔里村,霍口乡山朋、岗尾、西山、南串、溪前、福湖、大王里;连江县七里、东风、利洋、溪利、南山、高岳、塘坂;晋安区党洋、东坪、日溪、芙蓉、黄土岗都是盛产毛竹的村庄,各村都开设纸槽十几、二十几个。罗源县塔里在清末开设纸槽65个,年腌制毛竹千余担,造纸百来吨,“塔里甲纸”量多、质佳,一个村年产量占罗源全县产量的10%,深受商贾青睐。50年代末,手工造甲纸生产逐渐被机械造纸所替代,至60年代末全被淘汰停产。
  (八)榨油
  畲民食用油及生产用油大部分为自产,有菜籽油、花生油、橧籽油(茶油)、桐油等。20世纪60年代前,福湖、七里、白溪、东风、钟厝、棋山、力生等畲族村先后开设榨油坊,加工榨制各种用油,主要是来料加工,收取加工费。
  (九)酿酒
  家酿米酒乃是畲族传统产品。这种米酒是用上等糯米蒸为干饭,加红粬,凉开水,装入酒坛发酵而成,质醇味香,每户酿制二、三坛,红酒是畲民家庭必备待客饮料。富裕大户亦有酿造大量米酒,开办酒库的。近年来市场各种酒类增多,家酿米酒逐渐减少。
  二、商业贸易
  畲族乡、村大量商业贸易是以物易物。专业经商的较少,粮、茶、薪炭和一些山货是畲民自产的。据罗源县民委的畲族社会经济调查,民国10年(1921年)西兰村蓝新才在福州安泰桥与福州人合开“何同泰”茶行,是罗源县畲民最早经营茶叶的商家,年营业量都在100吨以上,至民国29年抗日战争爆发时停止营业。
  民国37年,翁绍耳在《黄土岗畲民生产状况》一文中介绍,畲族农民多半利用农闲季节进行“换鸡”小本经营,即从城里买些咸鱼、鱼魺挑到山乡,对换鸡、鸭、兔的肩挑生意。连江、罗源、永泰山区畲民中都有从事小本商贩的货郎。连江县溪利、南山、晋安区东坪、山秀园等村还有专门从事耕牛买卖的“牛贩”。1945年罗源朱梅山村畲民以手工制作各色糖果换废品,这种小生意是当时农村商贸活动主要方式。
  50年代,畲族乡、村普遍建立供销合作社,设立供销网点,收购畲民的农副产品,供应生产、生活的必需品,农村商贸为供销合作社所取代。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商品经济思想开始深入畲族乡、村,畲民从事经商的人数增多。1990年,全县畲族聚居村个人开设百货食杂店97家,从业人员113人,其中畲民当老板的32人,年营业额达859985元,年纯利润25345元。人民政府给经商畲民以减免税优惠政策,连江县、永泰县、晋安区等畲族聚居村也先后开设食杂店,每个村1~2家。
  1980年,在福州城区,罗源、连江县城先后开设少数民族招待所,吸收畲族职工38人,为进城办事、经商、求医的畲族群众提供方便,住宿减半收费。
  1985年以后,各县(区、市)畲族聚居乡、村从事经商人数增多,经营项目增加,有茶叶、各类食用菌菇、水果、水产品、农副产品、蔬菜、粮油、服装、鞋帽、建材等。其中福清市三山镇钟厝村品种最全,建有小超市、经营建材、粮油食杂,有批发,也有零售,从业人员160多人。至2000年,全村从事经商的有455人,占全村劳动力54%,年创收入730多万元。棋山村依托融侨开发区,从事商业活动的300多人,占全村劳动力的43%。福清市宏路市场销售的光饼和线面多是棋山畲族手工作坊的产品。
  2001年,据各县(市、区)调查,全市75个畲族聚居村有食杂、粮油、建材、五金交电、点心、豆制品、百货、水产品、理发、裁缝、农机修配、自行车修理、摩托车修配等店铺以及菜馆、蔬菜摊,总共138家,从业人员831人,年营业额超过270多万元。
  三、乡、村企业
  畲族乡、村办的企业兴起于50年代中期。1958年前,畲族乡、村只有个体手业工者,粮食加工靠手工土砻磨、石臼凿,有的村庄利用水力设水礁。1958年,罗源县高洋畲族乡创办吾朱水力粮食加工厂,安装水轮泵、水轮机、碾米机、磨粉机,以半机械化替代原始土砻、石臼舂米生产方式。1959年霍口畲族乡溪前畲族大队创办电力粮食加工厂,这是畲族用电力加工粮食的第一家。
  1985年,开办罗源县畲族针织厂,职工43人,生产42种产品、120种规格,年产值13.5万元。1987年,创办罗源县畲族鞋革厂,职工100多人,生产旅游鞋、保温鞋、塑料凉鞋,年产7万多双,产值84万多元。1989年以来,各县创办水电站、香菇脱水厂、茶叶精制厂、茶叶粗制厂、副食品加工厂、竹、木器加工厂、竹编厂,还有福湖胶合板厂、连江县天竹水表厂、北峰峨眉叶蜡石磨粉厂等。据2001年统计,畲族聚居的75个村中有41个村办起各种企业61家,从业人员1415人,具有“一人进厂、一家脱贫”的作用。
  在福州地区畲族乡、村开办有烟、酒、药三个骨干厂。
  (一)福建畲山卷烟厂
  是1983年创办的国营企业。厂址设罗源县城关西门外南溪畔,占地面积25428平方米,厂房面积2542平方米,职工290人,其中畲族职工28人。1989年生产卷烟2万大箱,产值2615万多元,税利2232万元。1991年创产量3.6万大箱,税利3885万元,名列全省三百家创利大户的第22名。
  (二)福清制药厂
  1999年棋山畲民钟厚泰投资5000万元,经国家CMP认证,厂址设在福清市宏路镇棋山村,这是全市惟一由畲民独资创办的民营企业。年产值7000多万元,年上交税费60多万元。
  (三)罗源畲兴酿造厂
  1999年,由罗源县西兰乡许洋畲族村雷兴独资创办畲兴牌“七境重酿酒”,采用天然山泉水,选用优质糯米,以传统工艺配方经低温发酵酿造而成红米酒精品,酒龄2~3年,酒质醇厚,香甜爽口,富含多种人体所需的氨基酸、维生素,具有舒筋活络、强身保健作用;年产500吨一级品,产品全部外销。
  四、劳务输出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畲民外出务工、经商、人数逐年增多。据连江县各畲族聚居村调查,季节性和常年外出务工、经商的,占农村青年劳动力21%~30%左右。永泰县各畲村,以从事建筑的泥水工、木工为主;罗源县的多经营石板材、竹、木业加工;连江县的多为采石,搞运输;晋安区、福清市等畲村以从事小生意为主。以钟厝村为例,1990年起在日本、英国、意大利等国打工的48人,在香港、深圳、广州、汕头、厦门、上海等地务工、经商的共455人,仅2001年就创收730多万元,占全村经济总收入的三分之一。棋山村畲民外出打工以建筑业为主,仅钟振顺一个建筑队2000年就创收80多万元;其他出国务工、经商的35人,2001年创汇40多万美元。

知识出处

福州市畲族志

《福州市畲族志》

出版者: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

本志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记述了福州市畲族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上限尽量追溯到源头,下限一般到2000年。

阅读

相关人物

曹垅
相关人物
何同泰
相关人物
翁绍耳
相关人物
钟振顺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国务院
相关机构
罗源县民委
相关机构
罗源畲兴酿造厂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福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