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经济作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州市畲族志》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8272
颗粒名称: 二、经济作物
分类号: F326.12
页数: 2
页码: 132-133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州市畲民的传统经济作物包括苎麻、油菜、黄豆、花生等,历史上在福州地区有广泛种植,但随着市场变化和政策限制,许多作物逐渐减少或消失。
关键词: 福州市 畲族 经济作物

内容

苎麻,苎是畲民传统种植作物之一。历史上福州地区畲民有“户户种苎,家家织苎布”之传统,清《闽产录异》载:“苎麻二月下种,五月割者为头苎,七月割者为二苎,九月割者为三苎。淘其皮,汇以灰水,扎丝织为夏布,山里畲民尤其是抽枝剥其皮,以刀耙之……。”连江、罗源、闽侯山区畲民普遍种苎,户种一二分地,多者户年收三季约八、九斤,为全年织夏布的原料。种植苎麻织夏布延续至70年代末。至80年代,市场夏布货源充足,化纤布类繁多,且价格便宜,畲民不再种苎麻。
  油菜,“春满黄花遍地香,山村景色分外艳。”讲的是畲族乡、村普遍种植油菜的情景。油菜籽榨油是畲村产业之一。历史上福州多数畲民都家种油菜1~2亩,为全年食用植物油提供原料。这种传统种植业延至70年代,至80年代种植面积逐渐减少,现今不作主要种植产业,食用的主要是花生油或动物油。
  黄豆,历史上福州畲民种植黄豆,多数种植在山园或山坡上;或劈山垦荒散播坡地,春播种秋季收成,广种薄收。黄豆是畲民当家的主产品,它既可待客零吃、“炒豆”一碗、茶一壶,逢年过节又可制作豆腐。50年代起黄豆普遍利用田埂种植,亦叫田埂豆,多数农户年均收400~500市斤,供应市场。在“割资本主义尾巴”时,限制个人种植田埂豆,产量逐渐减少,至60、70年代畲族乡、村就很少种黄豆。80、90年代又恢复种“青豆”,供应农贸市场。
  花生,种花生在畲族乡、村未曾形成规模经营,仅有福清钟厝、棋山一带成为主要农产品,其余畲村均为零星种植。
  种菁,据《罗源县志·物产》载:“大菁,制为靛,可以染。”靛,俗称青靛,靛是青蓝色染料,也叫靛蓝或靛青,它是由蓼科植物兰靛叶加工而成。《八闽通志》卷二十五载……菁,福州府“诸县皆有”,闽侯、长乐、永福尤多。明宋应星《天工开物·彰施》载:“闽人种山,皆茶蓝。”明王世懋《闽部疏》称:“福州西南,蓝甲天下。”由此,可知当时福州八邑种蓝之盛。随着畲民定居生活的开始,普遍种苎,苎麻是畲民纺织品主要原料。罗源、连江、闽侯、闽清、永泰等县畲民长年穿着苎衫。1952年罗源霍口蓝朝全赴京参加国庆观礼,还带着一套苎布衫。永泰县潭后村转头山钟姓畲民始祖就以种菁在此落脚,至今500多年。随着棉纺织品的发展,畲民种苎减少,种菁传统延至50年代初断绝。
  蚕桑,种桑养蚕乃畲民传统产业。抽蚕丝织腰带,装笄趐乃畲民少女出嫁必备之物,蚕蛹又是畲族山庄美食。据罗源县调查,50年代全县每年产蚕丝200多公斤,霍口畲族乡岗尾全村有80%户种桑养蚕。西兰乡笕下畲族村蓝桃妹是养蚕能手,年产蚕丝1公斤;杨家里村是户户有桑树,家家有蚕丝,至今村前村后尚留古桑树10多株。

知识出处

福州市畲族志

《福州市畲族志》

出版者: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

本志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记述了福州市畲族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上限尽量追溯到源头,下限一般到2000年。

阅读

相关人物

蓝朝全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福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