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图书馆
宁德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德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一、粮食作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州市畲族志》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8271
颗粒名称:
一、粮食作物
分类号:
F326.1
页数:
4
页码:
129-132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州市畲族主食以稻谷和番薯为主,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粮食产量逐渐提高,畲民口粮充足。
关键词:
福州市
畲族
粮食作物
内容
畲族乡、村历史上的种的粮食作物以稻谷、番薯为主,以大麦、小麦、苦麦、荞麦、高粱、苞谷、畲禾和豆类等旱地作物为辅。
稻谷,又有“快红”(红米)、南旱(白米)、冬谷(粳米)、术谷(糯米)之分。20世纪50年代多为高杆品种,单季稻稀植,经营粗放,亩产在150~200市斤,较好的田地亩产可达300~400市斤。收成的稻谷主要用于交地租和公粮,畲民留作口粮的约占总产量三分之一左右。
番薯,也称地瓜,又分白薯、黄金薯、铁薯、新种(红薯)等,番薯切成丝为番薯米,历史上是畲民的主粮。每亩种番薯苗1800~2000株,一般种在田地的番薯亩产1000~1250公斤,旱地亩产500~750公斤,每225公斤鲜番薯切成番薯米50公斤。除福清钟厝、棋山畲族村切成番薯片晒干当主粮外,其余地区畲族都切成番薯丝(即番薯米)为主粮。
民国6年(1917年)《连江县志》卷十《物产》载:“番薯亦可酿酒、滤粉。细刨为米可充饥,连尤籍此济米粟之乏。”番薯在70年代之前,仍为福州山区畲民主食,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水稻产量普遍提高,番薯的主粮作用逐步减少。进入80年代,畲民种番薯主要用于加工成淀粉制作番薯粉丝推向市场,薯渣作为养猪饲料。如今已没有畲民把番薯米当主食的了。
经过多年的生产技术改进,生产条件发生变化,水稻亩产逐步提高。50年代初,畲族乡村所种水稻都是高杆品种,单季稀植,施用农家肥,有的贫困农户甚至“插白水秧”,畲民俗语说:“头吃土、尾吃露,借债种田,喝盐卤。”经营粗放,水利条件差,产量低,一般亩产在百来公斤,少则几十公斤,遇干旱或台风袭击,则可能绝收。50年代末,畲乡推行双季稻连作法,由单季改为早、晚双季种植,从稀植改为小株密植,防止水肥流失,由串灌改轮灌,增施农家厩肥,消灭“插白水秧”,水稻亩产比原来提高50%~100%。
60、70年代,水稻种植推行矮杆良种化,消除水稻高杆倒伏弊端,除用足农家肥外,增施适量化肥,促进农作物生长,增加水稻千粒重,一般亩产又比种高杆时代增加50%以上。
80年代开始,水稻种植推行杂交良种,并把不宜于两季连作的水田改为一季杂交中稻优良品种,有条件的稻田推行再生稻,加工加肥,提高单产。至90年代初,实现杂交水稻良种化,亩产均可达400~500公斤,比常规水稻品种亩产提高50%~60%。从2001年与1999年,全市畲族聚居村人均占有粮食的比重相比较,可看出粮食生产条件的改变与种植技术的显著提高。由于粮食产量的稳定增长,畲民粮食普遍充足。
据以上66个畲族聚居村统计,1992年总人口46905人,粮食总产量21263.85吨,人均453.3公斤;2001年总人口46105人,粮食总产量25787.6吨,人均占有粮547.5公斤。其中,福清市棋山村1970人,连江县七里村、晋安区山秀园村共482人,因耕地分别被融侨开发区和山仔水库征用,粮食生产面积减少近3000亩。
杂粮类,有高粱、粟、苦麦、荞麦、大小麦和畲禾。畲禾是畲民早期传统作物之一,杨澜《临江之考》卷四(物产考)载“輋禾”,又名畲米,畲客开山种植,掘烧乱草,乘土热暖种之。分粘与不粘二种,四月种,九月收(指农历),这种畲禾在20世纪40年代罗源、连江山区畲民普遍种植。土地改革后,畲民普遍分到田地,因畲禾产量低而不再种植,目前连品种都已绝迹。
豆类,有花生、黄豆、麦豆、江豆、御豆、蚕豆等。连江、罗源畲民普遍种黄豆于山园或田埂上,亦谓田埂豆,少者每户年收几十斤,多者收几百斤。福清、永泰畲民普遍种花生。
知识出处
《福州市畲族志》
出版者: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
本志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记述了福州市畲族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上限尽量追溯到源头,下限一般到2000年。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