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农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州市畲族志》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8270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农业
分类号: F327.57
页数: 8
页码: 129-136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州畲族历史上以稻谷、番薯为主食,种植杂粮、经济作物和林业、茶果业。现代畲民发展果业为脱贫致富,多种水果进入市场,形成品牌。
关键词: 福州市 畲族 农业经济

内容

一、粮食作物
  畲族乡、村历史上的种的粮食作物以稻谷、番薯为主,以大麦、小麦、苦麦、荞麦、高粱、苞谷、畲禾和豆类等旱地作物为辅。
  稻谷,又有“快红”(红米)、南旱(白米)、冬谷(粳米)、术谷(糯米)之分。20世纪50年代多为高杆品种,单季稻稀植,经营粗放,亩产在150~200市斤,较好的田地亩产可达300~400市斤。收成的稻谷主要用于交地租和公粮,畲民留作口粮的约占总产量三分之一左右。
  番薯,也称地瓜,又分白薯、黄金薯、铁薯、新种(红薯)等,番薯切成丝为番薯米,历史上是畲民的主粮。每亩种番薯苗1800~2000株,一般种在田地的番薯亩产1000~1250公斤,旱地亩产500~750公斤,每225公斤鲜番薯切成番薯米50公斤。除福清钟厝、棋山畲族村切成番薯片晒干当主粮外,其余地区畲族都切成番薯丝(即番薯米)为主粮。
  民国6年(1917年)《连江县志》卷十《物产》载:“番薯亦可酿酒、滤粉。细刨为米可充饥,连尤籍此济米粟之乏。”番薯在70年代之前,仍为福州山区畲民主食,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水稻产量普遍提高,番薯的主粮作用逐步减少。进入80年代,畲民种番薯主要用于加工成淀粉制作番薯粉丝推向市场,薯渣作为养猪饲料。如今已没有畲民把番薯米当主食的了。
  经过多年的生产技术改进,生产条件发生变化,水稻亩产逐步提高。50年代初,畲族乡村所种水稻都是高杆品种,单季稀植,施用农家肥,有的贫困农户甚至“插白水秧”,畲民俗语说:“头吃土、尾吃露,借债种田,喝盐卤。”经营粗放,水利条件差,产量低,一般亩产在百来公斤,少则几十公斤,遇干旱或台风袭击,则可能绝收。50年代末,畲乡推行双季稻连作法,由单季改为早、晚双季种植,从稀植改为小株密植,防止水肥流失,由串灌改轮灌,增施农家厩肥,消灭“插白水秧”,水稻亩产比原来提高50%~100%。
  60、70年代,水稻种植推行矮杆良种化,消除水稻高杆倒伏弊端,除用足农家肥外,增施适量化肥,促进农作物生长,增加水稻千粒重,一般亩产又比种高杆时代增加50%以上。
  80年代开始,水稻种植推行杂交良种,并把不宜于两季连作的水田改为一季杂交中稻优良品种,有条件的稻田推行再生稻,加工加肥,提高单产。至90年代初,实现杂交水稻良种化,亩产均可达400~500公斤,比常规水稻品种亩产提高50%~60%。从2001年与1999年,全市畲族聚居村人均占有粮食的比重相比较,可看出粮食生产条件的改变与种植技术的显著提高。由于粮食产量的稳定增长,畲民粮食普遍充足。
  据以上66个畲族聚居村统计,1992年总人口46905人,粮食总产量21263.85吨,人均453.3公斤;2001年总人口46105人,粮食总产量25787.6吨,人均占有粮547.5公斤。其中,福清市棋山村1970人,连江县七里村、晋安区山秀园村共482人,因耕地分别被融侨开发区和山仔水库征用,粮食生产面积减少近3000亩。
  杂粮类,有高粱、粟、苦麦、荞麦、大小麦和畲禾。畲禾是畲民早期传统作物之一,杨澜《临江之考》卷四(物产考)载“輋禾”,又名畲米,畲客开山种植,掘烧乱草,乘土热暖种之。分粘与不粘二种,四月种,九月收(指农历),这种畲禾在20世纪40年代罗源、连江山区畲民普遍种植。土地改革后,畲民普遍分到田地,因畲禾产量低而不再种植,目前连品种都已绝迹。
  豆类,有花生、黄豆、麦豆、江豆、御豆、蚕豆等。连江、罗源畲民普遍种黄豆于山园或田埂上,亦谓田埂豆,少者每户年收几十斤,多者收几百斤。福清、永泰畲民普遍种花生。
  二、经济作物
  苎麻,苎是畲民传统种植作物之一。历史上福州地区畲民有“户户种苎,家家织苎布”之传统,清《闽产录异》载:“苎麻二月下种,五月割者为头苎,七月割者为二苎,九月割者为三苎。淘其皮,汇以灰水,扎丝织为夏布,山里畲民尤其是抽枝剥其皮,以刀耙之……。”连江、罗源、闽侯山区畲民普遍种苎,户种一二分地,多者户年收三季约八、九斤,为全年织夏布的原料。种植苎麻织夏布延续至70年代末。至80年代,市场夏布货源充足,化纤布类繁多,且价格便宜,畲民不再种苎麻。
  油菜,“春满黄花遍地香,山村景色分外艳。”讲的是畲族乡、村普遍种植油菜的情景。油菜籽榨油是畲村产业之一。历史上福州多数畲民都家种油菜1~2亩,为全年食用植物油提供原料。这种传统种植业延至70年代,至80年代种植面积逐渐减少,现今不作主要种植产业,食用的主要是花生油或动物油。
  黄豆,历史上福州畲民种植黄豆,多数种植在山园或山坡上;或劈山垦荒散播坡地,春播种秋季收成,广种薄收。黄豆是畲民当家的主产品,它既可待客零吃、“炒豆”一碗、茶一壶,逢年过节又可制作豆腐。50年代起黄豆普遍利用田埂种植,亦叫田埂豆,多数农户年均收400~500市斤,供应市场。在“割资本主义尾巴”时,限制个人种植田埂豆,产量逐渐减少,至60、70年代畲族乡、村就很少种黄豆。80、90年代又恢复种“青豆”,供应农贸市场。
  花生,种花生在畲族乡、村未曾形成规模经营,仅有福清钟厝、棋山一带成为主要农产品,其余畲村均为零星种植。
  种菁,据《罗源县志·物产》载:“大菁,制为靛,可以染。”靛,俗称青靛,靛是青蓝色染料,也叫靛蓝或靛青,它是由蓼科植物兰靛叶加工而成。《八闽通志》卷二十五载……菁,福州府“诸县皆有”,闽侯、长乐、永福尤多。明宋应星《天工开物·彰施》载:“闽人种山,皆茶蓝。”明王世懋《闽部疏》称:“福州西南,蓝甲天下。”由此,可知当时福州八邑种蓝之盛。随着畲民定居生活的开始,普遍种苎,苎麻是畲民纺织品主要原料。罗源、连江、闽侯、闽清、永泰等县畲民长年穿着苎衫。1952年罗源霍口蓝朝全赴京参加国庆观礼,还带着一套苎布衫。永泰县潭后村转头山钟姓畲民始祖就以种菁在此落脚,至今500多年。随着棉纺织品的发展,畲民种苎减少,种菁传统延至50年代初断绝。
  蚕桑,种桑养蚕乃畲民传统产业。抽蚕丝织腰带,装笄趐乃畲民少女出嫁必备之物,蚕蛹又是畲族山庄美食。据罗源县调查,50年代全县每年产蚕丝200多公斤,霍口畲族乡岗尾全村有80%户种桑养蚕。西兰乡笕下畲族村蓝桃妹是养蚕能手,年产蚕丝1公斤;杨家里村是户户有桑树,家家有蚕丝,至今村前村后尚留古桑树10多株。
  三、林业
  林业生产占全年总收入三分之一的畲族聚居村有34个,共有林地462152亩。其中,晋安区黄土岗、峨眉、芙蓉、东坪、党洋、南峰、日溪等7个村,有林地面积81354亩;连江县东风、七里、利洋、高岳、赤石等5个村有林地71350亩;罗源县飞竹、官路下、石别下、岗尾、川边、东元亭、大王里、溪前、山垅垮、王廷洋、白水、上土港等12个村,有林地面积12万多亩;永泰县力生、山田、青峰、芋坑、瑞应、芭蕉、潭后等7个村,有林地面积65100多亩;福清市东山村有林地面积28398亩。
  从明、清至民国时期,林业都是畲民赖以生存的基本产业。一年四季以挑柴挾竹为经济主要收入。1950年调查,罗源县城关居民薪炭是来自浿溪(即南洋村)、可坂、浿头(即黄家塆村)、官田山里(即廷洋坂、田中、叶洋)一带的畲民提供;连江县城关及沿海乡、镇的竹、木、柴、炭是靠罗源县霍口、连江县小沧、潘渡和闽侯县北峰等地山区畲民提供。罗源县福湖、连江县七里两个畲族村都设有筏竹、木专业运输队,长年累月从罗源县霍口岱江至连江县敖江水运木排、竹排至城关,转卖到沿海乡、镇。
  1950~1957年,林业归国家统一收购,在畲民聚居乡、村设木材收购站,林业收入都占畲村经济总收入30%~50%。同一时期,霍口、小沧溪利、南山等畲村大片森林划归国营林场所有,加上1958年“大炼钢铁”,在畲村滥砍乱伐林木,森林资源受到严重破坏,至70年代,畲族乡、村林业收入严重下降,荒山秃岭增多。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林业生产开始恢复。至1990年,宜林荒山全部造林。1978~1990年,畲族乡、村共造林37.5万亩,封山育林也纳入脱贫致富的长效项目,国家扶持、畲民自筹资金、投工投劳组织造林联合体、林业承包经营到户,涌现出一批林业经营大户。1984年调查,罗源县21个畲族生产大队、107个生产队,拥有林地面积94625亩,人均占有林地10亩4分。其中,松木24686亩,杉木10235亩,杂木23096亩,毛竹19123亩,油茶、油桐1405亩。罗源县南洋村蓝文明等8户造林2000余亩,至1990年林木蓄积量一万二千多立方米。1986~1991年,罗源县畲族聚居村造林4.6万亩,垦覆毛竹林6000多亩,又出现林业生产鼎盛时期。据罗源县霍口、连江县小沧两个畲族乡统计,1991年农林牧渔总产值3134.52万元,其中,林业产值1186.82万元,占农林牧渔总产值37.86%。
  四、茶果业
  (一)茶业
  茶叶,畲民种植茶叶历史悠久。明、清朝代,福州畲区罗源西兰“七境茶”、闽侯“雪峰茶”已驰名于世。“七境茶”主产地在罗源县西兰畲族村周围,因近有庙宇七境,故称“七境茶”。茶叶属炒青绿茶,条索结实,有明显的爆点、叶厚,茶水绿而清澈,味香,有甜感,喝后口清凉而不涩。明代石刻有“罗源茶品第一”之记载,注明此茶有“四绝”,即形、色、香、味俱佳。明末清初,福州茶商曾在西兰设“七境茶”收购点,单独装箱,标以“罗源之名绿”字号,远销京、津茶庄。清光绪初年,“七境茶”每50公斤标价70两银子,一直延至抗日战争爆发后,才逐渐萧条。“雪峰茶”是绿茶名茶之一,种植在1000~1300米高山坡上,常年早晨5时至上午9时云雾笼罩长达150多天,所产茶叶叶厚、清香绿甜。明、清时期在福州市场均有雪峰茶艺馆、茶庄,享有声誉。雪峰是唐末畲族蓝姓始祖蓝文卿居住地,又是千年古刹“雪峰寺”圣地,雪峰茶在海内外福州华人中深有影响。
  民国时期,福州畲族山区茶叶生产衰退,茶园抛荒,各处仅有一些篱笆茶,农民以自饮自足为度。这种状况延至20世纪50、60年代,一直没有批量生产,仅有少量手工制作的“清明茶”上市。北岭黄土岗一带畲民的“清明茶”享有声誉。
  1982年,各县畲族乡、村开始恢复茶叶生产,政府把发展茶叶生产作为脱贫致富项目。从经济、技术上支持帮助畲族乡村开发茶叶生产,首先是罗源县各畲村,先后垦覆和新种茶叶3751亩;并创办“七境”茶坊,茶园面积500余亩,建立粗制、精制车间,进行茶叶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经营方法,年产茶叶100多吨。1984年“罗源绿”被誉为首届北京茶市纪念佳品。1985年精制七境茶“碧螺春”清明茶直运京、津各大茶庄展销,被评为上等名绿茶。
  据2001年统计,全市畲族聚居村生产茶叶502.3吨。其中,连江县长龙镇丘祠村59吨、洪峰村52吨、真茹村29吨,罗源县西兰村32吨、远顶村30吨、上土港15吨、廷洋坂12吨、南洋村20吨、旺岩村20吨、石别下村19吨、溪前村24吨、飞竹村12吨、福湖村12吨、山垅塆村10吨,永泰县白云乡东溪畲族村25吨。
  (二)果业
  畲族历史上多种果树,房前屋后种有桃、李、橘子、杨梅、柚子、柿、枇杷、芭蕉、板栗等,为点缀环境和自供所需,果实很少进入市场。
  1986年以来,畲民为脱贫致富,都把果业列为开发山区的重点生产项目之一,集体、个人纷纷种植各种水果,产品以进入市场为主。据2001年统计,全市畲族聚居村各类水果产量4738.2吨。其中,年产水果百吨以上的有:连江县溪利100吨,兰山100吨,塘坂103吨,高岳104吨,东雁341吨;罗源县南洋265吨;永泰县力生273.5吨,山田273.5吨,新村122吨,青峰168吨,芋坑141吨,协星220吨,瑞应158吨,潭后261吨,荷溪280吨,雁门134吨,东溪100吨;福清市东山畲族村920吨,居全市畲族聚居村年产水果村之冠,该村山上、山下田园一片,共有果园4893亩,以枇杷、柑橘为主。永泰县12个畲族聚居村以桃、李为主产业,共有果园9236亩,年产各类水果1958.5吨。罗源县白塔乡南洋村,1990年开始种西瓜,春季播种,初夏收获,全村148户畲民,种瓜134户,占总农户90%,选用优良品种,统一培训栽培管理技术,其瓜体大、肉甜,深受罗源城乡市场青睐,形成南洋西瓜的品牌。1992年全村种西瓜100户,面积170亩,产西瓜75吨,纯收入6.3万元。至2001年,种西瓜农户134户,面积210亩,10年间,南洋西瓜产量、产值都翻两番,年产量为265吨,产值13.6万元,成为南洋村畲民主要经济收入之一。1997年,福清市三山镇钟厝畲民,以集体股份制形式,组织全村172户村民投股,总金额70多万元,种下龙眼4000多棵,作为全村奔小康的经济新增长点。
  五、狩猎
  狩猎乃畲民传统经济活动。畲民多数定居深山,那里林木茂密,野兽出没,是畲民在生产、生活中最大障碍,为生存就得与野兽拼搏,因而养成习俗,代代传承。清道光《罗源县志》载:“明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群虎伤人,知县陈良谏祷于神,督畲民用毒矢射杀四虎,患方息”,又载:“畲民虽幼小,能关弓药矢,不惧猛兽,盖其性也。”
  明、清时期,多数畲民仍垦荒种粮,部分畲民向地主租种耕地,官府时向畲民“索取山兽皮张”。清代,向畲民征收赋税,明文规定:“射猎为业的以山兽皮张抵值;垦山为业者则其赋论刀若干,出赋若干;如迁徙异地者,则交清山主的税赁或以种速生林竹偿之,方可迁徙之。”
  随着农耕经济的发展,狩猎经济退居从属地位。畲民多在农历二、三、八、九月的农闲季节进行狩猎,农忙时为保护番薯、稻子,也组织猎队防范野猴、野猪等。这种传统狩猎方式一直延至50、60年代。畲民有制作猎具的专业人才,狩猎工具有铳、毒弩、弩箭、竹枪、竹吊、木笼、陷阱、累刀等。狩猎方式多为集体行动,分工周密:赶山(亦叫“踏耙”),即负责带猎犬搜山;“把口”,即守候野兽出没之处伺机射杀;“吹螺”,即发现动静,吹螺号召猎队进入紧急状态,造成人人喊打之势,以震慑山兽,使之惊慌不知所措。猎物分配原则:首铳射中猎物者,可得兽头、兽皮和主要部位兽肉;如果首铳虽然击中,但野兽未立毙,则补铳立毙者,除兽头、兽皮归首铳射击者外,兽肉主要部位二者均分。此分配原则用于大的猎物(虎、豹、野猪等),小的猎物一般是宰杀后煮熟共享。
  50年代后,狩猎旨在保护农作物,兼有逐兽之乐,参加打猎队的以自愿为原则,畲民都把好猎手当作英雄。罗源县西兰乡下刘坑畲民蓝银弟、蓝建浩父子两代都在住房大厅供案摆设兽骨:右侧山猪骨架一副,齿骨朝上,嘴内插两根雉鸡毛;左侧摆两副大兽骨架及虎皮,以显示其猎绩,威慑野兽。60年代,人民政府鼓励畲民组织打猎队,先后有连江县东山、七里、掌濑、溪利、兰山,晋安区东坪,罗源县贾洋、梨坑、西兰、塔里、廷洋坂、黄家湾、新岩头等十多个长年打猎队,队员达数百人。罗源县霍口乡贾洋村青年猎手蓝明光,从1952~1959年连任打猎队队长,曾率队跑遍辖区的深山野岭,猎杀野猪、豪猪,保护周边乡村庄稼,业绩显著,1951年被评为福建省二等农业劳动模范。
  畲民的狩猎除组织猎队围捕外,常用弓弩、火枪、活扣、竹吊、囚笼、陷阱等方法围捕山兽。弓弩,把弓装放在野兽经常出没之地,拉紧弩,弩上装一根活动针,针上引一条线,野兽触线,活动针脱落,箭矢飞出,野兽一旦中了装有毒药的箭头则立毙。此法,对人畜隐患大,现已禁止装置。活扣,形似小弓,机关灵活,用绳系放。凡野兔、山猪、山鹿、旱獭等动物,觅食时触及机关,立被活扣套住,越挣扎、套得越紧,直至野兽半死不活。这种活扣在夜间放,次晨收取,方法简便易行,至今还在使用。竹吊,在野兽常往来之处,挖宽3~4米、深3米的陷阱,阱口置一活动绳套,里拴一活动针,将洞傍毛竹拉弯下来,毛竹尾的绳子连着洞口绳套,野兽踏及洞穴,活动针脱落,毛竹弹起升直,猎物即被悬空吊起,一般猎物体重不超过50公斤的均能被吊住擒获,这是畲民最常使用的捕兽方法。囚笼,有木制囚笼和地下挖洞作笼两种。无论何种笼,都必须在囚笼口装置活动门,笼内放狗或鸡、鸭当诱饵,野兽夜间觅食入笼,触及机关,活动门降下,关住野兽,次晨再将其击毙,亦称“关起门来打豺狼”。隆冬季节,常用囚笼捕获虎、豹、豺狼之类动物。

知识出处

福州市畲族志

《福州市畲族志》

出版者: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

本志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记述了福州市畲族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上限尽量追溯到源头,下限一般到2000年。

阅读

相关人物

蓝文卿
相关人物
陈良
相关人物
蓝银弟
相关人物
蓝建浩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福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