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经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州市畲族志》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8263
颗粒名称: 第三章 经济
分类号: F127.57
页数: 37
页码: 112-148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州市的自然环境、生产条件、农业、养殖业和工商业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福州市 畲族 经济

内容

第一节 自然环境
  一、地貌
  在罗源、连江、晋安3县(区)交界,方圆587平方公里的山区,是福州市畲族主要分布区域。按行政区划共有10个乡镇,罗源县霍口、飞竹、西兰、白塔,连江县小沧、潘渡、蓼沿、丹阳,晋安区日溪、宦溪。有畲族聚居行政村32个,2788户、14425人。
  (一)霍口畲族乡
  1、地层
  (1)南园组(J3n)
  主要为中酸性——酸性——偏中酸性喷出岩,其出露受新华夏系构造控制,多呈北北东向展布。划分为三个岩性段,区内主要出露二个岩性段。
  第二段(J3nb),为一套酸性火山碎屑熔岩和火山碎屑岩。主要岩性为灰、浅灰色流纹质晶屑灰熔岩(局部含角砾岩)夹流纹斑岩、晶屑熔结凝灰岩、晶屑玻屑凝灰岩、凝灰质粉砂岩、硅质岩等。底部常见熔岩角砾岩。流纹质晶屑凝灰熔岩局部过渡为酸性粒状碎斑熔岩。第二段岩石在地貌上往往形成中低山陡坡地形。
  第三段(J3nc),为一套偏中酸性火山碎屑熔岩。岩性为深灰色流纹英安质(或英安质)晶屑凝灰熔岩、流纹质晶屑凝灰熔岩、英安岩夹流纹岩、斜长流纹岩、含角砾熔结凝灰岩、流纹质晶屑凝灰岩、含角砾晶屑玻屑凝灰岩、凝灰岩、凝灰质粉砂岩、硅质岩、粉砂岩,局部夹安山玢岩。底部常为英安质火山角砾岩。在地貌上多形成球状风化之石头山,风化土壤呈褐红色。喷发不整合于第二段(J3nb)之上。
  (2)小溪组(J3x)
  在区域上,分布面积小,以盆地形态出露。为晚侏罗世陆相沉积——火山岩系。该组划分为上、下两个岩性段。
  在本区形成的椭圆形盆地,呈北东东向展布。盆地西边与北侧下部以沉积岩为主,假整合于南园组第三段(J3nc)之上。上段仅见于盆地中心的672.7米高地及头峰顶等地,岩性为灰色含角砾晶屑凝灰岩。
  下段(J3xa),主要岩性,上部为深灰、灰黑色粉砂岩、硅泥质粉砂岩、凝灰质含钙质粉砂岩夹凝灰质砂岩、砂砾岩、钙质粉砂岩;中部灰、浅灰、浅灰绿色流纹质晶屑凝灰岩夹硅泥岩、凝灰质砂砾岩;下部深灰色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凝灰质粉砂岩夹含钙硅质岩、页岩、层凝灰岩及薄层安山岩、流纹质晶屑凝灰熔岩等;底部为凝灰质砂砾岩或火山角砾岩。以假整合覆于南园组之上。
  上段(J3xb),常分布于小溪组盆地中心,岩性主要为深紫灰、灰、灰黑色英安岩、熔结凝灰岩、英安质含角砾晶屑凝灰岩、流纹质晶屑凝灰熔岩、流纹岩、夹英安质凝灰岩、角砾凝灰岩、层凝灰岩、凝灰质砂岩,底部以喷发不整合覆于下段之上。
  (3)下白垩统——石帽山群(K2sh)
  石帽山群划分为上、下两个组,四个岩性段。本区主要出露下组上段。
  下组为一完整的沉积——中酸性火山喷发旋回,有时形成单独的火山盆地。
  下组上段(K1sh1b)岩性由紫、紫灰、深灰色英安岩、英安质晶屑凝灰熔岩(局部含角砾)、流纹质含角砾熔结凝灰岩夹斜长流纹岩、英安质熔结凝灰岩、英安质含角砾凝灰岩、英安质晶屑凝灰岩、玻屑凝灰岩、凝灰质粉砂岩,杂砂岩及硅质粉砂岩等组成。呈喷发不整合于下段之上。
  2、侵入岩
  区内侵入岩不发育,仅少量分布于东部和西北部边缘。东部为丹阳岩体的组成部分,西北边缘为中粒花岗岩。
  (1)燕山早期第三次侵入——中粒花岗岩(γ52(3)c)
  呈小岩株出露。岩石为浅肉红色中粒花岗岩。岩石矿物成分为:钾长石、斜长石、石英、云母及少许磁铁矿、锆石、独居石、褐帘石、磷灰石等组成。
  (2)燕山晚期第二次侵入——中粒花岗岩(ηγ5b)
  为丹阳岩体组成部分。岩性为浅肉红色略带紫、紫灰色中粒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二者呈相互过渡。丹阳岩体相带较发育,可分为中心相——中粒二长花岗岩;过渡相——中细粒二长花岗岩;边缘相——细粒花岗岩。
  (3)脉岩
  区内不太发育,主要有花岗斑岩脉、石英斑岩脉、辉绿岩脉。
  3、构造
  区内断裂发育,主要有东西向和北东向两组。
  (1)福湖东西向断裂
  规模大,长11千米,倾向北,在断裂带内见5~10米的压碎岩和糜棱岩化角砾岩,普遍有硅化、绿泥石化。在福湖附近见东西的断裂切过北北东向断裂。在福湖断裂南约2.5千米和5千米处,尚见两条长4~5千米的东西向断裂。
  (2)霍口断裂
  从霍口向北东25度方向延伸,长达25千米。断裂面倾向北西,倾角60~70度。沿断裂岩石挤压破碎,绿泥石化、硅化都普遍。在霍口北约2千米处公路壁上,断裂形迹十分清楚,挤压破带宽约30余米,挤压断裂面成群出现,由糜棱岩包围着的构造透镜体甚为普遍。在其近垂直方向出现一组北西295~300度方向的张裂。
  4、矿产
  (1)罗源郎坑铁矿化点
  位于霍口乡郎坑村东北约800米。区内出露南园组英安流纹质晶屑凝灰熔岩。已发现残积铁矿石,主要矿物为镜铁矿、赤铁矿、黄铁矿、石英、高岭土。品位TFe30.5%,分布面积8×10立方米。
  (2)罗源郎坑铅锌多金属矿点
  位于霍口乡郎坑村西北400米。区内出露南园组第三段英安流纹质晶屑凝灰熔岩。矿化受北东东向压扭性断裂控制。断裂走向北东80度,倾向南东,倾角约60度。矿体呈脉状,产于熔岩中1~2米,长度不明,产状同断裂产状一致。围岩具硅化、叶蜡石化、绿泥石化。主要矿物成分:闪锌矿、方铅矿、黄铁矿、石英、绿泥石等。品位:Pb0.32%、Zn2.04%、Au1.13%克/吨。
  矿区附近有重砂异常和水系沉积物异常,故有进一步找矿意义。
  (3)罗源坪演铅锌矿点
  位于霍口乡坪演村西北650米。区内出露南园组第二段流纹质晶屑凝灰熔岩,侵入岩有细粒黑云母花岗岩。区域性北北东向断裂于矿点东部通过。附近岩石破碎,具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地表仅见两处铅锌矿化和一处绿泥化带露头。铅锌矿化呈细脉浸染状产于晶屑凝灰熔岩中,宽约0.5米至数米,沿北东向或北西向延伸。
  绿泥石化带大致呈扁豆状,产于晶屑凝灰熔岩中,近南北向延伸,宽50~100米。矿物成分: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石英、方解石、绿泥石。品位:Pb0.9%~19.98%,Zn0.1%~0.8%、Ag6.40~29.35克/吨,Mo0.007%~0.025%,Cu0.20%;绿泥石化带:Pb0.01%~0.6%,Zn0.01%~0.60%。
  (4)辉绿岩花岗石材
  在王廷洋、东宅等地尚有辉绿岩脉岩,宽5米左右。岩石质地尚好,是花岗石饰面石材和石刻原料,可进行开发利用。
  (二)小沧畲族乡
  1、地层
  区内范围小,地层发育不全,出露地层均为中生代侏罗——白垩纪火山岩系。
  (1)南园组(J3n)
  第二段(J3nb),为一套酸性火山碎屑熔岩和火山碎屑岩。其主要岩性为灰、浅灰色流纹质晶屑凝灰熔岩(局部含角砾)夹流纹斑岩、晶屑熔结凝灰岩,晶屑玻屑凝灰岩、凝灰质粉砂岩、硅质岩等。底部常见熔岩角砾岩。流纹质晶屑凝灰熔岩局部过渡为酸性粒状碎斑熔岩。
  第三段(J3nc),为一套偏中酸性火山碎屑熔岩。岩性较单一,为深灰色流纹英安质(或英安质)晶屑凝灰熔岩、流纹质晶屑凝灰熔岩、英安岩夹流纹岩、斜长流纹岩、含角砾熔结凝灰岩、流纹质晶屑凝灰岩、含角砾晶屑玻屑凝灰岩、凝灰岩、凝灰质粉砂岩、硅质岩、粉砂岩,局部夹安山玢岩。底部常为英安质火山角砾岩。
  (2)小溪组(J2x)
  区内主要出露小溪组下段(J2xa),主要岩性:上部为深灰、灰黑色粉砂岩、硅泥质粉砂岩、凝灰质含钙质粉砂岩夹凝灰质砂岩、砂砾岩、钙质粉砂岩;中部灰、浅灰、浅灰绿色流纹质晶屑凝灰岩夹硅泥岩、凝灰质砂砾岩;下部深灰色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凝灰质粉砂岩夹含钙硅质岩、页岩、层凝灰岩及薄层安山岩、流纹质晶屑凝灰熔岩等;底部为凝灰质砂砾岩或火山角砾岩。
  (3)下白垩统——石帽山群(K1Sh)
  区内仅出露下组上段(K1Sh1b):岩性由紫、紫灰、深灰色英安岩、英安质晶屑凝灰熔岩(局部含角砾)、流纹质含角砾熔结凝灰岩夹斜长流纹岩、英安质熔结凝灰岩、英安质含角砾凝灰岩、英安质晶屑凝灰岩、玻屑凝灰岩、凝灰质粉砂岩,杂砂岩及硅质粉砂岩等组成。喷发不整合于下段之上。
  2、侵入岩
  区内大面积出露火山岩,而侵入岩仅在东北角呈小面积分布,为丹阳岩体(ηγ5b)的组成部分。丹阳岩体相带较为发育,分为三个相:中心相——肉红色略带紫、紫灰色中粒二长花岗岩;过渡相——浅肉红色中细粒二长花岗岩;边缘相——肉红色细粒花岗岩。
  此外,区内还有少量的花岗岩脉分布。
  3、矿产与重砂异常
  (1)连江龙潭钼矿化点
  位于小沧乡龙潭村西南。区内出露南园组第二段硅质岩,上覆为晶屑凝灰熔岩。矿化硅质岩呈巨厚层状,露头长约35米,宽15米,厚约20米,矿化呈细脉状,主要矿物成分有黄铁矿、锌铜矿。品位:Mo0.007%。
  (2)龙潭铁矿点
  位于小沧乡东南7.5米。在龙潭山周围发现磁铁矿滚石和铁渣。经槽探揭露,见一磁铁矿细脉,长20米,宽约25厘米,目估品位Fe60%。估计储量:40吨。
  (3)连江小沧铁砂情报点
  小沧北350米,含铁砂层长100米,宽20米,厚0.1米。含铁砂量1.0%,铁砂矿储量4吨。小沧西北左岸沙滩,含铁砂层长35米,宽10米,厚1.5米。含铁砂量1.0%,铁砂矿储量12吨。小沧西南300米左岸沙滩,含铁砂层长500米,宽30米,厚2米。含铁砂量1.0%,铁砂矿储量690吨。
  (4)重砂异常
  异常区坐标X20,Y20~30,面积0.8立方千米。异常区位于北北西向张性断裂带上,主要出露南园组第二段熔岩、凝灰质角砾岩、晶屑凝灰熔岩。异常与Pb金属量异常区局部重迭,找矿远景较好。主要矿物:氯铅矿、钼铅矿、雄黄、锆石、钍石、钛铁矿、铬尖晶石等。
  (5)金属量Pb、Zn、Cu异常
  异常区坐标X10~20,Y20~30,面积6立方千米。区内出露南园组第二段流纹质晶屑凝灰熔岩和石帽山群下组上段角砾熔岩等,有正长斑岩脉侵入。北西向张性断裂发育,局部见叶腊石化。与铅矿物重砂异常重迭,因此,找矿远景较好。主要元素Pb20~120PPm,最高含量150~450PPm,Zn<100PPm,Cu<10~50PPm,最高100PPm,Sn<10PPm,Mo<10PPm。
  此外,丹阳岩体,已广泛应用于饰面石材,资源丰富,质量好,有较大的市场容量。
  福州畲族聚居区多山,仅霍口畲族乡内就有千米以上高山7座,沿罗源、闽侯两县边界西南行,延至晋安区交界处的王公山为霍口溪所断,全长31.5公里。群峰巍峨,拱列西界,主要山峰有:
  牛姆山:海拔1251米,位于霍口乡佳湖村西北,形如五指,又称“五指山”,为罗源县内海拔最高之山。
  老梯重山:海拔1215.8米,位于霍口乡岐峰村双贝自然村。
  佳湖山:海拔1214米,位于霍口乡佳湖村,峰顶平坦,面积600多亩,中有一湖,风景佳妙,谓之“佳湖”。
  大山:海拔1162.3米,位于霍口乡川边畲族村西。
  石人岗:海拔1148米,位于霍口乡川边村与大山之间。
  歪尾峰:海拔1114米,位于霍口乡岐峰村顶部。
  狮头岗:海拔1054米,位于霍口乡黄鹤村西北部。
  全市畲族聚居村村委所在地海拔高度(米)
  罗源县:伡溪885,叶洋550,廷洋坂485,水口洋30,曹垅365,黄家垮335,田中35,官村185,民族60,西兰385,许洋415,石壁下450,官路下395,蛤蟆石460,飞竹315,溪前105,福湖110,,山垅湾130,岗尾360,东园亭480,王廷洋125,大王里160,川边450,远顶410,梅洋170,旺岩215,钟下250,南洋240,大项335,竹里75,八井75,前房35,白水10,上土港140。
  连江县:七里120,利洋100,东风228,溪利104,兰山437,塘坂96,高岳116,东雁34,丘祠400,洪峰400,真茹470,天竹100,赤石335,镇安550,黄家洞323,仙屏45。
  永泰县:协星108,芭蕉380,雁门640,瑞应450,新村530,潭后150,荷溪85,力生150,山田385,芋坑45,青峰480,东溪580。
  晋安区:党洋310,东坪313,南峰300,山秀园223,日溪120,黄土岗155,峨眉105,芙蓉300。
  气候:福州畲族乡村气候温暖潮湿,属亚热季风气候,一年四季分明,夏长冬短,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光、热、水有效性较强,一般夏秋之间台风频繁,夏季常干旱,对农作物生长有较大的影响。
  日照、太阳辐射:
  据罗源县福湖、川边往连江县七里达晋安区黄土岗5个行政村估算,平均日照时数均值为1899.5小时,年日照百分率为45%,月平均日照时数,以七月最多265.4小时,二月最少仅100小时。
  霍口、小沧、日溪、宦溪4个乡镇年总辐射量4430~4856兆焦耳/平方米。年散辐射量1960~2180兆焦耳/平方米,年有效辐射量2070~2220兆焦耳/平方米。总辐射量平均值最低为二月220~250兆焦耳/平方米。最高为七月250~600兆焦耳/平方米。
  气温,上述五个聚居行政村,年平均气温19.50度,最冷为一、二月份,平均气温9度;最热为七、八月份,平均气温29.11度。
  降雨量年均1652.6毫米。
  二、资源
  畲族多数散杂居于各县(区)山区,资源较丰富。
  (一)耕地
  全市75个畲族聚居行政村有耕地45848亩,人均1.2亩。2001年产粮26238.4吨,人均占有粮467.3公斤,有1.5万吨在市场出售。
  (二)林业
  全市畲族聚居村有林地面积462152亩。人均占有林10亩以上的聚居村有34个行政村。主要树木品种:松、杉、樟、楠、栲、桐、栎、柳、橧、槐、枫、棕榈、乌桕、油茶树、山苍籽等30多种。竹类:麻竹、黄竹、方竹、苦竹、绿竹、斑竹等10多种;果树类:板栗、荔枝、龙眼、杨梅、柿、柚、桃、李、柰、枇杷、柑橘、福橘、香蕉等十多种。据1987年测算,霍口畲族乡林木、毛竹蓄积量为26.38万立方米。其中,用材林21.35万立方米,特用林0.21万平方米,疏林0.94万平方米,散生林3.45万平方米。毛竹蓄积量269.63万株,小沧畲族乡就有10万亩毛竹。永泰县力生、山田、青峰等村有松柏林,晋安区党洋、东坪有成片枫树林,森林资源丰富。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树种红豆杉(水松),零星分布于各畲村,现已知的有罗源县福湖、蛤蟆石、石壁下、东元亭、溪前,晋安区芙蓉、党洋、东坪、南峰、日溪等村;有国家一级保护树种桫椤,零星分布于岱江的溪沿岩岸;有建楠,俗称黄楠木,罗源福湖、溪前都发现近百年树龄的国家二级保护树种多棵。
  林副产品:油桐籽,明、清朝代,民国时期罗源浿头等地畲村为油桐子主产区,加工成桐油,为油漆的主要原料,现已被化学产品所替代,产量很少;油茶籽,明、清朝代至民国时期,霍口乡川边、梨坑、岗尾、大王里、堡岗等畲族村普遍培植油茶树,采籽榨油,现仍然培植,并扩大为霍口油茶场;棕片,畲族自然村在房前屋后普遍栽种,霍口、小沧、潘渡等地畲村,除自行缝制棕衣外,年产棕片三万多斤出售;竹笋,有绿竹笋、甜竹笋、麻竹笋,年产量三万多公斤。
  (三)水力
  畲区多山,水系多发,地下水、地表水、容水都很丰富。霍口畲族乡内霍口溪(又称岱江)自西北至东南贯穿全境,主流长31.5公里,流域333.6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每秒45.83立方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4.19亿立方米。至2000年,全乡有水电站6个,装机容量3330千瓦。小沧畲族乡畲山湖面积6.8平方公里,蓄水量1.67亿立方米,是福州市区第二供水源。罗源、连江、永泰、福清、晋安五县(市)区畲族聚居村河流纵横,水电站、池塘、溪流可利用水域达8892.5亩。
  (四)劳力
  畲族从来男女一起从事体力劳动。全市畲族聚居村统计有劳动力13464人,常年往城市务工劳力4230人,占总劳力的31.4%。
  (五)矿产
  已知矿藏,畲族聚居村有铁砂、锡、铜、钼、钨、寿山石、石板材,石灰岩、高岭土等。
  (六)旅游
  有霍口岱溪漂流,小沧畲山湖,七里畲族古寨,福湖民俗,廷洋坂射猎场。永泰青云山潭后畲族村有9座千米山峰、9条峡谷,景区方圆50公里。
  第二节 生产条件
  一、生产关系
  福州山区畲民除唐末蓝文卿家族已于原侯官县雪峰定居成为富豪外,绝大部分属游耕群体。据福州方志记载:清乾隆五年(1740年),畲民才开始编图隶籍,承担赋役。罗源、连江、侯官、永福等山区畲民聚居处都发现有清代官府准许畲民免除差徭的勒石碑记,其内容是:“雷、蓝、盘、钟四姓畲民原无一定住籍,自食其力。历代洪恩,载入流烟册内,概免一切差徭”。(罗源洪洋乡溪门岭1块、伡溪岭头村1块。)
  清代,根据畲民生产特点征收赋税。射猎为业的以山兽皮张抵值,垦山为业者则其赋论刀若干;如有迁徙异地者,必須交清山庄的税赁或以种速生林竹偿之,方可迁徙。
  民国时期,畲民内部阶级分化开始出现,产生少数地主、富农家庭。据1950年土地改革时资料,罗源县松山镇八井、横埭、竹里、牛洋等4个畲族自然村共163户,其中:贫雇农106户、占总农户65%;中农53户占、总户35.5%;富农2户、占1.2%;半地主式富农1户、占0.6%;地主1户、占0.6%;土地占有量:无地61户、占总户37.4%;少地即在1亩以下的36户、占22%;1亩至3亩以下的38户,占23.3%;3亩以上至6亩以下的20户,占12.2%;6亩以上至11亩以下的8户,占5%。综合土地占有情况是:耕地共1321.03亩,其中,自耕田185.58亩,自耕农地62.07亩,计247.6亩,占总耕地9%;租入水田1053.33亩,农地20.1亩,计1073.58亩,占总耕地81%的为租入耕地,这81%土地的佃户主要是畲民。
  在封建土地所有制中,畲民是作为佃户维持生产、生活的劳动者,畲民与土地的关系,主要是租佃关系,承受地租剥削。地租形式有三种:定租制、分成制、空头租。定租制约占租佃关系三分之二的土地一般是下等田地,土质贫瘠,田坵小,一亩地有的是几十坵、上百坵梯田或烂泥田,花工大、产量低,地租定为100~150市斤水谷。这种田地在正常年景,每亩可收获200~300市斤水谷,扣除地租、牛租,佃户所剩无几。分成制(即分收割)。这种土地,一般属于中、上等田地,在平坦地带,省工、省肥、产量稳定,是比较容易出租的土地,划分为上、中、下三等收租:上等田为六、四开(即地主6成、佃户4成);中等田对半开(地主、佃户各50%);下等田地为“四、六”开(即地主4成、佃户6成)。空头租:无地给佃户,借钱定租。即在穷人急需花钱时,向债主借钱,以地租形式付息,与一般借贷不同,空头租是约定年限,如借银元9块,折300市斤稻谷,连续若干年还本息,在约定年限内无论市场上谷价涨跌,每年都应交给债主300斤稻谷,如果在约定年限内无钱还本,则延续若干年,这样累计债务越来越还不清,剥削沉重。无论受何种地租剥削,佃户终年劳动都得不到温饱,过着“糠菜半年粮”的生活,常常还得下山打杂工。民国37年,翁绍耳在一篇文章中写道:“黄土岗畲民常常在农忙季节下到北岭下做工换粮,多数人农闲上山砍柴、烧炭,靠卖薪炭维持生活。”
  民国38年(1949年)8月福州解放,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畲民彻底翻身,成了国家的主人。1950年10月秋收后,全市农村土地改革运动全面展开;至1951年春,畲族乡、村土地改革基本完成,无地少地的畲民人均分得耕地1.5~2.5亩。据连江、罗源、闽侯3个县10个畲族自然村调查,土地改革结束时,共分耕地2541.68亩,占10个村总耕地面积2991.2亩的85%。畲村人均耕地面积由0.27亩,增加到1.82亩,畲民历史上第一次成为土地的主人。
  1951年冬,土地改革完成,畲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自愿建立农村农业“帮工队”、“变工组”等,罗源县霍口区后洋村蓝朝全、闽侯县石牌区东坪村雷天明、罗源县起步区曹垅村蓝木伙、连江县潘渡区掌濑村雷延辉、永泰县葛岭区兰厝里蓝炳仁等人先后带领畲民建立互助组。其中蓝朝全、雷天明都是闽侯专区劳动模范。蓝朝全是罗源县畲民第一个带头建立互助组的,全组12户、耕地57亩,粮食连续两年增产,一季完成全年征购任务,成为罗源县特等劳动模范、福建省劳动模范、福建省第一届人大代表,1952年获选派赴京参加国庆观礼。接着,福州各县畲民按自愿、互利、等价交换和民主管理的生产原则组织互助组,有85%农户加入常年互助组,畲族劳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调动。
  1953年初,各县农业互助组相继升为农业生产初级生产合作社。农民自愿结合,以土地入股,大农具也入股,统一使用,集体劳动,共同经营农业生产,一般收益分配劳动力占7成,股份占3成。这一时期,全市以畲族自然村为单位建立302个农业初级合作社,入社畲民占总农户80%左右。
  1954年春至1958年夏,在农村初级合作社的基础上,先后创办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取消土地分红,实行按劳分配,土地、耕地、大件农机具折价入社,归集体所有,进一步调动畲民生产积极性。全市畲民聚居村创办高级农业合作社158个,入社农户5875户,25000多人口,约占畲村总农户的80%。
  1958年秋,福州地区畲族人民响应中共中央的号召,全部加入人民公社,于1958年11月底实现人民公社化。罗源、连江7个畲族乡先后被分解为若干个生产大队以队为基础,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三级所有制,以比较集中的畲族自然村或若干个自然村联合建立生产大队,或生产小队。在全市公社化中,以畲族为主的,仅有罗源县官村人民公社、连江县小沧人民公社。人民公社时期,生产资料实行公有化,生产管理上实行军事化,搞“大炼钢铁”、“大办食堂”、“大兵团作战”、“一大二公”、“一平二调”等,在畲族村庄造成严重的土地抛荒、乱砍树木、水土流失等情况,相当多的畲族自然村采取明集体、暗单干的办法,抵制人民公社体制上的种种弊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81年在畲族乡、村普遍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至1983年,福州市畲族村庄98%生产队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干到户的占96.4%。实行联产承包制后,畲村形成有分有合、统分结合的两个层次的生产经营体制。
  二、生产力
  畲民生产方式,从刀耕火种,进入竹、木制作的生产工具,发展到铁制生产工具,如锄头、斧子、田刀、鐮刀、柴刀、草钯、铸铁犁头等;肥料,以草木灰为主加人粪尿、猪、牛、羊等厩肥;田地依靠溪、河水及自然下雨浇灌。这种生产方式,一直延续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0世纪50年代初,生产工具沿用传统农具,牛耕面积扩大,全市畲族聚居村60%土地靠牛犁耙,40%靠人工挖掘平整。农田水利条件改善,多数村庄冬季兴修渠道,大积农家肥,种绿肥(主要是紫云英),肥料仍是草木灰、人糞尿、猪、牛、羊厩肥。
  60~70年代,畲民生产工具有所改变,如从手工操作改用插秧机、脱谷机、手扶拖拉机,选用良种、稻田种植由稀植改密植、高杆改矮杆,施用少量化学肥料,除虫使用农药喷雾器;水利设施有山塘水库,使用抽水机,施行土壤改良等措施。
  80~90年代,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至2001年底统计,全市75个畲族聚居村中,通公路或机耕路的73个村,占97.3%;通电的达100%。运输,以拖拉机或农用汽车替代肩挑,以自行车、摩托车载货。农田水利条件改善,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31506亩,旱涝保收农田面积达63.7%。农业机械总动力8274千瓦,农村用电量18263060千瓦时,人均用电300.9千瓦时。农村使用化学肥料数量增加,全年共用6538.7吨,平均每亩138.3公斤。
  第三节 农业
  一、粮食作物
  畲族乡、村历史上的种的粮食作物以稻谷、番薯为主,以大麦、小麦、苦麦、荞麦、高粱、苞谷、畲禾和豆类等旱地作物为辅。
  稻谷,又有“快红”(红米)、南旱(白米)、冬谷(粳米)、术谷(糯米)之分。20世纪50年代多为高杆品种,单季稻稀植,经营粗放,亩产在150~200市斤,较好的田地亩产可达300~400市斤。收成的稻谷主要用于交地租和公粮,畲民留作口粮的约占总产量三分之一左右。
  番薯,也称地瓜,又分白薯、黄金薯、铁薯、新种(红薯)等,番薯切成丝为番薯米,历史上是畲民的主粮。每亩种番薯苗1800~2000株,一般种在田地的番薯亩产1000~1250公斤,旱地亩产500~750公斤,每225公斤鲜番薯切成番薯米50公斤。除福清钟厝、棋山畲族村切成番薯片晒干当主粮外,其余地区畲族都切成番薯丝(即番薯米)为主粮。
  民国6年(1917年)《连江县志》卷十《物产》载:“番薯亦可酿酒、滤粉。细刨为米可充饥,连尤籍此济米粟之乏。”番薯在70年代之前,仍为福州山区畲民主食,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水稻产量普遍提高,番薯的主粮作用逐步减少。进入80年代,畲民种番薯主要用于加工成淀粉制作番薯粉丝推向市场,薯渣作为养猪饲料。如今已没有畲民把番薯米当主食的了。
  经过多年的生产技术改进,生产条件发生变化,水稻亩产逐步提高。50年代初,畲族乡村所种水稻都是高杆品种,单季稀植,施用农家肥,有的贫困农户甚至“插白水秧”,畲民俗语说:“头吃土、尾吃露,借债种田,喝盐卤。”经营粗放,水利条件差,产量低,一般亩产在百来公斤,少则几十公斤,遇干旱或台风袭击,则可能绝收。50年代末,畲乡推行双季稻连作法,由单季改为早、晚双季种植,从稀植改为小株密植,防止水肥流失,由串灌改轮灌,增施农家厩肥,消灭“插白水秧”,水稻亩产比原来提高50%~100%。
  60、70年代,水稻种植推行矮杆良种化,消除水稻高杆倒伏弊端,除用足农家肥外,增施适量化肥,促进农作物生长,增加水稻千粒重,一般亩产又比种高杆时代增加50%以上。
  80年代开始,水稻种植推行杂交良种,并把不宜于两季连作的水田改为一季杂交中稻优良品种,有条件的稻田推行再生稻,加工加肥,提高单产。至90年代初,实现杂交水稻良种化,亩产均可达400~500公斤,比常规水稻品种亩产提高50%~60%。从2001年与1999年,全市畲族聚居村人均占有粮食的比重相比较,可看出粮食生产条件的改变与种植技术的显著提高。由于粮食产量的稳定增长,畲民粮食普遍充足。
  据以上66个畲族聚居村统计,1992年总人口46905人,粮食总产量21263.85吨,人均453.3公斤;2001年总人口46105人,粮食总产量25787.6吨,人均占有粮547.5公斤。其中,福清市棋山村1970人,连江县七里村、晋安区山秀园村共482人,因耕地分别被融侨开发区和山仔水库征用,粮食生产面积减少近3000亩。
  杂粮类,有高粱、粟、苦麦、荞麦、大小麦和畲禾。畲禾是畲民早期传统作物之一,杨澜《临江之考》卷四(物产考)载“輋禾”,又名畲米,畲客开山种植,掘烧乱草,乘土热暖种之。分粘与不粘二种,四月种,九月收(指农历),这种畲禾在20世纪40年代罗源、连江山区畲民普遍种植。土地改革后,畲民普遍分到田地,因畲禾产量低而不再种植,目前连品种都已绝迹。
  豆类,有花生、黄豆、麦豆、江豆、御豆、蚕豆等。连江、罗源畲民普遍种黄豆于山园或田埂上,亦谓田埂豆,少者每户年收几十斤,多者收几百斤。福清、永泰畲民普遍种花生。
  二、经济作物
  苎麻,苎是畲民传统种植作物之一。历史上福州地区畲民有“户户种苎,家家织苎布”之传统,清《闽产录异》载:“苎麻二月下种,五月割者为头苎,七月割者为二苎,九月割者为三苎。淘其皮,汇以灰水,扎丝织为夏布,山里畲民尤其是抽枝剥其皮,以刀耙之……。”连江、罗源、闽侯山区畲民普遍种苎,户种一二分地,多者户年收三季约八、九斤,为全年织夏布的原料。种植苎麻织夏布延续至70年代末。至80年代,市场夏布货源充足,化纤布类繁多,且价格便宜,畲民不再种苎麻。
  油菜,“春满黄花遍地香,山村景色分外艳。”讲的是畲族乡、村普遍种植油菜的情景。油菜籽榨油是畲村产业之一。历史上福州多数畲民都家种油菜1~2亩,为全年食用植物油提供原料。这种传统种植业延至70年代,至80年代种植面积逐渐减少,现今不作主要种植产业,食用的主要是花生油或动物油。
  黄豆,历史上福州畲民种植黄豆,多数种植在山园或山坡上;或劈山垦荒散播坡地,春播种秋季收成,广种薄收。黄豆是畲民当家的主产品,它既可待客零吃、“炒豆”一碗、茶一壶,逢年过节又可制作豆腐。50年代起黄豆普遍利用田埂种植,亦叫田埂豆,多数农户年均收400~500市斤,供应市场。在“割资本主义尾巴”时,限制个人种植田埂豆,产量逐渐减少,至60、70年代畲族乡、村就很少种黄豆。80、90年代又恢复种“青豆”,供应农贸市场。
  花生,种花生在畲族乡、村未曾形成规模经营,仅有福清钟厝、棋山一带成为主要农产品,其余畲村均为零星种植。
  种菁,据《罗源县志·物产》载:“大菁,制为靛,可以染。”靛,俗称青靛,靛是青蓝色染料,也叫靛蓝或靛青,它是由蓼科植物兰靛叶加工而成。《八闽通志》卷二十五载……菁,福州府“诸县皆有”,闽侯、长乐、永福尤多。明宋应星《天工开物·彰施》载:“闽人种山,皆茶蓝。”明王世懋《闽部疏》称:“福州西南,蓝甲天下。”由此,可知当时福州八邑种蓝之盛。随着畲民定居生活的开始,普遍种苎,苎麻是畲民纺织品主要原料。罗源、连江、闽侯、闽清、永泰等县畲民长年穿着苎衫。1952年罗源霍口蓝朝全赴京参加国庆观礼,还带着一套苎布衫。永泰县潭后村转头山钟姓畲民始祖就以种菁在此落脚,至今500多年。随着棉纺织品的发展,畲民种苎减少,种菁传统延至50年代初断绝。
  蚕桑,种桑养蚕乃畲民传统产业。抽蚕丝织腰带,装笄趐乃畲民少女出嫁必备之物,蚕蛹又是畲族山庄美食。据罗源县调查,50年代全县每年产蚕丝200多公斤,霍口畲族乡岗尾全村有80%户种桑养蚕。西兰乡笕下畲族村蓝桃妹是养蚕能手,年产蚕丝1公斤;杨家里村是户户有桑树,家家有蚕丝,至今村前村后尚留古桑树10多株。
  三、林业
  林业生产占全年总收入三分之一的畲族聚居村有34个,共有林地462152亩。其中,晋安区黄土岗、峨眉、芙蓉、东坪、党洋、南峰、日溪等7个村,有林地面积81354亩;连江县东风、七里、利洋、高岳、赤石等5个村有林地71350亩;罗源县飞竹、官路下、石别下、岗尾、川边、东元亭、大王里、溪前、山垅垮、王廷洋、白水、上土港等12个村,有林地面积12万多亩;永泰县力生、山田、青峰、芋坑、瑞应、芭蕉、潭后等7个村,有林地面积65100多亩;福清市东山村有林地面积28398亩。
  从明、清至民国时期,林业都是畲民赖以生存的基本产业。一年四季以挑柴挾竹为经济主要收入。1950年调查,罗源县城关居民薪炭是来自浿溪(即南洋村)、可坂、浿头(即黄家塆村)、官田山里(即廷洋坂、田中、叶洋)一带的畲民提供;连江县城关及沿海乡、镇的竹、木、柴、炭是靠罗源县霍口、连江县小沧、潘渡和闽侯县北峰等地山区畲民提供。罗源县福湖、连江县七里两个畲族村都设有筏竹、木专业运输队,长年累月从罗源县霍口岱江至连江县敖江水运木排、竹排至城关,转卖到沿海乡、镇。
  1950~1957年,林业归国家统一收购,在畲民聚居乡、村设木材收购站,林业收入都占畲村经济总收入30%~50%。同一时期,霍口、小沧溪利、南山等畲村大片森林划归国营林场所有,加上1958年“大炼钢铁”,在畲村滥砍乱伐林木,森林资源受到严重破坏,至70年代,畲族乡、村林业收入严重下降,荒山秃岭增多。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林业生产开始恢复。至1990年,宜林荒山全部造林。1978~1990年,畲族乡、村共造林37.5万亩,封山育林也纳入脱贫致富的长效项目,国家扶持、畲民自筹资金、投工投劳组织造林联合体、林业承包经营到户,涌现出一批林业经营大户。1984年调查,罗源县21个畲族生产大队、107个生产队,拥有林地面积94625亩,人均占有林地10亩4分。其中,松木24686亩,杉木10235亩,杂木23096亩,毛竹19123亩,油茶、油桐1405亩。罗源县南洋村蓝文明等8户造林2000余亩,至1990年林木蓄积量一万二千多立方米。1986~1991年,罗源县畲族聚居村造林4.6万亩,垦覆毛竹林6000多亩,又出现林业生产鼎盛时期。据罗源县霍口、连江县小沧两个畲族乡统计,1991年农林牧渔总产值3134.52万元,其中,林业产值1186.82万元,占农林牧渔总产值37.86%。
  四、茶果业
  (一)茶业
  茶叶,畲民种植茶叶历史悠久。明、清朝代,福州畲区罗源西兰“七境茶”、闽侯“雪峰茶”已驰名于世。“七境茶”主产地在罗源县西兰畲族村周围,因近有庙宇七境,故称“七境茶”。茶叶属炒青绿茶,条索结实,有明显的爆点、叶厚,茶水绿而清澈,味香,有甜感,喝后口清凉而不涩。明代石刻有“罗源茶品第一”之记载,注明此茶有“四绝”,即形、色、香、味俱佳。明末清初,福州茶商曾在西兰设“七境茶”收购点,单独装箱,标以“罗源之名绿”字号,远销京、津茶庄。清光绪初年,“七境茶”每50公斤标价70两银子,一直延至抗日战争爆发后,才逐渐萧条。“雪峰茶”是绿茶名茶之一,种植在1000~1300米高山坡上,常年早晨5时至上午9时云雾笼罩长达150多天,所产茶叶叶厚、清香绿甜。明、清时期在福州市场均有雪峰茶艺馆、茶庄,享有声誉。雪峰是唐末畲族蓝姓始祖蓝文卿居住地,又是千年古刹“雪峰寺”圣地,雪峰茶在海内外福州华人中深有影响。
  民国时期,福州畲族山区茶叶生产衰退,茶园抛荒,各处仅有一些篱笆茶,农民以自饮自足为度。这种状况延至20世纪50、60年代,一直没有批量生产,仅有少量手工制作的“清明茶”上市。北岭黄土岗一带畲民的“清明茶”享有声誉。
  1982年,各县畲族乡、村开始恢复茶叶生产,政府把发展茶叶生产作为脱贫致富项目。从经济、技术上支持帮助畲族乡村开发茶叶生产,首先是罗源县各畲村,先后垦覆和新种茶叶3751亩;并创办“七境”茶坊,茶园面积500余亩,建立粗制、精制车间,进行茶叶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经营方法,年产茶叶100多吨。1984年“罗源绿”被誉为首届北京茶市纪念佳品。1985年精制七境茶“碧螺春”清明茶直运京、津各大茶庄展销,被评为上等名绿茶。
  据2001年统计,全市畲族聚居村生产茶叶502.3吨。其中,连江县长龙镇丘祠村59吨、洪峰村52吨、真茹村29吨,罗源县西兰村32吨、远顶村30吨、上土港15吨、廷洋坂12吨、南洋村20吨、旺岩村20吨、石别下村19吨、溪前村24吨、飞竹村12吨、福湖村12吨、山垅塆村10吨,永泰县白云乡东溪畲族村25吨。
  (二)果业
  畲族历史上多种果树,房前屋后种有桃、李、橘子、杨梅、柚子、柿、枇杷、芭蕉、板栗等,为点缀环境和自供所需,果实很少进入市场。
  1986年以来,畲民为脱贫致富,都把果业列为开发山区的重点生产项目之一,集体、个人纷纷种植各种水果,产品以进入市场为主。据2001年统计,全市畲族聚居村各类水果产量4738.2吨。其中,年产水果百吨以上的有:连江县溪利100吨,兰山100吨,塘坂103吨,高岳104吨,东雁341吨;罗源县南洋265吨;永泰县力生273.5吨,山田273.5吨,新村122吨,青峰168吨,芋坑141吨,协星220吨,瑞应158吨,潭后261吨,荷溪280吨,雁门134吨,东溪100吨;福清市东山畲族村920吨,居全市畲族聚居村年产水果村之冠,该村山上、山下田园一片,共有果园4893亩,以枇杷、柑橘为主。永泰县12个畲族聚居村以桃、李为主产业,共有果园9236亩,年产各类水果1958.5吨。罗源县白塔乡南洋村,1990年开始种西瓜,春季播种,初夏收获,全村148户畲民,种瓜134户,占总农户90%,选用优良品种,统一培训栽培管理技术,其瓜体大、肉甜,深受罗源城乡市场青睐,形成南洋西瓜的品牌。1992年全村种西瓜100户,面积170亩,产西瓜75吨,纯收入6.3万元。至2001年,种西瓜农户134户,面积210亩,10年间,南洋西瓜产量、产值都翻两番,年产量为265吨,产值13.6万元,成为南洋村畲民主要经济收入之一。1997年,福清市三山镇钟厝畲民,以集体股份制形式,组织全村172户村民投股,总金额70多万元,种下龙眼4000多棵,作为全村奔小康的经济新增长点。
  五、狩猎
  狩猎乃畲民传统经济活动。畲民多数定居深山,那里林木茂密,野兽出没,是畲民在生产、生活中最大障碍,为生存就得与野兽拼搏,因而养成习俗,代代传承。清道光《罗源县志》载:“明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群虎伤人,知县陈良谏祷于神,督畲民用毒矢射杀四虎,患方息”,又载:“畲民虽幼小,能关弓药矢,不惧猛兽,盖其性也。”
  明、清时期,多数畲民仍垦荒种粮,部分畲民向地主租种耕地,官府时向畲民“索取山兽皮张”。清代,向畲民征收赋税,明文规定:“射猎为业的以山兽皮张抵值;垦山为业者则其赋论刀若干,出赋若干;如迁徙异地者,则交清山主的税赁或以种速生林竹偿之,方可迁徙之。”
  随着农耕经济的发展,狩猎经济退居从属地位。畲民多在农历二、三、八、九月的农闲季节进行狩猎,农忙时为保护番薯、稻子,也组织猎队防范野猴、野猪等。这种传统狩猎方式一直延至50、60年代。畲民有制作猎具的专业人才,狩猎工具有铳、毒弩、弩箭、竹枪、竹吊、木笼、陷阱、累刀等。狩猎方式多为集体行动,分工周密:赶山(亦叫“踏耙”),即负责带猎犬搜山;“把口”,即守候野兽出没之处伺机射杀;“吹螺”,即发现动静,吹螺号召猎队进入紧急状态,造成人人喊打之势,以震慑山兽,使之惊慌不知所措。猎物分配原则:首铳射中猎物者,可得兽头、兽皮和主要部位兽肉;如果首铳虽然击中,但野兽未立毙,则补铳立毙者,除兽头、兽皮归首铳射击者外,兽肉主要部位二者均分。此分配原则用于大的猎物(虎、豹、野猪等),小的猎物一般是宰杀后煮熟共享。
  50年代后,狩猎旨在保护农作物,兼有逐兽之乐,参加打猎队的以自愿为原则,畲民都把好猎手当作英雄。罗源县西兰乡下刘坑畲民蓝银弟、蓝建浩父子两代都在住房大厅供案摆设兽骨:右侧山猪骨架一副,齿骨朝上,嘴内插两根雉鸡毛;左侧摆两副大兽骨架及虎皮,以显示其猎绩,威慑野兽。60年代,人民政府鼓励畲民组织打猎队,先后有连江县东山、七里、掌濑、溪利、兰山,晋安区东坪,罗源县贾洋、梨坑、西兰、塔里、廷洋坂、黄家湾、新岩头等十多个长年打猎队,队员达数百人。罗源县霍口乡贾洋村青年猎手蓝明光,从1952~1959年连任打猎队队长,曾率队跑遍辖区的深山野岭,猎杀野猪、豪猪,保护周边乡村庄稼,业绩显著,1951年被评为福建省二等农业劳动模范。
  畲民的狩猎除组织猎队围捕外,常用弓弩、火枪、活扣、竹吊、囚笼、陷阱等方法围捕山兽。弓弩,把弓装放在野兽经常出没之地,拉紧弩,弩上装一根活动针,针上引一条线,野兽触线,活动针脱落,箭矢飞出,野兽一旦中了装有毒药的箭头则立毙。此法,对人畜隐患大,现已禁止装置。活扣,形似小弓,机关灵活,用绳系放。凡野兔、山猪、山鹿、旱獭等动物,觅食时触及机关,立被活扣套住,越挣扎、套得越紧,直至野兽半死不活。这种活扣在夜间放,次晨收取,方法简便易行,至今还在使用。竹吊,在野兽常往来之处,挖宽3~4米、深3米的陷阱,阱口置一活动绳套,里拴一活动针,将洞傍毛竹拉弯下来,毛竹尾的绳子连着洞口绳套,野兽踏及洞穴,活动针脱落,毛竹弹起升直,猎物即被悬空吊起,一般猎物体重不超过50公斤的均能被吊住擒获,这是畲民最常使用的捕兽方法。囚笼,有木制囚笼和地下挖洞作笼两种。无论何种笼,都必须在囚笼口装置活动门,笼内放狗或鸡、鸭当诱饵,野兽夜间觅食入笼,触及机关,活动门降下,关住野兽,次晨再将其击毙,亦称“关起门来打豺狼”。隆冬季节,常用囚笼捕获虎、豹、豺狼之类动物。
  第四节 养殖业
  一、家禽饲养
  畲民自定居始,鸡、鸭、兔皆为其常规家禽。畲家普遍饲养,少则三、五只,多者10多只,都以自食为主,少量出售。畲民有口头禅:“养鸡、鸭、兔换油盐,多养几只为过年”。水鸭姆、番鸭虽有专业饲养,但规模小,出产的蛋品、成品鸭数量有限。自养自给自足的饲养家禽习惯一直延至70年代。从80年代始,畲民商品意识增强,畲村出现养鸡、鸭、兔专业户,有的集体联合办场。连江县小沧畲族乡东风村,有6家专业户,年产成品鸭1200多只、蛋品9.8吨;罗源县松山镇前房村、起步镇白岩村均有养鸭专业户,年产成品鸭2500多只。据2001年全市畲族聚居村统计,全年出售禽蛋758.5吨。
  兔,在畲民饲养中历史久远,养兔户占50%~60%,每户养数只至几十只,当作逢年过节和待客的佳肴。40年代以前都是零星经营,50、60年代,有少数家庭办养兔场。80年代,罗源、永泰、晋安、连江等4县(区)畲民把兔肉炖牛奶仔草作为佳肴名菜出现在宴席上,兔主要成为商品。永泰县富泉乡芭蕉村有三户畲民,1999~2001年试养塞北兔,年产成品兔2000多只。
  二、家畜饲养
  养猪,是畲民积累资金的方法之一,年头养猪,年底还债。40年代以前,大约只有三分之一农户养猪。至50、60年代,除单身户外,家家喂猪,部分满足畲村婚、丧、喜庆及年节自宰自用,大部分活猪出售。据2001年统计,全市畲民聚居村共出栏肉猪54407头,户均3.5头。其中专业户养猪场出栏肉猪近4万头,单晋安区日溪村就出栏肉猪4120头,居全市畲族聚居村肉猪出栏之冠。
  养牛,牛是畲民耕田的惟一畜力。2001年,全市畲族聚居村有耕牛715头,平均每10家农户就有一家养牛。连江县仙屏畲村,多年创办养牛场,提供种牛。肉牛、奶牛只有少数村庄少数户饲养,没有成为经济收入的主要部分。
  养羊,畲民认为营养最丰富的食草动物是羊,羊粪又是种番薯的最理想肥料,利用山区草原,户养几只羊是增加经济收入的简便渠道。明、清时期赶羊进福州城出卖乃是畲民惟一商贩之业。至今,畲民养羊仍成习惯。据2000年畲族聚居村统计,全年共出售3500多头羊。
  三、食用菌
  采摘野生菌菇,乃畲民传统习惯,在山野菌菇萌发季节,畲民妇女、小孩成群结队进山中丛林采摘野生菌菇,晒干后出售或当佳肴。
  人工培植食用菌始于80年代初,1985年,各地把培植食用菌列入脱贫致富生产项目。
  1986年,全市畲族聚居村培植香菇、白木耳(银耳)、黑木耳、蘑菇、猴头菇、金针菇、灵芝菇、竹荪等食用菌330万袋,价值250多万元。1987年,据罗源县统计,畲族聚居村共培植香菇213万袋,收益200多万元,约占全县畲民农户的50%。1987年八井村畲民培植香菇5万袋,1988年增至11万袋,1990年20万袋,4年间培植量翻两番。连江、永泰、闽侯、晋安等县(区)畲村也出现培植食用菌热。据各县统计,是年培植香菇121万袋,蘑菇、竹荪85万平方尺,年收入达210多万元。1991年,罗源县统计,31个畲族聚居村共培植香菇300万袋,收益600多万元,60%农户参与培植食用菌。连江、永泰两个县25个畲族聚居村,培植香菇153万袋,蘑菇121万平方尺,共收益250多万元。
  畲民在培植食用菌中涌现一批技术能手和带头人。罗源县洪洋乡民族村蓝銮新,1979年领头培植竹荪20平方尺,投入资金260元,收竹荪干品3.9公斤,售价1614元,带动全村培植。西兰乡高楼自然村畲民蓝成义,自学食用菌培植技术,于1985年开始培植袋装香菇400袋,获得成功,动员全村大批量生产袋装香菇。1988年,他参加福建农学院技术培训,试用野草代料培植香菇获得成功,先后培植猴头菇、金针菇、灵芝菇、竹荪等,成为依靠科技脱贫致富的食用菌生产专业户。在他带动下,全村培植香菇6万袋,收入13万元,户均纯收入2000多元,约占全村全年人均纯收入的三分之一。1990年,连江县70个畲族自然村、1200多户贫困户的脱贫,主要靠两菇生产(香菇、蘑菇),其收入占全年经济总收入的三分之一强。1991年,罗源县竹里村村民主任蓝金俤,学会培植种菌新技术,回村创办竹荪苗场,制种5000多瓶,成功率98%,带动全村104户培植竹荪2500多平方尺,收入40多万元,户均增收3030元。洪洋乡官村村民主任蓝兴钗,从1986年至1990年共培植菇11000多袋,同时培植竹荪170平方尺,晒干成品20多公斤,成为全县畲民富户。
  四、水产养殖
  水产养殖是畲村新产业。罗源县霍口溪至连江县敖江两岸的畲民,自古以来在山涧、溪流中抓鱼、摸虾、捉骨冻、抓鳖、捉蟹,在田间挖泥鳅、鳝鱼、摸田螺等。农闲时在溪、河钓鱼,夏、秋季节挖鱼藤草汁毒鱼。50年代以来,罗源县霍口一带畲民,开始人工繁殖鲲鱼、河鳗和鱼、虾、蟹之类;至80年代,罗源县霍口、溪前、山垅湾、王廷洋、福湖、旺岩、梅洋,连江县溪利、东雁、高岳、塘坂等村人工饲养淡水鳗。罗源县可湖、福清市东升、连江县马鼻镇浮曦等靠海边畲村,养殖鱼、虾、蟹等水产品。连江县小沧畲族乡、晋安区日溪、山秀园利用山仔水库养鱼、鳗等水产品。据2001年统计,全市畲族聚居的28个村,共产水产品1682.8吨。其中,晋安区147.5吨,连江县317.5吨,罗源县862吨,福清市东升100吨。
  第五节 工商业
  一、手工业
  畲族手工业历史悠久,从定居始,住、食、行、衣、用的相当部分都是自制品;随着社会发展,畲乡商品经济逐步发展,传统手工艺日益发达。
  (一)织苎布
  40年代以前,大部分畲民家庭置有木制纺线车和织布机,俗称楠机,以自种苎麻,分搓成细线,用米浆漂洗晾干,以纺织车绕成线团,装机织成苎布,再以自制蓝靛染成青色或蓝色。织苎布工艺为畲族妇女专职,一年四季,畲家女性利用业余时间扎苎、绕线,积成一批绕团后,开始装机织布,一般人家都织4~5丈布,多者十几丈,以足够全家一年夏装苎布用料为度。由于市场棉布和化纤布料的增多,畲民自织苎布从50年代起逐年减少,至70年代基本上停止苎布生产。
  (二)纺织丝腰带
  畲族妇女所系绷腰带,全部为自制,以自养蚕吐丝纺线织带,工艺精巧、色泽鲜艳、图案美观,是畲族姑娘出嫁时的必备物品,至70年代畲族妇女多数改着汉装后,除婚嫁时备用外,一般不用。
  (三)银制装饰品
  罗源县、连江县、晋安区畲族聚居乡、村均有专业“打银匠”,加工畲族妇女用的“扁扣、胸牌、耳坠、手镯、戒指、凤冠”等制品。60年代,国务院有关部门专项下达白银36公斤,设立罗源县畲族银制品工艺厂,专门用于制作畲族妇女银饰品,工艺匠全部是畲族工人,每年制作产品负责供应罗源县、连江县、晋安区和宁德市飞銮畲族村。至90年代,畲族年青一代逐渐改装,所需数量减少,工厂关闭。
  (四)缝纫
  畲族妇女服装主要是由畲族手工工匠加工制作而成。罗源县霍口、福湖、西兰、塔里、曹垅、廷洋坂、八井、竹里、石别下、蛤蟆石、伡溪、民族,连江县七里、东风、溪利、南山、高岳、晋安区东坪、山秀园等村,共有畲族服装裁缝匠58人,福湖等村设有裁缝店11家。
  (五)理发
  畲族聚居村都有本民族的理发匠,他们常年跑村理发,工资按人头包工,畲民16岁以上为成年人,一年理发费约7.5~10公斤稻谷,16岁以下为儿童,减半收费。现今有的大村庄已改设理发店收取现金。
  (六)竹、木制品
  畲民生产、生活使用的番薯篮、箩筐、谷席、土箕、斗笠、竹床、竹椅、竹席、竹扫帚等均为手工生产,除自用外,大部分出售。木制品有、床、柜、橱、桌、椅、板凳、桶等。木匠有细木与建筑工匠之分。罗源县畲村著名产品有西山斗笠、岗尾草鞋、刘坑土箕、陈洋木料。
  (七)造纸
  畲族乡、村造纸业兴起于明末清初,罗源县飞竹乡塔里村,霍口乡山朋、岗尾、西山、南串、溪前、福湖、大王里;连江县七里、东风、利洋、溪利、南山、高岳、塘坂;晋安区党洋、东坪、日溪、芙蓉、黄土岗都是盛产毛竹的村庄,各村都开设纸槽十几、二十几个。罗源县塔里在清末开设纸槽65个,年腌制毛竹千余担,造纸百来吨,“塔里甲纸”量多、质佳,一个村年产量占罗源全县产量的10%,深受商贾青睐。50年代末,手工造甲纸生产逐渐被机械造纸所替代,至60年代末全被淘汰停产。
  (八)榨油
  畲民食用油及生产用油大部分为自产,有菜籽油、花生油、橧籽油(茶油)、桐油等。20世纪60年代前,福湖、七里、白溪、东风、钟厝、棋山、力生等畲族村先后开设榨油坊,加工榨制各种用油,主要是来料加工,收取加工费。
  (九)酿酒
  家酿米酒乃是畲族传统产品。这种米酒是用上等糯米蒸为干饭,加红粬,凉开水,装入酒坛发酵而成,质醇味香,每户酿制二、三坛,红酒是畲民家庭必备待客饮料。富裕大户亦有酿造大量米酒,开办酒库的。近年来市场各种酒类增多,家酿米酒逐渐减少。
  二、商业贸易
  畲族乡、村大量商业贸易是以物易物。专业经商的较少,粮、茶、薪炭和一些山货是畲民自产的。据罗源县民委的畲族社会经济调查,民国10年(1921年)西兰村蓝新才在福州安泰桥与福州人合开“何同泰”茶行,是罗源县畲民最早经营茶叶的商家,年营业量都在100吨以上,至民国29年抗日战争爆发时停止营业。
  民国37年,翁绍耳在《黄土岗畲民生产状况》一文中介绍,畲族农民多半利用农闲季节进行“换鸡”小本经营,即从城里买些咸鱼、鱼魺挑到山乡,对换鸡、鸭、兔的肩挑生意。连江、罗源、永泰山区畲民中都有从事小本商贩的货郎。连江县溪利、南山、晋安区东坪、山秀园等村还有专门从事耕牛买卖的“牛贩”。1945年罗源朱梅山村畲民以手工制作各色糖果换废品,这种小生意是当时农村商贸活动主要方式。
  50年代,畲族乡、村普遍建立供销合作社,设立供销网点,收购畲民的农副产品,供应生产、生活的必需品,农村商贸为供销合作社所取代。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商品经济思想开始深入畲族乡、村,畲民从事经商的人数增多。1990年,全县畲族聚居村个人开设百货食杂店97家,从业人员113人,其中畲民当老板的32人,年营业额达859985元,年纯利润25345元。人民政府给经商畲民以减免税优惠政策,连江县、永泰县、晋安区等畲族聚居村也先后开设食杂店,每个村1~2家。
  1980年,在福州城区,罗源、连江县城先后开设少数民族招待所,吸收畲族职工38人,为进城办事、经商、求医的畲族群众提供方便,住宿减半收费。
  1985年以后,各县(区、市)畲族聚居乡、村从事经商人数增多,经营项目增加,有茶叶、各类食用菌菇、水果、水产品、农副产品、蔬菜、粮油、服装、鞋帽、建材等。其中福清市三山镇钟厝村品种最全,建有小超市、经营建材、粮油食杂,有批发,也有零售,从业人员160多人。至2000年,全村从事经商的有455人,占全村劳动力54%,年创收入730多万元。棋山村依托融侨开发区,从事商业活动的300多人,占全村劳动力的43%。福清市宏路市场销售的光饼和线面多是棋山畲族手工作坊的产品。
  2001年,据各县(市、区)调查,全市75个畲族聚居村有食杂、粮油、建材、五金交电、点心、豆制品、百货、水产品、理发、裁缝、农机修配、自行车修理、摩托车修配等店铺以及菜馆、蔬菜摊,总共138家,从业人员831人,年营业额超过270多万元。
  三、乡、村企业
  畲族乡、村办的企业兴起于50年代中期。1958年前,畲族乡、村只有个体手业工者,粮食加工靠手工土砻磨、石臼凿,有的村庄利用水力设水礁。1958年,罗源县高洋畲族乡创办吾朱水力粮食加工厂,安装水轮泵、水轮机、碾米机、磨粉机,以半机械化替代原始土砻、石臼舂米生产方式。1959年霍口畲族乡溪前畲族大队创办电力粮食加工厂,这是畲族用电力加工粮食的第一家。
  1985年,开办罗源县畲族针织厂,职工43人,生产42种产品、120种规格,年产值13.5万元。1987年,创办罗源县畲族鞋革厂,职工100多人,生产旅游鞋、保温鞋、塑料凉鞋,年产7万多双,产值84万多元。1989年以来,各县创办水电站、香菇脱水厂、茶叶精制厂、茶叶粗制厂、副食品加工厂、竹、木器加工厂、竹编厂,还有福湖胶合板厂、连江县天竹水表厂、北峰峨眉叶蜡石磨粉厂等。据2001年统计,畲族聚居的75个村中有41个村办起各种企业61家,从业人员1415人,具有“一人进厂、一家脱贫”的作用。
  在福州地区畲族乡、村开办有烟、酒、药三个骨干厂。
  (一)福建畲山卷烟厂
  是1983年创办的国营企业。厂址设罗源县城关西门外南溪畔,占地面积25428平方米,厂房面积2542平方米,职工290人,其中畲族职工28人。1989年生产卷烟2万大箱,产值2615万多元,税利2232万元。1991年创产量3.6万大箱,税利3885万元,名列全省三百家创利大户的第22名。
  (二)福清制药厂
  1999年棋山畲民钟厚泰投资5000万元,经国家CMP认证,厂址设在福清市宏路镇棋山村,这是全市惟一由畲民独资创办的民营企业。年产值7000多万元,年上交税费60多万元。
  (三)罗源畲兴酿造厂
  1999年,由罗源县西兰乡许洋畲族村雷兴独资创办畲兴牌“七境重酿酒”,采用天然山泉水,选用优质糯米,以传统工艺配方经低温发酵酿造而成红米酒精品,酒龄2~3年,酒质醇厚,香甜爽口,富含多种人体所需的氨基酸、维生素,具有舒筋活络、强身保健作用;年产500吨一级品,产品全部外销。
  四、劳务输出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畲民外出务工、经商、人数逐年增多。据连江县各畲族聚居村调查,季节性和常年外出务工、经商的,占农村青年劳动力21%~30%左右。永泰县各畲村,以从事建筑的泥水工、木工为主;罗源县的多经营石板材、竹、木业加工;连江县的多为采石,搞运输;晋安区、福清市等畲村以从事小生意为主。以钟厝村为例,1990年起在日本、英国、意大利等国打工的48人,在香港、深圳、广州、汕头、厦门、上海等地务工、经商的共455人,仅2001年就创收730多万元,占全村经济总收入的三分之一。棋山村畲民外出打工以建筑业为主,仅钟振顺一个建筑队2000年就创收80多万元;其他出国务工、经商的35人,2001年创汇40多万美元。

知识出处

福州市畲族志

《福州市畲族志》

出版者: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

本志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记述了福州市畲族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上限尽量追溯到源头,下限一般到2000年。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