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图书馆
宁德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德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五节 物质生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州市畲族志》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8257
颗粒名称:
第五节 物质生活
分类号:
C913
页数:
7
页码:
105-111
摘要:
本文记述了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畲族乡村在经济和社会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通过扶贫工作和经济发展,畲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大部分人口摆脱了贫困。在衣着、饮食、居住和交通等方面,畲民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越来越接近现代生活。
关键词:
福州市
畲族
物质生活
内容
20世纪80年代初,畲族乡村尚有70%左右人口生活在贫困状况中。1986~1991年,经过5年扶贫,有36400人摆脱贫困,约占畲族在农村总人口的85%。经过90年代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努力,进入21世纪,畲民生活总体上接近小康水平,畲民年人均纯收入稳步增长,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衣、食、住、行、用都得到改善。
据罗源、连江、永泰、福清、晋安等5县(区)75个畲族行政村统计,2001年末有13382户、53093人,其中,畲族7941户、占村总户数的59.34%,28571人、占村总人口的53.81%。共有耕地面积46798亩,全年粮食总产量27031.4吨,人均占有粮540公斤;水果4724.2吨,人均水果占有量78.1公斤;禽蛋498.5吨,人均12.5公斤;水产品1528.8吨,人均49.6公斤;年出栏生猪41920头,户均3.5头;茶叶产量502.3吨,人均占有量8.3公斤。全年农、林、牧、渔总产值20969.6万元,人均纯收入3258.2元,其中畲族人均纯收入3055.6元。
由于经济总量的增加,农民人年均纯收入的提高,畲族乡村群众的衣、食、住、行、用等方面随之改观。
一、衣着
史书记载:“畲民无寒暑,皆衣麻。男单袷不完,勿衣勿裳。女短裙、短裤蔽膝,打绑蹆,跣足椎结,断竹为冠、裹以布、布班班,饰以珠、珠累累……冬则男女聚集烤薪炭取暖……”这是历史上曾有过的现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20世纪50~60年代,情况未有显著变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畲民们衣着日趋现代化。四季分明,冬有冬装,夏有凉装,春秋穿轻装。男人有中山装、汉装和西装,妇女着时装,男穿皮鞋,女穿高跟鞋,有线袜、丝袜、毛袜、尼龙袜。男女着夹克衫、运动衫,各种流行时装。畲族服装在民族节日、喜庆时穿着外,平时穿畲族服装的仅有边远山村的中老年妇女。
2000年12月,在罗源县福湖、塔里、八井、西兰、塘里、新岩头、下湖的调查中、青年畲族男女182人,有新毛衣338件,新中、西服125套,新皮鞋212双,手表244架。20~50岁的男青壮年衣着情况是:每人平均有1.85件新毛衣,2.45套新外衣,其中,西服125套,约35%青年人穿着;75%青年人穿新皮鞋,85%青年人带手表;女青壮年20~45岁穿时尚流行服装者占80%,其中,有20%的人穿中高档面料时装,穿皮革鞋、运动鞋的占70%,戴手表的占90%。男女青年结婚的装束都很时麾,富裕人家还挂上金项链、戴上金戒指;唯银手饰则比过去减少。
二、饮食
“薯米为主粮,腌菜虾苗主菜肴;咸鱼鲄属佳肴,盐水拌红糟汤。”这是福州地区畲民从历史上乃至70年代末的日常食谱。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畲民生活转变为:一是大米为主粮,番薯米已绝迹;二是副食品增加,食油、肉禽蛋增多,蔬菜多样化;三是水产品、鱼类由咸干货转向以新鲜为主;四是饮料,由土变洋。土黄酒、番薯烧被啤酒、可乐、雪碧替代。据连江、罗源、晋安等县(区)13个自然村103户、561人调查,人均月消费大米10.5公斤、食油0.6公斤,肉类(包括猪、牛、羊、鸡、鸭、兔),各种青菜人均5公斤,蛋品0.25公斤,待客常用鱼、虾水产品。菜干、笋干、粉丝干等常备。据连江县七里村、罗源县福湖村、晋安区党洋村等8家食杂店提供资料,除食盐、酱油外,啤酒售量最大,3个村443户,月供应啤酒310箱,其中一部分是供应过往游客。当地村民每户每月消费在8~10瓶左右。
三、居住
史载,畲民“结庐山谷,诛茅为瓦,编竹为篱”,许多人住茅草舍,以竹、木为桁架,以稻草、树皮代瓦,编草、竹栟悬于四周为壁。至2000年,“茅草房改造工程”已完成,畲民结束住茅草房的历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畲村住房的变革过程是:50~60年代拆茅草房,盖木瓦房,70年代拆旧木屋建新木屋,80~90年代改造木屋,建砖木结构或钢混结构的双层楼房。据全市71个畲族行政村统计,1986~2001年,共新建房屋5169座,其中,砖木结构的1995座,占新建房屋的38.6%;钢混双层楼房3174座,占新建房屋总数的61.4%,有27500多人住进新房屋,占畲族农村总人口63%。其中,畲村建新房户数比重最高的是福清市棋山和钟厝两个行政村,占总户数的81%;最低的是永泰县力生等12个村,建新房者仅占总户数的35.68%。从新房屋结构看,钢混的占多数,就是在永泰县力生等12个村,钢混的也占43.7%。
四、交通
至2000年,福州地区畲村已初步形成乡、村交通网络。据罗源、连江、永泰、福清、晋安等5县区统计,20年来新修畲乡、村公路245公里,机耕路338公里。多数村庄已改变穿行羊肠小道,出门爬山越岭,过溪、涉河靠木排摆渡的情况,步行肩挑也基本为车辆所替代。过去畲民厮守山村一生,难得进一次城关;现在多数畲村到城里乘坐汽车当天可往返。据全市75个畲族行政村统计,自置中巴汽车载客的10部,大型货车8辆,农用汽车18辆,拖拉机58辆(农忙耕田、农闲搞运输),三轮摩托车、两轮摩托车48部,自行车、载重自行车1850辆。很多年青人不但进城、连下田都骑自行车。
五、家电
部分生活较富裕的畲民,随着时代进步,家用电器日渐齐全。据全市71个畲族行政村统计:一是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黑白电视机共3812台,占农户的31.73%。二是部分畲家有电冰箱、洗衣机、热水器,少数家庭装有空调机,一般家庭普及电风扇、电热壶、电饭煲等。三是部分畲族家庭安装电话,71个畲村安装电话机2198部,其中,除85部属村委会公用电话外,其余都是私人装机,装机户数约占村民总户数17.59%。四是家具更新,一般是高低床、橱柜、靠背椅、木沙发、方桌、圆桌、床垫、垫被、毛毯、套被等日常卧具,稻草垫已少见,有相当部分年青人购置“梦得思”。五是照明,从90年代末以来,电灯照明日趋普及。全市73个畲族行政村,2001年用电16334060千瓦时,人均用电量300.9千瓦时;已结束竹皮、松香、木片和煤油灯、菜油盏照明的历史。
当然,畲村现在所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发展仍然是不全面、不平衡的。据2001年统计,全市73个畲族行政村,尚有连江县高岳、赤石、黄家洞,罗源县田中、远顶、〓岩、官村、伡溪、石别下、许洋,永泰县力生、新村、磹后,芭蕉、协里等15个行政村,人均纯收入在2300元以下,只达到温饱水平。人均纯收入在1050元以下,处在贫困水准的尚有4781人,约占73个村总人口的10.2%。
知识出处
《福州市畲族志》
出版者: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
本志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记述了福州市畲族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上限尽量追溯到源头,下限一般到2000年。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