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畲族的民间歌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民间歌谣——畲族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7537
颗粒名称: 福建畲族的民间歌谣
页数: 3
页码: 一-三

内容

畲族是我国南方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畲族人民在艰苦的自然环境和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创造了具有本民族特点的传统文化。畲族又是我国典型的散居民族之一,由于大多数畲族与汉族长期杂居相处,其文化受当地汉族文化的影响较深。
  畲族是福建最主要的世居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占中国畲族人口的一半以上,因而保留的民族特征也比较明显,民族文化的积淀极为丰厚。长期以来,福建大多数畲族人民生活在山区、半山区,过着极其艰难困苦的生活。尤其对于广大识字不多的贫困畲族群众而言,他们世代口头相传的民间文学成了畲族宝贵的文化财富。畲族口传民间文学源远流长,分量最重的当属民间歌谣。
  歌谣是民族情感的最生动的表达。它不仅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娱乐形式,还充分体现了民族文化的历史性、民族性和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自从中国有畲族以来,民间歌谣就一直伴随着其诞生、迁徙和成长壮大,是畲族历史的真实记录。对于一个只有民族语言而没有民族文字的畲族来说,这就是一部描述社会生活的口传历史,是研究畲族历史和文化的珍贵资料。
  畲族称畲族民间歌谣为“歌言”。畲族以歌代言、以歌叙事、以歌抒情、以歌明志。畲族民间所形成的对歌、盘歌习俗以及常年性数不清的歌会、歌节活动,进一步促进了畲族民间歌谣的流传,并使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歌谣是劳动人民的心声。在漫长的旧社会,广大畲族人民备受剥削欺压,他们通过歌谣倾诉生活的困苦和劳作的艰辛:“穷天穷地穷畲人,畲穷恐是天注定”。尽管无奈,畲民天性乐观:“艰苦时来歌要唱,唱歌也会解心肠”。畲族人民也并非总是逆来顺受,任人宰割:"畲族百练硬骨头”,“不开血路无出头”。
  “雷公不打风流事,老虎不掏(捉)多情人”。畲族歌谣中分量最多的当属情歌,即兴言唱,随口而歌,歌词有较大的随意性。畲族情歌之所以动人心弦,其根本在于情真意切、大胆泼辣、兴比多彩和机智巧妙的表达,因而在男女对歌盘唱时往往备受推崇。
  大大小小的歌会和各式各样的婚丧喜庆产生了许多礼俗仪式歌。畲族有自己独特民族传统,他们把自己对本民族传统的热爱之情融进了他们的民间歌谣之中,通过这些歌谣把本民族的风情习俗传承给后代。
  畲族历史悠久,即使流徒不断,甚至居无定所,畲民对先祖和本民族的英雄人物的崇拜始终如一。他们通过歌谣,代代口耳相传,凝聚民族精神,“都是南京一路人”。这中间不仅寄托了人们对先祖和本民族英雄人物的追思和敬仰,也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民族自豪感。
  过去山区贫困,畲民识字不多,畲乡传统教育的一种特殊手段就是“歌教”,许多畲歌以传播历史文化和生活常识为目的,成了传统教育的“教科书”。作为“教科书”,这类民间歌谣题材最广泛,内容最丰富。既有普及历史文化知识的《历朝歌》《字歌》,也有介绍生产经验和认识大自然的《做田歌》《节气歌》,有宣扬传统道德理念的《劝世歌》《警世歌》,还有充满生活情趣的《斗智歌》《谜歌》。
  畲族小说歌始于晚清时期,是畲族民间文化人对汉族评话、演义小说以及本民族流传的英雄人物事迹等进行艺术再创造而形成的长篇叙事诗,是畲族民间歌谣发展的里程碑。畲族小说歌的策源地在福建霞浦白露坑村,被后人尊为歌王的钟学吉(1856—1924)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人物。霞浦畲族小说歌已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畲族民间歌谣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充满了鼓舞人心的力量,洋溢着乐观进取的精神。她是畲族先民的历史生活在口碑传承中的艺术再现,是畲族人民奉献给世人的一份丰厚的文化遗产。
  保护和传承畲族历史文化遗产,对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民族自信心,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思想文化交流,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福建省少数民族古籍丛书编辑室
  2015年6月4日

知识出处

民间歌谣——畲族卷

《民间歌谣——畲族卷》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按内容分为劳动歌、情歌、习俗仪式歌、历史歌、生活歌等五大部分,共有畲族民间歌谣621首。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