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我国畲族民间体育文化保存现状与保护措施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7469
颗粒名称: 引言
分类号: G852.9
页数: 8
页码: 1-8
摘要: 本文介绍了畲族民间体育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以及其在生产劳动、畲族风俗传统、历史背景和民俗方面的表现。同时,也探讨了畲族民间体育在相关政策法规方面的保护情况。
关键词: 畲族 民间体育 风俗传统

内容

一、问题的提出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我国畲族总人口708651人,其中,福建省37.5万人,浙江省16.6万人,江西省9.1万人,广东省2.9万人、贵州省3.6万人,其他省份1.16万人,可知我国有75%的畲族人民生活在福建东部、浙江南部的丘陵地带,这里有优美的生态环境、秀丽的自然景观、恬静的田园风光、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至今保留着古朴的民族传统文化,是一块有待开发的迷人乐土。
  畲族民间体育是绵延数千年的畲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畲族民间体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畲族群众创造并积累了许多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的民间体育项目,保存了他们独特而多彩的体育文化。
  从生产劳动来说,福建、浙江畲民长期居住在崇山峻岭之中,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相对落后,在这种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在挖掘和采集植物、捕鱼、狩猎等与大自然搏斗的过程中形成了最初的畲民体育形态,而后逐渐发展成为畲族民间体育项目。
  就畲族风俗传统而言,在每年的正月十五、二月二、三月三、封龙节与九月九等节日,福建、浙江一带的畲民着盛装艳服,扶老携幼,成群结队,载歌载舞,风雨无阻,攀登白云山、太姥山与雁荡山等。清晨观赏日出,夜晚通宵营火盘歌。畲族不但以山歌著称,而且民间体育舞蹈也别具一格。
  从历史上看,畲民有着光荣的革命斗争传统,面对封建统治和帝国主义的重重压迫,奋起反抗。如唐代漳州、潮州畲民起义,同封建势力进行了长达45年的斗争,沉重打击了唐朝的统治阶级。畲族的民间体育也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为了防身和保卫已有的劳动成果、抗击压迫和外侵之敌,畲民采取了防守与进攻的手段和措施,逐渐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畲族传统武术。在近代,无论是闽东共产党建党初期,面对敌人重兵围剿,还是建立苏区、进行土地革命,抑或抗日战争时期开展敌后游击战争,闽东畲族同胞自始至终倾力支持革命,并同汉族人民一起投入革命斗争。
  就畲族民俗而论,畲族以龙、犬为其始祖,每家都保存一根刻着龙头(或犬首)的木杖,称为“龙头祖杖”,号称盘瓠,为其图腾崇拜的象征。畲
  民把“龙头祖杖”用红布包起来供奉,在祭祖时虔诚安置,有的还在公祠堂里供奉雕有龙头(或犬首)的木主牌位。福建、浙江有的地区每年举行祭传“祖杖”和“木祖牌位”仪式,畲民擎着“祖杖”或抬着“木祖牌位”游行,伴以鼓乐,跳起“犬舞”。“犬舞”是地方稀有拳种,起源于畲族先民祭祖舞蹈,模仿狗的奔、扑、翻、滚、掌、仰、蹬、卧、闪、窜、抖等动作,以犬命名的动作达49种。
  畲族人民能歌善舞,酷爱体育,诸如畲家拳、骑海马、爬竹、打尺寸、操石磉、打枪担等项目,都在我国畲乡广泛流传。畲族体育虽然没有现代体育的波澜壮阔,却有着适应居住环境的小巧灵活;虽然没有现代体育的多彩多姿,却有着别具一格的民族特色。特别是在长期与汉族杂居的过程中,畲族民间体育文化虽未能向外辐射,以扩大影响,但也未受到冲击而走向消亡,而是始终在自己的民族文化圈中传承与发展,保留着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和外在形态,这是很有文化价值与意义的,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探讨。
  二、相关研究现状
  绵延数千年的畲族民间体育是研究畲族文化的资料库,在畲族民间体育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无不包含着畲族传统文化的各种成分和要素。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积极提倡,加强领导,政策提高,稳步发展”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方针指导下,我国畲族聚居地把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一些体育部门对不同内容与形式的畲族体育做过大量卓有成效的挖掘整理工作,在不同时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召开了畲族民间体育的座谈会,举办大规模的畲族民间体育竞赛,选拔优秀运动员参加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在相关的政策法规方面,2005年之后,国家及地(市)级相继出台相关法律文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规范和保护。在国家法律法规层面,2008年5月14日,文化部出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对传承人从认定、管理、责任与义务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规定,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一大突破,也是从一味追求物化的保护过渡到重视传承人的发展和保护。2011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下简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开始施行,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提升到了法律层面,使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法可依,得到科学保护,在我国法律历史上开启了新的篇章,对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具有深远意义。在地方法律法规层面,2005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开始
  实施《福建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根据该条例的有关规定,于2009年正式将畲族武术列入福建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对畲族民间体育保护与传承具有历史性的意义;2007年6月1日浙江省文化厅开始实施《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和《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与评定暂行办法》;2010年4月20日福建省文化厅颁布了《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及地方政府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是民族体育文化传承的有力保障。
  在畲族民间体育传承人及项目认定方面,截至2015年,根据《福建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和《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有关规定,畲族武术——盘柴槌(福建省第三批)、稳凳(浙江省第二批)与赶野猪(浙江省第三批)名列其中。目前,已认定的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有蓝大瑞(福建省非遗项目盘柴槌代表性传承人)、雷盛荣(福建省非遗项目畲家拳代表性传承人)、蓝进平(浙江省非遗项目稳凳代表性传承人)、钟团玉(福建省宁德市非遗项目畲家拳代表性传承人)、雷勇昌(福建省宁德市非遗项目畲族拳术和棍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等。畲族武术是唯一入选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畲族民间体育项目,而蓝进平是浙江省唯一一位省级畲族体育项目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畲族民间体育虽然已经开启了保护之门,但是起步较晚,还有很大一部分体育项目亟须挖掘、整理和保护,同时迫切需要传承人对其进行传承。
  随着人们对畲族民间体育认识的深化和提高,随着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各地、市的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和众多的体育史学者、体育工作者围绕畲族民间体育的历史发展、系统与融合、特征、功能、作用等进行了理论探讨。1993年5月,福建省体育局、福建省体育科学学会与宁德市政府联合举办了“畲族与体育”研讨会,入选论文17篇,来自国家体育总局文史办和福建、浙江、江苏、安徽、新疆等地的54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研讨会的中心议题为“如何继承和发展畲族体育”,会上,专家、学者对畲族民间体育在项目的形式方法、比赛规则等方面的改进和提高,使其更加科学化、系统化,并为广大畲民所接受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与会专家认为,畲族历史悠久,在生活、生产、斗争实践中演变而来的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继承与发展它,对中华民族的繁荣和加强民族大团结具有现实和历史意义;畲族体育项目繁多、内容丰富,集竞技性、健身性与娱乐性于一体,在继承与发展中,如何做到既保留它的原始面貌又积极创新显得十分重要。
  为推动海峡两岸文化繁荣发展,促进体育文化学术交流与合作,由福建省体育科学学会、福建省体育社会发展研究会与集美大学诚毅学院联合举办的“海峡两岸畲族体育文化”学术研讨会暨课题论证会于2016年3月25-27日在集美大学诚毅学院召开,会议主题是“延续民族文化血脉,推动畲族体育持续发展”。共收到论文40余篇,入选论文33篇,其中包括来自武汉体育学院、郑州大学等大陆高校以及台湾部分高校在读硕士、博士研究生的论文。研讨会邀请了国家体育总局的相关领导,北京、浙江、江苏、安徽等省、直辖市以及台湾部分高校的相关专家学者,与会专家和学者还就海峡两岸畲族体育文化进一步继承与发展等问题畅所欲言(如图1)。
  图2016年“海峡两岸畲族体育文化”学术研讨会
  畲家拳是南少林武术中的一支流派,它动作朴实无华,讲究实用,独具特色,深受畲民的喜爱,并广泛流传于畲民聚居的地区。畲家拳以畲族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摄养生之精髓,集技击之大成,玄机秘法深邃莫测,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技击方法和众多门派,如八井拳、洪拳、连环拳、蓝技拳与内文拳等,有些技法作为军事训练的辅助手段被应用。畲民练拳习武之风经过千百年流行、传承,已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畲族民间体育文化。多年来,武术专家、学者对畲家拳这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有关畲家拳理论和实践技艺的专著、论文先后问世,如福建警察学院林荫生教授出版了专著《畲族拳》(福建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该书较全面和系统地对畲家拳进行挖掘和整理,除了被列入“中华武术”丛书外,还被翻译成日文在日本出版,深受好评,扩大了国际影响力。
  为全面了解国内外对畲族民间体育问题的研究现状,通过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网、维普及国家体育总局信息所中文体育文献数据库,检索出
  1980-2005年、2006-2017年期间国内外体育期刊发表的20余篇相关文章。目前尚未见到国外关于此课题的研究报道,国内学术界在该研究领域也尚无权威定论。
  三、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了文献资料、专家访谈、个案分析、实地考察与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网、国家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信息文献数据库、国家体育总局信息所中文体育文献数据库、厦门大学图书馆、集美大学图书馆,针对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以“畲族体育法律”“社会运行机制”“畲族体育项目”“传承人”“社团组织”“家庭传承”与“文化传承保护”等关键词检索,从中选出和本书相关的文献仔细研读,并对搜集到的论文进行分析。
  (二)专家访谈法
  通过对福建省、浙江省畲族体育界有关的专家学者等进行走访,并通过召开“海峡两岸畲族民间体育文化”学术研讨会暨课题论证会,就论文的相关内容进行访谈,听取多方宝贵意见,为研究报告提供依据和参考。
  (三)个案分析法
  选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雷盛荣、蓝进平、钟团玉和蓝大瑞等为个案,对闽浙两省传承人、社团组织与文化传承保护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了解。
  (四)实地考察法
  通过前往浙江金华、丽水与景宁以及福建宁德、福安与霞浦等畲族聚居地,与当地村委、县民族宗教局等单位相关人员进行访谈,搜集到第一手图片资料与影像材料,为本书提供理论支持和数据参考。
  (五)逻辑分析法
  通过搜集、整理和研究畲族民间体育相关材料,采用分析、归纳、演绎和推理的逻辑方法,并结合文化理论,对畲族民间体育保存现状与保护措施进行
  客观分析。
  四、理论框架及结构安排
  本书旨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通过积极开展我国畲族民间体育工作的挖掘、搜集、整理、保护与科学研究工作,探索我国畲族民间体育的特点、规律、现状、保护措施和发展趋势,研究我国畲族民间体育的规范体系与发展机制,充分完善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和“全民健身”理论体系,推动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建设,进而对全球文化背景下畲族民间体育发展提出几点建议,希望能够抛砖引玉。
  本书的结构安排如下:
  第一章,畲族文化与畲族民间体育文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畲族民间体育是在竞争中保持独立,还是交融发展?是消极保护,还是积极创新?本章梳理畲族与畲族文化、畲族文化与畲族民间体育文化、畲族民间体育与现代体育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畲族民间体育分布与开展情况。分析畲族民间体育分布与开展现状,主要从人口、地区与项目的分布,以及传统节庆、竞赛活动、学校教育、社团组织、家庭教育与传承人活动等开展情况进行论述。
  第三章,畲族民间体育的美学特征与现代意义。梳理畲族民间体育的美学特征与价值判断,认为畲族民间体育具有形态的原始性、内容的民族性、场地器材的简易性、观赏的娱乐性、社会的整体性与象征的纪念性等美学特征;畲族民间体育审美内容主要是由身体美、运动美与精神美等方面构成的,其表现形式为整齐划一、对称均衡、节奏韵律与多样化统一;畲族民间体育作为畲民生活状态的艺术重现,具有很高的现代价值与保护意义。
  第四章,畲族民间体育文化在乡土社会治理中的现代价值。在对畲族民间体育文化来源及特征进行探究的同时,对畲族乡土社会治理的历史及途径进行回顾,阐述了畲族民间体育文化与乡土社会治理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对功能、价值做了深入的学理性分析研究,为畲族民间体育文化推动畲族乡土社会走向善治提供了具有现代价值的有益参考和实践借鉴。
  第五章,畲族民间体育项目保存现状与保护措施。我国畲族民间体育项目发展目前存在政府扶持力度不够、项目生存面临挑战、项目保存处境艰难、自身理论基础薄弱、项目竞赛规则不够完善与项目延续传承方式单一等问题。为此,提出了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强化文化认同意识、加快项目挖掘整理、纳入学校体育教学、融入竞技体育赛事与打造畲族体育旅游圈等方面的保护措施,
  旨在发掘、保存、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体育。
  第六章,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畲族民间体育文化法律保护现状与发展。就体育法制现状而言,存在政府主导作用不够强、管理不到位、法律条文缺乏操作性、地方尚未出台保护条例与保护措施不健全等问题,提出加强法律保护,完善各位阶法律规范、法律责任中的条例与传承人制度,推出相关项目的保护条例。
  第七章,畲族民间体育文化传承的社会运行机制。就传承方式与社会运行机制而言,由于社会变迁的影响,各种传承方式运行过程中存在文化认知消极变迁、传承方式作用弱化、不良传统习惯制约和语言文字传承失灵等现象,需要建立畲族民间体育传承运行的动力机制、整合机制、激励机制、控制机制与保障机制。
  第八章,畲族民间体育传承人的现状与保护措施。就传承人现状而言,存在传承人年纪偏大、学员数量偏少、资金支持缺乏、场地器材缺少等问题,应加大对传承人的关爱,体现以人为本理念,重视政府立法,加强组织管理,建立保护机制与落实人员经费,从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工作室、收徒、培训等诸多方面给予扶持。
  第九章,畲族社会组织与畲族民间体育的保护措施。就体育社团组织而言,在立法、制度、管理、规模、技术、资金、人才及保护理念等方面存在问题,需要在少数民族这个相对封闭的社群中,积累社会资本,秉持文化自觉,树立文化自信。
  第十章,畲族民间体育的家庭传承与发展。从家庭传承现状来说,存在家庭教育、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迁等家庭、社会、文化三位一体的问题,提出了畲族体育家庭传承从单一式传承到多样化传承、从全面泛化传承到部分强化传承相结合、从正向传承到反向传承、从机械传承的依赖到有机传承的包容等方面的发展路径。
  第十一章,畲族民间体育在少数民族学校传承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从学校传承现状来讲,在教育政策、师资队伍、校本课程、场地设施与项目开展等方面仍存在问题,指出学校体育是最重要、最广泛的传承畲族民间体育的阵地。
  第十二章,畲族民间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畲族民间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有:政府宣传力度不够,企业经营理念相对落后;旅游产品缺乏吸引力,面临同类产品竞争压力;产业要素发展不均衡,未能形成特色旅游产品;等等。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树立正确的发展思路,调整畲族民间体育旅游经营理念;加大畲族民间体育旅游宣传,改进畲族民间体育旅游营销方式;突出畲族体育旅游文化建设,提升旅游产业要素均衡发展;加强地方政
  府财政扶持力度与完善社会投融资体系等方面的保护措施。
  第十三章,畲族民间体育文化的传播与发展。首先,介绍传播对发展畲族民间体育文化的影响,包括促进畲族民间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提升畲族地区民族文化认同感,改善畲民的生活方式,带动畲族地区经济发展与文化产业繁荣;其次,对畲族民间体育文化传播主体、传播对象、传播内容与传播途径的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从传播主体、传播对象、传播内容与传播途径四个方面提出推动畲族民间体育文化传播新发展的对策。
  综上所述,课题组通过多种定性分析,希望在以下方面有所突破:第一,挖掘和搜集我国畲族民间体育内容的宝贵财富。畲族民间体育作为一种文化,具有历史性,其中某些项目已经或即将从历史上消失,亟待进行发掘整理、田野实证。第二,积极抢救畲族民间体育项目。关于整理改造,我们立足于畲族主体,尽可能按照保持原汁原味的方式行事,确立民间体育活动在现代生活中的独特价值和重要作用。第三,不断赋予畲族民间体育新的内容、新的形式、新的价值、新的时代特征,使其不断地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和社会化。
  但是,由于研究条件、时间与篇幅的限制,研究课题尚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第一,由于主要应用实证分析的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的局限势必导致理性分析、理论描述、定性分析突出而定量分析不足;第二,由于本研究课题是从理论上对我国畲族民间体育保存现状与保护措施进行实证与抽象研究,不可避免地会与现实产生一定的差距;第三,由于目前我国少数民族体育科研数据尚存在不完整性与落后性,故本研究课题不能应用大量的数据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针对这些不足,研究课题组负责人和团队将在今后的科研工作中不断弥补,力争在不久的将来让全面的研究成果问世。

知识出处

我国畲族民间体育文化保存现状与保护措施研究

《我国畲族民间体育文化保存现状与保护措施研究》

出版者:中山大學出版社

我国畲族民间体育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因研究角度和作者的研究思路不同,对研究内容的取舍也有不同,本书内容由以下三个部分构成:畲族民间体育文化总论、畲族民间体育现状与保护措施、通过旅游与文化传播展示畲族民间体育。

阅读

相关人物

蓝大瑞
相关人物
雷盛荣
相关人物
钟团玉
相关人物
雷勇昌
相关人物
蓝进平
相关人物
林荫生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宁德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