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舍爱的口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畲族妇女口述史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7450
颗粒名称: 蓝舍爱的口述
分类号: D442.9;C913.2
页数: 3
页码: 122-124
摘要: 本文讲述了蓝舍爱的人生经历,她从小被送去做“白要骨”,后被送回娘家,帮助家庭种田、砍柴、放牛。18岁时,她嫁到种子源村,生育了9个孩子,家庭负担沉重。她和丈夫共同管理家庭财务,以她为主。尽管面临种种困难,但她与丈夫的感情一直很好,家庭关系也和谐。
关键词: 蓝舍爱 财务管理 婚姻

内容

蓝舍爱,娘家为柳城内潘村人,后嫁到桃溪镇种子源村,身形瘦削,面容清隽,但精神矍铄。以下为2008年夏在她家做的访谈记录。
  我今年80岁,娘家是柳城内潘村的,父母生了我们兄弟姐妹7个,6个女儿,1个儿子,我在家里排行老三。家里穷,养不过来这么多孩子,所以我在8岁的时候,被父母送去做“白要骨”。之前,家里的老二已经出去做“白要骨”了。我去的家庭是桃溪大路山的姑姑家,配的是比我大4岁的表哥。
  后来我的表哥有相好了,不愿意跟我结婚。我15岁的时候,被送回了娘家。姑父觉得有点对不起我,所以临走时给了我一些钱,并且雇了轿子让人抬着我回了娘家。
  回娘家后,我家用姑父给的钱租了一亩田,共租了5年。我除了帮家里种田,还承担了砍柴的任务,每天要上山砍四担柴,早上两担,下午两担。另外还要放牛。
  在我18岁的时候,经人做媒,嫁到了这边(即种子源村)。我家没有给我什么嫁妆,只给了一床蚊帐,一对布袋。男方也没什么聘金拿过来,也没请过客。当时我老公已经28岁,我是他的第二个老婆,他的第一个老婆病死了,留下一个女儿。我嫁过来以后,生了6个儿子,2个女儿,一直生到42岁为止。家里一共9个小孩,差不多一个生产小队的人数。这么多人要吃、要穿,我只能像牛一样耕作,根本没有休息的时候。
  当然,家里人也帮着我们管孩子。老公第一个老婆生的女儿基本上是婆婆带大的。大伯(即丈夫的大哥)没有孩子,因此我的第二个儿子过继给了他,实际上就是两户人家支撑起一个大家庭,这样才把小孩都养大。
  家里的钱财是由我和老公共同管理的,其实还是以我管为主。给娘家的我们夫妻双方商量后再决定,比较起来,还是给公婆的多。我们夫妻感情还好,我与丈夫之间会吵嘴,但不会动手。

知识出处

畲族妇女口述史研究

《畲族妇女口述史研究》

出版者: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本书综合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就畲族妇女的婚姻生活、社会角色、社会生活等方面进行了探讨研究。

阅读

相关地名

武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