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观及畲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畲族妇女口述史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7445
颗粒名称: 疾病观及畲医
分类号: R441
页数: 16
页码: 93-108
摘要: 本文主要探讨了武义畲族原住民的鬼神观及其在医学体系中的应用。文章指出,畲族敬畏鬼神的现象源于生存不易和对疾病认知的局限性。在畲族聚居区,治疗疾病的方法既包括草药和食疗,也包括巫术。畲医们熟悉当地的自然条件、疾病情况,并采用多种方法防治疾病。此外,文章还介绍了畲族自然神和“医食同源”等文化现象。
关键词: 畲族 疾病 畲医

内容

武义的畲族原住民聚居地位于金华仙霞岭山脉之东,丽水括苍山脉西北边缘地带,自然条件恶劣,加之生存不易,缺医少药,各种疾病严重威胁着畲民的身体健康。当以农耕和狩猎为业的畲民受到来自外界的侵袭时,在不能解释原由的情况下,畲族敬畏鬼神的现象就出现了。畲族鬼神观主要表现在他们对生老病死、祸福无常人生的认知,由于对许多疾病的发生原理无法理解,因此他们认为凡是病死均为鬼神所致。例如小儿惊厥症是天吊鬼将患儿的灵魂吊走;人溺水而死是水鬼为投胎将人拖走换命的;上吊而死的人是因为吊死鬼作祟,等等。所以,武义畲族家庭如诞有体质较弱的婴孩,唯恐有闪失,通常让孩子认村中古老健硕的樟树为“樟树娘”以期求得保护。其法为:请师公定一黄道吉日,备好酒、肉、豆腐、纸礼、香烛等祭品,由其母带孩子到指定的樟树下,将一束乳发与一片指甲塞于树缝某处,再贴上“长命富贵”红纸一方,献上祭品,行过叩首认母之礼,敬酒三巡,并告知家住地址、父母姓名,即毕。①
  畲民认为人的疾病分“躯体的病”和“魂魄的病”两种。躯体的病需要医药治疗,而魂魄的病要借助巫术的方法治疗。在武义畲族聚居区有这么一句谚语:“一头锣鼓一头药,两头总有一头着。”“一头锣鼓”是指用占卜问神等方法为患者招魂赶鬼以求平安,这种治病方法是畲民生命观中对鬼神崇拜意识的具体实践;“一头药”是指治病的草药。①因此,过去畲族土医往往既开药方亦行巫术。
  不单浙江的畲民敬畏鬼神,福建一带的畲民亦如此,这一习俗保留至今。在畲族自然神中与农耕生活最为密切的是谷神、谷娘、谷仙子、种子仙、稻秧仙、青稻仙、黄稻仙等。这些自然神多是位于居住地附近的巨形或奇形的岩石或树木,这些物体形象迥异,畲民便衍生出许多精灵化的传说,并将它们作为神灵供奉。畲家生儿育女常请这些“石母”、“树神”庇佑,并将自己的子女托付于这些自然神祇,将子女的名字冠以“石”字或“树”字,如“石贵”、“石禄”、“树生”、“树发”,等等。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的董建辉曾对福建八井畲村进行过田野调查,他发现在八井畲村村民的观念中,鬼神似乎无处不在,大树有灵,大石头有灵,田野乡间四处都是神灵的寄身场所。哪家大人或小孩病了,他们首先想到的便是在什么地方冲撞了神灵。②
  任何民族医学传统的产生与发展均与该民族的生命观有关,对人类复杂生命现象的认识不同,导致医学体系对于生命现象的认知也千差万别。简言之,生命观不同,人们对病因和疾病转归的理解也不同。医学人类学将医学体系视为一种文化现象,在文化的情境中对其进行解释,认为土著医学是土著文化的组成部分。以这一理论来解释畲族医学观,可以发现,畲民对疾患的态度与其习俗文化息息相关。在畲族聚居区,无论是对疾病的病因认知还是治疗方法选择,都表现为既治身体疾病,也治魂魄疾病。吃草药是畲民最常用的保健和治疗方法,草药知识早已内化为日常生活所必须的生活常识,饮食习惯、四时保健均离不开草药。如三月三吃乌饭的习俗。到了农历三月三,畲族人都要上山采摘乌稔叶,熬后用以蒸煮乌米饭,说吃了乌米饭,上山不怕蚂蚁咬。畲族还有“医食同源”之说,几乎家家户户常用家禽家畜配草药食用,经统计具有食疗作用的食物约100余种。在畲乡有“九药不如一补”的说法,“一补”即食补。但是草药并非唯一的保健医疗措施,占卜、问神、请师公也是治病的方法。因此,畲民在患病时都会有两种以上的治疗方法供选择,这样,在与自然和疾病抗争的过程中,聪明的畲族人民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畲族民间医疗体系。畲医们熟悉当地的自然条件、疾病情况和村民生活,用当地草药和简易方法防治疾病。怀有一技之长的畲医一般以技艺为主业,但仍从事农耕,他们的身份亦农亦医,凭医药经验或一技之长悬壶济世。
  笔者拜访过畲族土医蓝贤翠的孙子钟发品先生。据他介绍,畲医除了用草药、刮痧、针灸、拔火罐等传统医术外,也采用一些类似于巫术的治病方法。巫是原始鬼神崇拜的直接产物,《一切经音义》云:“事鬼神曰巫。”按照李敖的说法,中国的医学史,并不是什么真的“医学”史,而是一部道道地地的“巫医”史。①人类学家普遍认为:“在人类社会早期,如果没有巫师和巫术存在,便不可能获得发展,重大的民族祭祀,村庄事务的裁决,消除疾病祈望康宁,以及对自然、外界的抗争,对集体和个人行为之确定等,如果没有巫师的参与和提供决策,都不可能有秩序、有组织、有意识地进行,也不可能求得有效的解决。”②对畲民而言,凡是具有超自然能力的,不管是魔鬼、祖先或神都通称为鬼或神。在日常生活中,当他们发现了奇异的现象或反常的状态,无法用世俗中的知识去解释或控制的时候,就会以为有神或鬼在作怪,这时他们就会去找会法术的人,即巫师来施法,而巫术有时也会实实在在有些效果。据《纽约时报》2009年9月20日报道,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默塞德市的莫西医学中心(Mercy Medical Center),一位苗族萨满巫医曾施行某种仪式,替躺在床上的糖尿病病人治病。这位巫医希望通过该仪式来召唤回该病人已经逃跑的灵魂。莫西医学中心在承认了巫医的传统方式确实能替病人治病之后,邀请了一些苗族巫医来施行仪式。《纽约时报》撰文称之为“西医救身,巫医救心”。③也许,巫术方法治病的确有心理慰藉的作用。
  由于畲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所以畲族医药有特别的传承习俗,一般为父传子,婆传媳(蓝贤翠的高明医术后来传授给二媳妇雷新兰)。但蓝贤翠医术的获得是个特例,她身为女性,医术并非由婆婆传授,而是自己拜师学来的,再加上多年治病经验的积累,最后终成乡间名医。这反映了蓝贤翠的机敏、聪慧与勤奋。
  畲医以治疗骨伤、蛇伤、风湿和妇儿科等最为著称,这和畲民的居住环境与生产生活方式相关。2008年6月,国务院批准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浙江“畲族医药”项目名列其中。“疳积理论”、“六神学说”为畲医防病治病的主要理论。畲医又把“疳积”分为狭义疳积和广义疳积。狭义之疳积,又称“小儿疳积”;因风、寒、痧、食等因素引起诸多杂病,总称广义的“疳积病”。“六神”由心神、肝神、肺神、脾神、肾神、胆神组成,畲医认为“六神”失守就会生病。“痧症理论”则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发痧疗法。此外,畲医对伤、对风症等也有独特的认识。这些理论形成了畲医对疾病命名与分类的独特认识以及诊病方法。因此,除了草药外,畲医常用刮痧、针灸、拔火罐等技术治病。
  畲药基本为野生植物药。畲医认为畲药有阴阳之分,十分讲究用药的阴阳平衡。畲药中属热性、温性的阳药,长在朝阳的山坡;治疗亢盛、炎症的阴药,生长在阴山沟里;不寒、不热、不温、不凉之药称“和”药,具有平衡和滋补功能,“和”药生长于低山谷。畲药有其品种特点,以鲜采即用为主,并有其炮制技艺,注重药引和辅料等用药习惯。
  蓝贤翠之所以选择妇科和儿科作为学医的主攻方向,与其切身体会是密切相关的。旧时的畲族女性在生产劳动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她们不像汉族女性有缠足的陋习,因此可以在田间像男人一样驱牛耕田,繁忙的劳动和较差的生活条件常使她们疾病缠身;穷苦的畲妇没有坐月子养身体的可能性,往往生下孩子就下地,在女人特殊的生理期也没有条件注意身体,因此多数妇女患有妇科疾病;过去,畲族女性没有条件避孕,往往生育至没有生育能力为止。畲族产妇的营养极差,据不少畲族老人讲述,生孩子时有碗白米稀饭吃就算是补充营养了,而能吃上红糖冲的蛋花汤那便是很好的待遇了,因此产妇生下来的孩子通常较羸弱,加之卫生条件差(产妇由接生婆接生或自己处理),婴儿极易得“七日风”①或其他疾病夭折。所以在旧时乡村,畲民特别需要妇科和儿科的医生。蜗居在深山里的畲民一旦患病,一般都靠土生土长的畲医来看。在畲民眼里,畲医是非常受人尊重的,蓝贤翠就有“救命婆”的称号。
  历史上畲民长期居住在偏远闭塞、村落分散的山区,加之交通不便、经济落后,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中,畲民为求生存与繁衍,学会了防治疾病的方法,积累了丰富而独特的医学经验,畲族医药就是畲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智慧结晶。因此,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会长诸国本先生称畲医为“苦难中绽开的山花”。②2008年6月,“畲族医药”已被列入国务院批准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由于畲族只有语言,而无文字,畲族医药在民间流传,不像藏、蒙、维吾尔等民族医药既可以通过语言又可以通过文字来传承,畲医技术靠口传心授,代代相传,自成体系。现有畲医大多年事已高,部分名畲医已去世。而年轻一代的畲民学习畲医甚少,导致畲医事业严重后继乏人,因而使畲族医药的传承难度更大。
  附一
  钟发品先生对其奶奶的口述
  经友人的介绍,我有幸认识了武义本土的畲族文化研究者、曾任武义县柳城畲族镇镇长的钟发品先生。钟先生对自己的畲族身份有强烈的认同感和骄傲感,在繁忙的公务之余潜心研究畲族文化,并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他曾数次带我到他的老家采访畲族农妇,给了我很多帮助。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他曾多次提及他的奶奶是当地有名的土郎中。我对此很感兴趣,在我的恳请之下,钟发品先生回忆了他奶奶的故事。
  我奶奶长得皮肤白净、漂亮,人也贤惠能干。娘家是武义县柳城畲族镇下圩村,后来嫁到同县的桃溪镇种子源村。她从三四岁开始学唱山歌,到六七岁的时候就已经唱得很好了。15岁就能登堂对唱,有人从丽水的云和县那边带过来一本畲族山歌本,她先学会然后教别人唱。她很年轻的时候,唱歌已经有名气了。
  她能嫁给我爷爷家首先归功于我的太奶奶。我太奶奶也是很贤惠的人,自然想找一个能干的女人当儿媳。太奶奶打听到我奶奶这么出色又很贤惠,就千方百计想讨过来当媳妇。我爷爷自从有机会见过我奶奶后,一下就喜欢上了她。可是我奶奶没看上我爷爷,嫌我爷爷长得不好看,我爷爷属于短小精瘦的体型。我爷爷就找机会和奶奶磨,想方设法展示自己的才能,让奶奶芳心垂爱。我爷爷懂工尺谱①,不仅会吹箫,还会拉二胡,最主要的是他音质好,会唱一嗓好听的山歌,这让我奶奶最终同意嫁给他。
  我奶奶嫁过来后不久发生的一件事让我爷爷睡了三个月的牛栏头(即用于堆放稻草的牛栏阁楼,楼下则关牛)。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我爷爷的表哥雷世茂看上了我爷爷的钟姓堂妹,想娶她当老婆,②女方也愿意,但女方的长辈不同意,所以男方只能用抢亲的方式来解决。③抢亲那天,男方派出了十几个小伙子一大早偷偷摸进钟家村口,由于男方跟女方事先约好,女方大清早就躲在村口的芙蓉树丛中,抢亲的人只要见到钟姓堂妹后,背起她并在她头上盖上红布事情就算大功告成。④可是不巧,一拨人正准备抢亲时被女方的弟弟看见了,他就喊了起来:“抢人了!抢人了!阿姊被雷家人抢走啦!”女方家人闻声迅速起床追赶,雷家抢亲队则快速奔跑,一进雷家大屋立即关上大门,即刻燃放鞭炮、朝天打铳。我爷爷第一个追到门口,但已来不及阻止雷家放鞭炮,他一急之下就拿柴刀砍人家的门槛,结果我爷爷被村里人责骂,说他不懂规矩。我奶奶为了让我爷爷改掉这莽撞的脾气,狠下心,硬是让他睡了三个月的牛栏头。这事情村里人都知道,后来爷爷还常被人取笑。由于爷爷奔跑快如猎犬,动作灵活,因此村里有人给他起了一个绰号“阿狗”。自抢亲后,全村人都称呼他“阿狗伯”、“阿狗叔公”,直至终年。
  有件事情让我奶奶声名远扬。在她30来岁的时候,到黄干山村那边挖草药,被当地在稻田里干活的人看见认出后,知道她很会唱山歌,就要求与她对歌,结果对到天色已晚还唱不过我奶奶。那边人不服气,就备好晚饭,不让我奶奶回家,要求通宵对歌。当地人共找了十七八个男歌手围着她唱,与我奶奶对歌,上百人来围观。对歌是不能重复唱同一首歌的,所以对歌的人就是比肚才,编唱歌词一定要好要快,才能连续对唱。一般歌手唱的歌曲来源有三种,即歌本、向别人学和即兴编唱。那天男歌手是轮流作战,我奶奶则是除了脑子里原有的库存外,还有大量即兴编歌,看到什么应什么景唱什么歌,结果对方还是唱不过她。第二天,当地人恭恭敬敬送她出村。此事传开后,宣平畲族山村只要有谁家嫁女盘歌的,都要请她去唱,我奶奶唱的时候往往连赤郎①都唱不过她。她曾在宣平畲民婚嫁歌堂上盘歌600多场,教会新歌手百余人。根据生活经历,我奶奶曾自编《采茶歌》、《养牛好处多》等1000多首山歌。
  我奶奶的医家本领使她在当地被称为“救命婆”。她一生接生行医,特别擅长儿科、妇科疾病的医治,曾排除难产数百例。她原来不会看病,是后来学会的。她生育了五个孩子,四男一女,因为小孩子经常会生病,农村卫生条件差,没医院,所以就自己采药给孩子治病。慢慢地,她在儿科方面有了名气,治“七日风”、小儿感冒、小孩夜啼等方面有自己独特的方法。她救回的小孩有好几百人,有的新生儿已经丢进村口的灰铺里了,她看看有救,就抱回来用药治好,治好了也不收人家的钱。我奶奶去世的时候,被她救活的不少人得悉后前来跪拜烧香,哭着说,如果没有我奶奶就没有他们的今天。
  我曾经看过我奶奶治病。治“七日风”的时候,一般她会先用手指将患儿的食指刮一刮,这时患儿的食指会出现一条黑色的经脉。这黑色经脉越短颜色越淡表示病越轻,如果黑色经脉越过了食指的第二节,颜色越黑就表示病越重,不容易治了。她治病多用草药,也经常使用针灸、拔火罐等医术。
  畲民称小儿感冒为“伤风鬼”,可见要对付它是不容易的。判断这种患儿病的轻重程度的方法是这样的:我奶奶拿一小竹筒,里面灌满了米粒,再用红布将竹筒的口包好,然后在手边挂一面小镜子,将上述这两样东西放在小孩的头顶上方,一边念念有词,一边围着头顶转,过一会,等词念完,就将红布打开,观察竹筒里米粒的情况,如果米粒排列有横有斜,表示病还不太严重,如果米粒全都竖起来,就表示病情很严重。①对病重的小孩,患儿家人往往会请师公驱鬼。①
  我奶奶干农活也是个能手,耕田、耙田、插秧样样都行,她也很能吃苦。有一年天大旱,她就用长长的彩带背着我未成年的父亲在水车上车水,以加大踩踏的重量。②在她的辛苦操持下,加之我爷爷做木匠的积累,到1948年的时候,在亲友的帮助下,终于在山头的边缘地带买了两亩多的薄田,虽然土浅贫瘠,但总算有自己的田了。因为一家子三代十几口住在十七八个平方米的屋子里,所以到了1949年春,又想办法买了屋基,即造房子的地基。挣这些家当主要是奶奶的功劳,以至于土改时我家被划为贫农成分,我奶奶可不服气了,找工作组论理,最后给我家定为中农成分。
  我奶奶是真心热爱新中国的。解放初期,她发挥自己的艺术特长,一方面编了不少山歌赞美新社会,一方面担任秧歌队队长到各村巡回演出。后来她自己很骄傲地跟我说,那时她可吃香了,大家都喜欢看她的演出。
  奶奶一直是家里当家的,她和爷爷之间总是爷爷让着她。他们两人的关系很有趣,讲话当吵架,吵架当讲话,很少看到他们两人好好说话的时候,吵吵闹闹过了一辈子。
  附二
  钟发品先生对其奶奶的描述①
  蓝贤翠(1898—1981),女,武义县桃溪镇种子源村人,她是民间草药医师中有名的祖传医师,主治儿科和妇科疾病。她年轻时由于子女多,家里温饱不能解决,孩子多病无钱医治,聪慧的蓝贤翠先请教周边山村民间医生学医,又拜当地一位祖传妇儿科中草药医生为师。农事闲暇时,自己背着药篓跑到深山的崖边去采药,几年过来,她能认识草药300余种,并学会了对症配药。她治病多用针灸、拔罐、照火,自配草药医治。最绝的是她看病“一眼准”,用药对症恰到好处,病人好得快。高舒村有一病婴,弃于村口灰铺,她路过时有人告诉她婴儿还是有气的,她立即抱回用药救活。婴儿父亲半月后接回养大,至今健在。有一年,柳城有一对夫妇抱着孩子坐在公路树荫底下哭啼,蓝贤翠进县城(柳城原为宣平县城)买东西,出于职业敏感,她寻问事由,这对夫妇告诉她,他们先前已生了两胎,都死在月子里,这是第三胎,女婴才六天,得了重症,医院都无法医治。他们刚从医院出来,孩子现已快断气了,说完嚎哭起来。
  蓝贤翠抱过婴儿,仔细察看,觉得还能抢救,于是打开随身药包,取出灯芯,在婴儿头、肩、臂、肚等穴位照火,婴儿大声啼哭,汗湿全身,过了一会,呼吸顺畅,能吮吸奶汁。这个婴儿现在已经是一名国家工作人员了。蓝贤翠医德高尚,来找她看病的大多是贫苦农民,有的路途遥远。她从不推辞,有求必应,也不计较报酬,有时还免费招待到家求医者的膳宿。她一生行医治愈妇女儿童难以数计,排除难产数百例,被群众誉为“畲家救命婆婆”。她行医60余年,终成为宣平一带有名望的民间医师,其高明医术传授给二媳妇雷新兰,目前雷新兰亦颇有名气。
  感想
  蓝贤翠人如其名,好似山间自然生长的葱绿植被,显示出生命的勃勃生机。这是位兼具智慧与美貌的畲族女性,一生因其高超的医术、出色的歌艺、善良的品行而闻达于乡间。
  以俏丽善歌与贤惠能干而成为“百家求”的蓝贤翠,为何嫁给一个矮小又憨厚的男人呢?笔者以为至少四点理由可以成立:一则婆婆喜欢她,嫁过去以后,在夫家会得到长辈的疼爱和呵护;二则丈夫精通音律和乐器,两口子可以妇唱夫随(我没有写错成语,因为无论唱山歌还是夫妻关系方面,用这一词应该更为妥帖);三则丈夫有一门手艺,会木匠活,这在旧时贫困的乡村家庭无疑多了一项维持生计的手段;四则她所嫁的男人非常在乎她、爱她,这样婚后的感情生活就有了保障。
  婚后的蓝贤翠泼辣能干有主见。丈夫参与亲戚的抢婚行为,但因不懂规矩砍了人家的门槛而被罚睡三个月的牛栏头;干旱季节背着孩子踩踏水车抗旱;心疼看不起病的孩子而自学医药;经过多年辛苦的经营总算攒下了宅基地和两亩薄田,实现了一个贫苦农民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即有房有田、子孙绕膝。这是她多年辛勤劳动的结果。在农田劳作之余,她因出色歌艺,赢得了广泛的声誉,人们甚至编成山歌传唱:“来了贤娚(畲族自造字,意为玩)歌娘,一夜唱赢十八郎。奈好歌才天下少,歌古好听传八方。”①而她的医术和医德更令人赞叹,百姓称之为“救命婆”,她是一位各方面都大放光彩的女性,是畲乡的传奇。
  蓝贤翠也是畲族社会女性拥有较高地位的现实诠释。在她身上,看不到广泛存在于中国农村社会的男权制度套在女性身上的枷锁。在私人领域,她对家庭事务、家庭财产拥有决定权和处置权。在公众领域,她的歌艺与医术,使她成为出类拔萃的女性。她实现了承担家庭责任与自我实现之间的统一。蓝贤翠所拥有的才艺,赢得的声誉和尊重,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她不断发掘自己的潜力,不懈地追求,最终实现自我价值的结果。她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位女性应该而且可以根据自己的智慧和自然本性,在生存环境中尽量发挥自己的潜能,从为人妻、为人母的社会角色中摆脱出来,实现自我的应有价值,成为一个经济和精神上双重独立的女性。

附注

①见武义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2006年所编的《武义畲族史料》第144页,撰稿人为雷国强。 ①见武义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2006年所编的《武义畲族史料》第150页,撰稿人为雷国强。 ②《全国畲族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福建宁德2003年11月。资料由钟发品先生提供。 ①见李敖为《孙逸仙和中国西化医学》代序的一篇长文《新夷说》,友谊出版社1999年版。 ②庄孔韶:《人类学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21页。转引自袁娥:《佤族魔巴的社会功能变迁研究——以云南省普洱市西盟县勐卡镇大马散村为例》,载《云南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 ③转引自http://www.usqiaobao.com(侨报网)2009年9月23日所登的《美医院首次引入萨满巫医用巫术治病》一文。 ①“七日风”又称“脐风”,是以强直性痉挛、牙关紧闭、角弓反张、面呈苦笑状为特征的儿科疾病。多于出生后47天内发病,系因新生儿断脐不洁,受感染所致,是新生儿期危重疾病之一,死亡率高。 ②2006年,浙江省卫生厅立项的“中国畲族民间医药调查与整理”课题结题后,《中国畲族医药学》一书随之出版,该书40万字,是介绍我国畲族医药最完整的一部专著。2007年7月,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会长诸国本在为该书作序中称畲医为“苦难中开出的山花”。 ①工尺谱是中国民间传统记谱法之一。因用工、尺等字记写唱名而得名,它与许多重要的民族乐器的指法和宫调系统紧密联系,在民间的歌曲、曲艺、戏曲、器乐中应用很广泛。常见的工尺谱,一般用合、四、一、上、尺、工、凡、六、五、乙等字样作为表示音高(同时也是唱名)的基本符号,可相当于sol、la、si、do、re、mi、fa(或升fa)、sol、la、si。 ②解放前,畲族一般同姓不婚,本民族内部的盘、蓝、雷、钟四姓中自相婚配。因此,钟先生在讲述时特别强调他们两个当事人不同姓。 ③此处指双方默契的抢亲,当女方亲属如阻挠婚事,或索要太高,男方承担不起时,就暗约日期,伙同男伴来“抢”亲,与私奔有质的区别。 ④畲族兄妹婚神话以故事和民歌两种形式流传于民间。多数的传说是兄妹俩上山放牛砍柴,把中饭放在一个狮子形的大石旁,结果每天都发现中饭不见了。兄妹俩怀疑石狮子吃了他们的饭,就以刀尖敲打石狮。石狮忽然开口说话,承认是它所食,并声称饭钱会付还他们,而且还告诉兄妹俩某日某时要烧七天七夜的桐油大火,世界要烧毁,叫他俩钻入其口中,可避此难。桐油大火烧起来那天,石狮合拢嘴巴滚到海里,到七天七夜大火过后滚上地面,张口叫兄妹俩出来时,地面上什么都没有了。石狮指点他们在石崖下居住、在山洞中找食物和种子,兄妹俩于是得以存活下来。为了繁衍人种,石狮又叫他俩配为夫妻,妹妹不愿,于是石狮就叫他们滚磨占婚,经扶桑作媒,结为夫妻,繁衍人类,也繁衍了畲族。结婚时妹妹因害羞而拿了一枝树叶蒙脸,所以畲族结婚时新娘头上要蒙一块遮羞巾,既盖红布。 ①畲族姑娘出嫁时,男方必须托亲家伯挑着猪肉、公鸡、酒、菜等,带着厨师到女家煮酒,宴请女方眷属亲友。这个厨师称为“赤郎”,赤郎通常兼男歌手身份。 ①笔者曾与一江西籍的同事谈及此事,他说过去在他们老家乡下,也用这种方法判断小孩的病患程度。 ①据雷国强所著的《畲风越韵》(炎黄文化出版社2002年版)中《浙江宣平地区畲族巫医习俗的考察·师公及其神话与巫歌》一文云:畲族师公的起源与来由的神话传说与始祖盘瓠有关。相传始祖盘瓠协助高幸打败番王后,受封带着三公主来到肥沃的凤凰山开荒拓田、赶山狩猎,凤凰山上的人丁兴旺起来。但当初天下鬼神精怪多,盘瓠就到茅山学来赶鬼驱魔的法术,平定了凤凰山的精怪。赶鬼驱魔的法术就一代一代传下来。宣平地区畲族巫医仪式的主持者师公均是男性。 ②水车为灌溉农田的用具。它是一木制长槽,两头有木轮,有一木制的链套在两木轮上,每一链节间有一方木板,当水车一端放入水中,人脚踩木轮使之转动带动木板移动,这样木板将槽内水从低端不断推向高端,流入田内。 ①摘自武义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2006年所编的《武义畲族史料》,第133—134页。 ①参见武义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武义畲族史料》(2006年),第92页。

知识出处

畲族妇女口述史研究

《畲族妇女口述史研究》

出版者: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本书综合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就畲族妇女的婚姻生活、社会角色、社会生活等方面进行了探讨研究。

阅读

相关人物

蓝贤翠
相关人物
钟发品
相关人物
诸国本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武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