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民歌介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畲族妇女口述史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7444
颗粒名称: 畲族民歌介绍
分类号: K892.24
页数: 5
页码: 88-92
摘要: 本文记述了畲族民歌是畲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畲族民歌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歌唱技巧,深受人们的喜爱。畲族民歌的曲调大致可分为山歌调和师公调两大类。其中,山歌调包括福宁调、福鼎调、霞浦调、罗连调、丽水调、景宁调、龙泉调、文成调等,师公调则包括念诵调和配合做公德动作的歌唱。
关键词: 武义县 民歌 民俗

内容

畲族民歌按题材内容大致可分为叙事歌(含神话传说歌和小说歌)、杂歌(含爱情歌、劳动生活歌、传授知识歌、伦理道德歌、娱乐生活歌等)、仪式歌(含婚仪歌、祭祖歌和功德歌等)。
  畲族民歌的曲调大致可分为山歌调和师公调两大类。山歌调包括:福宁调、福鼎调、霞浦调、罗连调、丽水调、景宁调、龙泉调、文成调等。师公调包括念诵调和配合做公德动作的歌唱。
  畲族山歌多用假声歌唱,按唱法的不同,有平讲调、假声唱、放高音等三种变化。在福建省宁德北部的七都、八都、九都等地畲族中,还有一种“双音”的歌唱形式。由男女二人用同一歌词演唱,曲调之间形成支声式、模仿式或和音式关系。此种唱歌形式曾在一段时期盛行,代表曲目有《风吹竹叶尾提提》等,现已濒危,亟待抢救。
  畲民喜唱民歌,不仅婚嫁喜庆、逢年过节时唱,而且在生产劳动、招待客人、闲暇休息、谈情说爱时也唱,甚至在丧葬悲哀时也以歌代哭倾吐衷情。畲族民歌一般以四言、七言体韵文为一条,四句为一首,也有少数歌词第一句为三个字或五个字,讲究押韵,第三句末字须仄声。畲族民歌很多,形式有独唱、对唱、齐唱,种类有叙事歌、风俗歌、劳动歌、时令歌、小说歌、革命歌、儿歌、杂歌等。编入《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浙江省卷》中的畲族婚俗歌有935首,哀歌642首,还有用本土史实编成的《打酒局》、《打盐霸》、《古老歌》和《汤夫人歌》4首长联歌。其中无伴奏的山歌是畲族人民最喜爱的一种音乐形式。畲族歌曲调因地区不同而不同。如闽东地区有4个调区,即福鼎调区(流行于福鼎、柘荣、霞浦县北部,属五声商调式),霞商调区(流行于霞浦县大部分地区以及福宁县等地区,属商调式),福宁调区(流行于福安、宁德、寿宁、古田、周宁、柘荣西部等地),罗连调区(流行于罗源连江、宁德、南部的飞鸾等地)。浙江畲族也有5个基本曲调,即丽水调、景宁调、文成调、龙泉调、瑞安调。综观畲族歌曲,以轻声细语为特色,在词曲结构方面,歌调比较整齐,多七字一句,四句成一段(又称为一条)。一首民歌,少则一二条,多则七八条;调式多为五声性调式,宫、商、角、徵、羽五种调式都有,其中商调式分布最广,角调次之,徵、羽、宫调式再次之。
  畲民擅长二声部重唱的唱法,人们称之为“双音”,畲族称“双条落”。在演唱上,带有轮唱性质。“双音”最初由两个人唱,发展到现在可以3人,也可4人唱,一般不超过4人。两声部由两人演唱,两个演唱者可一男一女,也可两男两女或一男一女重唱,男的先唱或女的先唱都可以,后唱者可等先唱者唱完两个字或四个字后接唱,要与先唱者唱同样的歌词和近似的曲调。“双音”在唱法上,以前一般男女都用假声,后来男子改用真声唱,听起来声部更加清晰。畲族假声唱法追求恬静、纤嫩、清秀、古朴的风格。由于唱法的不同,一般同一首歌可出现“平讲调”、“假声唱”和“放高音”三种不尽相同的曲调。演唱“双音”不严格规定时间、场合,但必须在唱歌的季节,即从农历八月十五起至翌年三月初三止为畲家唱歌的季节。尤其是正月、三月三、八月十五、九月九等节日,畲家总是成群结队走亲串友,以歌当话,还要举行盛大的对歌会。这都是欣赏畲家“双音”的好时节。
  畲族民歌讲究畲语押韵,不少人能即兴编唱,有的歌手对唱一两夜也不会重复。唱时用夹有“哩、罗、啊、依、勒”等音的“假声”唱,平时学歌时不夹假音的唱法叫“平唱”。唱喜歌每个县有一种曲调,唱哀歌全畲族统一一个曲调。唱歌的形式有独唱、对唱、齐唱,演唱时很少伴有动作与器乐。
  畲歌随着畲语代代传承,主要有如下几种方式:一是歌场传承;二是祖辈家庭代代传承;三是师承;四是手抄歌本传承;五是创作传承;六是祭祀仪式或活动中传承。传师学师是畲族法师向学师“弟子”进行传习的活动,在举行传师学师的仪式上,所有祭师坐在筵桌上,由主持传师学师仪式的东道师在筵桌上很有节奏地自击鼓自唱兵歌。①传师学师时,法师在铃刀、龙角、扁鼓、铃钟、琴箫等道具和乐器的吹、摇、拉及碰击声中时而念咒,时而诵词,时而载歌载舞。
  畲族民歌按首数多少可分为短歌和长联歌,独立一首为短歌,平时多唱短歌;几首、几十首甚至上百首为一个整体内容的民歌称长联歌(或叙事歌),如《高王歌》、《封金山》、《时辰歌》等,景宁一带还有《打盐霸》、《打酒局》、《汤夫人歌》等长联歌。《高王歌》是记述畲族源流传说的长联歌,被畲族人民视为传世之宝、民族史诗,在畲族家喻户晓,世代传唱,全诗共112首。
  劳动歌是以歌唱形式介绍各项生产劳动须遵循的农事季节、生产知识以及如何争取丰收,实现美好生活。广泛流传的劳动歌有:《二十四节气歌》、《十二时辰歌》、《种田歌》、《勤耕歌》、《采茶歌》等。《砍柴歌》是在畲族地区广泛流传的劳动歌之一,畲民男女老少人人会唱,具体形成年代不详。该歌是畲族姑娘在山上、田间劳动时,相遇砍柴青年即兴编唱的劳动歌曲,内容富有哲理,又具男情女爱的情调。畲族的情歌又称缘歌,是畲族民歌中数量最多、流传最广、最动人心弦的民歌。情歌大部分是以某种事物为衬托,表达男女之间的爱情。青年男女通过情歌谈情说爱,互相倾吐真挚情感,排除一切阻力,实现男女结为夫妻的目的。畲民爱唱情歌,即使中老年歌手对歌,亦善穿插扣人心弦的情歌来助兴。情歌对唱畲语称唠歌,是具有独特民族风情的文化生活形式,只要你走进畲村,就可听到山上、田间的男女对歌声。情歌对唱,基本上是一男一女对唱,各唱一首,一唱一和,男女青年相遇时,一般由女的主唱,男的根据主唱者的歌词内容应对,所以和唱者要随编随唱,难度较大。情歌除野外劳动时对唱外,也有夜间对唱,晚饭后开始,天明结束。一是不妨碍劳动时间;二是可吸引众多听众。
  畲民喜唱歌,以歌代言,沟通感情;以歌论事,扬善惩恶;以歌传知,比睿斗智;甚至在丧葬悲哀时,也以歌代哭,倾吐哀情。《哀歌》又称丧仪歌,形成年代久远,至今畲村畲族成年人去世入棺后,灵堂两边摆上长凳,凡死者下辈均入座唱哀歌,整个灵堂没有号啕大哭,只有哀歌高吭。哀歌内容大都为悼念死者,思念死者生前乐善好施,表达对死者的尊敬,祈祷死者安息,忏悔对死者生前照顾不周,赞扬孝子或对不孝进行斥责,其曲调低沉悲切。
  畲族还有怀念先辈、追述历史的功德歌。功德歌有统一歌词的手抄本流行,并由专门祭师舞蹈,是做各种类型功德必唱之歌。不同的是功德歌有动作、有道具,地点在师爷间或本家灶边,其歌有《齐声呼》、《月月唱》、《大离别》、《小离别》、《媳妇苦》、《卷筒线》、《牛崽传》、《二十四孝》、《五更叹》、《行孝》、《灶君保护》、《夹歌》等12段。唱时要唱三轮,唱夹歌内容时,由三人一组进行,一人肩背竹篓(也有用谷切),手抓一把白米,另外两人抬着一只布袋,绕着灵堂棺木,对歌作舞,像抓白鹤一样,通过引鹤、放鹤、言鹤,意为引魂升天,亡故仙师骑鹤上天堂,唱“捞鹤”歌,跳“捞鹤”舞。
  畲族民歌是畲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作的口头文学,是畲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畲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多数民歌作品储存于畲民头脑之中,通过口头代代相传,部分民歌以汉字畲语记录的手抄本流传民间。畲族民歌体现了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完整性和多样性,同时还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畲族民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知识出处

畲族妇女口述史研究

《畲族妇女口述史研究》

出版者: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本书综合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就畲族妇女的婚姻生活、社会角色、社会生活等方面进行了探讨研究。

阅读

相关地名

武义县
相关地名